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塑料加玻钎增强材料的静力学分析方法

1月前浏览121

最近群里的小伙伴在讨论,在做塑料件仿真时候,关于材料力学属性的问题。

临时决定写一篇文章来讨论下,在做塑料件的的静力学分析中,比较另结构仿真工程师头疼的几个问题。


01

玻钎增强    塑料介绍

塑料件因其轻量化、设计灵活性和成本优势,在工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比如,汽车内饰,仪表盘,手机/笔记本外壳,等

而玻纤增强塑料(GFRP)则进一步提升了其性能上限。具体表现在:

1.力学性能提升
  • 强度/模量倍增:
    30%玻纤PA6拉伸强度可达200MPa,模量提升至8-10GPa。  
  • 各向异性设计:
    通过调整玻纤取向,在特定方向实现更高强度。  

     
2. 热性能改善
  • 热变形温度提升:
    纯PBT的HDT约60°C,而30%玻纤PBT可达210°C(1.82MPa载荷)。  
  • 低热膨胀系数(CTE):
    玻纤PP的CTE≈3×10⁻⁵/°C,接近金属,减少热装配应力。  

     
3. 尺寸稳定性
  • 降低收缩率:
    玻纤可将塑料的成型收缩率从1.5%降至0.3%,减少翘曲。  
  • 抗蠕变能力:
    玻纤PA66在长时间载荷下的变形量比纯PA66低50%。
     

     
4. 成本效益平衡
  • 汽车油底壳:
    PA6-GF35注塑件成本相比较铝合金减50%,重量减小40%。  
  • 无人机机身框架:
    PPS-GF40件相比镁合金成本降低60%,且雷达透波性更优。  

02

玻钎增加材料仿真难点

玻钎增强塑料在仿真中存在很多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非线性行为

塑料的应力-应变曲线通常呈现非线性(如屈服后的软化、硬化),且受应变率、温度影响显著。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2.各向异性

注塑成型可能导致分子/纤维取向,使力学性能呈现方向依赖性。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3.粘弹性:

蠕变、应力松弛等现象需考虑时间依赖性。


4.环境敏感性:

湿度、温度变化会显著改变材料性能(如尼龙的吸湿性)。



为克服以上问题,这里提供几个思路:

重点在前面两个问题上:


03

非线性问题


1. 选择塑性模型
通常我们选择塑性模型的第一步是做双线性曲线简化。
双线性随动硬化(Bilinear Kinematic):
这个方法适用于大多数塑料,需输入屈服应力、切线模量。
切线模量和金属材料的算法略不同,因为塑料没有明显的屈服点,通常取弹性模量的5-10%作为切线模量。
多线性各向同性硬化(Multilinear Isotropic):
通过输入完整应力-应变曲线(至少5个点)精确拟合非线性段。

04

各向异性问题



解决各向异性的问题,理论上的常规做法是这样:


使用Moldflow与结构仿真耦合


    • 将模流分析输出的纤维取向张量(A11, A22, A33)映射到结构网格。

    • 在ANSYS中通过*TENSOR关键字定义正交各向异性材料。


这个解决方案比较准确但是需要结构仿真工程师掌握注塑工艺的过程和模流分析的能力。



但在一些实际的情况中,仿真工程师无法直接做模流分析与结构仿真耦合,也无法得到供应商的模流仿真详细数据。


我的简化方法分享给你们,作为一个校核零件的思路。


1.纯塑料材料属性试算第一遍


这个就是一个最差的工况,可以近似认为是玻钎排布杂乱无序的恶劣状态下的结果。


2. 将带玻钎的材料属性再算第二遍


一般拿到供应商的应力应变曲线数据都是在最佳状态,即玻钎方向顺着拉伸方向的,这个数据的模量会偏大,这时候需要自己乘一个系数来抵消这个误差。


可以根据供应商的模流分析的结果中的纤维曲向张量结果来判断你需要乘多少系数。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如下图所示,是乘0.7系数的应力应变曲线示意:



结合这两个结果以及模流分析的结果中的纤维曲向张量的具体分布来综合判断,你的零件会不会有破坏风险。



注意:

此方法仅供参考!

这是在取得输入条件比较难的情况下的权宜之计!

不做任何精度保证!


来源:CAE十级退堂鼓
Workbench静力学非线性汽车Moldflow理论材料无人机ANSYS装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8-26
最近编辑:1月前
CAE十级退堂鼓
硕士 签名征集中
获赞 33粉丝 25文章 52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CFD 中的传热计算

从本周开始继续整理传热方面相关知识今天总结下CFD传热计算的基本原则一起来学习吧~以下是正文全文阅读约8分钟~CFD模拟可以考虑自然界中几乎所有的传热模式,最基本的三种就是:热传导,热对流及热辐射。本文主要介绍这三种其余物理过程中涉及到传热的还有相变,流固耦合传热,粘性耗散,组分扩散等,这些也都可以在Fluent的计算中实现。计算所有这些类型的换热有一个前提是在Fluent中开启能量方程。本文主要介绍基本的三种传热模式如何在fluent中计算。(一)热传导CFD计算中,对于固体和流体的热传导都可以考虑。热传导过程的换热量是基于傅里叶定律来计算的:其中,Q表示热流率,单位为W;dT/dx为温度梯度,单位为°C/m;A为导热面积,单位为m2;λ为材料的导热系数,又称热导率,单位为W/(m°C)。热导率是材料的固有的物理特性,代表材料的导热能力,导热系数越大,说明材料的导热性能越好。因此,对于热传导计算,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要定义材料的热传导系数,它可以是一个常数,矩阵,也可以是温度,空间等参数的函数。Fluent提供了多种输入方式。对于各向同性的导热材料,固定的热传导系数是一个常数;对于各项异性的材料,热传导系数就是以一个矩阵的形式输入这些都可以在fluent中直接输入,若热导系数的函数比较复杂,也可以通过UDF来定义。(二)对流传热对流传热分为两种类型: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自然对流是由于流体冷、热各部分的密度不同导致流动,如暖气片附近的空气受热向上流动。强迫对流是由于流体由于压差导致的流动。如冷却水路由水泵驱动流动,而不是密度差。热对流的基本计算公式是牛顿冷却公式:其中,Q,A与傅立叶公式中的Q,A代表的含义一致,分别为热流率与面积ts与tf分别代表固体表面温度和流体温度;h为对流换热系数,单位为W/m2°C,对流换热系数越大,传热越剧烈。流体的热传递通常是与流动耦合计算,对流传热速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流体的速度,这个参数在fluent中不需要设置。在固体和液体的共轭换热问题中,可以直接使用Fluent进行流固耦合计算,设置流体域与固体域之间的交界面的类型为Coupled,壁面上的热交换会自动计算,不需要设置壁面的热交换参数。自然对流的计算中,有以下两点需要注意:1.层流与湍流的判定依据为瑞利数:自然对流中,通过瑞利数来判定流动形态:其中,为流体的运动粘度;注意,是运动粘度而不是动力粘度为流体的热扩散系数;β为热膨胀系数;L为特征长度;临界瑞利数为,即瑞利数大于时可认为流动状态为湍流。2.自然对流需激活重力项自然对流的流动是由温度变化导致流体的密度差引起的重力驱动,因此在使用Fluent进行自然对流计算时,必须激活重力项,否则无法计算自然对流。(三)热辐射辐射传热是一种通过电磁波来进行传递能量的方式,和热传导,热对流不同的是,它可以在真空中发生。对于半透明的物体(如车灯的玻璃),外界的能量可以透过物体进行传递,内部的整体都会参与计算,是一个和物体体积相关的量。对于不透明物体来说,几乎所有的辐射都会在体内被吸收,只有表明会接受或反射热量,因此不透明物体的辐射能量与表面积相关。辐射的能量计算公式如下:其中,ε为物体的发射率,又称黑度,其值总小于1,它与物体的种类和表面状态有关;σ为斯忒藩-玻尔兹曼常量,又称黑体辐射常数,它是一个自然常数,值为5.67x10-8W/m2*k4;考虑热辐射的计算量较大,在一般工程应用中,在辐射换热量不大时一般会忽略。当辐射换热量与系统中的传导或对流传热量的数量级相当时,需要在计算时考虑辐射效应。来源:CAE十级退堂鼓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