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上一篇文章燃爆!中国航天 “太空接力赛” 惊艳世界,这类设计工程师成香饽饽介绍太空万星时代,卫星结构设计师的挑战与机遇。本文将探讨 9・3 大阅兵与中国自主卫星技术的那些事儿。感兴趣的朋友可关注9月11日我在仿真秀独家直播《航天卫星工程师的行业认知与求职准备》。详情见后文:
千米高空之上,歼-20战机以毫秒级精度掠过天安门广场;地面装备方队以厘米级偏差整齐前行。这场震撼世界的阅兵盛典背后,是中国自主卫星技术织就的天地一体作战网络。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 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这场展示国威军威的盛况,不仅呈现了我国现代化军事装备的雄厚实力,更凸显了卫星技术在现代国防中的关键作用。
从导航定位到侦察监视,从通信中继到精确制导,卫星系统已成为现代军事行动的“眼睛”、“耳朵”和“导航员”。没有强大的卫星系统,这些尖端装备就无法充分发挥其战斗力。
此次九三阅兵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成为最重要的“幕后英雄”。阅兵训练充分融合科学化手段,广泛采用北斗定位、智能评估系统及模拟仿真技术。
这些技术显著提升了包括基础训练、编队协同、空地联动在内的多环节训练质效。面对上万人员、上百架飞机、数百台地面装备的宏大场面,要实现整体流程严整协同、米秒不差,其复杂程度不亚于组织一场现代化战役。
北斗系统的高精度定位与授时技术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北斗阅兵训练考核辅助系统能实时向终端发送车辆定位信息以及北斗授时信息,既能在车载端屏幕上显示车辆骑线、卡距、标齐、速度偏差,帮助驾驶员及时调整驾驶行为。
这套系统可以保障受阅时各方队整体车速控制在10千米/小时,骑线偏差不超过1厘米,真正实现了“人装合一”的过硬实力。
央视军事频道深度报道了我国PL-15远程空空导弹的先进技术细节,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该型导弹采用了光纤惯性导航系统与北斗卫星导航相结合的复合制导体系。
PL-15的初始段惯性制导系统具有显著的抗干扰优势,因其完全依靠导弹自身惯性测量单元工作,无需依赖外部信号。但传统惯性制导存在误差累积问题,随着射程增加精度会逐步下降。
为此,PL-15创新性地将光纤激光陀螺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深度融合,通过两种制导方式的优势互补,实现了导航精度的最优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PL-15的北斗导航天线采用独特的上向安装设计,这种指向性天线能精准接收来自天顶的卫星信号,同时有效屏蔽来自地面的人为干扰。
中星6D、中星9C、中星9B、中星6C、亚太6C、中星6E组成的“护播天团”构筑起全天候、抗干扰、高可靠的信息传输网络。这些卫星为阅兵现场画面全球安全播出提供了完美护航。中国航天为“护播天团”研制了天线分系统、转发器系统、跟踪子系统、中继子系统等关键载荷。
中国卫通作为国家广电安播的重要骨干力量,调用卫星优质资源,圆满完成“九三”阅兵安播重保任务。从“陆、海、天”三个维度全力以赴保障九三阅兵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及重要通信万无一失。
PL-15的北斗系统还具备导航定位功能,更创新性地集成了北斗短报文通信能力,形成了独特的卫星数据链系统。
考虑到该型导弹的超远射程特性,目标在飞行过程中可能发生显著位移,这种双向数据链可实时更新目标信息,必要时还能重新选择打击目标。
阅兵式后,长光卫星公布了吉林一号高分05B卫星拍摄的天安门和长安街,可以看到滚滚钢铁洪流正浩浩荡荡地前进。
这颗遥感卫星提供了独特的“太空视角”,让世界见证了阅兵盛况的宏伟规模。遥感卫星在军事领域的应用远不止于拍照摄像。
它们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地形数据、气象信息、战场环境评估等关键情报。这些数据对于阅兵前的路线规划、天气预测、以及潜在安全风险的评估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遥感卫星的高分辨率成像技术还能用于评估受阅装备的性能表现,为后续的改进和优化提供数据支持。
PL-15的先进数据链系统使其具备强大的网络中心战能力。导弹不仅能与发射载机保持通信,还能接入整个作战体系的指挥网络。
通过与地面雷达站、防空系统、预警机、友军战机、无人机及卫星等各类平台实时交换数据,这种能力开创了全新的协同作战模式。
例如可由预警机接力制导,或由地面雷达系统提供目标指示,甚至可实现“发射后不管-第三方制导”的先进战法。
通过整合多平台传感器信息,PL-15的战场感知能力得到质的飞跃,同时大幅提升了载机的战场生存性。其战术灵活性远超简单的“A射B导”模式,展现出信息化战争的强大威力。
台 军空军前副司令张延廷分析这次九三阅兵时指出,解 放军非常重视“网状化、系统化作战”。这次阅兵出现空警-500、600预警机,运油-20空中加油机等,预示未来“网状化、系统化作战”将会被广泛运用,可能会以预警机+低轨卫星形式进行搭配。
此次阅兵中,军事航天部队方队首次走过天安门,向世界宣告:中国的“太空之眼”已经全面睁开。这支部队穿着“深空蓝”军装,代表着中国在太空领域的新型作战力量。
军事航天部队构建了全球实时监测网络,洞察寰宇动向;指挥链路贯通天地,实现战场全维掌控;通过反导拦截、轨道防御和电子对抗,掌握太空主动权;利用AI与航天技术结合,打造云-网-端一体化作战体系。
这些突破不仅填补了战略空白,还使中国从“跟跑”转变为“领跑”,彰显了中国维护太空和平、反制太空威胁的决心,为全球战略稳定注入了中国力量。
中国对卫星导航系统的迫切需求源于沉痛的历史教训。1993年,中国“银河号”货轮在公海上航行时,遭到美军无理拦截。
美方切断该海域的GPS信号,导致货轮无法定位,不得不接受美军登船检查。这一事件被称为“银河之殇”,深深刺痛了中国人的心。
同样在1996年台 海 危机期间,美军仅凭一串干扰代码便成功干扰了中国的导弹定位目标能力。这些惨痛教训让中国意识到,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不仅关乎科技尊严,更关系到国家安全命脉。
从那时起,中国下定决心研发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系统从1994年正式启动,历经北斗一号、二号到三号的演进。
2020年6月,第35颗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完成,中国终于拥有了完全自主可控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九三阅兵中的全面应用,只是中国卫星技术发展的一个缩影。从1993年的“银河号”事件到2025年北斗系统在全球阅兵场上的精彩表现,中国用了32年时间完成了从技术受制于人到自主可控的转变。
如今,当北斗的原子钟脉冲在同步轨道中跳动,它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导航星座,而成为悬挂在太空博弈棋局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核心技术是买不来、讨不来、求不来的。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
中国的航天事业需要新鲜血液。正如此次阅兵中首次亮相的军事航天部队,他们中既有参与北斗系统建设的老兵,也有研发新一代航天装备的新一代,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航天工程师与扎根深山测控站的无名英雄共同奋斗。这种精神代代相传。从钱学森等老一辈航天人的筚路蓝缕,到如今90后、00后新兵逐梦苍穹,中国航天精神在军事航天部队中得以传承。
如果你对航天科技充满热情,希望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力量,那么现在正是加入这一伟大事业的最佳时机。我为那些希望进入这一高科技领域的学员准备了全面的卫星结构设计与力学仿真课程《航天卫星结构力学仿真实战24讲》。课程内容涵盖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的各个方面,包括卫星结构设计基本原理、CAD三维建模技术、有限元分析方法、动力学仿真技术、结构优化设计等多个模块。
该课程立足航天卫星领域,系统解析卫星平台与有效载荷核心构成及功能,深入揭秘航天器结构设计目标与约束条件,帮助学员建立卫星系统工程概念;通过融合 HyperMesh、Patran、Nastran 三大工业级软件教学,覆盖从高效前处理、精确建模集成到核心求解的仿真全流程,掌握卫星各类力学分析应用;聚焦实战经验分享,详解卫星 CAE 分析关键注意事项与避坑方法;以典型卫星模型为案例,采用项目驱动教学,让学员亲身体验完整仿真流程,最终收获扎实理论基础、高级仿真技能及独立完成卫星结构多类型分析的能力。
本课程还为付费用户提供VIP群 交流、答疑服务、持续加餐内容、提供定制化培训和咨询服务、仿真人才库岗位推荐就业,仿真秀还提供奖学金、学完此课程,推荐学习者报名参加“工程仿真技术(CAE分析师)职业能力等级评价考试”。以下是课程安排:
第一章:卫星结构设计简介
第1讲:卫星结构力学仿真介绍
第2讲:卫星的基本组成各分系统简介
第3讲:卫星结构设计思路
第4讲:卫星模型介绍
第二章:卫星力学建模
第5讲:卫星力学建模-模型传递
第6讲:卫星力学建模-卫星主结构建模
第7讲:卫星力学建模-单机建模
第8讲:卫星力学建模-结构附件建模
第9讲:卫星力学建模-结构附件上单机建模与连接
第10讲:卫星力学建模-主结构连接
第11讲:卫星力学建模-材料属性定义
第12讲:卫星力学建模-质量特性与网格质量检查
第三章 卫星力学分析
第13讲:力学试验条件概述
第14讲:模态分析
第15讲:模态主频识别
第16讲:静力学分析流程
第17讲:静力学分析后处理
第18讲:正弦与随机振动计算前处理
第19讲:正弦响应分析流程
第20讲:正弦响应分析后处理
第21讲:卫星随机响应分析一般流程
第22讲:卫星随机响应分析后处理
第四章 经验与思考
第23讲:关于仿真与试验误差的一些思考
第24讲:常见报错问题与解决办法
第五章 卫星结构设计基础
第26讲:卫星结构设计基础-功能、类型与常用材料
第27讲:卫星结构设计基础-特点、原则与技术要求
第28讲:卫星结构设计基础-研制阶段划分
第29讲:卫星结构设计基础-详细设计
第六章 卫星力学试验
第30讲:卫星力学实验-力学环境
第31讲:卫星力学实验-力学试验分类
第32讲:卫星力学试验-力学试验流程
第33讲:卫星力学试验-正弦与随机试验
第34讲:卫星力学试验-质量特性测试
特别提示:课程大纲仅供参考,以实际更新为准。由于内容产品特殊,版权保护需要,强烈推荐用户加入作者的VIP群,关于课程任何困惑,不清楚的你都可能在群里得到答案和服务。还可交流航天行业相关资料。
可回放,开具发票,奖学金、直播加餐
提供vip群答疑和模型下载
扫码立即试看
随着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卫星技术人才需求日益增长。不仅在国防领域,在民用航天、商业航天等领域,卫星技术人才也都供不应求。从北斗导航系统到高分遥感卫星,从通信卫星到科学探测卫星,我国需要大量熟练掌握卫星设计与仿真技术的专业人才。
学成后,学员可在航空航天科研院所、卫星制造企业、国防军工单位等从事卫星结构设计、分析与验证工作,发展前景广阔。卫星结构设计与仿真技能不仅是国防现代化的需要,也是商业航天领域急需的核心竞争力。欢迎报名9月11日我的仿真秀直播,请识别下方二维码报名,支持反复回看。
航天卫星工程师入门第一课:从行业认知到求职准备, 0 基础也能听懂-仿真秀直播
虽然阅兵仪式已经结束,但卫星技术的竞赛从未停止。随着中国航天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卫星将被送入太空,组成更加密集、功能更加强大的卫星网络。这些太空中的“眼睛”、“耳朵”和“导航员”,将继续守护国家的安全,传递民族的声音。如今,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期待着更多有志青年加入航天事业,共同书写中国航天新的辉煌篇章。
来源:仿真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