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欧洲固态电池突然放大招,超越我国20年?我国明年量产,欧美呢?

2小时前浏览4

锂电那些事今日头条2025年10月14日 星期二


固态电池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近日,奔驰方面更是宣布,他们的一款测试车使用了固态电池,行驶里程已经超过了1200km,全程既没有间断也没有充电。

这难道真意味着欧洲在固态电池领域领先了?实际上,我国在固态电池领域的发展更靠前,国内的电池巨头2026年就可以量产全固态电池。也就是说,欧洲方面现在的高调只是虚张声势。

欧洲车企只是进入测试阶段

按照奔驰方面的说法,他们在固态电池领域取得了颠覆性突破,此次试验使用的固态电池组性能达到了450 Wh/kg,据说比传统的锂离子电池性能上提升了25%,不过电池的总重量和体积却和传统的电池差不多。

测试的过程中,这辆奔驰车行驶了1205km,中间没有间断,也没有充电,到达终点的时候,还剩下137km的续航里程。这是不是意味着欧洲的车企在固态电池领域真的领先了?

情况并非如此。先不说欧洲的车企的技术究竟达到了何种程度,单单看欧盟方面围绕新能源制定的政策,过去10年来就一直反复无常。整个欧洲很早就说要推动新能源汽车的转型,但是政策的制定却是一波三折。

就拿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来说,欧盟直到去年夏天才发布了最新版本的《电池战略研究与创新议程》。从这一点就能够看出来,欧盟方面在政策支持上是落后的,而没有政策的支持,要推动固态电池等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企业就缺少动力。

这是由于欧洲的车企因为发展的时间很早,绝大多数都是传统燃油车为支柱。所以过去10年,这些车企都不太愿意抛弃多年来最强势的业务,尤其是在全球市场,有的车企还是固有的思维,认为传统的燃油车可以和新能源汽车平分天下。

但很显然,他们错估了形势。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之一了,10年前,大街上跑的更多的还是合资车,而且这些车基本上都是德国的汽车品牌。然而再看现在,大街上的新能源汽车比比皆是,而且不看汽车的动力类型,单是看汽车的品牌,国产品牌已经完全碾压合资车。

这就能够充分证明,欧洲的车企对未来的战略发展产生了误判,假设他们当年也早早的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与转型,或许在目前的国内市场还能有他们的一席之地。倒也不是说国外的汽车品牌完全退出了国内市场,只是他们的市场份额下滑的太厉害。

因此,还是那句话,在新能源转型领域,欧洲的车企并没有提前规划。既然没有提前规划,这些车企又怎么可能在最新的固态电池技术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呢?

换句话说,不管是奔驰还是别的企业,他们现在在固态电池领域都还处于测试阶段,技术什么时候能够真正的投入还是未知数。除此之外,欧洲的车企不得不承认的是,现在新能源领域的电池巨头在东方,而不是在西方。

在这种局面下,我国在最新技术领域对欧洲的企业才是全方位的碾压,不管他们愿不愿意承认,在这个赛道上他们确实落后了,但是他们的内心深处有不甘于落后,所以只能采取目前这种虚张声势的策略。

这样的心态,此前的日本车企就曾经表现出来过,而且表现程度比欧洲的车企严重多了。可即便如此,日本的车企依旧没有做出什么实质性突破。

丰田曾宣称技术领先中国20年

过去多年,丰田一直是汽车市场的领头羊,而且他们很早就宣布要布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据说此前丰田一共投入了1.5万亿日元专门进行固态电池技术的研究,他们所宣称的研究专利超过了1300项。

可即便如此,在实际的发展中,丰田依旧没有逃过惰性思维。所谓的惰性,正是丰田在传统燃油车领域多年来取得的好成绩,他们的汽车在全世界的销量实在是太好了,而且连续多年汽车的出口量都保持在第一位。

正是这种心态滋生了骄傲,围绕新能源的研究和投入也就变得慢漫不经心,并没有采取实质性的措施。就这样,不管是丰田还是日本的其他车企,他们最终让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窗口期浪费掉了。

自己没有发展,而我国的企业再也没有给他们翻身的机会。到了2023年,我国的汽车出口总量增加了57.4%,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出口国。日本人终于意识到了危机,可是一切为时已晚。

最显著的表现还是在国内的汽车市场,和德国车一样,曾经的日本车在国内市场也是占据着牢牢的主导地位。然而仅仅10年左右的时间,路上的日本车越来越少,甚至逼迫的一些日本车企不得不放弃我国的市场。

时至今日,除了丰田和本田这两个头部车企,其余像三菱、铃木这样的日本汽车在我国的市场上几乎销声匿迹了,而这背后,正是国内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

日本人错失发展良机,就是后悔也没地方买药。眼看在新能源和固态电池领域全面落后,他们只能本能的宣称新能源汽车就是垃圾,甚至于丰田的老总丰田章男都公开站出来说电车不怎么样,没办法和燃油车相比。

可是,再怎么否认也没办法阻挡新能源汽车在全世界的发展态势。换句话说,日本的车企不但浪费了时间,而且在浪费了时间之后还是得赶紧追赶,除非他们真的打算放弃这一赛道。但是很显然,包括丰田汽车在内,他们并不甘心就此认输。

可是在研究和生产上并没有采取实质性的行动,以至于他们的固态电池并没有任何进展。丰田先是说到2026年的时候就可以全面生产固态电池,可是后来这一计划又推迟到了2030年。接下来究竟会怎么样,连他们自己恐怕都说不好了。

不管是日本的车企还是西方的车企,他们都躺在原来的功劳簿上不想动弹,白白浪费了时间,然后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中国的企业实现了弯道超车。

明年后年全固态电池量产

6月份,电池企业亿纬锂能对外宣布,明年将量产全固态电池,他们生产的全固态软包电池,能够在零下20℃到零上60℃ 之间运行。按照目前的技术工艺,最先推出的电池能量密度达350Wh/kg、800Wh/L,到了2028年,将能推出体积能量密度超1000Wh/L 的电池。

而另一家电池巨头宁德时代,他们的全固态电电池量产目标要到2027年才开始,亿纬锂能的量产计划整整提前了一年,这对整个市场来说相当的振奋人心。

除了电池巨头要生产固态电池,国内的汽车企业也在推出新的车型。在技术能够实现的前提下,此前已经有很多车企推出了半固态电池,而且其续航里程也达到了1000km。

换句话说,国内的企业并没有像欧洲的车企那样高调宣布,而是一直在按部就班的推进技术发展。按照目前的这种态势,从半固态电池过渡到全固态电池,到2030年,国内的大部分车企恐怕都能做到。

相比于欧盟迟迟不推出新的政策,我国为了支持新能源领域的发展,政策层面的保驾护航一直未曾缺位。有关部门一直在支持全固态电池的技术研究,这也使得我国在该领域的专利申请量越来越多,占比已经超过了36%,增速更是位居全球第一。

所以局势已经相当明朗,不管欧洲企业如何宣称,他们都落在了下风。目前他们仍旧处在研究前期阶段,不可能马上进行量产。

未来我国将主导电池和汽车格局

竞争已经越来越激烈,而且西方的车企也意识到他们不能再固步自封,否则将会被彻底淘汰。但是差距已经形成,即使现在他们奋力追赶,依旧和我们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宁德时代推出的半固态电池此前已经完成了装车测试,全固态良率高达92%,而且这款电池还获得了宝马的订单。局势已经相当明了,我们不单在技术上领先,最关键的是还有产业链上的优势。

而这一点恰恰是欧洲很多国家的短板,他们由于仓促发展,在电池领域根本构筑不起来全新的产业链,所以要想完成量产布局,节奏层面又比我们慢了好几拍。

这就是说,未来在整个新能源领域,我国的企业将会成为绝对的主导者,西方的企业即便再后悔,他们也没招了,谁让他们不提前布局呢?

对比之下,我们为了支持固态电池产业的发展,单单去年一年,国家投入的研究资金就在60亿元左右,政策领域,相关部门更是很早就在制定全固态电池的标准。

结语

国外的企业还是不甘示弱。以丰田为例,虽然他们还没有取得成功,可依旧提出计划,要在2028年到2030年期间实现固态电池的量产。另一家企业三星此前曾透露,他们研究的固态电池充电9分钟,就能充至80%的电量。

按照三星的规划,他们也将在2027年进行小范围的批量生产,所以说未来一个阶段的竞争依然存在。我们具备优势不假,但是千万不能够掉以轻心,要把技术转化成实际的量产,接下来的每一个步骤都至关重要。

           
锂电那些事免责声明            
         
      本公  众号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平台,小编整理,仅供学习与交流,非商业用途!对文中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报道错误或侵权,请尽快私信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做出修正或删除处理。谢谢!                      

来源:锂电那些事
汽车新能源材料试验装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10-26
最近编辑:2小时前
锂电那些事
本科 | 技术总监 锂电设备、工艺和材料技术研发应
获赞 208粉丝 221文章 2584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散装”湖南,如何拼出新能源万亿版图?

锂电那些事今日第二条2025年09月27日 星期六这是一盘以“弱禀赋”开局的产业对弈。从资源禀赋看,湖南发展新能源产业并不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凭借“技术先手”与“集群棋势”,在波澜壮阔的新能源棋局中从容布局,形成上游材料、核心部件到整车制造的全产业链生态。2024年,全省新能源产业实现营收6800亿元。棋至中盘,挑战未歇。面对国际关税壁垒层层加码,国内“内卷”竞争日趋激烈等多重挑战,湖南如何运子取势,将阶段性的规模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全球竞争力,真正推动新能源产业“上台阶、走出去”?技术补资源:崛起新能源材料高地全国新能源产业的激烈角逐中,湖南的起跑线并不占优。今年临武发现大型锂矿资源前,湖南对锂、镍、钴等事关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矿产资源开发有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湖南在储能材料领域的自主可控能力。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湖南却硬生生在电池材料领域闯出了一条新路。 9月4日,宁乡经开区法恩莱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作人员在进行自动化设备调试。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童臻熙 摄走进宁乡经开区的法恩莱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数米高的不锈钢锂电池电解液配制釜,高纯原材料在全封闭原料罐中静静流淌,经过精密配比、混合、检测,最终自动灌装。“电解液就像锂电池的‘血液’,是电池充放电、维持生命的活力源泉。”法恩莱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邵俊华说,小米汽车的电池,使用的就是法恩莱特生产的电解液。法恩莱特仅是湖南新能源产业的一个缩影。湖南新能源的“材料逆袭”,靠的不是资源禀赋,而是“技术补资源”的创新路径。 湖南中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设备运转高效生产。 (资料图片)在中伟新能源公司超大规模前驱体研发试验车间,摆放着数千台套行业领先的精密设备。在智能化研发车间,小试、中试、量试均有科研人员在做试验,从研发成果到规模量产全程清晰可见。中伟新能源2017年落户长沙,次年投产后携手中南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研用”技术创新合作,研发出全球领先的锂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在“技术多元化”战略下,中伟新能源已实现镍系、钴系等材料体系全覆盖,并大规模量产,成为我省首家产值过百亿的先进储能材料企业。在湖南,一批企业像中伟新能源这样,走产学研用一体化之路,引领先进储能材料“抢跑、超越、领先”。湖南阿斯米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营锂电池石墨负极材料研发的企业,负极材料前驱体生产工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创始人侯拥和毕业于中南大学,公司技术研发团队也由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的科研人才组成。中南大学化学电源与材料研究所所长、湖南省电池行业协会会长唐有根介绍,中南大学的新能源产业从业者号称“十百千万”:10个以上的二级学院,100个以上的科研团队,1000名以上研究人员,10000名以上校友。“从新能源产业人才聚集度来说,湖南达到了全世界最高密度。”唐有根称,雄厚的人才优势,让湖南先进储能材料研发跃居领先水平。例如,“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锂离子电池及关键材料制造技术”“镍氢动力电池贮氢合金生产关键技术”等顶尖成果,已经和正在引领行业发展。做强产业链:链主吹哨、链企报到2024年,湖南新能源产业实现营收6800亿元,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77.1万辆,排名从全国第八跃居第五。今年一季度,更强势跻身全国第四,展现出一条清晰的增长曲线。湖南新能源车如此亮眼,凭什么?答案,就藏在一条强大的本土产业链里——从电池、电驱到电控,这些电动汽车最硬核的部件,都打上了“湖南制造”的鲜明烙印。 9月4日,湖南中车时代电驱科技有限公司电控生产车间,工人在生产新能源电机控制器。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童臻熙 摄近10年来,湖南稳步崛起为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基地。在电池领域,湖南裕能、法恩莱特等企业,覆盖了从正极材料到电解液等多个关键环节;电驱系统领域,中车电驱作为行业代表企业,凭借其在轨道交通电驱动方面的深厚技术积累,成功实现了跨界技术应用与创新;电控领域,以时代电气等为代表的本土企业持续发力,逐步构建起自主可控的智能控制系统研发能力。目前,湖南已聚集比亚迪、广汽埃安、上汽大众、北汽福田、中车电动、北汽株洲、吉利等10余家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形成新能源乘用车、客车、专用车同步发展的格局。这一产业链生态磅礴发展的背后,是湖南在新能源材料与储能赛道前瞻布局所积蓄的集群力量。 9月4日,俯瞰宁乡经开区,现代化标准厂房林立。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童臻熙 摄“福建宁德,湖南宁乡”,新能源材料“双宁”格局的说法在网络上广为流传。“锂电池包括四大主材,产业链缺什么,我们就引进什么。”宁乡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说,园区不是“捡到篮子都是菜”,而是按“图”索“骥”,围绕已有“链主”的上下游进行“填空式”和“补充式”招商。正极材料行业排名前10的巴斯夫杉杉来了;拥有80余项负极材料专利和自有技术的中科星城石墨来了;隔膜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中材锂膜来了;为比亚迪生产“刀片电池”的弗迪电池也来了……眼下,从正极前驱体到正极材料、负极、隔膜、电解液,再到电芯及电池回收,一大批先进储能龙头企业落户宁乡,形成完整的闭环产业链条。今年1至5月,全省锂电池及先进储能材料重点企业实现营收465.99亿元,同比增速17.6%。在新能源这样链条长、技术密、资本重的产业竞争中,宁乡通过引进和培育“链主”企业,构建“链主吹哨、链企报到”的协同创新生态,构筑起“拆不散、搬不走、压不垮”的产业集群优势。今年,湖南将继续壮大比亚迪、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弗迪电池等链主企业,布局建设锂电池及先进储能材料、固态电池等一批中试平台,力争全省新能源产业链营收突破7230亿元,新增2家百亿级企业、2家两百亿级企业。加快走出去:努力开拓增长新空间 9月4日,宁乡经开区中材锂膜(宁乡)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在生产锂电池隔膜产品。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童臻熙 摄在中材锂膜(宁乡)有限公司,1小时可下线约90辆新能源汽车所需的锂电池隔膜。“一张锂电池隔膜,厚度只有4微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十分之一。”中材锂膜(宁乡)有限公司精益副总监兼基膜工厂经理周华荣说,锂电池隔膜的厚度和孔径直接影响电池的容量、循环及安全性能等,在保证强度的情况下,隔膜是越薄越有“锂”。2024年9月,美国将我国电动汽车关税税率从25%调至100%。国内新能源车也“卷”声一片,竞争者众、打价格战,压力向上游电池厂商传导,锂电行业“内卷”加剧。面对贸易壁垒与国内红海的双重压力,中材锂膜选择的破局之路是——出海。今年上半年,中材锂膜首个海外生产基地落户匈牙利尼赖吉哈佐市,规划建设8条先进涂覆隔膜生产线,将打造年产能达6.4亿平方米的湿法涂覆隔膜生产基地。像中材锂膜一样,新能源产业龙头企业主动“走出去”,正持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出口业绩。今年前7个月,湖南省电动汽车出口73亿元、同比增长83%,锂离子蓄电池出口36.7亿元、同比增长104.6%。长沙海关相关负责人介绍,仅长沙市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一家,就贡献了全省电动汽车出口额超五成,同比增长95.7%,其中纯电动乘用车出口量增加了15.1倍,成为强劲增长点。此外,湖南安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凭借充电技术积累,推出便携式储能和家庭储能产品,对美国、德国出口分别增长73.7%、71.3%,显示出湖南新能源产品在多元化市场上的竞争力。大步“走出去”,湖南新能源产业不仅赢得了资源与市场,更向全球传递出湖南制造的可靠品质与开放姿态,吸引更多国际高端项目、先进技术“反向落户”,与湖南本土产业链形成共振共进的全新格局。中材锂膜落子欧洲,比亚迪驰骋海外,安克创新深耕欧美市场……面对全球市场的惊涛骇浪,“出海”已从一道选择题,变为湖南新能源产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答题。这既是突围当下困局的“解压阀”,更是通向未来增长的“新航道”。©文章来源于湖南日报 锂电那些事免责声明 本公众 号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平台,小编整理,仅供学习与交流,非商业用途!对文中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报道错误或侵权,请尽快私信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做出修正或删除处理。谢谢! 来源:锂电那些事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