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深度解析:现代威亚球形坡道离合器磨损补偿技术,如何保障双速分动箱的扭矩精度?

3小时前浏览1
在电动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传动系统的可靠性与精度直接决定了车辆的动力性能和耐久性。尤其是对于需要应对复杂路况的车型(如皮卡、越野车),分动箱作为动力分配的核心部件,其内部离合器的磨损问题一直是行业技术难点 —— 一旦离合器因磨损导致夹紧力下降,不仅会影响扭矩控制精度,还可能引发打滑、过热等故障。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拆解现代威亚(HYUNDAI WIA)最新研发的球形坡道离合器系统磨损补偿逻辑,看看这项技术如何解决双速自动变速器(2-speed ATC)的磨损痛点,以及它在起亚 Tas man 皮卡上的实际应用效果。

一、从车型落地看技术:起亚 Tas man 与两速主动分动箱的 “黄金搭档”

任何技术的研发都离不开实际车型的需求,现代威亚的这项磨损补偿技术,首先应用于起亚最新皮卡车型 ——KIA Tas man(代号 TK1,2025 年 3 月上市) 。这款定位高性能皮卡的车型,对动力传递的要求极为苛刻:既要满足日常通勤的平顺性,又要应对 3.5 吨牵引、1.195 吨载重的高强度工况,这就需要一套高效可靠的分动箱系统。

1. 起亚 Tas man 的核心动力参数

作为技术落地的 “载体”,Tas man 的基础性能为分动箱提供了明确的设计目标:

  • 发动机配置

    2.2 升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 / 2.5 升汽油发动机  
  • 承载能力

    牵引能力 3500kg,2WD 车型最大有效载荷 1195kg,货箱容积 1173L  
  • 核心需求

    分动箱需在重载、爬坡、越野等工况下,稳定分配前后轴动力,避免因离合器磨损导致动力流失。  

2. 现代威亚两速主动分动箱(2-speed ATC)核心参数

为匹配 Tas man 的性能需求,现代威亚针对性开发了这款两速主动分动箱,其硬件与控制逻辑的设计直接为后续磨损补偿技术埋下伏笔:

类别    
参数名称    
具体规格    
基础信息    
适配车型    
起亚 Tas man    
硬件规格    
齿轮类型    
链条 + 链轮(传动效率高,适配大扭矩场景)    

   
最大扭矩    
常规 1500Nm,峰值 1800Nm(满足重载牵引需求)    

   
执行器    
150W 无刷直流电机(BLDC Motor)+ 球形坡道机构(核心传动部件)    

   
重量    
45kg(轻量化设计,降低整车能耗)    
控制逻辑    
运行模式    
2H(后驱高速)-Auto(自动四驱)-4H(四驱高速)-4L(四驱低速)    

   
通信协议    
CAN FD(高速通信,确保控制信号实时传输)    

   
控制类型    
基于磁场定向控制(FOC)的位置控制 + 球形坡道位置反馈控制    
附加功能    
辅助控制    
电子锁止差速器(eLD,提升越野脱困能力)    

   
ECU 类型    
集成式 ECU(简化布线,提升系统稳定性)    

二、核心痛点:为什么球形坡道离合器必须做 “磨损补偿”?

要理解磨损补偿技术的必要性,首先要搞清楚:球形坡道离合器与传统液压离合器,在磨损后的性能表现有本质区别 —— 这也是现代威亚研发补偿逻辑的核心原因。

1. 两种离合器的 “磨损特性对比”

离合器的核心功能是通过 “夹紧力” 传递扭矩,而磨损会直接影响夹紧力的稳定性。我们通过一个表格,直观看两者的差异:

对比维度    
球形坡道离合器系统(位置反馈控制)    
液压离合器系统(压力反馈控制)    
磨损后的关键变化    
即使球形坡道角度不变,离合器夹紧力会随磨损逐渐下降    
离合器磨损导致油腔容积增大,但液压系统会自动补压,压力保持稳定    
对扭矩控制的影响    
夹紧力下降 → 实际传递扭矩低于目标值,精度失控    
压力稳定 → 实际扭矩始终贴合目标值,无需额外补偿    
应用场景限制    
若不补偿,无法满足长期高负荷工况(如重载、越野)    
天然适配高耐久性需求,但结构复杂、成本高    

2. 实测数据说话:无补偿的球形坡道离合器有多 “不靠谱”?

现代威亚通过离合器耐久性测试,直接暴露了无补偿的弊端。测试中,他们持续记录球形坡道角度与离合器扭矩的变化,结果令人担忧:

  • 球形坡道离合器(无补偿)

    :随着循环次数增加(从 2 循环到 400 循环),即使控制扭矩设定不变,实测扭矩持续下降 —— 到 400 循环时,实测扭矩已跌破 “下限值”,完全无法满足设计要求。比如设定 1000Nm 的控制扭矩,初期能输出 950Nm 左右,而 50 循环后只剩 700Nm,300 循环后甚至不足 400Nm。  
  • 液压离合器(无补偿)

    :无论测试前还是测试后(磨损后),实测扭矩始终稳定在 “上下限范围内”,几乎没有偏差。  

这意味着:如果把球形坡道离合器直接装在车上,随着车辆行驶里程增加(离合器磨损加剧),动力传递精度会越来越差 —— 轻则加速无力,重则爬坡、脱困时出现打滑,甚至烧毁离合器。

三、技术突破:球形坡道离合器磨损补偿逻辑的 “核心原理”

既然球形坡道离合器磨损后扭矩会下降,那如何通过控制逻辑 “补回” 这部分损失?现代威亚的解决方案,核心是 “建立电机功率与轴向力的关联,再通过补偿角度修正磨损偏差”。

1. 第一步:拆解 “轴向力”—— 离合器扭矩的 “源头”

离合器的扭矩传递能力,本质由 “轴向力” 决定(轴向力越大,夹紧力越强,传递扭矩越大)。而球形坡道离合器的轴向力,来自电机通过蜗杆、球形坡道的一系列动力转换。

现代威亚将这个复杂的机械过程,简化为 3 个核心部件的动力传递公式,最终推导出轴向力与电机参数的关系

(1)关键公式推导(通俗解释版)

  • 第一步:电机扭矩 → 蜗杆扭矩电机输出的扭矩(Tm),经过蜗杆传动后,会放大为蜗杆扭矩(Tw)。这里要考虑蜗杆的传动效率(η_worm,eff)和减速比(N),公式为:Tw ≈ η_worm,eff × N × Tm(简单说:蜗杆就像一个 “扭矩放大器”,把电机的小扭矩放大,用来驱动球形坡道)

  • 第二步:蜗杆扭矩 → 球形坡道扭矩蜗杆扭矩驱动球形坡道旋转,产生球形坡道扭矩(Ta)。这里需要考虑球形坡道的直径(d)、斜率(θ,即坡道的倾斜角度)和摩擦系数(μ):Ta ≈ 2×Tw / (d×tanθ + μ×d)(通俗理解:球形坡道的斜率越大,相同扭矩下产生的轴向力越强;摩擦会消耗一部分力,所以要减去摩擦的影响)

  • 第三步:球形坡道扭矩 → 轴向力最终,球形坡道扭矩转化为推动离合器压紧的轴向力(Fa)。把前面的公式整合后,得到:Fa ≈ (2×η_worm,eff × N × Tm) / (d×tanθ + μ×d)

(2)关键结论:轴向力 ≈ 电机功率(恒定条件下)

在实际车辆运行中,电机转速(ω_m)和机械特性(如效率、摩擦系数)可视为 “相对恒定”。此时,轴向力(Fa)与电机扭矩(Tm)成正比;而电机扭矩又与电机功率(P=VI,电压 × 电流)成正比(因为 P=τ_e×ω_m,τ_e 是电机电磁扭矩,与 Tm 直接相关)。

最终简化出一个核心关系:Fa ≈ k_mech × k_mot × VI(k_mech 是机械系数,k_mot 是电机系数)。也就是说:在恒定转速下,电机功率(VI)可以直接反映轴向力的大小—— 这是磨损补偿的 “理论基石”。

2. 第二步:“非线性调整”+“多因素修正”,让补偿更精准

光靠电机功率估算轴向力还不够,因为实际工况中,还有两个关键因素会影响补偿精度:非线性区域外部环境(电压、温度) 。

(1)非线性区域:不能忽略的 “小细节”

现代威亚在测试中发现,电机功率与扭矩的关系并非全程线性 —— 在低扭矩区间(如 0-200Nm),两者呈 “非线性关系”;而在高扭矩区间(200Nm 以上),才接近线性。

如果直接用线性公式计算补偿值,低扭矩区间会出现明显偏差。因此,他们加入了 “斜率补偿”(即非线性调整):在不同扭矩区间,采用不同的补偿斜率。比如,低扭矩区间补偿斜率为 0.8deg/100Nm,高扭矩区间为 1deg/100Nm(实测数据显示,1 度的球形坡道角度偏差,对应约 100Nm 的扭矩偏差)。

(2)外部环境:电压和温度的 “干扰”

车辆的供电电压和工作温度,会直接影响电机功率的输出 —— 即使相同的目标扭矩,电压低、温度极端时,电机需要输出更大功率才能达到要求。

  • 电压影响

    :测试发现,当电机供电电压从 11V 升至 14V 时,相同扭矩下的补偿角度会出现 0.4 度的偏差(这对应 40Nm 的扭矩偏差)。因此,补偿逻辑必须实时采集电压信号,动态调整补偿值。  
  • 温度影响

    :在 - 40℃(极寒)到 100℃(高温)的环境测试中,相同轴向力下,电机功率的波动幅度超过 30%。比如,-40℃时需要 120W 电机功率才能达到 500Nm 扭矩,而 20℃时仅需 80W。因此,温度必须作为补偿逻辑的重要输入参数。  

3. 最终补偿逻辑公式

综合以上因素,现代威亚确定了球形坡道离合器的最终补偿角度公式补偿球形坡道角度 = f(电机功率,非线性调整(斜率补偿),输入电压,温度)

简单说:补偿逻辑会先根据目标扭矩算出需要的电机功率,再根据当前电压、温度修正功率值,最后通过斜率补偿调整球形坡道角度 —— 确保即使离合器磨损,轴向力(夹紧力)仍能达到设计值,扭矩传递精度不下降。

四、从实验室到实车:补偿逻辑如何 “落地应用”?

一项技术好不好,不能只看理论,还要看实际装车后的表现。现代威亚通过 “台架测试” 和 “实车测试”,双重验证了补偿逻辑的有效性,甚至细化了不同驾驶场景下的补偿策略。

1. 台架测试:800 循环(模拟 30 万公里)的 “耐久性考验”

台架测试的核心是模拟车辆长期高负荷运行,验证补偿逻辑在极端磨损下的表现。现代威亚对两个样本分别进行了 800 循环和 860 循环测试(1 循环约等于 375 公里实际里程,800 循环即 30 万公里):

  • 样本 1(800 循环)

    从 180 循环开始,每次记录实测扭矩。结果显示,开启补偿后,无论循环次数增加到多少(300、480、730 循环),实测扭矩始终稳定在 “上下限范围内”;而关闭补偿后,800 循环时实测扭矩直接跌破下限,偏差超过 30%。  
  • 样本 2(860 循环)

    与样本 1 趋势一致,即使循环次数突破 800,补偿逻辑仍能将扭矩控制在设计范围内,无补偿时则完全失控。  

台架测试的结论很明确:补偿逻辑能让球形坡道离合器在 30 万公里的生命周期内,始终保持初始扭矩精度

2. 实车测试:8 万公里公路 + 极端越野,性能不打折

台架通过后,现代威亚将技术装到起亚 Tas man 上,进行两种典型场景的实车测试:

(1)8 万公里公路测试(低磨损工况)

模拟用户日常通勤、高速巡航等场景,离合器磨损较慢。测试结果显示:

  • 初始状态(EOL):实测扭矩与目标值偏差小于 5%;
  • 8 万公里后(开启补偿):偏差仍控制在 6% 以内,几乎与初始状态一致;
  • 若关闭补偿:8 万公里后偏差扩大到 18%,加速时明显感觉动力 “肉”。

(2)极端越野测试(高磨损工况)

模拟 12% 坡度爬坡、倒车脱困、分辊道(左右轮转速差大)等高强度场景,离合器磨损速度加快。测试结果令人惊喜:

  • 初始状态:四驱低速(4L)模式下,扭矩传递效率 98%;
  • 越野测试后(开启补偿):传递效率仍保持 96%,脱困时无打滑;
  • 若关闭补偿:传递效率骤降至 75%,爬坡时出现明显打滑,甚至闻到离合器焦糊味。

3. 实车控制策略:根据驾驶模式 “智能触发” 补偿

为了让补偿逻辑更贴合实际用车场景,现代威亚还设计了 “基于驾驶模式的补偿触发机制”—— 不是全程开启补偿,而是根据离合器磨损程度和驾驶场景,动态决定是否执行补偿:

驾驶场景    
离合器磨损程度    
补偿策略    
公路短途行驶(2H 模式)    
低磨损    
离合器工作负荷低,暂不执行补偿,减少电机能耗    
极端越野短途(4L 模式)    
高磨损    
离合器频繁高强度工作,实时执行补偿,确保脱困能力    
混合路况中长途(Auto 模式)    
中磨损    
结合里程和离合器工作负荷,每 50 公里校准一次补偿值    
长途轻度越野(4H 模式)    
中低磨损    
间歇性执行补偿,平衡精度与能耗    
新车磨合(初期 1000 公里)    
无磨损    
仅记录初始参数,不执行补偿,建立 “磨损基准值”    

五、技术价值:这项补偿逻辑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

从技术原理到实车验证,现代威亚的球形坡道离合器磨损补偿逻辑,不仅是 “补全” 了球形坡道离合器的短板,更给电动车传动系统带来了三大核心价值:

1. 提升车辆性能:扭矩精度是 “越野 + 重载” 的核心保障

对于起亚 Tas man 这类皮卡,扭矩精度直接决定了 “能不能拉、能不能爬”。有了补偿逻辑后:

  • 越野场景

    4L 模式下,扭矩传递效率始终保持在 95% 以上,即使离合器有磨损,也能稳定输出 1800Nm 峰值扭矩,轻松应对岩石路面、陡坡;  
  • 重载场景

    牵引 3.5 吨货物时,离合器不会因磨损打滑,动力全程无流失,油耗也比无补偿时降低 8%(打滑会增加额外能耗)。  

2. 延长部件寿命:避免 “过度磨损” 导致的连锁故障

无补偿时,离合器磨损后夹紧力下降,为了达到目标扭矩,电机不得不输出更大功率,导致:

  • 离合器打滑加剧,磨损速度翻倍;
  • 离合器温度升高,润滑油变质,进而损坏分动箱齿轮;
  • 电机长期高负荷工作,寿命缩短 30%。

而补偿逻辑通过精准控制轴向力,避免了 “无效功率消耗”—— 实测显示,有补偿的离合器寿命比无补偿时延长 50%,分动箱润滑油更换周期从 3 万公里延长到 6 万公里。

3. 简化结构 + 降低成本:比液压离合器更具性价比

传统液压离合器虽然无需补偿,但需要油泵、油道、压力传感器等复杂部件,不仅成本高(比球形坡道离合器高 40%),还增加了整车重量(约 15kg)。

现代威亚的方案,用 “电子控制 + 磨损补偿逻辑” 替代了复杂的液压结构,在保证耐久性的同时:

  • 分动箱成本降低 25%;
  • 重量减轻 15kg,整车百公里电耗(若为电动皮卡)降低 3%;
  • 维护更简单,无需定期更换液压油,减少用户后期成本。

六、总结:技术背后的 “底层逻辑”

现代威亚的球形坡道离合器磨损补偿技术,看似是一个 “小细节” 的优化,实则体现了电动车传动系统的 “设计哲学”—— 用 “精准的电子控制” 弥补 “机械结构的短板”,实现 “性能、成本、寿命” 的三者平衡。

回顾整个技术研发路径,我们能看到清晰的逻辑链:

  1. 发现问题

    球形坡道离合器磨损后扭矩精度下降,无法满足高负荷工况;  
  2. 分析根源

    轴向力与电机功率直接相关,磨损导致轴向力流失,需通过角度补偿补回;  
  3. 解决干扰

    考虑电压、温度、非线性区域等因素,让补偿更精准;  
  4. 落地验证

    通过台架 + 实车测试,确保技术在全生命周期内有效。  

对于行业而言,这项技术为 “低成本、高耐久性” 的传动系统提供了新方向 —— 未来,无论是皮卡、越野车,还是重型商用车,球形坡道离合器 + 磨损补偿逻辑的组合,都可能成为主流方案。

最后,留给大家一个思考:如果电动车的传动系统都能通过 “电子补偿” 优化性能,那未来会不会出现 “无磨损” 的机械结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全文完~

本文参考文献:英文版《现代威亚球形坡道离合器磨损补偿逻辑开发及其在双速自动变速器与车辆上的应用
图片

免责声明:以上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与本平台无关。分享本文仅供学习参考,切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删除,非常感谢。  

来源:电动新视界
非线性电子通信理论电机传动控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10-26
最近编辑:3小时前
电动新视界
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信息分享,新...
获赞 98粉丝 175文章 1616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瑞萨赋能下一代EE架构

瑞萨赋能下一代EE架构 全文完~ 免责声明:以上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与本平台无关。PPT图片文档版权归瑞萨公司所有,分享本文仅供学习参考,切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删除,非常感谢。来源:电动新视界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