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关于IV型储氢气瓶快速泄放试验中的氢气泄放速率(个人观点),以及向气瓶型式试验监督机构监检建议

2小时前浏览23
   背景 :最近有好友询问我,IV型气瓶的氢气泄放速率如何定义?是通过试验还是通过其他的一些方法来进行定义,那么就这个话题展开详细论述; 

一、论点

相较于三型储氢气瓶来说,IV型储氢气瓶对氢气的泄放速率敏感性更强,氢气泄放速率一旦超过某一个数值,塑料内胆便会发生屈曲、鼓包、内胆表面起泡现象,关于内胆屈曲鼓包等现象,我之前写过文章,大家可以看一下,我就不在进行论述;

二、现象

当前部分气瓶厂家对氢气泄放速率认知不足,型式试验中输出的泄放速率不仅宽泛不准,还普遍倾向于申报偏小值 —— 这类数值更易通过试验,但与气瓶实际使用场景偏差较大,同时气瓶型式试验监督机构的监检环节,也缺乏对泄放速率的明确定义与判定标准;

三、问题解决

IV 型储氢气瓶的氢气泄放速率应从用氢端定义,即基于燃料电池的每秒氢气消耗量来界定。考虑到实际应用中多为多瓶组联合供气,计算泄放速率时需覆盖极端场景:当储氢瓶组中其他气瓶失效,仅单只气瓶为整套燃料电池供气的情况。燃料电池功率与氢气消耗量的对应关系,可参考我之前写的文章。
气瓶型式试验监督机构应结合 IV 型储氢气瓶匹配的最大燃料电池功率开展监检,要求厂家在申请型式试验时,明确该最大功率对应的氢气泄放速率。图片

来源:气瓶设计的小工程师
燃料电池试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11-12
最近编辑:2小时前
气瓶设计的小攻城狮
硕士 从事IV储氢气瓶行业。
获赞 43粉丝 117文章 463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进气口大小与储氢气瓶温升的关联性分析

01研究背景与目标 1. 行业背景可持续发展需求推动能源转型,氢气作为化石燃料的替代方案在汽车领域潜力显著,尤其是商用车(如公交车、卡车)应用逐步增加。氢气在常压下 volumetric energy density 仅为 3.5kWh/m³,远低于汽油的 9000kWh/m³,需压缩至 70MPa(符合 SAE J2601 标准)以提升至 1500kWh/m³,因此高压储氢罐成为当前主流方案。储氢罐按 ISO 19881:2018 分为 I - IV 型,其中 III 型罐(复合材料外壳 + 金属内衬)因轻量化、高压适配性,成为汽车领域重点研究对象,但需满足严格的温度监管要求(填充时内部温度不超过 358K,约 85℃)。2. 研究缺口现有研究对 III 型氢罐进气直径与内部温度的关联理解不足,尤其小尺寸 III 型罐(进气直径与罐直径比显著)对进气直径变化更敏感,影响法规合规性。需明确进气直径(5 - 15mm)、质量流量、预冷措施对罐内温度的综合影响,为下一代车载气态氢法规(如 2025 年修订的 ISO 19881)提供数据支持。3. 研究目标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量化进气直径(5 - 15mm)对 III 型氢罐(内径 354mm)温度的影响。验证质量流量间线性插值估算温度的可行性,评估预冷措施对温度控制的效果,识别温度热点以优化罐体设计。 02研究方法 1. 数值模拟工具与核心方程工具:使用 Ansys Fluent R23 进行 CFD 模拟,采用 k - ε 湍流模型(经 文献验证适用于氢罐快速填充模拟)。核心控制方程:质量守恒方程:描述流体密度与速度的时间、空间变化关系。动量守恒方程:结合压力、粘性力、重力等,计算流体运动状态。能量守恒方程:考虑热传导、对流及湍流耗散,量化能量传递过程。湍流模型方程:通过 k(湍动能)和 ε(耗散率)计算涡粘性,优化流动模拟精度。2. 几何与材料参数组件 尺寸 / 参数 材料属性 氢罐内部 长度 849mm,内径 354mm,容积 74.3L - 进气管道 伸入罐内 0.67mm,直径 5 - 15mm(d/D 0.0141 - 0.0424) - 金属内衬 厚度 10mm(铝) 密度 2700kg/m³,比热容 902J/(kg・K),导热系数 238W/(m・K) 复合材料层 厚度 28mm(CFRP) 密度 1570kg/m³,比热容 840J/(kg・K),导热系数 0.612W/(m・K) 外层防护 厚度 1mm(GRP) 密度 2050kg/m³,比热容 878J/(kg・K),导热系数 0.133W/(m・K) 3. 边界条件与验证填充过程:压力从 0MPa(t=0s)线性升至 70MPa(t=180s,符合 SAE J2601 填充时间要求),初始进气温度 288K,环境温度 293K。网格验证:采用结构化 2D 网格(17774 个单元),通过网格独立性分析(Celik 误差估计、Richardson 离散化)确保收敛性,整体不确定性 ±0.02%。结果验证:以质量流量 11g/s 模拟结果与 Guo 等(2014)实验数据、Zheng 等(2013)数值结果对比,最终温度差异仅 0.87%,验证模型有效性。 03关键研究结果 1. 进气直径对温度的影响在固定质量流量下,进气直径增大导致罐内最终温度单调上升。例如:质量流量 11g/s 时,直径从 5mm 增至 15mm,温度始终低于 353.5K(符合 358K 限值)。质量流量 13g/s 时,直径 ≥9mm 后温度超标:9mm 时超 0.66K,15mm 时超 3.94K。直径增大使进气流速降低,罐内氢气混合效率下降,压缩产热集中,导致温度升高。2. 质量流量插值的可行性假设:通过 11g/s 和 13g/s 两组质量流量的温度数据,采用线性插值估算中间值(如 12g/s)。验证:对比 12g/s 插值结果与直接模拟结果(直径 5mm、7.77mm、10mm、15mm),两者高度吻合,证明线性插值可有效减少计算成本,快速评估不同质量流量下的温度合规性。 3. 预冷措施的温度控制效果针对 13g/s 质量流量(直径 5 - 15mm),需预冷 3 - 10K(直径越大,预冷量需求越高),可使最终温度降至 358K 以下。消除直径对温度的单调影响,实现不同直径下温度接近恒定(如 5mm 预冷 3K、15mm 预冷 10K,最终温度均合规)。缩小不同直径间的温度差异,降低设计复杂度。 4. 温度分布与热点识别填充结束(t=180s)时,热点集中在进气管道出口上游区域,由边界层分离形成涡流,导致局部热量积聚。进气直径越大、质量流量越高,热点范围越广(如 15mm 直径 + 13g/s 流量时,热点区域显著大于 5mm 直径 + 11g/s 流量)。需优化进气管道出口结构,减少涡流形成,同时强化热点区域的热管理。 04结论与应用价值 1. 核心结论进气直径增大导致 III 型氢罐温度单调上升,需结合质量流量控制合规性。质量流量间的线性插值可高效估算温度,降低 CFD 计算成本。预冷(3 - 10K)是控制温度的关键手段,可抵消直径增大的负面影响。进气出口上游为温度热点高发区,需在设计中重点优化。2. 行业价值为 SAE J2601、ISO 19881(2025 修订版)提供数据依据,明确进气直径、预冷等参数的监管阈值。指导 III 型氢罐进气系统优化(如直径选型、预冷装置集成),提升安全性与合规性。推动高压氢储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加速氢能作为可持续燃料的普及。本文参考:Effect of Inlet Diameter on the Temperature of Hydrogen Fuel Tanks for Automotive Applications来源:气瓶设计的小工程师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