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清华顶刊丨二次激光定向能量沉积Ti6Al4V/AA2024合金部件的显微组织和性能的影响机制

9小时前浏览4
异种材料的连接一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钛合金和铝合金,它们在航空航天工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清华大学常保华博士团队采用激光定向能量沉积(L-DED)技术制备了Ti6Al4V/AA2024合金部件。通过二次沉积有效地解决了第二交织层中Ti6Al4V层的不连续性和穿透性裂纹问题。Ti6Al4V/AA2024界面处的应力呈锯齿形分布,避免了连续应力带的产生,有效地抑制了界面裂纹的扩展。平均压剪强度比传统交织Ti6Al4V/AA2024合金组分高8%。                   

图片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mrt.2024.10.093

                                       

表1. Ti6Al4V粉末的化学成分(wt.%)。


Alloys

Al

V

Fe

O

C

N

H

Ti

Ti6Al4V

6.08

4.10

0.03

0.046

0.016

0.010

0.003

Bal.

                                       

表2. AA2024粉末的化学成分(wt.%)。                                     


Alloys

Cu

Mg

Mn

Si

Fe

Zn

Ti

Ni

Al

AA2024

3.98

1.71

0.81

0.47

0.31

0.08

0.05

0.04

Bal.

                                       

图片

图1. (a)-(b)Ti6Al4V粉末和(c)-(d)AA2024粉末的SEM图像和粉末直径分布。

                                           

图片

图2. L-DED设备示意图。

                     

基于本研究提出的交织结构转变制备的Ti6Al4V/AA2024合金部件的示意图如图3(a)所示。首先,在Ti6Al4V基底上沉积一定厚度的Ti6Al4V层,然后在已经沉积的Ti6Al4V层上沉积交织层。交织构造由Ti6Al4V和AA2024两个沉积层组成。最后,在交织层上沉积一定厚度的AA2024层。每个沉积层采用往复扫描策略,相邻沉积层的沉积方向之间的角度为90°,如图3(b)所示。为了缩短沉积测试周期并减少不必要的材料消耗,在Ti6Al4V基材上沉积了一层Ti6Al4V合金,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沉积了交织层。图3(c)是压缩剪切试验的示意图,图3(d)是试样的尺寸。   

图片

                                       

图3. (a) 交织策略示意图;(b) 扫描策略;(c) 压剪试验示意图;(d) 压缩剪切试样的尺寸。

                                       

详细的交织策略图如图4所示。交织层由两层交织的Ti6Al4V和AA2024通道组成。在预先沉积的Ti6Al4V层上,首先根据设定的路径和间距沉积第一交织层中的Ti6Al4V层,然后在两个相邻的Ti6A14V道次的中间沉积AA2024层,以完成第一交织层的沉积。第二交织层的沉积方向与第一层成90°角,沉积方法和步骤与前一层相同。随后,在交织层上沉积一定高度的AA2024层,完成整个Ti6Al4V/AA2024合金部件的制备。为了进一步增强Ti6Al4V和AA2024之间的结构互锁,提出了一种二次沉积工艺。与传统方案不同,在沉积第二交织层后,本研究在第二交织膜的Ti6Al4V通道上沉积了第二Ti6Al4V层。剩下的步骤和以前一样。本研究中使用的工艺参数如表3所示。                                        

图片

图4. 详细的常规交织策略和二次沉积示意图。

                                       


表3. 沉积Ti6Al4V/AA2024合金部件的L-DED工艺参数。

图片

图片

图5. 四个典型位置的示意图。

                                                        

图片

图6. (a) 有限元模型的尺寸;(b) 有限元网格模型。

                                    

图7显示了通过传统交织沉积制造的Ti6Al4V/AA2024合金部件的四个典型界面,图7(a)-(d)分别对应于图5(b)-(e)的横截面位置。其中,底部区域是Ti6Al4V层,上部区域是AA2024层,中间是交织层。在交织层中,较亮的颜色是Ti6Al4V通道,而较暗的颜色是AA2024通道,这随后由EDS的元素分布证实。

图片

图7. 通过传统交织技术制备的四个典型位置的OM图像。

                                       

图7(a)和7(b)显示了两个横截面位置,其中第一交织层的沉积方向垂直于屏幕,第二交织层的沉积物方向是水平的。其中,图7(a)中的第二沉积层的成分为Ti6Al4V,而图7(b)中的第一沉积层的组成为AA2024。图7(c)和(d)显示了第一交织层的沉积方向为水平,第二交织层垂直于屏幕的两种情况。其中,图7(c)中第一沉积层的成分为Ti6Al4V,而图7(d)中第一淀积层的成分是AA2024。可以观察到,不同横截面的Ti6Al4V/AA2024界面的冶金质量存在显著差异。这是因为交织区域由交替沉积的两层Ti6Al4V和AA2024组成,因此会有不同材料分别沉积在Ti6Al4V或AA2024上的区域。当使用Ti6Al4V作为基材时,无论沉积Ti6Al4W还是AA2024,Ti6Al4V/AA2024界面都具有良好的冶金质量。当使用AA2024作为基板时,AA2024沉积过程中的界面质量良好,而Ti6Al4V的沉积会导致界面质量差。图8显示了通过二次沉积制备的Ti6Al4V/AA2024界面的OM图像。图8(a)和(b)分别对应于图7(a)、(b)的位置。可以观察到,在交织层中二次沉积Ti6Al4V通道后,Ti6Al4V层变得更光滑、更连续。与此同时,显著的裂缝也显著减少。                          

图片

图8. 通过二次沉积在两个典型位置制备的OM图像。

                                       

众所周知,铝合金对激光的反射率通常远高于钛合金。Ti6Al4V的熔化温度范围为1878 K至1928 K,而AA2024的熔化温度仅为832.15 K至915.95 K,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L-DED过程中,一部分激光束能量被粉末阻挡并加热,而另一部分能量加热基材形成熔池。当在Ti6Al4V上沉积AA2024时,Ti6Al4V对激光的低反射率导致形成大的熔池,AA2024的低熔点使其在进入熔池后完全熔化。如图9(a)所示,在Ti6Al4V表面沉积了一层光滑的AA2024。相反,在AA2024上沉积Ti6Al4V时,AA2024的高反射率表面会产生一个小熔池,无法完全熔化高熔点的Ti6Al4W粉末,导致冶金质量差,如图9(b)所示。                                      

图片

                                       

图9. 不同材料的沉积顺序图:(a)在Ti6Al4V上沉积AA2024;(b) 在AA2024上沉积Ti6Al4V。

                                       

进一步分析了交织层的微观结构和成分。图10、图10(b)显示了通过传统交织制备的图7(a)方框中区域的微观结构和元素映射。图10(a)所示的横截面位置是交织结构的第一层的沉积方向是垂直于屏幕的AA2024层,交织结构的第二层是水平沉积的Ti6Al4V层。在该区域发现了明显的裂纹,特别是在交织结构的第二层的Ti6Al4V层中。在Ti6Al4V层的两侧还发现了一些未熔化的Ti6Al4V粉末。                       

图片                                     

图10. (a) –(b)图7(a)方框中区域的微观结构和元素映射;(c) 图10(A)中区域A的放大图。

                                       

图10(b)显示了与图10(a)相邻的右侧区域,除了交织结构的第一层是Ti6Al4V层。当在交织结构中沉积第二层Ti6Al4V时,冶金质量显著提高。界面处未发现裂纹、未熔合或其他缺陷。该区域显示的两个交织层的总高度明显高于图10(a)所示的位置。这些结果反映了在AA2024和Ti6Al4V上沉积Ti6Al4V时的显著差异,进一步证实了图9中的假设。图10(c)是图10(A)中区域A的放大图。可以看出,交织结构的第二层有明显的裂纹和未熔化的Ti6Al4V粉末。根据元素映射的结果,可以发现裂纹区主要富含Al元素,几乎不含Ti元素。这是由于在沉积后续AA2024层时,熔融的AA2024填充了裂纹造成的。

界面是异种材料连接中最受关注的区域。因此,对传统交织Ti6Al4V/AA2024合金部件的界面进行了分析。图11(a)是图10(a)中区域B的放大图。该区域显示交织层中Ti6Al4V沉积在AA2024上的界面位置。由于铝合金的高反射率和钛合金的高熔点,界面形状不规则。通过SEM图像可以清楚地看到,界面处有许多薄片状的IMCs和未熔化的Ti6Al4V粉末。   

图11(b)是图10(b)中C区域的放大图。该区域位于Ti6Al4V的第二交织层和后续AA2024层之间的界面处。Ti6Al4V/AA2024界面非常光滑清晰。界面处的IMCs主要有两种形式,即界面附近的连续IMCs层和远处的棒状IMCs。这与图11(a)中的IMC分布完全不同。最根本的原因是沉积顺序引起的熔池最高温度和流速。在AA2024上沉积Ti6Al4V时,AA2024的高反射率和Ti6Al4V的高熔点导致熔池较小,最高温度较低。这导致熔池中的对流不足,凝固时间短,没有定向温度梯度,从而形成一些薄片状IMC。当AA2024沉积在Ti6Al4V表面时,熔池的最高温度较高,熔池尺寸较大。熔融的AA2024和Ti6Al4V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在界面处形成连续的IMCs层。在马兰戈尼对流的影响下,熔体底部的Ti元素流向熔池上部,最终沿温度梯度方向形成棒状IMCs。

图片                                  

图11. (a) 图10(a)中B区域的放大图;(b) 图10(b)中C区域的放大图;(c) EDS线扫描结果如图11(b)所示。    

                                       

图11(c)显示了图11(b)中直线的EDS线扫描结果。可以观察到,在界面的左侧区域,Al元素的波动相对较大,这是由棒状IMCs的存在引起的。连续IMCs层区域中的Ti和Al元素表现出快速转变。通常,存在于钛/铝异种材料界面上的IMCs通常包括Ti3Al、TiAl、TiAl2和TiAl3。然而,不同Ti-Al IMCs中Ti和Al的化学活性不同,在此基础上计算了不同IMCs的吉布斯自由能。这些IMCs的吉布斯自由能为Ti3Al>TiAl2>TiAl>TiAl3。TiAl3的吉布斯自由能最低,表明TiAl3是最容易形成IMC的。其次是TiAl和TiAl2。Ti3Al的吉布斯自由能最高,表明它是最难形成的。

通过EDS点扫描,可以根据元素组成比进一步确定不同位置IMCs的相组成。图11(a)和11(b)中选择了三个典型位置,结果如表4所示。可以确定薄片状和棒状IMCs的主要成分是TiAl3(P3和P4),最靠近Ti6Al4V/AA2024界面的位置是TiAl(P1和P6)。虽然Ti元素的浓度在这个位置最高,但Ti3Al的吉布斯自由能最高,因此在这个位置没有形成Ti3Al。这两者之间的区域是TiAl2(P2和P5)。                   

表4. 不同区域的元素内容。

                   

Elements, at%

P1

P2

P3

P4

P5

P6

Ti

51.12

33.61

27.78

25.64

32.94

50.44

Al

48.14

65.20

72.22

74.21

66.94

49.33

Cu

0.74

1.19

0.00

0.15

0.12

0.23

                                       

图12(a)显示了图8(a)所示二次沉积样品中的方块区域及其元素分布的放大图。尽管在AA2024上沉积Ti6Al4V时界面处仍有一些小裂纹,但与传统的交织沉积相比,Ti6Al4V层中的显著穿透裂纹显著消失。Ti6Al4V层的厚度也显著增加,这无疑将提高结构的互锁性能。图12(b)显示了图12(a)中线位置的元素分布。结合Ti和Al元素的分布,可以清楚地区分不同区域。最左侧和最右侧分别是AA2024层和Ti6Al4V层。中间是由AA2024层和Ti6Al4V层组成的交织结构。通过二次沉积获得交织结构的Ti6Al4V层。很明显,首次沉积的Ti6Al4V层位于交织结构的AA2024层附近。该区域的Ti和Al元素存在显著波动,这是由于IMCs的存在。在该区域的左侧,即二次沉积的Ti6Al4V层,Ti和Al元素的分布相对稳定,这进一步证明了二次沉积Ti6Al4V层的必要性。                       

图片                                      

图12. (a) 图8(a)方框中区域的微观结构和元素映射;(b) EDS线扫描结果如图12(a)所示。

                                           

图片

                                       

图13. 平均抗压剪切强度。

                                       

图片     

图14. (a) Ti6Al4V侧的断裂形态;(b) AA2024侧的断裂形态。

                                       

图14(a)显示了Ti6Al4V基板侧,根据元素映射可以分为三个区域。其中,区域A和区域B是沉积在交织结构第一层中的Ti6Al4V,区域C是沉积在编织结构第一层的AA2024。压缩剪切后,AA2024层与基材分离,但AA2024的一部分仍保留在两侧的边缘。C区AA2024断裂发生在Ti-Al脆性金属间化合物的位置。因此,Ti和Al元素都富集在C区,那里的结合性能最弱。图14(b)显示了AA2024沉积层的侧面。在EDS元素映射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交织结构产生的Ti6Al4V材料的交叉互锁结构。断裂发生在交织结构的第二层位置,Ti6Al4V材料的交叉互锁在提高结合性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片

                                       

图15. 纵向残余应力分布:(a)不同视角的整体视图;(b) ZOX平面(Y=0);(c) ZOY平面(X=0)。

                                       

图片                                      

图16. 横向残余应力分布:(a)不同视角的整体视图;(b) ZOX平面(Y=0);(c) ZOY平面(X=0)。

                                       

图17显示了Z方向上的残余应力分布。可以发现,由于交织结构,Ti6Al4V/AA2024界面处的残余应力呈锯齿形分布,避免了直接沉积过程中连续应力带的产生。交织结构抑制了裂纹扩展,这可以通过应力的不均匀分布来证实。因此,Ti6Al4V/AA2024合金部件可以基于交织结构制备,而AA2024层在直接沉积在Ti6Al4V基材上时会直接开裂和脱落。    

图片

                                       

图17 . Z方向残余应力分布:(a)不同视角的整体视图;(b) ZOX平面(Y=0);(c) ZOY平面(X=0)。

                                       

主要结论:

(1) 传统交织结构中第二层Ti6Al4V层的不连续性和穿透性裂纹,通过Ti6Al4V层的二次沉积得到了有效缓解。

(2) 二次沉积工艺有效地提高了交织结构的力学性能,平均压剪强度比传统交织工艺高8%。

(3) 交织结构导致Ti6Al4V/AA2024界面处的应力分布呈锯齿形,避免了连续应力带的产生,有效抑制了界面裂纹的扩展。

交织结构显著提高了Ti6Al4V/AA2024合金部件的力学性能,最关键的问题是从根本上调节IMCs的形成和生长。后续研究将采用外部场辅助技术(磁场)来调节界面处的脆性IMC,并进一步改善Ti6Al4V/AA2024合金部件的力学性能。


来源:增材制造硕博联盟

断裂化学航空航天冶金增材裂纹材料试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10-01
最近编辑:9小时前
增材制造博硕联盟
硕士 聚焦增材制造科研与工程应用,致...
获赞 128粉丝 85文章 560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3D打印深度赋能长航时·轻量化·高可靠新质航空器!2025低空动力与能源大会邀您共探低空未来!

3D打印深度赋能长航时·轻量化·高可靠新质航空器!2025低空动力与能源大会邀您共探低空未来!往期回顾 来源:增材制造硕博联盟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