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PMSM模型预测MPC控制关键技术系列专题—基于广义双矢量MPFC的验证实现

3天前浏览20

导读:本期文章主要研究基于广义双矢量的MPFC,先分析与基于占空比(有效矢量+零矢量)的区别,然后对其实现的原理及过程进行阐述并进行对应的simulink仿真验证和分析。

  

图1 双矢量模型预测系统框图  

一、双矢量模型预测简析  

图2 占空比双矢量模型预测系统框图  

双矢量模型预测转矩控制的控制框图如图(2)所示。其基本原理为:  

1)与单矢量MPC原理选择出最优电压矢量Uopt一样。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方法中第二段矢量始终固定为零矢量,因此为确保一个控制周期内有两段电压矢量,Uopt只在有效电压矢量范围内进行筛选;  

2)根据选择的Uopt计算其优化作用时间,根据占空比计算公式求得该矢量的作用时间tont;  

3)根据所选择的电压矢量以及优化作用时间确定逆变器的开关脉冲。  

由于零矢量的引入,与传统MPC相比,双矢量的模型预测转矩控制的电压矢量幅值能实现自我调节,因而控制更加精细,所以能实现比传统MPC更好的控制性能。  

目前双矢量MPTC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基于占空比控制的模型预测转矩控制;另一种是任意双矢量模型预测转矩控制。基于占空比控制的模型预测转矩控制在一个控制周期内作用一个有效电压矢量和一个零电压矢量。任意双矢量模型预测转矩控制在一个控制周期内作用任意两个电压矢量。从本质上讲,基于占空比控制的模型预测转矩控制是一种特殊的任意双矢量模型预测转矩控制,只是其双矢量组合的方式受到了限制。这两种策略的控制性能在低速区间是基本一致的,在高速区间任意双矢量模型预测转矩控制具有更加优越的稳态性能。  

二、广义双矢量实现的过程原理  

图3 基于有效矢量加零矢量的双矢量模型预测实现的流程图  

不难看出前面的基于占空比的矢量组合始终固定为非零矢量加零矢量的组合,但是目前为止并没有明确的文献说明零矢量是最佳的第二个电压矢量,这说明前面方法所确定的矢量组合只是某个范围内的局部最优解。  

广义双矢量的第二个矢量没有固定在零矢量,而是在更广的范围内进行选择。  

图4 广义双矢量的电压组合  

三、对比验证分析  

图5 单矢量MPFC控制策略电流FFT分析波形  

图6 双矢量MPFC控制策略电流FFT分析波形(基于占空比双矢量)  

图7 双矢量MPFC控制策略电流FFT分析波形(广义双矢量)

图8 广义双矢量的实现  

从图(5~7)的电流FFT分析波形可以看出,双矢量因为在有效矢量的基础上又添加了一个电压矢量,对幅值进行调节从而使电流的谐波有所下降。谐波含量由高到低:单矢量>广义双矢量>基于占空比的双矢量。  

对广义双矢量的电压组合进行简化或者处理,是否会降低电流的谐波含量?  

四、问题总结与讨论  

1、对于两电平驱动的调速系统来说,传统的广义双矢量存在的电压组合有7*7=49种,受限于数字处理器的运算能力,对这么多的矢量组合进行预测计算在实际应用中难以实施,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不同矢量组合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以消除冗余矢量以及明显对控制系统不利的电压矢量组合。  

2、如何简化广义双矢量的电压组合?  


来源:浅谈电机控制
Simulink电机PFC控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10-26
最近编辑:3天前
清风烈酒
硕士 签名征集中
获赞 44粉丝 4文章 58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全速域永磁无感控制初始位置辨识+IF切滑模分解解析-降q轴电流进行IF切换观测器处理

引言:初始位置辨识(预定位或其它方式)+IF强拖切基波观测器模型法是永磁全速域无感控制的常见方案,接下来几期文章可以一起学习一下这部分的内容。一、背景在无感控制中,低速区域采用IF控制将电机转速强拖到一定速度时再切换到观测器,这是常见的全速域无感控制实现的方式。IF控制时的功角是一个较小的值,速度电流双闭环时的功角为90°,如果功角瞬间发生变化,电磁转矩产生突变,会引起转矩冲击和转速震荡,同时电流的变化率急剧增加,严重的会造成电机失步或者变频器过流保护。另一方面,在开环启动过程中,电流的d轴分量很大,这造成了d轴磁场的饱和效应,使得基于反电势积分的无位置传感器算法估算得到的转子位置有一定误差,而不能直接使用。因此,研究切换过程的目的在于使转矩、转速和电流的过渡过程平顺无冲击,并能够保证从空载到额定负载的不同负载条件下,切换过程能够顺利实施。二、传统的权重函数切换存在的问题这种方法的机理是把代入坐标变换的同步角从虚拟坐标系逐渐过渡到真实转子dq坐标系,人为主动的模拟了一个缓慢的变化过程,以保证过渡过程的平顺。但是在过渡过程中,电流幅值保持不变,电磁转矩将逐渐增大,这会使电机在这个过程中加速。当切入速度闭环后,仍然会产生速度突变。三、降q轴电流进行IF切换观测器处理由上述分析可知,切换过程的实质就是功角从一个很小的值逐渐增加到90°的过程。如果过渡过程设计的不合理,有可能导致控制策略切换失败、电机失步。 图2 理想的控制策略切换前的准备状态 传统的切换策略是逐步调整IF控制中虚拟同步坐标系的给定角度,但受到“转矩-功角自平衡”原理的影响,会造成虚拟同步坐标系永远“追不上”实际的转子同步坐标系的情况。通过分析可知,IF控制中的q轴给定电流对功角有重要影响。通过调整给定的q轴电流幅值,可以间接地调整功角的大小。 通过调整q轴电流给定实现理想的切换准备状态,如图(3)所示: 四、仿真建模及波形分析 速度环的启用和初值赋值:当trigger为1的时候,启用速度环,且其初值为q轴给定经过线性递减的最终值。 0.3秒之前,IF控制策略起作用;在0.3到0.9秒之间进行降q轴电流的处理,当达到切换的条件时,控制策略切换成基于滑模观测器的双闭环无感矢量控制。 五、问题讨论在实际使用过程中,IF切观测器是如何进行辅助处理的?空载和带载的工况下,辅助处理是否一致?来源:浅谈电机控制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