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哈工大顶刊《JMRT》丨激光粉末床熔化TA15合金的微观结构调控及强塑性协同研究

1小时前浏览12
一般来说,通过激光粉末床熔化(L-PBF)制造的Ti-6.5Al-2Zr-1Mo-1V(TA15)部件具有高强度和低延展性。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科研人员研究了一种通过调节激光功率来提高L-PBF TA15合金综合力学性能的新方法,为钛合金L-PBF增材制造中控制微观结构和实现强度-延展性协同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                               

图片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mrt.2024.07.236

                                           

图片                        

图1.(a) 原料TA15粉末的形态;(b) 粒度分布。

                        

                        

图片                      

图2.(a) 相邻层之间扫描旋转90°;(b) 样品提取位置示意图;(c) 拉伸样品的尺寸。


                        

表1.工艺参数使用不同的激光功率。

                      

Sample

P

(W)

v

(mm/s)

h

(μm)

t

(μm)

E

(J/mm3)

Relative density 

(%)

S1

180

1000

110

30

54.5

99.98

S2

220

1000

110

30

66.7

99.99

S3

260

1000

110

30

78.8

99.98

S4

300

1000

110

30

91.0

99.98

                       

图3显示了不同激光功率下L-PBF TA15合金的XRD图。图3a显示,所有L-PBF TA15合金都表现出类似的六方密堆积(HCP)衍射峰,没有β相的衍射峰。图3b显示了与粉末相比,L-PBF TA15合金的HCP相衍射峰向更高角度的偏移,表明晶格参数降低。马氏体α′相通过无扩散相变形成,导致其晶格常数小于α相。因此,图3a所示的HCP相可以确定为马氏体α′相。    

       

图片                        

图3. XRD结果。(a) 不同激光功率下L-PBF TA15合金的XRD图谱;(b)中突出显示了32°-44°的部分XRD图谱。

                                                              

对L-PBF TA15合金的微观结构进行了OM和SEM分析。图4中的评估表明,所有L-PBF TA15合金都没有可见的裂纹或孔隙,表明成形质量很高。XOY平面(即顶面)的PBG处可见规则的方形网格,马氏体α′的长度限制在这些区域内。这种独特的结构归因于90°旋转扫描策略,与之前的研究一致。由于XOZ(即平行BD表面)平面中的定向凝固,PBG沿着建筑方向(BD)生长。此外,PBG的长度比标称粉末层厚度长得多,表明每个PBG都外延生长在多个粉末层上。PBG内分布着大量针状α′马氏体。这些针状结构大多与PBG边界成45°角分布(图4b),这种现象与β相和α′相的Burger取向关系(BOR)有关。S1和S2中的棋盘宽度(激光功率分别为180 W和220 W)被确定为约110μm,等于舱口扫描。然而,随着激光功率的进一步增加,发现了一些更宽的PBG,如图4f和h所示。对于S4(激光功率为300 W),可以发现宽度约为220μm的PBG。

图片                      

图4. 光学显微照片:(a)XOY平面上的S1;(b) XOZ平面上的S1;(c) XOY平面上的S2;(d) XOZ平面上的S2;(e) S3在XOY平面上;(f) XOZ平面上的S3;(g) XOY平面上的S4;(h) S4在XOZ平面上。

                       

使用SEM对代表性S1和S4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进一步观察,结果如图5、图6所示。图5显示了S1中两个宽PBG(≈100μm)之间存在窄PBG(约5-10μm)。这些狭窄的PBG源自熔池(MP)底部,与BD平行(图5d)。在S4中,还发现了一些宽度约为200μm的不连续窄PBG和粗PBG(图6d)。

图片                    

图5. S1的SEM图像:(a)XOY平面;(b) 放大(a)中的矩形区域,以显示微观结构的更多细节;(c) XOZ平面;(d) (c)中矩形区域的放大倍数,以显示微观结构的更多细节。

                        

图片    

图6. S4的SEM图像:(a)XOY平面;(b) 放大(a)中的矩形区域,以显示微观结构的更多细节;(c) XOZ平面;(d) (c)中矩形区域的放大倍数,以显示微观结构的更多细节。

                        

图7显示了S1的TEM结果。在亮场图像中,如图7a所示,由于L-PBF工艺中快速冷却引起的残余热应力,马氏体的结构高度扭曲。马氏体内部存在大量纳米级厚的孪晶和位错。如图7b所示,亮场图像显示了针状α′基质的存在,其内部由平行的纳米级厚孪晶组成,没有β相。此外,(1011)/[1210]孪晶,也从图7c和d中确定,所选区域电子衍射(SAED)图案证实孪晶和基体共享(1011) 平面,与之前的研究一致。

图片                        

图7. S1的TEM结果:(a)和(b)位错和孪晶结构的代表性亮场图像;(c) (d)是(b)中相应的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和SAED图案。

                            

选择代表性的S1和S4进行EBSD表征,以比较不同激光功率下的纹理,如图8所示。为了获得更多关于晶体取向的信息,在XOY平面进行了EBSD测量。从图8可以看出,S4在(0001)α′和(1120)α′中具有更高的强度。值得注意的是,应该强调的是,尽管S4样品与S1样品(最大值=1.6)相比具有更强的优选取向(最大值=2.66),但它仍然是一种非常弱的纹理。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不同的激光功率导致不同的纹理强度。激光功率越低,纹理强度越弱,微观结构越均匀。

如图9所示,基于马氏体α′织构的BOR重建了β相。在S1的XOY平面上观察到的柱状晶粒的横截面形状近似为矩形,图9a中的先前-β边界显示了锯齿。在两个宽PGB之间检测到窄PGB。对于S4,如图9c所示,厚柱状晶粒之间的窄PGB消失,还观察到粗PBG,这与微观结构图像中观察到的结果一致。S1和S4在<001>β反射上分别显示出6.45倍和12.9倍的最大随机强度。先前的研究表明,立方晶体结构在<001>方向上生长得更快,导致在金属增材制造过程中优先形成具有<001>β织构的柱状PBG。

图片                     

图8. (a) (b)森林小组地图和S1的极点图;(c) (d)S4的IPF地图和极点图。

                            

图片                        

图9. (a,b)重建的S1β相IPF图和极点图;(c,d)重建了S4的β相IPF图和极点图。

                        

图10描绘了PBG尺寸与激光功率之间的相关性,表明PBG的宽度随着激光功率的增加而增加。S1的PBG尺寸比S4小得多。此外,α′板条的长度与PBG的大小密切相关,因为PBG限制了板条的生长。因此,在具有细PBG的S1中,板条较短,而在具有粗PBG的S4中,板条较长。

图片

图10. β晶粒直径与激光功率的关系。

                        

表2列出了S1-S4的力学性能,包括极限抗拉强度(UTS)、屈服强度(YS)、断裂伸长率(EL)和维氏硬度(HV1),图11a显示了相应的代表性工程应力-应变曲线。从表2中可以明显看出,随着激光功率(S1-S4)从180W增加到300W,UTS、YS和HV1从1201±18.1 MPa增加到1280±17.6 MPa,1052±26.6 MPa增加到1133±38.8 MPa,380.9±13 HV1增加到411±11 HV1,EL从15.4±0.6%增加到6.77±0.5%。S1的屈服强度为1052±26.6 MPa,延展性为15.4±0.6%。如图11b所示,本研究中S1和S2的拉伸性能通常优于之前报道的锻造、L-PBF TA15和退火L-PBF TA 15样品的拉伸性能。S4表现出L-PBF TA15的典型拉伸行为。                  

表2. 不同激光功率下样品的机械性能。

                       

Sample

UTS 

(MPa)

YS 

(MPa)

EL 

(%)

Microhardness 

(HV1)

S1

1201 ± 18.1

1052 ± 26.6

15.4 ± 0.6

380 ± 18

S2

1237 ± 13.0

1057 ± 16.9

13.2 ± 0.8

388 ± 11

S3

1259 ± 15.7

1070 ± 25.1

8.99 ± 0.7

395 ± 8

S4

1280 ± 17.6

1133 ± 38.8

6.77 ± 0.5

411 ± 15

                                                

图片                        

图11. (a) 工程应变-应力曲线;(b) L-PBF TA15合金的拉伸性能与文献的比较。

                        

观察到S1和S4的断裂形态,如图12所示。S1的外表面被沿加载方向倾斜的剪切唇包围,内部有垂直于加载方向的明显纤维区域(图12a),这是韧性断裂的典型特征。低放大倍数下的剪切唇看起来相对光滑,而在高放大倍数下,它们由密集的小凹痕组成(图12b);中间的纤维区域是微血管聚结断裂的结果。S4断裂面粗糙,无明显剪切唇。解理面呈现出定向条纹槽和小凹坑。脆性断裂和延性破坏机制的结合导致颈缩阶段过早断裂。

图片                       

图12. 断裂形态。(a) -(c)S1;(d) –(f)S4。

                        

由于PBG的外延生长,S1和S4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微观结构和纹理。MP的形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热梯度的方向(即垂直于MP边缘),这对形成纹理至关重要。

在180W激光功率下,MP底部的曲率很小(图5、图13a)。在凝固过程中,凝固方向趋于平行BD。MP底部的热梯度平行于BD,这促进了沿BD形成窄的PBG。当垂直于MP底部的柱状细胞建立时,MP底部的窄柱状取向很容易继承前一层MP底部的狭窄柱状取向的方向,并在后续的构建过程中继续生长。<001>取向代表立方材料的优先生长方向。在这项研究中,实施了90°旋转扫描策略。MP中心沿<001>方向排列的窄PBG相交形成棋盘状微观结构。MP左右部分的晶体取向通常不同。熔道的右侧将与前一熔道的左侧(或熔道的左边与前一熔化道的右边)重新熔化。PBG的晶体取向在重熔过程中继承了之前的轨迹。     

图片                      

图13. S1和S4的MP形成机制和纹理示意图:(a)和(b)说明了S1的MP和纹理;(c) (d)描绘了S4的MP和纹理;蓝色箭头表示凝固方向,颜色表示晶体取向。

                        

在300W激光功率下,MP底部的曲率增加(图6、图13c)。在此阶段,MP底部的横向凝固可能占主导地位,曲率随着凝固过程逐渐增加。MP底部的晶胞形成稳定柱状晶粒的机会很小。即使偶尔形成与BD对齐的柱状晶体,由于横向生长机制,它们的生长也会停止。不连续的窄PBG被归因于这一现象。值得注意的是,过高的激光功率会导致热积聚,并通过L-PBF的原位热循环效应使PBG变粗。此外,重熔区的大小,也称为重叠区,显著影响晶粒的外延生长。重叠区域越宽,形成粗PBG的可能性就越高。重叠率(η)与MP宽度直接相关。换句话说,当扫描阴影不变时,重叠面积随着MP宽度的增加而增加。                       

低激光功率(180W)可促进纹理的随机化。高激光功率有利于熔化MP中的粉末,消除其作为异质成核位点的潜在作用,并促进PBG的外延生长。 

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加,马氏体相变过程中产生的内应力和各向异性热收缩有利于产生新的β取向。相比之下,在高激光功率(300W)下,PBG的取向主要沿BD平面中的<001>方向成核。一些研究表明,在高能量密度下,PBG以平行于BD的<111>方向成核。这可能与扫描策略有关。

冷却速率对钛合金的变体选择有重要影响。在凝固过程中,高温β相在BOR后转变为低温α相,导致PBG中形成12个等效变体。一般来说,10.53°、60°、60.83°、63.26°和90°五种晶界的比例分别为18.2%、36.4%、18.2%、18.2%和9.0%。图14和表3分别显示了S1和S4的错向角分布,以及在特定错向角下S1和S4之比。S1和S4的错位角度分布直方图表明,高密度集中在三个角度(10°、60°和90°)附近。根据BOR,约60°晶界的理论概率为72.8%。根据表3,S1和S4在60°时的概率分别为52.67%和55.52%,均偏离理论值。因此,可以合理地认为,L-PBF过程中极快的冷却速度削弱了变体的选择。 

                 

图片                        

图14. S1和S4的错位角度分布直方图。


                        

表3. S1和S4的错位角分数。



Sample                  

angle                  

<15°                  

60°                  

90°                  

S1                  

11.70%                  

52.67%                  

1.59%                  

S4                  

7.73%                  

55.52%                  

2.00%                  



在L-PBF制造过程中,不同激光功率引起的微观结构变化导致不同的拉伸性能。通常,材料强度受到位错密度、微观结构和缺陷的影响。随着激光功率的增加,冷却速率降低,位错密度降低。S1的强度低于S4,这与位错强化机制不同,表明位错可能不是影响强度的主要因素。由于S4的激光功率远高于S1,S4的Ts远高于S1的Ts,得出结论,S4中的马氏体板条应比S1中的板条更薄、更长,同时其强度和硬度应同时提高。                      

拉伸试验结果表明,调整激光功率可获得高强度(YS=1052 MPa)和优异的延展性(EL=15.4%)。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延性的显著增加,区分均匀和非均匀变形过程变得势在必行。 

通常认为,当工程应力达到UTS点并开始出现局部局部化时,均匀变形阶段结束。图11中S1和S4的工程应力-应变曲线表明,在达到UTS点后,抗拉强度在很大范围内没有显著降低。因此,为了更好地比较S1和S4的变形行为,可以近似地认为,在真实应力-应变曲线的UTS值处发生了明显的颈缩,即当加工硬化率为0时,这被定义为非均匀变形的开始。

图15显示了S1和S4的加工硬化率曲线和真实应力-应变曲线。S1表现出比S4更大的均匀变形能力。可以发现,与S4相比,S1的非均匀变形延迟了3.44%。微观结构的均匀性可能会影响均匀变形。因此,对两个样本的施密德因子(SF)进行了分析。

   

图片

图15. S1和S4的加工硬化率和真实应变。



图片                        

图16. (a,b)棱柱滑移系统的SF图(α{1010}(1120))对应于图8(a和b);(c,d)S1和S4的SF相对频率。

                        

在室温下,钛合金棱柱滑动系统的临界剪切应力(CRSS)小于其他滑动系统,这使得棱柱滑动系统在变形过程中更容易被激活。    

S1的SF分布更加均匀,有利于拉伸过程中的塑性变形。S4中棱柱滑移系统的一些颗粒将比附近的颗粒更早被激活。最后,应力集中发生在优先滑动区,导致早期开裂和不均匀变形。                      

研究表明,能量密度越高,孪晶的形成就越有利。此外,由于存在晶界,全α′马氏体结构中的位错不易穿过晶界转移到相邻区域。S1中较厚的板条和较少的孪晶减少了位错运动的障碍,增强了位错活动,促进了均匀变形。

非均匀变形通常与应变局部化和晶界损伤有关。断裂附近表面的形态可以反映非均匀变形的能力。图17显示了S1和S4裂缝附近的典型形态。S1的断裂路径主要沿着PBG边界传播,PBG的严重变形也证明了良好的延展性。由于PBG的边界抗裂性较弱,当微裂纹传播到PBG边界时,传播方向会偏离并沿着PBG边界传播。对于S4,PBG内的断裂扩展与马氏体α′板条平行。值得注意的是,S4的平均微裂纹长度明显大于S1,并且发生了微裂纹合并。弱织构和短马氏体板条意味着高密度晶界。因此,S1中的高密度晶界增加了裂纹扩展的阻力,降低了裂纹扩展速率,并减小了平均裂纹长度。值得注意的是,宽和窄PBG的独特结构也提供了抗裂纹扩展和合并的能力。因此,具有短板条和弱纹理的S1表现出很高的裂纹萌生和扩展阻力,表现为拉伸曲线中的高延展性。

                 

图片                       

图17. 断口附近SEM图像:(a)S1;(b) S4。

                           

图18系统地说明了180 W激光功率增强塑性的机制。S1样品获得了宽PBG和窄PBG的独特结构。在PBG内,高密度晶界的存在阻碍了裂纹的发展。裂纹到达PBG边界后,裂纹传播方向偏转并沿PBG边界前进。随后,窄的PBG进一步阻碍了裂纹的扩展。由于激光功率较高,S4样品中的窄PBG消失,一些柱状晶体变粗。因此,S4中的PBG尺寸大于S1,内部马氏体板条更长更薄。当裂纹扩展到PBG的晶界时,由于窄PBG没有阻碍,它们很容易与相邻PBG内的裂纹合并,形成灾难性的裂纹,最终导致断裂面穿过PBG内部。

                     

图片                       

图18. 激光功率影响延展性的机理示意图。

                                                             

总之,通过调节激光功率,我们获得了具有不同强度和延展性组合的样品。对代表性样品进行了详细分析,以阐明力学性能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结论如下。

(1) 激光功率调节通过设计L-PBF TA15合金的微观结构,即改变PBG的尺寸和形状、α′板条的尺寸和微观结构纹理,提供了优化机械性能的能力。

(2) 所有样品均表现出完整的马氏体α′结构。马氏体内部有大量的孪晶。在180W的激光功率下,宽和窄PBG的独特交替生长与MP形状有关。PBG的尺寸和板条的长度随着激光功率的增加而增加。然而,α′板条的厚度随着激光功率的增加而减小。    

(3) 强度和硬度主要取决于α′板条的厚度。板条越薄,强度越高。许多因素会影响延展性,特别是PBG的尺寸、α板条的长度和微观结构的均匀性。当激光功率为180W时,PBG的细化、短α板条和抑制α′变体选择实现了1056±26.6 MPa的屈服强度和15.4±0.6%的延展性的良好组合。

(4) 在均匀变形过程中,180W下更均匀的微观结构避免了早期应力集中,延缓了非均匀变形的发生,提高了加工硬化能力。在非均匀变形过程中,较短的板条和高密度晶界降低了PBG内裂纹萌生的概率和裂纹扩展的速率,而较窄的PBG降低了PBGs边界处的裂纹扩展速率。    


来源:增材制造硕博联盟

断裂光学建筑电子增材裂纹理论化机材料控制试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11-01
最近编辑:1小时前
增材制造博硕联盟
硕士 聚焦增材制造科研与工程应用,致...
获赞 128粉丝 85文章 569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南航顶刊《MSEA》丨搅拌摩擦沉积增材制造铝合金的晶粒组织演变机制及各向异性力学性能研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柔性成形技术与装备研究团队博士生吕万程(第一作者)、郭训忠教授(通讯作者)、沈一洲教授(通讯作者)在材料工程领域高水平期刊《Materials Science &amp; Engineering A》(中科院1区,TOP期刊,IF=6.1)上发表了题为“Relationship between grain structure evolution and tensile anisotropy in Al-Zn-Mg-Cu cylindrical part formed by additive friction stir deposition”的研究论文。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msea.2024.147423研究背景与意义Al-Zn-Mg(-Cu)合金(7XXX 系列铝合金)作为一种超高强度变形铝合金在航空航天和交通装备领域具有重要应用。搅拌摩擦沉积(AFSD)固相增材制造技术有望实现大型 Al-Zn-Mg(-Cu)铝合金结构件的低成本、高效率、高性能制造。然而,组织结构的不均匀性易导致各向异性的力学性能,是AFSD技术制备高性能铝合金构件面临的关键问题。现有研究主要关注搅拌摩擦沉积固相增材过程中第二相演化对力学性能的影响机理,然而增材制造后晶粒结构演变机制对不同方向力学性能的响应关系尚未明晰。因此,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组织结构演变机制及各向异性力学性能研究,以实现更广泛的工程化应用。 内容简介本论文采用搅拌摩擦沉积固相增材技术制造了Al-Zn-Mg-Cu大型薄壁筒形构件,系统性研究了多层沉积过程中晶粒结构演化与各向异性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沉积态7075铝合金大型构件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构效关系。 图1 Al-Zn-Mg-Cu薄壁圆筒形构件制造工艺示意图 图2 薄壁筒形构件不同高度和方向上的拉伸性能研究发现与结论1、层间/层内动态再结晶机理的差异构件内晶粒细化程度达到90%以上,但是层间界面处平均晶粒尺寸普遍小于层内晶粒尺寸。层内组织结构主要发生了亚晶界取向差逐渐增加的连续动态再结晶(CDRX),而层间界面处晶粒组织进一步细化,其原因是摩擦剪切效应进一步增强了几何动态再结晶(GDRX),进而导致构件高度方向上出现了明显的粗细晶交替现象。 图3 层内连续动态再结晶行为 图4 层间界面几何动态再结晶行为2、多层沉积过程中的晶粒/亚晶粒生长行为采用Humphreys等人提出的回复、再结晶和晶粒生长的统一模型,量化了不同高度晶粒生长的临界条件和晶粒的可生长能力。顶部、中部和底部样品中能够生长的晶粒/亚晶粒百分比分别为 30.1%、43.5% 和 19.5%,而各部位晶粒生长的临界条件,并未随第二相粒子分散程度的不同而显著改变。因此,晶粒/亚晶粒生长程度主要受多层热循环的影响,在循环热效应过程中,沉积材料中的晶粒/亚晶粒边界被激活,从而越过第二相颗粒的钉扎作用进行迁移,最终使晶粒尺寸分布偏离高斯分布规律。值得注意的是,中部区域大部分晶粒/亚晶粒生长尺寸是平均晶粒大小的 3-4 倍,这对直接获得均匀晶粒尺寸的大型构件是一个潜在挑战。 图5 第二相颗粒分散下,样品中晶粒/亚晶粒能够生长到的最小尺寸比(R/Rmean)以及不同高度样品中所有晶粒生长能力的分布情况 图6 不同高度样品的晶粒/亚晶粒生长行为示意图3、多层沉积过程中的晶粒取向演化不同高度样品的织构以再结晶织构Cube({001&lt;100&gt;})、Q({013&lt;231&gt;})、P({011}&lt;233&gt;)、R({124}&lt;211&gt;)和剪切织构Rotated Copper({112}&lt;011&gt;)为主,热循环效应导致特定取向晶粒的生长速率( Cube , P , Q和Rotated Goss)在平均值以上。 图7 不同高度样品中织构平均晶粒尺寸与整体平均晶粒尺寸的偏差值4、晶粒组织演变与各向异性力学性能的关系①Z向加载下的较早断裂现象和延展性降低,主要归因于层内/层间粗细晶粒交替分布导致的应变局部化(图8)和界面处存在的临界损伤水平低。如图9所示,在裂纹附近(界面区)的几个晶粒范围内,KAM 值普遍较高,而在远离裂纹处则较低,表明在裂纹附近(界面区)发生了显著的塑性变形,位错运动能力增强,而在非界面区几乎没有变形。在远离裂纹区域的界面上也进行了 EBSD 分析,拉伸后界面附近的大晶粒比界面上的小晶粒具有更少的内部位错,表明塑性变形优先发生在界面上的小晶粒中。除此之外,拉伸前界面区域的 KAM 图显示,界面区域预先存在局部应变,较小的拉伸载荷就可能超过临界载荷,如图10所示。 图8 Z向加载过程中不同时刻试样的Mises应变 图9 Z向拉伸试验后的 EBSD 结果 图10 Z向拉伸试验前界面附近区域的 KAM 图②热循环效应导致特定取向晶粒的生长速率( Cube , P , Q和Rotated Goss)在均值以上,大尺寸晶粒与基体的弹性模量不匹配导致X,Y方向的延展性存在差异。X,Y方向上的拉伸断口SEM图像(图11)表明:第二相颗粒与粗晶粒之间的界面更容易形成微裂纹,第二相颗粒和变形取向较硬的晶粒在拉伸过程中更难激活位错滑移系统,导致局部高应变区的形成,进而导致微裂纹的产生、生长和传播。图12表明主要织构晶粒的杨氏模量在 Y 方向上的变化极小(≥72.6 GPa),表明在 Y 方向上承受载荷时,各织构组分晶粒之间的变形更容易协调。相反,在 X 方向上,P、Q 和 RtG织构(三个主要织构晶粒)的杨氏模量均小于 72 GPa,表明这些晶粒在 X 方向的变形过程中更有可能与周围的晶粒发生不协调变形。因此,结合图 11和图 12,可以确定试样 X 方向的延展性降低是由于尺寸较大的 P 、Q和RtG 织构组分,在拉伸过程中与周围的晶粒发生不协调变形导致,引起相邻第二相颗粒与晶粒界面的应力集中,进而引发微裂纹使材料提前断裂。 图11 不同方向上拉伸断口形态的SEM图像 图12 不同加载方向上不同取向晶粒的弹性模量③织构和残余应力影响X和Y方向的屈服强度,热循环作用导致的η/η’的溶解和第二相颗粒的粗化,降低了Z方向上屈服强度。一般来说,屈服应力随Schmid 因子的增大而减小,相比于X方向,Y 方向上Schmid因子在 0.4 和 0.5 之间的晶粒所占比例更大,表明在 Y 方向加载时,更多的变形晶粒处于软取向,如图 13(b)所示,更有利于晶粒滑移。因此,大多数晶粒更容易滑移和旋转,从而表现出较低的屈服强度。 图13 顶部样本中Schmid因子(SF)沿不同载荷方向的分布情况对于沉积态,残余拉应力会降低屈服强度,而残余压应力则相反。图14表明所有方向上的残余应力均为拉应力,屈服强度低。同时,残余应力值从屈服强度的 18.9% 到 31.9% 不等,表明 AFSD 的残余拉应力均保持在弹性范围内。圆环 Y 方向的残余应力始终高于 X 和 Z 方向,其最大偏差值分别为 11±15 MPa和 19±9 MPa。因此,残余拉应力也是 Y 方向屈服强度相对较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图14 不同方向上残余应力结果 图15 不同高度样品的TEM亮场图像,SAED图像以及EDS结果通过TEM和CBED方法精准地测量了不同高度上第二相种类、尺寸和体积分数,如图15、图16所示。经计算,顶部、中部和底部样品因第二相颗粒强化而增加的屈服强度分别为68MPa、37MPa和 27MPa。 图16 顶部、中部和底部样品的第二相颗粒分布和体积分数来源:增材制造硕博联盟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