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基于OptiStruct的转向节拓扑优化

6小时前浏览8

    1.几何模型与设计空间定义:

①初始 CAD 模型:

创建一个包含所有关键硬点(轮心、主销上下点、减震器安装点、制动卡钳安装点、控制臂连接点等)的几何模型。这个模型应该足够大,能够容纳所有可能的材料分布。

②设计空间:将转向节主体区域(去除安装孔、螺栓孔、轴承座等不可优化的区域)定义为设计空间。这些不可优化的区域通常是需要保留以安装其他部件或传递载荷的结构。

③非设计空间:明确指定不可优化的区域,如:

所有安装孔、螺栓孔(及其周围的凸台)。

轮毂轴承座区域(需要保证轴承安装精度和刚度)。

主销孔(或球铰安装座)。

制动卡钳安装面。

减震器安装点。

控制臂安装点。

与周围部件(如轮毂、制动盘、转向拉杆)可能发生干涉的区域,本例研究的转向节设计空间与非设计空间如图1所示,红色 区域为设计空间:

 


图1 转向节拓扑优化空间定义示意图

④网格划分:使用高质量的四面体对设计空间和非设计空间进行网格划分。网格密度需要足够细,以捕捉潜在的优化结构细节,但也要考虑计算效率。关键区域(如载荷施加点、约束点、预期高应力区)需要更密的网格。

2.材料属性定义:

①为设计空间和非设计空间赋予真实的材料属性。

②定义弹性模量 (E)、泊松比 (ν)、密度 (ρ),如图2所示:

 


图2 材料参数设置

3.载荷工况定义:

①识别关键工况:这是最重要的一步。转向节在车辆行驶中承受多种复合载荷。典型的独立工况或组合工况包括:

最大垂直力工况:模拟车辆过坑或冲击,轮心受到向上的巨大冲击力。

最大制动力工况:模拟紧急制动,轮心受到纵向制动力(向后),同时制动卡钳受到反向作用力(向前)。

最大转向力工况:模拟转向轮遇到障碍或极限转向,轮心受到侧向力(向内或向外)。

最大驱动力工况:(对于驱动轮)模拟急加速,轮心受到纵向驱动力(向前)。

弯扭组合工况:经常是垂直力 + 制动力/驱动力 + 侧向力的组合,模拟车辆过弯制动/加速。

耐久性工况:考虑循环载荷,用于后续疲劳分析或作为优化的约束条件。

②载荷施加:

轮心:施加力和力矩(Fx, Fy, Fz, Mx, My, Mz),通常通过 RBE2/RBE3 单元连接到轮心点。

制动卡钳:施加制动力或驱动力反作用力(Fx)。

减震器:施加垂向力(Fz)。

控制臂:通过 RBE2/RBE3 单元在连接点施加约束或力(取决于分析模型)。

主销/球铰:施加约束(通常是旋转约束,模拟主销轴线)。

③载荷大小:载荷大小应基于车辆参数(重量、轴荷分配、重心高度、轮胎摩擦系数等)和设计目标(如满足特定法规或耐久性目标)进行计算或通过多体动力学仿真(如 Adams/Car)提取,本例转向节工况载荷加载如图3所示:

 


图3 转向节工况加载图

4.边界条件定义:

①主销/球铰约束:在转向节的主销孔或球铰安装点施加约束,模拟其绕主销轴线的旋转自由度。通常约束 5 个自由度(除了绕主销的旋转自由度 Rx)。

②其他约束:根据具体分析模型,可能需要约束控制臂连接点的某些自由度。

①目标函数 (Objective):最常用的是最小化柔度(最大化整体刚度),对应 DTPL卡片。有时在满足性能约束下最小化质量 (MASS),转向节拓扑优化目标函数按照最小化质量进行设置

②约束条件 (Constraints):

体积分数约束:定义设计空间允许使用的最大材料体积百分比 (`VOLFRAC`)。这是控制减重幅度的主要约束,VOLFRAC = 0.3 表示最多使用设计空间 30% 的材料)。

5.制造约束:

拔模方向约束 (DRAW):定义铸造所需的拔模方向,确保优化结果可铸造。

对称约束 (SYMM):如果转向节设计是左右对称的(通常不是,因为主销可能有后倾角、内倾角),可以施加对称约束。

最小/最大成员尺寸控制 (MINDIM/MAXDIM):避免过细的杆件(制造困难,应力高)或过大的实体区域(不利于减重)。

性能约束 (可选但推荐):

位移约束 (DISP):限制关键点(如轮心)的位移,保证悬架运动学/弹性运动学性能。

应力约束 (STRESS):在拓扑优化中直接施加全局应力约束计算量大且可能不稳定,通常作为后续尺寸/形状优化的约束。

6. 提交计算与监控:

①将定义好的模型(网格、属性、载荷、边界条件、优化设置)提交给 OptiStruct 求解器。

②监控求解日志文件 (.out/.log) 和迭代过程文件 (.iter),了解收敛情况、警告和错误信息。迭代过程如图5所示:

 


图5 优化迭代过程

7.结果解读与后处理:

密度云图:在 HyperView 中查看设计空间的单元密度(伪密度)分布 (0~1)。密度接近 1 的区域是必须保留的“实心”结构,密度接近 0 的区域是可以去除的材料,中间值表示需要解释的过渡区域,转向节拓扑优化单元密度云图如图6和图7所示:

 


图6 单元密度显示设置

 


图7 转向节单元密度显示  


来源:320科技工作室
OptiStructHyperViewAdams疲劳形状优化拓扑优化铸造多体动力学材料控制螺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11-12
最近编辑:6小时前
320科技工作室
硕士 | 结构工程师 lammps/ms/vasp/
获赞 231粉丝 414文章 391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基于深度学习的电阻抗、电磁与电容层析成像方法研究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索和构建融合深度学习技术的电阻抗(EIT)、电磁(EMT)与电容层析成像(ECT)方法,以提升成像分辨率、抗噪能力和重建速度。传统层析成像方法依赖于迭代反演与物理建模,存在非线性强、病态性高、对噪声敏感等问题,限制了其在实际工业过程监测与生物医学成像中的应用性能。为克服这些挑战,本课题系统设计了多种基于CNN、VGG、ResNet、U-Net、Transformer等结构的深度成像网络,分别适配电阻抗、电磁与电容层析采集模型。研究内容包括:(1)建立统一的数据模拟与采集框架,实现不同成像模式下的训练样本构建;(2)提出多种神经网络架构,以加强对目标边界与导电/电容特性分布的精确建模;(3)开展仿真与实验验证,量化对不同噪声水平与非理想边界条件下的鲁棒性。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推动深度学习在无创层析成像领域的理论创新,也为工业过程控制、生物组织识别及智能诊疗系统提供高精度、高效率的成像解决方案。关键词:电阻抗层析成像(EIT, 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电磁层析成像(EMT, Electromagnetic Tomography),电容层析成像(ECT, Electrical Capacitance Tomography),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图像重建(Image Reconstruction),卷积神经网络(CNN),非线性反演(Nonlinear Inversion)引言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度学习已成为解决高维、非线性、病态反演问题的重要手段。在电性层析成像(Electrical Tomography)领域,包括电阻抗层析成像(EIT)、电磁层析成像(EMT)与电容层析成像(ECT)等方法广泛应用于医疗影像、工业检测与地质探测等领域。然而,这些方法长期受限于图像分辨率低、抗噪性能弱与传统反演算法效率低等问题。图1 层析成像系统原理图本项目致力于构建融合深度神经网络的高精度层析成像重建框架,构建高质量仿真数据集,突破传统反演模型的限制,推动无创、低成本、高时空分辨率的成像技术迈向智能化、高精度的新阶段。数据构建2.1 仿真模型搭建与基础场域设定本研究基于 EIDORS 工具箱构建二维有限元模型,采用圆形场域与 16 电极等间距布设,选用 'h2d0c' 或 'f2d1t3' 等预定义模型作为基础网格。在每一组样本中,将理想均匀背景电导率模型 img_bg 作为参考模型,后续扰动在此基础上叠加形成目标图像 img_target。2.2 掩码设计与多形状目标插入策略每一组样本数据通过向背景模型中插入 1~4 个形状随机的电导率扰动区域构建,目标形状包括:circle(圆形)triangle(等边三角形)half_circle(半圆区域,模拟边界病灶/非对称结构)每个目标形状满足以下原则:随机位置:确保中心不越出场域边界; 随机大小:半径范围在 [0.1, 0.3]; 互不重叠:多个目标间无交集; 半圆形目标限制:每张图像最多包含一个 half_circle。 所有目标区域通过判断 FEM 网格单元质心是否落入给定几何范围内构造掩码,并统一赋予电导率扰动值(如 +1)。2.3 正向电压模拟与样本存储对每一组 img_target 与其对应的 img_bg 执行前向求解,得到扰动前后边界电压分布 v_bg 与 v_target。最终每个样本包含:img_target:扰动电导率图像(有限元模型格式);v_bg:背景电压(无目标);v_target:目标扰动后的电压;可视化图像:模型可视化图 .jpg;存储格式:所有样本统一保存为 dataset_XXX.mat 文件,保存在 dataset 文件夹中。数据集共构建上万组样本,确保具备丰富的几何结构、多目标组合以及随机扰动条件,适用于神经网络训练与泛化能力评估。图2 数据集构建过程神经网络(图像回归分析)3.1 网络输入构建:电压图像化原始电压数据为来自前向正问题仿真的边界测量(208 通道),通过下述步骤转换为网络可处理的二维图像:归一化差分电压:图像重构格式:将 208 通道映射为13×16的二维电压图像。尺寸标准化:所有图像 resize 为 224×224,并复 制为 3 通道 RGB 格式,以适配 CNN 输入。3.2 网络架构设计:迁移学习回归结构为高效提取电压图像特征并实现像素级电导率回归,本研究基于经典预训练模型构建 EIT 回归网络,具体如下:✅使用模型:ResNet18ResNet50VGG16U-Net,ResU-Net,Attention+ResU-Net✅修改方法:3.3 训练设置与超参数使用 Adam 优化器进行训练,参数设置如下:训练过程中记录 training-progress,支持恢复训练和保存训练日志。图3 多种神经网络架构3.4 回归预测与差分重建对比针对验证集中的测试样本,分别通过:网络预测:输出电导率向量 elem_data,重建 img_pred; 传统方法:执行差分重建 inv_solve(imb, v_bg, v_target),得到 img_recon; 最终绘制如下 3 种图像:Ground Truth(目标插入模型)传统差分重建图神经网络预测图用于直观比较两种方法的重建质量与几何恢复能力。图4 多种仿真重构结果图4展示了三种图像的重建结果对比,用于评估深度学习模型在电阻抗成像中的性能表现:左下图为传统差分重建图像,采用基于正则化的反演算法(如 Tikhonov 方法)得到。可以观察到目标区域存在明显的模糊和伪影,边界分辨率较低,无法准确还原异质区域的几何形状。右下图和上方图分别为神经网络预测图像,基于神经网络回归模型直接预测 FEM 元素的电导率值。预测图像成功还原了目标位置、形状及分布特征,尤其是对三角形与半圆目标具有良好的边缘保留能力。对比可见,深度学习方法在几何结构恢复与边界清晰度方面明显优于传统差分方法,证明其在复杂目标识别中的潜力与鲁棒性。此结果说明,通过大量仿真数据训练得到的神经网络,能够准确学习电压-电导率的非线性映射关系,适合用于实时、高精度的电阻抗成像重建任务。专业电学层析成像服务,电阻抗EIT、电容 ECT、电磁 EMT等,仿真需求轻松搞定!1. 正问题仿真:COMSOL&Matlab2. 逆问题仿真:Eidors&Matlab求解,Python神经网络3. 电极数量:8, 16, 32 或更多4. 模型求解:边界电压、灵敏度矩阵、电导率分布5. 传统算法:Tikhonov, Noser, Landweber, CG, Laplace, TV 等6. 支持深度学习:RBF, CNN, ResNet, U-Net,GAN, VAE等7. 可做硬件实物,软件可视化和临床分析8. 应用领域:心肺功能、手势识别、无损检测来源:320科技工作室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