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层是流体粘性在固体壁面附近形成的速度从零(无滑移边界条件)加速至主流速度的薄层区域。其特点是存在巨大的速度梯度。
提高精度:捕捉巨大的速度/温度梯度,准确计算壁面摩擦力、传热等关键参数。
改善收敛:合理的网格是求解器稳定迭代的基础,边界层网格能减少数值振荡。
捕捉关键现象:只有解析了边界层,才能准确预测流动分离、转捩(层流到湍流)、涡旋产生等对工程设计(如阻力、升力、噪音)至关重要的现象。
影响工程参数:直接决定了摩擦阻力、热传递系数等设计指标的计算准确性。
首层网格高度(y+):根据所选湍流模型确定目标y+值,这是设置的首要步骤。
网格膨胀率(Growth Rate):通常控制在1.1-1.3之间,平滑过渡以避免数值误差。
层数(Layers):通常需要10-20层(或更多)来充分解析边界层内的速度剖面。
低y+方法(y+≈1):要求首层网格非常薄,必须解析粘性底层。适用于SST k-ω等模型,精度高但计算成本也高。
高y+方法(y+>30):首层网格位于对数律层,依靠壁面函数(Wall Functions)来模拟粘性底层的效果。计算经济,但在分离、大压力梯度等复杂流动中可能不准确。
选择策略:不存在唯一的“正确”y+值,只有与你的湍流模型相匹配的“合适”y+值。 选错模型和y+组合是初学者最常见的错误之一。
这是边界层最重要的影响之一。当逆压力梯度足够大时,边界层内的流体会失去动能,最终导致流动从壁面分离,形成涡旋。无法准确捕捉边界层,就意味着根本无法预测分离点,从而导致升力系数过高估计、阻力系数过低估计等致命错误。 这对于飞机失速分析、汽车气动优化等都是致命的。
边界层对传热传质的影响同样巨大。在热仿真中,边界层是热量的主要传递阻力区。如果边界层网格过于粗糙,会严重低估或高估壁面温度,导致散热设计失败(如电子设备过热)或换热器效率计算错误。
在CFD工作中,投入时间精心设置边界层网格绝不是可选项,而是一项必要的、回报率极高的投资。 一个看似复杂的网格生成过程,恰恰是保证仿真结果物理真实、能够真正指导设计成败的基石。
一句话总结:边界层是连接理想流体模型与物理现实的桥梁,忽略了它,CFD仿真就只是在“数字猜谜”,而非“科学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