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行业洞察 I 异构集成 (HI) 与系统级芯片 (SoC) 有何区别?

6天前浏览21

异构集成 (Heterogeneous integration,HI) 和系统级芯片 (System on Chip,SoC) 是设计和构建硅芯片的两种方式。异构集成的目的是使用先进封装技术,通过模块化方法来应对 SoC 设计日益增长的成本和复杂性。


在过去的 20 年里,Cadence 一直支持电子行业以SoC方式帮助我们的客户追求更大的晶体管密度并不断突破摩尔定律的界限,一直到 2nm 甚至 1nm 制程节点时,我们也在持续致力于帮助他们顺利实现设计。现在,异构集成提供了一种具有成本效益的替代方案,并用事实证明,对于许多应用来说可能比单片SoC更为适合。


 


那么,我们来看看这两种设计工艺之间的区别以及各自的优势和注意事项。


1

系统级芯片 (SoC)

SoC 是一种集成电路 (IC),将计算系统的每个部分都整合到一个硅晶粒中。其中包括一个或多个中央处理单元 (CPU) 或处理器(低功率微控制器和/或应用处理器),每个都带有几个核心,以及图形处理单元 (GPU)、Wi-Fi、蓝牙或 4G/5G 蜂窝调制解调器、存储器,甚至可能还包括存储器等外围设备。


在过去 20 年里,SoC 的兴起和扩展是半导体技术中最具创新性和令人兴奋的变化之一。在过去,设计一个复杂的计算系统意味着使用离散的、现成的组件来设计一个系统。


由于 SoC 的所有部件都集成在一个晶粒上,SoC 在功率、性能和面积 (PPA) 方面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优化。它们的运行功率相对较小,能够非常迅速地执行计算功能,而且占用的物理空间也要小得多,这意味着最终设备的外形尺寸也可以更小。现在,全球数十亿台设备都依赖 SoC,从汽车到笔记本电脑,从智能手机到医疗器械。


但是,制造先进的单片 SoC,特别是如果采用最新的制程节点(7nm 及以下),成本变得越来越昂贵。自行业在 21 世纪前十年使用 FinFET技术以来,对于 28nm 以下的节点,每个晶体管的成本节节升高--有能力投资最新设计节点的少数代工厂也开始纷纷宣布涨价。


     


此外还要考虑项目和初期投入工程成本 (NRE, non-recurring engineering) 。为了实现某个 3nm 设计,可能需要一个由数千名工程师组成的设计团队工作数万小时,花费数亿美元,而这才仅仅完成了功能验证步骤。


如果要为面向大众市场的智能手机打造一款 SoC,那么这笔投资也许可以收回成本。但对于小众市场,例如国防/工业领域,市场需求只有 1000 件左右,再如此大费周折就有点得不尝失。


最后需要考虑物理限制。目前的 SoC 已经达到了光刻的极限:如果不采用昂贵的缝合技术,制造设备根本无法应对不断增长的芯片尺寸。随着芯片尺寸增加,缺陷风险也变得更高,导致晶圆的良率降低。


2

异构集成HI)

异构集成为单片 SoC 提供了一种替代方案,对于复杂但成本预算有限的设计来说,异构集成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选择。


异构集成是指使用先进的封装技术,将较小的chiplet(芯粒/小晶片)整合到一个系统级封装 (System in Package,SiP) 中;chiplet是物理上经过实现和测试的 IP ,制成在芯片上并切割,可以执行特定的逻辑功能。


     


可以把 SoC 看作单片机,把异构集成看作模块化——整合来自不同芯片代工厂的不同 chiplets。每个 chiplet 都是单独制造的,并且远远低于光刻机可处理的极限尺寸,因此实际生产芯片的过程要简单得多。Chiplets 也可以针对任何制程节点进行组合设计;例如,异构集成有可能将 28nm 的 chiplets 与 2nm 的 chiplets 整合在一起。


虽然先进异构集成仍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但在一个共同的基板(陶瓷、硅/玻璃或有机物)上并排集成不同的芯片和分立元件并不是什么新概念。多芯片模块 (multichip module,MCM) 和 SiP 等技术已经问世了几十年,每种技术都有各种不同的应用场景。


异构集成将 SiP 设计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将其与 2.5D/3D-IC、扇出型芯片级封装 (FOWLP)、硅和玻璃中介层以及嵌入式桥接器等尖端封装和互连技术相结合。


异构集成还能为 HPC 和服务器市场等应用提供更大、更强大的芯片。在这些应用中,封装本身可以直接集成大量的内存;而这在 SoC 上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然而,异构集成也有一些注意事项。设计工作并没有因为有了异构集成而变得简单,反而变得更为复杂。从单一的单片 SoC 过渡到系统级架构,需要重新考虑原本 SoC 可以有效应对的不良因素,如热、电和机械性张力。在尝试设计异质集成芯片之前,采用正确的工具、方法和团队协作方式是至关重要的。


异构集成还意味着信号路径延长、I/O 数量增多和外形尺寸更大——这些都是不利于实现高效PPA的因子。异构集成设计的芯片,其形状参数在 X 和 Y 平面积上会变大,如果实施 3D 堆叠,甚至 Z 方向高度也会变大,而这是不可避免的。


而且异构集成中,chiplets 的封装方式对芯片的成功至关重要。这意味着在设计阶段需要格外关注封装技术,无论是 2.5D、3D-IC,还是其他的封装技术。


系统级芯片和异构集成——

如何为设计项目选择?


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体的应用、设计预算,以及预期出货片的总产品数量。随着越来越多的应用范例不断涌现,它们需要使用强大的人工智能 (AI) 和用在边缘计算并采用高性能计算 (HPC) 的自主系统,因此仅采用SoC 技术可能会达到其能力的物理极限。先进异构集成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下一步的选择。


然而,总会有很多应用在 PPA 方面无法达成妥协,在这种情况下,SoC 将仍然是最佳选择。



3D-IC 有望在网络、图形、AI/ML 和高性能计算等领域产生广泛影响,特别是对于需要超高性能、低功耗器件的应用而言。具体的应用领域包括多核 CPUs、GPUs、数据包缓冲器/路由器、智能手机和 AI/ML 应用。


从设计的角度来看,要实现真正的 3D 集成,需要对某些设计工具进行一些加强。尤其在架构分析、热分析、多裸片间的排置、时序、测试和验证方面的功能都需要提升。此外,还需要新的系统级功能,如顶层规划和优化、芯片裸片(die)之间和晶粒(chiplet)之间的信号完整性和 IC/封装协同设计。


想要进一步了解 3D 集成和多个堆叠裸片封装的设计挑战、生态系统要求和所需的解决方案吗?


      


来源:Cadence楷登
SystemHPC电路信号完整性半导体汽车电子芯片Cadence控制工厂人工智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10-26
最近编辑:6天前
Cadence楷登
签名征集中
获赞 1粉丝 107文章 631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技术博客 I 相控阵天线:原理、优势和类型

本文要点相控阵天线是一种具有电子转向功能的天线阵列,不需要天线进行任何物理移动,即可改变辐射信号的方向和形状。这种电子转向要归功于阵列中每个天线的辐射信号之间的相位差。相控阵天线的基本原理是两个或多个辐射信号出现依赖相位的叠加。当信号同相时,它们会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幅度相加的信号。当信号反相时,它们会相互抵消。共有三种类型的相控阵天线:线性阵列、平面阵列、 频率扫描阵列。 相控阵天线在 5G 通信技术中的应用日益普及您是否观察过蚂蚁搬运方糖的过程?与蚂蚁的体型相比,方糖的尺寸要大得多。自然界中蚂蚁的这种行为证明,一支军队朝着同一方向合作,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达成同一目标。在无线传输中,天线阵列的功能也基于同样的理念:人多力量大。相控阵天线就是根据这一原理运行的,与单个天线相比,它们的信号强度、增益、指向性和性能会更好一些。 01相控阵天线是如何工作的?相控阵天线包括多个发射器,用于高频射频应用中的波束成形。相控阵天线有三个常见的应用领域:WiFi、啁啾雷达和 5G。相控阵天线中的发射器数量可以从几个到几千个不等。使用相控阵天线的目的是利用两个或多个辐射信号之间的建设性干扰来控制发射波束的方向。这在天线界称为“波束成形”。相控阵天线通过调整发送到阵列中每个发射器的驱动信号的相位差来实现波束成形。因此,不需要天线进行任何物理移动,就可以控制辐射方向,使其指向一个目标。这意味着沿某一特定方向的波束成形是全向发射器之间的干扰效应,例如 WiFi 中使用的偶极子天线。 这种相控阵天线包含多个发射器,产生一个高度定向的辐射方向。当相控阵中每个发射器发射的信号完全同相时,它们会发生建设性干扰,产生强烈的辐射,但这只发生在特定的方向上。这个方向是通过设置发送到不同发射器的信号之间的相移来控制的。要控制相移,对于发送到阵列中一系列连续发射器的信号,需要在它们之间设置一个轻微的时间延迟。在主波束发射方向之外,波束强度下降。由于信号是周期性的,所以在波束方向图中也会存在旁瓣,但确实可以沿着一个特定的方向得到一个非常强的波束。 对比单极子天线和由单极子天线组成的相控阵天线。单极子天线在垂直于天线轴线的平面内向所有方向发射信号。当多个单极子天线构成相控阵时,波面会相互干扰,形成一个平坦的相位波面。02相控阵技术的优势相控阵天线的波束成形在高频率(大约等于或高于 WiFi 频率)下是必要的,用于克服传输过程中的损失。有了大小合适的相控阵天线,高增益发射器的辐射可以指向一个广泛的立体角。相控阵技术有助于增强集体信号或辐射方向图的特征。来自辐射器的单个信号和来自相控阵天线的集体信号的特征就像彼此分离的两极。形成阵列后,各种参数和数量都有所提升,具体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功率:聚合信号的功率是单个信号功率的总和,因此,强度会增加。2. 波束成形:波束的形状可以由单个信号的相位差来控制,与单个天线相比,相控阵天线的辐射方向图更窄。3. 波束转向:无需机械转向,因此波束转向或波束定位十分灵活。波束转向是通过电子可变移相器实现的。 4. 多波束:在移相器的帮助下,相控阵天线可以合成数百个波束。5. 可选数字/混频器方案:移相可以通过模拟或数字方式实现。模拟移相器依靠的是信号的下变频和时移。数字方式指的是对中频 (IF) 混频器或本地振荡器 (LO) 信号进行移相。6. 重量:相控阵天线的重量比机械转向的单个天线要轻。7. 成本:机械转向的天线可以用价格较低的相控阵天线取代,但分辨率保持不变。8. 可靠性:相控阵天线的可靠性要比单个天线高得多。如果一个阵列天线受损,阵列中的其余天线将继续运行,但辐射方向图会有轻微的改变。03相控阵天线的类型根据单个天线的排列方式和移相器的数量,相控阵天线可分为三种类型。具体如下:线性阵列阵列元件摆放呈一条直线,有一个单相移位器。即使天线的排列很简单,但波束转向也只限于一个平面。几个线性阵列垂直排列可以形成平面天线。 线性阵列天线平面阵列对于平面阵列中的每个天线,都配有一个移相器。各个天线呈矩阵排列,形成了平面排列。波束可以在两个平面上偏转。平面阵列天线的缺点是需要大量的移相器。 平面阵列天线:a)侧视图 b)俯视图频率扫描阵列如果波束转向控制是发射器频率的一个函数,那么利用这种技术的相控阵天线就可称为频率扫描阵列天线。频率扫描阵列天线中没有移相器,波束转向由发射器的频率控制。 a) 频率扫描阵列天线结构 b) 波束的传播方向未来的 5G 通信需要运用各种关键技术,如多点接入、多波束、高增益和超密集网络。天线设计师准备利用相控阵天线来满足未来无线通信系统的要求。值得一提的是,提供电子转向的相控阵技术是射频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一项资产。有了相控阵天线,就可以在不损失分辨率的情况下以电子方式增强发射或接收波束的方向、强度和形状。想要了解如何直观、快速地构建八角形的相控阵天线吗?9岁小正太在线教学30分钟内为 NXP LDMOS FET 放大器完成 50-Ohm 阻抗匹配、制作T型偏置电路,并通过仿真测试! 来源:Cadence楷登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