首页/文章/ 详情

为什么电脑主板上会有一颗纽扣电池?不只是用于校准时间哦

1小时前浏览3
前几天,公司另一个硬件工程师小张差点被一块x86主板给整崩溃了。每次测试完把设备断电,第二次再开机时,屏幕都要黑屏接近一分多钟才进系统。“这启动速度比我老家那台十年老电脑还慢啊!”他挠着头嘟囔。

一开始他怀疑是系统问题,就重装了系统;又怀疑是内存条问题,最后,还是我带他看了一眼主板——右上角那个RTC电池座是空的。“哦!原来纽扣电池忘记了安装。

装上一颗CR2032电池之后,主板秒变“闪电侠”,开机速度直接回到十秒内。小张恍然大悟:“原来这玩意儿不光管系统时间,还管开机速度啊!


01

为什么没电池就开机慢?  

你可能不知道,主板上那颗不起眼的CR2032纽扣电池,其实是保证电脑记住自己是谁的关键部件。

它的核心任务很简单:在电脑完全断电后,持续为CMOS芯片和实时时钟RTC供电。CMOS芯片保存着BIOS/UEFI的所有设置——包括启动顺序、内存时序、CPU频率等。而实时时钟则负责让电脑知道现在几点,别一断电就回到2000年1月1日。

想象一下,如果这块电池没电了,每次彻底断电后,BIOS就像得了健忘症——不记得内存该怎么配置,不认得硬盘该用什么模式访问,甚至不确定自己到底连接了哪些设备。结果就是每次冷启动都得重新认识一遍所有硬件,这个过程可比正常启动慢多了。

下面仔细看一下他们启动过程:

正常情况(有电池)
BIOS读取CMOS中保存的硬件配置,执行快速自检:

  • 验证CPU微码;

  • 快速检测内存信息;

  • 直接使用已知的硬盘控制器设置;

  • 10-15秒内进入操作系统。

异常情况(没电池)
BIOS恢复出厂默认设置,执行完整硬件探测:

  • 逐一尝试不同的内存时序和频率组合;

  • 探测所有PCIe设备并重新枚举;

  • 测试各种SATA控制器模式;

  • 可能需要30秒到2分钟才能完成自检。

通俗来讲,咱们可以用开车进行更形象的比较:

  • 有电池时:每天走熟悉的路上班,知道每个路口、每个红绿灯;

  • 没电池时:像个刚来城里的新手,得一边看导航一边开,还经常走错路。


02

RTC电池介绍  

那颗银色的纽扣电池,通常的规格特性如下

  • 型号:CR2032

  • 电压:3V

  • 化学体系:锂-二氧化锰

  • 容量:约200-230mAh

  • 自放电率:年化约1-2%

这种电池能在小体积内提供相对较高的容量,自放电率低,工作温度范围宽(-20°C到+70°C),而且成本低廉。

在实际应用中,一颗优质的CR2032电池可以为CMOS芯片供电3-5年甚至更久。当你的电脑开始出现系统时间不准或者BIOS设置经常丢失,第一个要怀疑的就是它。

在咱们实际的产品设计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个现实问题:主板上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位置安装电池座。这时候,外置电池就派上用场了。

通常有一个带线电池插头,通过20-30cm的引线连接到主板上的插针。


03

为啥ARM平台主板RTC电池不影响开机时间?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我们经常用的ARM平台类主板,有时候也会忘记上RTC电池,但是为什么它们开机不也挺快的吗?

这引出了x86和ARM架构的一个根本区别:

x86架构,通用计算,支持各种硬件组合:

  • 需要CMOS记录每次的硬件配置;

  • 支持用户自由更换内存、硬盘、显卡;

  • RTC电池成为必需品。

ARM架构,嵌入式专用,硬件高度集成:

  • 启动参数直接固化在Bootloader或eMMC中;

  • 硬件在出厂时就已确定,无需探测;

  • 靠网络校时(NTP)获取准确时间。

ARM设备因其硬件固定,启动时直接从非易失存储中读取预设配置初始化硬件,整个过程快速且确定,系统启动后会通过网络自动校时,因此无需依赖外部电池来维持设置或保证启动速度。

下次遇到设备开机特别慢的情况,不妨先检查一下RTC电池这个看似微小却至关重要的部件。

来源:硬件笔记本
化学通用芯片控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11-10
最近编辑:1小时前
硬件笔记本
本科 一点一滴,厚积薄发。
获赞 156粉丝 45文章 382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过210A电流,PCB该怎么设计?

大家好,我是王工。那天我坐在办公室,摸着手里那块再也不会爆炸的弱电板子,心里那叫一个踏实——毕竟怎么折腾它,它都不会爆炸。突然,一位兄弟发来灵魂拷问:“王工,请教一下,画PCB要过210A有效值电流,温升控制在30°C以内,该覆多大的铜?”我当时就恁了一下。210A?!还是有效值?!我的思绪瞬间被拉回了那些烽火连天的岁月。想当年搞那个3000W的AC-DC电源,才几十安的电流,就让IGBT和MOS管轮番上演原地爆炸。那动静,清脆响亮,余音绕梁,恨不得整栋楼都能免费共享我的绝望。爆炸过后,耳朵里的嗡嗡声还能当半天背景音乐。我就是这么被硬生生炸怕了,才弃明投暗,躲进了弱电控制的安乐窝。所以,坦白说,210A这个量级,我亲自上手操作的经验是零。心里头第一个冒出来的念头就是:“这电流,听着都心有余悸,非得用PCB吗?这成本不得飞到天上去?”但这位兄弟随即补充道,这是用于光伏逆变器产品,IGBT这类功率元件的电流,并非全部由铜排承担,而是需要先在一块主PCB上进行汇集和分配,再通过端子导向外部铜排;又或者采用两个110A的模块并联来达成最终的大电流输出。于是我发了朋友圈,看看有没有做过类似产品的大佬,借鉴一下经验。咱们电子圈的兄弟们就是给力,各路大神纷纷献计,好几十条评论,点子多得能装一箩筐。我下来也赶紧查了一下相关资料。今天这篇文章,就是来交作业的。我把大佬们的建议和我自己梳理的一些方法汇总一下,咱们一起探讨。这不是什么权威教科书,就是一群工程师的实战经验交流,有说得不对或者不周全的地方,欢迎各位大佬们拍砖指正!如果能帮到这位提问的兄弟,或者给未来可能遇到同样问题的你一点点启发,那我花这几天功夫码的这篇文章,就值了!01210A对PCB意味着什么? 在开始聊具体方案前,咱们得先对210A这个电流有个感性的认识。它不是简单地把线画粗点就能解决的。发热惊人:根据焦耳定律:发热考虑。发热量是和电流的平方成正比的。210A的平方是44100!这意味着,导线上一丁点的电阻都会被放大成巨大的发热功率。温升30°C的设计目标,做不好,板子直接变电炉丝。 成本飙升:常规的用加厚铜箔、开窗上锡等方法,在几十A电流时还能hold住。到了200A级别,很多非常规、高成本的PCB工艺就得用上了,比如嵌铜块、夹层PCB、铜条贴装等,这些都会让PCB的制造成本指数级上升。可靠性:尤其是在光伏逆变器这种工业级、长寿命预期的产品里,一次过热可能导致虚焊、铜箔剥离、甚至起火,后果不堪设想。所以,稳定可靠是第一位的。朋友圈里也有很多兄弟第一反应是:“必须用铜排啊!” 这确实是最传统、最可靠的大电流解决方案之一。但既然兄弟的应用场景限定在了PCB上,那我们就聚焦于:如何在PCB上安全、可靠地驾驭这210A的电流巨兽。02朋友圈大神各显神通 我把朋友圈里的建议分门别类,整理出了几条清晰的技术路线:路线一:简单粗暴的堆料加厚铜箔,加宽走线:这是最基本的思想。常规PCB铜厚有1oz(35μm)、2oz(70μm)等。对于210A,可能需要用到3oz、4oz甚至更厚的铜箔。同时,线宽也要大幅增加。 开窗镀锡(露铜上锡):在走线表面去掉阻焊层(绿油),然后镀上一层厚厚的锡。这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截面积,降低了电阻,同时也改善了散热。这是非常常用且性价比高的辅助手段。多打过孔(Via):如果是多层板,用大量过孔将顶层、底层甚至内层的铜箔并联起来,可以有效增加总载流能力,并帮助热量在层间传导。注意过孔也要做塞孔或者镀厚铜处理。点评一下:这套组合拳在几十A到百A出头的场合很管用,但对于210A稳态电流,可能有点吃力。温升可能不容易控制在30°C以内,而且会占用巨大的PCB面积。路线二:物理外挂的镶嵌(专业应对大电流)这是评论区里出现的高频高级方案,也是目前工业上应对百A级以上电流的主流PCB解决方案。嵌铜块/嵌铜条:在PCB制造过程中,在需要走大电流的位置预先铣出槽,然后将一块厚铜块(或铜条)嵌入并压合在PCB内部。这样,电流主要通过低阻值的铜块流通,PCB铜箔只起到连接和均流的作用。这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表面贴装汇流条:PCB制作好后,在表面开窗的位置,通过SMT(表面贴装技术)或手动焊接的方式,贴上一段成型的、厚实的铜条(汇流条)。这相当于把一个小型铜排直接集成在了PCB上。铝基板+激光焊接:一位大神分享了一个骚操作:用铝基板,在需要的位置焊接铝块,然后用激光焊接把铝块和铝基板的焊盘熔在一起,甚至烧穿表层,让铝块和铝基板本体结合,利用铝基板本身优良的导热性和增加的截面积来导流。点评一下:可能镶嵌派方案性能最好,能真正满足210A@30°C温升的苛刻要求。但缺点是工艺复杂,成本非常高,需要和PCB板厂进行深度沟通和定制。路线三:系统设计的分流多路并联:这是系统架构上的优化。就像朋友圈里另一位兄弟说的,他们200多A的电流分了4路。比如,可以把210A分成3路,每路承担70A。这样对单块PCB的压力就小多了,可以用更常规的工艺实现,提高了可靠性。光伏逆变器中多个功率模块并联是常见做法。点评:这是可能是比较聪明的方法之一,从系统层面化解难题,可能比在单板上死磕成本和工艺更划算、更可靠。路线四:仿真计算的“科学”“仿真一盘”:这是评论区最简短但最硬核的建议。对于这种极端情况,不能再凭经验来算,必须借助工具。使用SIwave, Ansys Icepak, COMSOL等电磁-热协同仿真软件,可以精确模拟出在不同线宽、铜厚、镀层、环境下的电流密度分布和温升情况。在设计阶段就能规避风险。 03核心挑战:散热,散热,还是散热! 咱们搞电子的都明白,大电流设计的本质,其实是散热设计。电流产生了热量,我们的目标是把这些热量高效地散出去,把温升压下来。1、热量从哪里来?ρ是电阻率,L是长度,A是截面积所以,要减少发热,核心就是:减小电阻R:使用更厚、更宽的导线(增大A);使用导电性更好的材料(铜已经是很好的了);缩短走线长度(减小L)。2、如何散热?热量传递有三种基本方式: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在PCB上,这三种方式都在发挥作用。传导:这是最主要的方式。对于大电流板,热量主要通过铜箔经介质层传导至背板散发。为提升这一路径的导热效率,可采用铝基板(热导率可达1-3 W/m·K)或陶瓷基板等高热导率材料来替代普通FR-4(热导率约0.2-0.4 W/m·K)。对流:通过流体(通常是空气)的流动带走热量。散热主要通过空气对流实现,自然对流需优化布局与放置方向以保障空气流通;而加装风扇进行强制对流,并规划风道直吹热源,是更高效经济的强化散热方式。辐射:物体通过电磁波的形式散发热量。在常温下,辐射散热的占比很小,通常可以忽略不计。来源:硬件笔记本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