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Workbench 中的塑性材料模型

1月前浏览225

最近被材料性能折腾得够呛,下图就是这两周在公司的我。

回想起刚开始学有限元计算的时候,输入材料属性的时候,只知道弹性模量,泊松比

后来不知道因为啥知道了Bilinear Isotropic Hardening这个塑性模型,觉得好高级吖,然后每次算应力应变的时候,总喜欢去找材料的另外几种性能参数,然后用这个塑性模型。

直到两周前,我翻车了,具体的翻车细节我就不能细说了。。。

今天一定要重点学习一下,材料属性定义的问题

我们做静力学分析的时候,必须定义的两个材料属性就是:弹性模量和泊松比

泊松比是指材料在单向受压或受拉的时候,横向正应变与轴向正应变的绝对值的比值,也叫横向变形系数。


弹性模量是指材料弹性变形阶段,其应力和应变的正比例系数,又称杨氏模量或体积模量。


下面这张图就是那张经典的钢棒的拉伸实验中测出的钢的应力应变之间的关系:

图片来自网络


这个关系曲线总体分四个阶段:


1.弹性阶段(oab)

oa段是直线,应力与应变成正比关系,材料符合胡克定律,oa段的斜率就是弹性模量,a点对应的应力称为材料的比例极限。

ab段不是直线,但是如果在ab段卸载,变形也会消失,因此ab段称为弹性阶段。

由于比例极限和弹性极限非常接近,工程应用中通常近似的将比例极限代替弹性极限。


2.屈服阶段(bc)

bc段的曲线是一段锯齿形曲线,这一阶段应力不增加,但是应变依然在增加,出现屈服之后卸载,变形不会消失,这个变形称为塑形变形。


3.强化阶段(ce)

经过屈服阶段之后,曲线从c点开始缓慢上升,材料又恢复了抵抗变形的能力,这种现象称为强化。e点对应的应力值称为抗拉强度。


4.径缩阶段(ef)

在e点之前的所有变形过程中,材料都是均匀变形的。

应力达到e点之后,材料的变形开始变得不均匀,如棒材的横截面开始出现收缩变形现象,有效截面积迅速缩小,直至断裂。


工程应用中,通常通过判断零件是否达到屈服来判断失效风险。因为达到屈服之后的零件,其疲劳寿命会大大降低。


但是对于会产生大变形或断裂的问题,通常是在屈服强化阶段,这时候如果仍然使用线性段的话就会造成计算得到的应力非常大,这个应力是不真实的。

尤其是在做显示动力学计算时,材料属性中必须定义塑性强度参数。


对于屈服强化段的应力应变关系比较复杂,ANSYS中提供了几种塑性模型用于拟合材料在屈服强化阶段的应力应变曲线,下面分别介绍一下这几种塑性模型的含义

1.Bilinear Isotropic Hardending

 (双线性各向同性硬化)

这个模型是最简单的两段式折线,假设材料的第一段是弹性阶段的斜率就是前面提到的弹性模量,第二段是屈服强化阶段,将曲线简化为一段折线,斜率为切线模量。

这个模型中我们需要输入切线模量和屈服应力。对于屈服点较明显的材料,切线模量可以通过下面的方法来简化计算:

以某种钢材为例,下图是它机械性能。

可以根据计算得到切线模量为  (800-640)/(0.12-640/2.1e5)=1368.1Mpa

这是一种偏理论的简化方式,和实际也会存在一些偏差。在没有更好的选择时可以选择这一种切线模量的计算方式。

2.Multilinear Isotropic Hardending

 (多线性各向同性硬化)

在进行大应变的时候可采用这种模型。在小应变分析中,该模型不适用于循环载荷或非比例载荷的加载。

通过输入多个应力点对应的应变值来确定整条应力应变曲线,第一点必须是屈服点也可以定义不同温度下的应力应变曲线。

这个曲线通常通过实验来确定。

3.Bilinear Kinematic Hardending

 (双线性运动硬化)

考虑包辛格效应的双线性应力应变曲线的简化。需要输入材料的屈服应力和切线模量。切线模量必须大于0 ,小于弹性模量。


包辛格现象是指在金属塑性加工过程中正向加载引起的塑性应变强化导致金属材料在随后的反向加载过程中呈现塑性应变软化(屈服极限降低)的现象。

当将金属材料先拉伸到塑性变形阶段后卸载至零,再反向加载,即进行压缩变形时,材料的压缩屈服极限(σs)比原始态(即未经预先拉伸塑性变形而直接进行压缩)的屈服极限(σs)明显要低(指绝对值)。


在进行动力学分析时可能会有拉压反复加载的情况,可以考虑使用各向异性曲线。这种模型适用于大部分金属材料。

在静力学分析中,通常都是一次加载,无需考虑包辛格效应,因此使用第一种各向同性的模型就好。

4.Multilinear Kinematic Hardending

 (多线性运动硬化)

这个模型可以用来模拟循环载荷下的金属塑性行为。应力应变曲线的定义规则和Multilinear Isotropic Hardending(多线性各向同性硬化)相似。

在显式动力学分析中这种模型只适用于实体单元。

5.Johnson-Cook Strength

这个模型是根据Johnson-Cook等人研究出来的塑性材料本构模型,用来表示承受大应变,高应变速率和高温的金属材料的强度行为。由于高速冲击,在强烈的脉冲负载问题中可能会出现这种行为。


在Workebench 中的explicit material 材料库中,塑性金属材料的模型为Johnson-Cook Strength 。

这个模型中的屈服应力会根据应变,应变速率和温度变化而变化。材料的应变率是屈服应力的计算公式为:

我们需要A,B,C,m,n以及材料的融熔温度, 应变率修正系数

Workbench中材料库中的钢材料的参数如下

该模型中使用的塑性流动算法具有减少高频振荡的选项,这种高频振荡有时会在高应变速率下在屈服面中观察到。

默认情况下应用一阶应变率校正。可以使用额外的隐式应变率校正,该方法可用于一阶应变率校正不足的情况,但是这会花费额外的CPU时间。


常用的几种塑性模型就介绍到这里啦,材料的真实塑性行为还是比较复杂的,若是要通过仿真得到比较准确的计算结果,准确的本构模型是非常关键的。

除了以上几种模型,ANSYS还提供了其他的一些模型,详见Help 文档

https://ansyshelp.ansys.com/account/secured?returnurl=/Views/Secured/corp/v202/en/exd_ag/ds_plasticity.html

来源:CAE十级退堂鼓

附件

免费附件.txt
Workbench静力学显式动力学疲劳断裂塑性加工理论材料ANSYS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8-26
最近编辑:1月前
CAE十级退堂鼓
硕士 签名征集中
获赞 33粉丝 25文章 52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模态分析过程及结果评价方法

在做动力学问题的分析时,通常第一步就是先对结构做模态分析,这也是动力学分析中非常重要的第一步。今天想给大家分享模态分析的做法,我之前看到过很多关于模态分析的实例讲解,但是我发现大部分的案例就是分享一下如何操作软件做模态分析,就是通常的那几步:导入几何-->划分网格-->边界条件-->求解-->得到前6阶的频率。看上去模态分析在ANSYSWorkbenchbench中的做法非常简单,但是得到这6阶模态之后要做什么?如何评判计算结果是否正确,这6阶模态是什么东西?今天通过一个薄壁法兰盘结构为例来介绍,模态分析的完整过程以及模态分析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分以下六个部分来介绍:一、模态分析理论背景二、几何处理三、网格划分四、边界条件加载五、结果评价六、重点总结一、模态分析理论模态分析是研究结构的动态特性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模态分析主要可以得到结构的固有频率,振型两个结果。求解的运动控制方程为其中,[M]为质量矩阵;[C]为阻尼矩阵;[K]为刚度矩阵;{U}为位移矩阵;{F(t)}为力矩阵其物理意义的方程即为转换为导数形式为这个方程为一个二阶的非齐次微分方程,求解这个方程的第一步就是先假设F(t)=0,将他转换为齐次的二阶微分方程,可以求解出他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得到的特征值按照从小到大顺序排列就是各阶的固有频率,对应的特征向量即为各阶振型。这就是模态计算背后的求解过程,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模态计算时是不可以有外部载荷存在的。二、几何处理在实际工程问题的模态分析中,有时候可能会遇到三维薄壁零件的分析,这种情况下需要仔细考虑是否能够把三维实体模型简化为壳单元进行分析,一般情况下建议使用三维实体单元进行分析。三、网格划分对于三维实体的模态计算,默认的网格为二阶单元,对于壳单元,默认的网格为线性单元。对于薄壁零件,需要注意厚度方向上至少有三层网格四、边界条件加载杆和法兰盘之间的接触为绑定接触。模态分析中的接触都默认为线性接触计算,即使我们定义了非线性接触,系统也会调整为线性接触进行计算。所以在模态分析中一般都定义为线性接触。约束最左端的面,,除了Z方向旋转自由度以外其余的五个方向上均为0;无外力加载;先使用默认的求解阶次为6阶,在得到初步的计算结果后可以判断6阶的结果是否满足要求。五、计算结果评价首先在SolverOutput中截取计算结果,以下图中x方向上的计算结果为例讲解这个结果中共包含频率Frequency,周期Period,参与系数Particfactor,参与比例Ratio,有效质量参与比例Ratioeff.masstototalmass这几个关键的结果。需要重点关注有效质量参与比例,建议取有效质量比例要超过85%的计算结果作为固有频率的结果。下图中的有效质量比例为0.723788,小于0.85,说明计算中参与的有效质量偏少,需要计算更多阶次的结果增加有效参与质量。增加计算阶次,增加至30阶,有效参与质量达到0.91,可认为计算结果可靠。在考察各个方向的振型对应的频率阶次时,通过RATIO这个参数来确定,如下图中RATIO为1对应的频率为第6阶,意思就是x方向上的振动频率为1628.04Hz。从阵型图上可以看出,在第6阶振动频率上的振型方向主要为x方向上的振动。这里的位移量没有物理意义,不是准确的位移,但是通过位移云图可以判断振动的方向。若在X方向上有一个接近第6阶频率的1628Hz的激励,我们可以认为,这个结构有发生共振破坏的可能。对其余方向上的结果也是按照同样的方法来判断。六、重点总结对于模态分析结果的分析过程主要是以上这些,主要是要注意以下几点:尽量采用三维实体单元进行模态分析,简化壳单元之前需要考虑波长与厚度的比值,当比值在8~80时,可采取抽壳简化,波长的计算公式如下图所示ANSYSWorkbench中进行模态计算时只调用两种线性接触。可以通过不同的接触算法来实现不同类型的连接形式。对于薄壁零件的分析时,至少保证厚度方向上的网格有三层。参与质量的比例需要达到0.85以上,计算结果才可靠寻找指定方向上Ratio为1的固有频率,即为该振动方向上对应的频率。发生共振的条件有两个:频率相近,振动方向接近;若只是频率相同,但是振动方向正交的话,也是不会发生共振的。来源:CAE十级退堂鼓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