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进气口大小与储氢气瓶温升的关联性分析

2小时前浏览14

01

研究背景与目标    

1. 行业背景
  • 可持续发展需求推动能源转型,氢气作为化石燃料的替代方案在汽车领域潜力显著,尤其是商用车(如公交车、卡车)应用逐步增加。
  • 氢气在常压下 volumetric energy density 仅为 3.5kWh/m³,远低于汽油的 9000kWh/m³,需压缩至 70MPa(符合 SAE J2601 标准)以提升至 1500kWh/m³,因此高压储氢罐成为当前主流方案。
  • 储氢罐按 ISO 19881:2018 分为 I - IV 型,其中 III 型罐(复合材料外壳 + 金属内衬)因轻量化、高压适配性,成为汽车领域重点研究对象,但需满足严格的温度监管要求(填充时内部温度不超过 358K,约 85℃)。
2. 研究缺口
  • 现有研究对 III 型氢罐进气直径与内部温度的关联理解不足,尤其小尺寸 III 型罐(进气直径与罐直径比显著)对进气直径变化更敏感,影响法规合规性。
  • 需明确进气直径(5 - 15mm)、质量流量、预冷措施对罐内温度的综合影响,为下一代车载气态氢法规(如 2025 年修订的 ISO 19881)提供数据支持。
3. 研究目标
  • 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量化进气直径(5 - 15mm)对 III 型氢罐(内径 354mm)温度的影响。
  • 验证质量流量间线性插值估算温度的可行性,评估预冷措施对温度控制的效果,识别温度热点以优化罐体设计。

02

研究方法    

1. 数值模拟工具与核心方程
工具:使用 Ansys Fluent R23 进行 CFD 模拟,采用 k - ε 湍流模型(经 文献验证适用于氢罐快速填充模拟)。
核心控制方程:
  • 质量守恒方程:描述流体密度与速度的时间、空间变化关系。
  • 动量守恒方程:结合压力、粘性力、重力等,计算流体运动状态。
  • 能量守恒方程:考虑热传导、对流及湍流耗散,量化能量传递过程。
  • 湍流模型方程:通过 k(湍动能)和 ε(耗散率)计算涡粘性,优化流动模拟精度。
2. 几何与材料参数
组件      
尺寸 / 参数      
材料属性      
氢罐内部      
长度 849mm,内径 354mm,容积 74.3L      
-      
进气管道      
伸入罐内 0.67mm,直径 5 - 15mm(d/D 0.0141 - 0.0424)      
-      
金属内衬      
厚度 10mm(铝)      
密度 2700kg/m³,比热容 902J/(kg・K),导热系数 238W/(m・K)      
复合材料层      
厚度 28mm(CFRP)      
密度 1570kg/m³,比热容 840J/(kg・K),导热系数 0.612W/(m・K)      
外层防护      
厚度 1mm(GRP)      
密度 2050kg/m³,比热容 878J/(kg・K),导热系数 0.133W/(m・K)      
3. 边界条件与验证
  • 填充过程:压力从 0MPa(t=0s)线性升至 70MPa(t=180s,符合 SAE J2601 填充时间要求),初始进气温度 288K,环境温度 293K。
  • 网格验证:采用结构化 2D 网格(17774 个单元),通过网格独立性分析(Celik 误差估计、Richardson 离散化)确保收敛性,整体不确定性 ±0.02%。
  • 结果验证:以质量流量 11g/s 模拟结果与 Guo 等(2014)实验数据、Zheng 等(2013)数值结果对比,最终温度差异仅 0.87%,验证模型有效性。

03

关键研究结果    

1. 进气直径对温度的影响
在固定质量流量下,进气直径增大导致罐内最终温度单调上升。例如:
  • 质量流量 11g/s 时,直径从 5mm 增至 15mm,温度始终低于 353.5K(符合 358K 限值)。
  • 质量流量 13g/s 时,直径 ≥9mm 后温度超标:9mm 时超 0.66K,15mm 时超 3.94K。
直径增大使进气流速降低,罐内氢气混合效率下降,压缩产热集中,导致温度升高。
2. 质量流量插值的可行性
  • 假设:通过 11g/s 和 13g/s 两组质量流量的温度数据,采用线性插值估算中间值(如 12g/s)。
  • 验证:对比 12g/s 插值结果与直接模拟结果(直径 5mm、7.77mm、10mm、15mm),两者高度吻合,证明线性插值可有效减少计算成本,快速评估不同质量流量下的温度合规性。
3. 预冷措施的温度控制效果
针对 13g/s 质量流量(直径 5 - 15mm),需预冷 3 - 10K(直径越大,预冷量需求越高),可使最终温度降至 358K 以下。
  • 消除直径对温度的单调影响,实现不同直径下温度接近恒定(如 5mm 预冷 3K、15mm 预冷 10K,最终温度均合规)。
  • 缩小不同直径间的温度差异,降低设计复杂度。
4. 温度分布与热点识别
  • 填充结束(t=180s)时,热点集中在进气管道出口上游区域,由边界层分离形成涡流,导致局部热量积聚。
  • 进气直径越大、质量流量越高,热点范围越广(如 15mm 直径 + 13g/s 流量时,热点区域显著大于 5mm 直径 + 11g/s 流量)。
  • 需优化进气管道出口结构,减少涡流形成,同时强化热点区域的热管理。

04

结论与应用价值    
1. 核心结论
  • 进气直径增大导致 III 型氢罐温度单调上升,需结合质量流量控制合规性。
  • 质量流量间的线性插值可高效估算温度,降低 CFD 计算成本。
  • 预冷(3 - 10K)是控制温度的关键手段,可抵消直径增大的负面影响。
  • 进气出口上游为温度热点高发区,需在设计中重点优化。
2. 行业价值
  • 为 SAE J2601、ISO 19881(2025 修订版)提供数据依据,明确进气直径、预冷等参数的监管阈值。
  • 指导 III 型氢罐进气系统优化(如直径选型、预冷装置集成),提升安全性与合规性。
  • 推动高压氢储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加速氢能作为可持续燃料的普及。
    • 本文参考:Effect of Inlet Diameter on the Temperature of  Hydrogen Fuel Tanks for Automotive Applications


来源:气瓶设计的小工程师
Fluent复合材料湍流汽车UM材料控制ANSYS管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11-09
最近编辑:2小时前
气瓶设计的小攻城狮
硕士 从事IV储氢气瓶行业。
获赞 43粉丝 117文章 458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氢安全与氢能源汽车地下车库可行性

1. 氢能源汽车的安全性概述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仅为空气约1/14的轻气体,其体积分数在4.0%~75%时遇火源即可燃烧或爆炸(爆炸极限极宽)。由于氢气极易扩散(扩散速度约为天然气的6倍),泄漏后一般迅速上升到高处,使得在露天环境中不易积聚爆炸性混合物。但在密闭空间(如地下车 库)内,一旦通风不足,氢气可能累积到临界浓度,从而提高事故风险。现代燃料电池汽车的氢气储存系统采用高强度复合材料气瓶(额定压力350–700 bar),并设计了多层安全措施(如内衬塑料膜防泄漏、玻璃纤维/碳纤维复合罐体等)。只有当氢气与氧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并遇到点火源时,才会发生燃烧或爆炸;如果氢气一直密封在气瓶内、未与空气混合,则本身不会爆炸。权威测试表明,即使在极端火烧条件下,氢气气瓶也有较大的安全裕度:2025年中国大连氢能检测中心完成了国际首个70 MPa车用高压氢瓶火烧爆炸试验,结果显示氢瓶内部压力从70 MPa增至110 MPa后约20分钟才发生爆炸,展现出较长的防爆时间。 其次长安汽车旗下深蓝汽车公布了一段联合中国汽研、中国建研院等行业权威单位,以SL03氢电版车型为试验样车,成功完成国内首次氢燃料电池实车极限火烧试验的视频,旨在验证氢燃料电池整车在模拟火灾事故场景下的整车安全风险。 试验结论1.氢瓶有应对火灾情况的主被动安全措施,不会发生爆炸。2.氢气泄放时间短,3分钟可完全解除涉氢风险。3.氢气泄放过程中,火势仅整车高度方向和车尾方向有增长,水平面其余方向无明显增长。此外,燃料电池系统配置了安全阀、减压装置和多点泄漏检测器,一旦发生异常会自动切断氢气供应。综上所述,氢能源汽车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物理特性和安全风险,其安全性能可控,但仍需防范极端事故场景。2. 中国、美国、欧洲的相关法规与政策目前中国、美国和欧洲均未出台统一禁止氢燃料电池车进入地下车 库的法律,各地主要依据建筑消防法规和燃气安全标准进行管理。我国暂未有全国性禁令。而国家《氢能产业中长期规划(2021—2035)》强调“氢能产业发展要以安全为先”,要求完善燃料电池车安全标准体系;《新能源汽车地下停放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范》(2024年发布)也针对电池车火灾提出了专门消防要求(氢燃料车在其中未获单独禁限)。美国方面,联邦层面无禁停规定,但机动车安全法规(如FMVSS 307“氢燃料系统完整性”标准)对氢车燃料系统提出严格要求,且NFPA消防规范(如NFPA 2《氢气技术规范》、NFPA 52《汽车燃气系统规范》)对含氢车 库通风、检测等有详尽条款。欧洲各国类似做法:例如捷克规定氢燃料车视作可燃气体车辆,只要车 库安装有氢气检测器、紧急通风和防火报警等设施,就允许进入。欧盟层面暂无统一条例,主要依托UNECE R134(燃料电池车安全要求)等标准。从总体趋势看,中美欧都允许氢燃料车进入地下车 库,但强调应满足通风、泄漏监测和消防保护等安全条件。3. 典型事故案例与应对近年来虽未出现大规模氢能汽车群体事故,但偶有显著个案引发关注:底特律皮卡车爆炸(2022年):氢燃料皮卡停放在医院地下车 库时氢罐泄漏爆炸,车辆几乎报废,两人受伤。事后调查认为泄漏是主要原因,暴露出氢车在碰撞或老化条件下氢罐安全需加强。美国加州公交加氢站火灾(2023年):加利福尼亚Kern县一辆新投入运营的氢燃料公交车在加氢站加注时起火并爆炸,造成巴士被毁,所幸加氢站本体氢罐未起火,现场无人伤亡。当地机构强调:“功能正常的安全机制以及消防部门迅速处置,最大限度减少了损失”。此事件凸显了加氢站与车辆双重安全设计的重要性。 奥斯陆郊外氢气站爆炸(2019年):挪威奥斯陆附近一家加氢站爆炸,无人员伤亡,但震坏周围建筑; 随后,丰田汽车与现代汽车同时宣布,在事件调查结束前,将暂停在挪威销售氢能源汽车。丰田在挪威的销售经理表示,此次加氢站爆炸不会改变丰田对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看法,并坚称氢燃料电池汽车至少和普通汽车一样安全。韩国江陵制氢厂爆炸(2019年):储氢罐车间爆炸造成多人死伤。虽然非汽车事故,但增加了公众对氢安全的警示。 每起事故后,媒体报道往往高度关注氢风险并推动舆论反响,但技术分析大多认为事故多由设备故障或操作失误引发,示范了强化检测、规范操作、改良元件设计等对策。比如上述巴士事故就证明了“安全机制起到了保护作用,无人受伤”;。总体来看,事故后续多为技术改进和标准完善,而没有出现系统性禁令。4. 公众接受度与争议对于氢能汽车在封闭空间停车的安全,公众意见存在明显分歧。一方面,一些媒体和社交网络惯用夸张比喻将其渲染为“随时可能爆炸的氢弹”,“兴登堡”事件常被提及来渲染恐慌;这些论调引发了车主和管理方对地下车 库安全的担忧。 另一方面,专家和官方则力图用事实辟谣:如我国有关部门通过极限火烧试验等方式向公众演示氢罐安全,力求消除“谈氢色变”的疑虑;丰田等厂商宣传氢气极易扩散属性,泄漏后迅速上升不易聚集。研究显示,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下氢气燃烧而非爆炸的可能性更大。总的来看,尽管技术社区对氢能车安全性评价较为乐观,社会层面仍围绕“泄漏与爆炸风险”存在争议。这就需要通过科学宣传(如明确氢气检测方法和爆炸极限)和严格实践安全标准来增强公众信心。5. 氢安全管理措施与技术方案各国和企业针对氢安全制定了多项管理举措和技术方案:氢气泄漏检测与监控:燃料电池车载系统布置了高精度氢气传感器,在储氢罐、管路接口、阀门、加注口等关键位置实时监测氢浓度,一旦检测到泄漏可立即报警并切断氢气供应。地下车 库也可安装固定式氢气探测器,实现空间泄漏监测。通风与防爆设施:车 库设计需满足消防规范,如机械排风系统换气量足以稀释可燃混合气,在紧急情况下至少保证通风运行一小时;通风设备和电气装置均接入备用电源。车 库内新能源汽车停车区通常设定为隔离区(耐火隔板分隔),配合自动喷淋和干粉灭火器等灭火系统,以阻断火灾蔓延。紧急切断与安全阀:燃料电池车载系统配备紧急切断阀和压力调节装置,在碰撞或过压时能迅速关闭氢气通道。此外,高压储氢罐设有安全泄放阀,可在温度或压力异常升高时将多余氢气导出,避免罐体损坏。应急救援与消防对策:制定了氢气事故的消防处置流程,消防队伍进行专门培训。一般建议在安全距离之外实施灭火,优先切断源头泄漏并使用干粉或CO₂灭火器;因氢气燃烧主要表现为明火且火焰几乎无热辐射,用水灭火反而会产生大量水蒸汽而加剧热负荷,不作为首选。各地尚在完善氢气泄漏事故应急预案,与周边社区、相关企业建立事故联动信息通道。技术创新方案:部分研究提出了“氢气脱氢器”等新技术,即在排放氢气前通过催化反应将H₂转化成水,从根本上消除氢气燃爆风险。汽车厂商也在不断升级安全设计——丰田Mirai等车型的氢罐可承受225%以上工作压力,并在车厢与氢舱间设置隔离层;其加注系统采用机械锁定喷嘴、温度联动填充速率和泄漏感应中断等措施。近期HyTunnel等欧盟项目也在研究更精细的风险评估与隧道安全指南,为未来地库应用提供指导。来源:气瓶设计的小工程师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