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深度解析:新能源汽车电池与电子散热的 “和而不同”—— 技术差异、产业背景与融合创新

10小时前浏览4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飞速发展的当下,电池热管理与电子散热作为核心技术环节,常被整合于同一工程团队,但二者在散热需求与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深入剖析这些差异,并非割裂研究,而是为了实现 “和而不同” 的交叉创新,推动新能源汽车技术持续突破。

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背景:目标与现实的超越

(一)规划目标的演变

2020 年 10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国办 发〔2020〕39 号),明确提出到 2025 年的发展愿景: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 20% 左右,同时要求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 12.0 千瓦时 / 百公里,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充换电服务便利性显著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 20% 的销量占比目标并非初始设定。早在 2019 年该规划的征求意见稿中,2025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目标为 25%,正式发布时调整为 20%,体现了政策制定过程中对产业发展节奏的审慎考量,力求在推动产业发展与保障产业稳定之间找到平衡。

(二)市场发展的超预期表现

规划目标设定之初,或许无人能预料到新能源汽车市场会以如此迅猛的速度突破预期。2025 年 1-5 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数据交出亮眼答卷:产量达 569.9 万辆,销量达 560.8 万辆,同比增长 45.2%,更关键的是,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比例已高达 44%。这一数据不仅远超 2025 年 20% 的规划目标,更彰显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市场规模、技术成熟度与消费者接受度等方面的跨越式发展。

与此同时,技术层面的发展愿景也在逐步落地。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循环寿命与安全性能持续提升,驱动电机效率不断优化,车用操作系统的自主化与智能化水平显著进步,新能源汽车的综合竞争力已实现质的飞跃。在这一背景下,作为保障车辆安全与性能的核心环节,电池热管理与电子散热技术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二、电池与电子散热的核心差异:从热源到温度需求的全面分野

电池热管理与电子散热虽同属新能源汽车热管理范畴,但二者在热源分布、温度区间与瞬态响应等方面存在本质区别,这些差异直接决定了其散热策略的分化。

(一)热源分布特征:热流密度的数量级差距

热源分布是热管理策略设计的基础,电池系统与电子系统在产热机制与热流密度上呈现出显著不同:

1电池系统:低热流密度的体积型产热

电池系统的产热主要来源于电化学反应热与焦耳热,这些热量均匀分布在较大的电池体积内。若以单体电池的有效散热面面积为基准,其热流密度相对较低,通常仅处于 0.1-1 W/cm² 级别。这种低热流密度的特点,使得电池系统的散热路径设计无需过度追求局部高换热效率,而是更注重模块或电池单体之间的整体均匀散热,以避免局部过热导致的电池性能衰减或安全风险。

在实际应用中,电池系统常采用结构相对简单的散热方案。例如,在电池模组底部或顶部布置大型蛇形流道冷板,这类冷板由薄冲压板制成,流道高度通常不足 3mm。与电子系统的散热部件相比,其无需通过复杂结构扩展散热面积,既能满足散热需求,又能最大程度降低加工成本与安装空间占用,契合新能源汽车对轻量化与成本控制的要求。

2. 电子系统:高热流密度的集中型产热
电子系统(如逆变器、控制器中的芯片)的产热为高度集中的平面性焦耳热,功率主要集中在几十到几百平方毫米的芯片裸片上。以芯片裸片面积为基准计算,其热流密度极高,通常可达 50-1000+ W/cm² 级别,部分高性能芯片的热流密度甚至更高。这种高热流密度的集中型产热,对散热路径的设计提出了严苛要求,必须通过精细化设计实现热点区域的强化散热,否则极易因局部高温导致芯片损坏或性能失效。

为应对高热流密度挑战,电子系统的冷板结构设计更为复杂多样,常见的有针肋型、铣槽型与焊接翅片型等。针肋型冷板通过密集的针状结构增大散热面积,铣槽型冷板利用精密铣削加工的槽道优化流体流动与换热效率,焊接翅片型冷板则通过焊接工艺固定高导热翅片,进一步提升散热能力。这些结构的核心目标的是通过 “肋片效应” 分散受热面的热流,要么采用较高的肋片高度,要么缩小肋片间距,以最大化散热面积与换热效率。

在设计工具方面,工程师常借助专业软件进行仿真与计算。例如,在 EES(Engineering Equation Solver)软件中,内置了针对槽道型、针肋型与紧凑型翅片冷板的肋片效率计算函数库(如 Rectangular Base Fins、Circular Base Fins 相关函数,以及 CHX_ND_PF_plain_fin 等紧凑型翅片计算程序),可快速准确计算散热部件的传热性能与流体阻力;对于焊接翅片型冷板,还可利用 Aspen Plus 的 EDR 模块,其内置的传热压降因子与翅片效率计算功能,能为复杂结构的散热设计提供精准支持。

此外,在冷媒直冷这一新兴技术路线中,热流密度的差异还导致了二者两相流换热机理的截然不同。电池直冷因热流密度低,未必依赖沸腾换热;而电子系统直冷因高热流密度,需重点关注沸腾换热过程中的提前干烧(pre-dryout)与临界热流密度(CHF)现象,这一差异在行业内尚未得到广泛关注,却对散热系统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二)温度区间特征:从 “恒温刚需” 到 “高温耐受”

除热源分布外,电池与电子系统对温度区间的要求差异,也是热管理策略设计的关键考量因素:


  1. 电池系统:严苛的 “恒温” 与温差控制


     
    尽管电池系统的热流密度较低,对冷板的有效换热系数要求不高,但它对工作温度区间有着极为严苛的 “恒温” 需求。通常情况下,电芯的最佳工作温度需维持在 15-40°C 之间,且不同电芯之间的温差需控制在 5°C 以内,部分高性能电池甚至要求温差不超过 3°C。这是因为温度过高会加速电池内部副反应,导致容量衰减与寿命缩短,温度过低则会显著降低电池的充放电效率与能量输出,而温差过大会造成电池模组内各电芯性能不均衡,进一步加剧整体性能劣化。  

     
           在冷媒直冷系统设计中,电池的温度需求带来了独特挑战。为满足电芯 15-40°C 的工作温度,冷媒的蒸发温度需控制在 10-20°C 之间。但这一温度区间的冷媒若直接用于电子系统散热,会导致电子模块表面温度低于露点温度,引发严重凝露现象,进而造成电路短路或元件腐蚀 —— 可谓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因此,电池与电子系统的冷却回路需独立设计或进行分区控制,避免因温度需求冲突影响系统可靠性。  
          同时,为实现电池温差控制,冷媒直冷系统需尽量维持冷板内冷媒的汽液饱和状态。不过,与电子系统相比,电池系统对饱和状态的要求相对宽松。电子系统因热流密度高,需严格控制冷板出口干度(通常要求小于 0.7),以防止提前干烧或 CHF 现象;而电池系统仅需避免冷媒过热即可,对干度的限制较为宽松。但电池直冷系统存在一个固有难题:为获得 10-20°C 的低温冷媒,必须采用压缩式制冷,而压缩机与膨胀阀的控制策略要求压缩机吸气具有一定过热度,这会导致电池冷板出口冷媒常处于过热态或极高干度状态。若多个电池冷板并联运行时存在流量不均,极易造成部分冷板出口过热,使电芯温差大幅超标。  

研究数据表明,当直冷板出口干度达到 0.99 以上时,电池单元的最大温差会从 3°C 以内陡然升高至 10°C 左右,严重影响电池性能。为解决这一问题,行业提出 “冷板后二次节流” 方案,通过在冷板出口增加节流装置,有效控制冷媒干度,进而显著提升电芯温度均匀性,为电池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2. 电子系统:较高的温度耐受与温差容忍度
与电池系统不同,逆变器等功率电子模块具有较高的工作温度耐受能力,其允许的工作温度可达 125°C 甚至更高,且对温度不均匀性有一定容忍度。在实际运行中,电子系统更关注热点区域的温度控制,只要热点温度不超过元件的最高耐受温度,轻微的温度差异不会对系统性能产生显著影响。

这种温度需求差异也体现在冷却系统设计中。电子系统的冷媒直冷无需依赖压缩式制冷(因蒸发温度无需低于环境温度),可采用泵驱或重力驱动的形式,不仅简化了系统结构,还能更精准地控制冷板出口干度,避免高热流密度下的换热失效问题。例如,在某 IGBT 功率半导体的冷媒冷却系统中,通过合理设计泵流量与系统压力,可将冷板出口干度控制在 70% 以内,使芯片温度稳定在 83.36°C 左右,远低于其 125°C 的最高耐受温度,既满足了散热需求,又保障了系统可靠性。

(三)瞬态响应特征:热质量决定的温度变化惰性差异

瞬态响应能力反映了系统对功率变化导致的温度波动的适应速度,这一特性与系统的热质量(质量 kg× 比热容 J/kg-K)密切相关,电池系统与电子系统在这方面同样差异显著:


  1. 电池系统:高热质量带来的温度惰性


     
    电池包通常具有庞大的热质量(可达几十至几百公斤),这使得其对温度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惰性,热响应时间较长(热时间常数约 1000s)。无论是充电还是放电过程中功率的变化,电池温度的上升或下降都较为平缓,不会出现剧烈波动。  

这种温度惰性为相变材料(PCM)在电池热管理中的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PCM 具有在相变过程中吸收或释放大量热量而温度基本保持不变的特性,由于电池热量释放缓和,PCM 有充足时间进行导热与固液相变,可有效抑制电池温度的快速升高,维持温度稳定。例如,在电池包中嵌入 PCM 材料,当电池放电产热时,PCM 逐渐从固态转变为液态,吸收大量热量;当电池温度下降时,PCM 又从液态转变为固态,释放热量,形成 “被动式温度调节”,既提升了热管理效率,又降低了系统能耗。


2. 电子系统:低热质量导致的温度敏感性
电子芯片的热质量极小(通常为克级),其温度对功率变化高度敏感,热响应时间极短(可达毫秒至秒级)。一旦芯片功率发生波动,温度会在瞬间剧烈变化,若不能及时散热,极易引发热冲击,导致芯片性能下降甚至烧毁。

若将 PCM 应用于电子系统的瞬态热管理,会出现与电池系统截然不同的结果。由于 PCM 的导热系数较低,而电子芯片的温度变化速度极快,PCM 无法及时吸收或释放热量以响应温度波动,不仅无法起到散热作用,反而会因导热瓶颈阻碍热量传递,恶化芯片的散热效果。因此,电子系统的瞬态热管理需采用更高效的主动散热方案,如强化冷板换热、优化流体流速等,以快速应对温度变化。

三、热管理策略的融合路径:“和而不同” 的创新方向

尽管电池热管理与电子散热存在诸多差异,但二者并非相互独立,而是可以通过 “和而不同” 的思路实现融合创新,提升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的整体性能。

(一)冷却系统的分区与协同设计

针对电池低温需求(<40°C)与电子系统高温耐受(≥100°C)的差异,可采用 “分区冷却” 策略:将电池冷却回路与电子冷却回路独立设计,分别匹配适合的冷媒温度与流量,避免温度需求冲突;同时,通过热交换器实现两个回路的能量协同,例如将电子系统散热产生的热量回收利用,为电池低温预热,既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又降低系统整体能耗。

(二)两相流换热技术的差异化应用

基于二者热流密度的差异,优化两相流换热技术的应用方案:对于电子系统,重点优化冷板结构(如针肋、翅片设计)与干度控制策略,避免 CHF 与提前干烧现象,提升高热流密度下的换热效率;对于电池系统,简化两相流回路设计,重点保障冷媒汽液饱和状态与流量均匀性,以实现温差控制,同时利用其低热流密度优势,降低系统复杂度与成本。

(三)热界面材料与热阻优化的针对性开发

热界面材料是减少热阻、提升散热效率的关键。针对电池系统的低热流密度与大面积接触需求,可开发高导热、低模量的柔性热界面材料,确保电池与冷板之间的紧密贴合,降低接触热阻;对于电子系统的高热流密度与小面积接触特点,需研发超高导热(如含石墨烯、金属颗粒)的刚性热界面材料,以快速传递芯片产生的集中热量,避免热阻过大导致的热点问题。

四、总结

电池热管理与电子散热作为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的两大核心环节,虽在热源分布、温度需求与瞬态响应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二者并非对立关系。深入理解这些 “不同”,是设计针对性散热策略的基础;而推动二者 “和” 的融合,则是实现热管理系统创新突破的关键。



来源:LEVEL电池热管理技术
MeshingFluent MeshingFluent化学电路半导体汽车电子新能源芯片焊接电机材料热设计控制Aspen Plus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9-24
最近编辑:10小时前
LEVEL水平线仿真
硕士 | 热管理工程师 公众号LEVEL电池热管理技术
获赞 789粉丝 4382文章 680课程 8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