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一点不是坏事,我们要从中反思:
流程缺失与失效
硬件开发最大的成本就是迭代时间和金钱,流程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非必要迭代。
允许带着已知的、未经过充分测试的风险点进入下一阶段,最终导致问题在后期集中爆发,修改成本呈指数级增长。
项目管理与风险控制的失败
低估硬件复杂性:软件可以“敏捷”,一天发三个版本。硬件“敏捷”的代价是巨大的。项目计划没有为硬件的漫长采购、制作、调试和测试周期留出足够的缓冲时间。
风险预案缺失:没有预见到“如果第一版失败,备用方案是什么?”,“哪些功能可以降级实现?”。当风险发生时,只能被动反应。
客户期望管理的失误
过度承诺:为了拿下订单或让客户满意,提前给出了过于乐观的时间表。
沟通不透明:在遇到问题后,可能为了避免“坏消息”而选择不主动、不频繁地同步真实进展和困难,导致客户在最后时刻才发现delay,催促变得更急迫。信任感崩塌。
内部沟通与决策机制的错位
老板的“着急”没有转化为有效支持:老板的压力应该向下疏导为获取资源、屏蔽外部干扰、帮助决策,而不是简单地向下传递焦虑,催促工程师更快地“试错”。
决策缺乏数据支撑:可能是因为时间紧,很多修改决定是基于“猜测”或“直觉”,而不是基于充分的测试数据和根因分析,导致“越改越错”。
团队文化与心态的短视
英雄主义文化:崇尚“谁加班多、谁救火快”的个人英雄,而不是奖励“谁预防了问题发生”的流程优化者。这种文化不可持续,会 burn out(耗尽)最优秀的员工。
害怕失败:不愿意在早期承认“这一版可能有问题”,而是抱着侥幸心理“先做出来试试”,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除了每天处理项目上的事情外,还需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水平,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记住,它们都是暂时的,唯有坚持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