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的结温,是电子产品热设计绕不过去的关键点,大部分电子热设计都是在成本限制的条件下,尽力去降低结温,或者是保证结温的同时,尽可能降低成本。然后实际芯片工作过程中,结温测试时一个行业难题,业内引入结壳热阻的概念,用壳温去估算结温。
那么Rthjc的测量就相当重要了,为了工业能广泛应用,行业也因此出现了很多测试标准,其中,美军标(MIL-STD-883E), IEC 60749-34,及JEDEC的标准,应用比较广泛。
从技术上,美军标、IEC 60749-34和JEDEC的JESD 51-1都是稳态标准,测量方法都是用结温减去壳温再除以功率。
2010年JEDEC的瞬态热测试标准JESD 51-14,提供精度更高,重复性更好的热阻测试方法,即基于结构函数的双界面分离法。以下是主要测试方式的对比。
美军的实验设计,结温是ETM计算,壳温的测量,用热电偶放在器件的正下方,对孔径并没有严格要求,热电偶涂以导热硅脂,但壳底并没有涂抹。
由于汽车功率器件功率密度的提升,用美军标的标准测量误差变大,因此在IEC测量热阻时做了一些改进,要求在壳底也要涂导热硅脂,同时对于热电偶的孔径也做了规范化,要求在2.5mm。
实验重复了30次,记录所有的测试数据。
美军标热阻最大值大概1.8,最小值大概是0.8,平均值在1.22,相对于1.22这个平均值,测量值有50%的散差,IEC在0.6-1.1之间,平均值0.81,散差为30%,,51-14在0.45-0.6之间,平均值0.53,散差为5%。很明显JESD 51-14的重复性远远高于其他的测试标准。
另外,美军标的值是1.22,IEC的值是0.81,而JESD 51-14的值只有0.53,究竟哪一个才是真的结壳热阻,不同标准下,测量值有这么大的偏差,行业该如何去应用?
结壳热阻的定义
仅仅从文字上理解,结壳热阻的定义,应该是结温减去A点的温度,再除以功率得到的数值。
那么三个标准的测试值,哪个才是定义中的结壳热阻呢?答案是:三个都不是。
美军标的测量方式,由于壳底没有涂抹导热硅脂,温度传感器的温度相对于A点的温度有很大的差距。
如上图所示,工业应用中,器件和散热器之间,有一层薄薄的黄色材料,即导热硅脂,导热硅脂的目的是为了减小器件到散热器之间的接触热阻。从瞬态热测试的实验数据上看这次接触热阻,大概占到结到环境总热阻的40%左右,更大的可能会到60%。而结壳热阻大概也就占到总热阻的20%左右。
分析热电偶到结温之间的温差,一部分是结壳热阻造成的,另外一部分,是壳底到热电偶之间的接触热阻造成的。我们可以认为结壳热阻相对不变,而美军标的测量值存在50%的波动,大概率主要是由于接触热阻的变化导致的。
而IEC中,测量值的波动减小到30%,是因为测量的实验设计中,在壳底也涂了导热硅脂,因此误差相对较小,测量值也相对较小。
工程实践中,我们无法在应用中重复测量过程中的接触热阻,因此,对于用稳态标准的测试值去估算结温,至少会存在30%以上的偏差。
尽管JESD 51-14的测试值也会受到不同介质的影响,其数值要比实际的值也要大一些,然而因为其测试的重复性较好,实际应用中,如果我们通过一定的实验设计,或者使用相应的降阶模型,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预测结温。
特别是大功率器件,其热阻可能更小,用热电偶去测壳温,因为壳温测量误差先天性比较大,壳温是有分布的,即使测中间的温度最高点(影响因素太多,特别是接触热阻的变化很大,实践中无法去定义这个温度),重复性也难以满足目前工程应用的要求。行业上目前主流技术都是使用瞬态热测试技术。瞬态热测试技术,可以转换成结构函数,如果散热路径不变,结构函数也不会变,而如果散热路径变化,结构函数会精确显示其变化对应的材料(包含界面热阻和接触热阻)和变化值,从而可以对散热路径做精确分析和定义。
结构函数还可以定义VC,浸没式,升至将来的MLCP,芯片下面的微通道等等散热方式。由于该领域数据相对较少,为了让测试结果更合理,我们采用了测试和仿真相结合的方法,从仿真结果来看数据的合理性,从测试结果看方案的真实性能评价。
使用均温板优化散热路径
上图是在散热器上使用VC的结构函数测试结果,可见结到冷却液的总热阻由0.135K/W降低到0.09K/W,其散热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浸没式的结构函数
在没有测试之前,我一直以为浸没式的散热效果应该比VC更好,然而测试结构却推翻了这个想当然,从结构函数上看,在被冷却对象和浸没液之间,存在一条很长的界面热阻,我分析大概式因为材料之间的浸润关系导致的,由于这段热阻的存在,导致浸没式反而没有VC的效果好。这个结果并不能说明VC比浸没式更好,对于当面的两个方案,其结果数据式非常直观的。
由于找不到MLCP和微通道的样品,我们目前无法对这两组方案做结构函数的测试,希望未来有关厂家如果感兴趣,我方可以免费为贵司进行相关的实验设计并拿到相应的测试数据,一定程度上可以对贵司散热方案的性能和可靠性做精准的量化分析。
特别要强调的是,在功率密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用典型测量点的数据来预测结温,误差是不可控的,只有基于结温数据的结构函数,才是第一性原理(因为结构函数直接测结温),其数据和模型有很高的重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