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大圆柱4680电池技术详解!

3天前浏览9

锂电那些事今日第二条2025年10月18日 星期六


01

4680 引入全新电池概念


据高工锂电,2023年 国内动力电池中方形、圆柱、软包出货量分别为 133.6、4.9、 4.2GWh,占比分别为 93.6%、3.4%、2.9%。

  • 方形电池:成组效率突出、高膨胀化学体系(如硅碳负极、天然石墨)方面不如圆柱;
  • 软包电池:在安全性、循环寿命及充放电倍率等方面好、一致性不佳,容易发生漏液
  • 圆柱电池:工艺成熟、PACK 成本低,电池良率及电池组一致性高,且电池组散热面积大。

   
图1 传统方形、圆柱型、软包电池性能比较    
   


特斯拉在超级电池日上发布第三代 4680 电芯。46mm 是在遍历所有关键指标,发现成本最小的电池外径。4680 在采用无极耳、硅碳负极等新材料与新技术下,能量提升 5 倍,输出功率提升 6 倍;同时可以让电动车续航提升 54%,每千瓦时电池价格下降 56%,生产成本降低 69%。


   

   
图2 46mm是性能和成本权衡下的最优选择    
   



   
4680 的出现重新定义圆柱电池,将带动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封装技术以及结构件等领域的全面突破,带动全产业链技术革新。    



02


4680无极耳技术


   

极耳的作用是将电子从正负极的极片中引导出来,即电池正负极在充放电时的接触点。极耳分为三种材料:电池的正极使用铝(Al)材料、负极使用镍(Ni)材料和铜镀镍(Ni-Cu)材料


   
图3 极耳的作用是将电芯从正负极引导出来    
   

电子在电池内部运动过程中,需横穿整个电芯,到达极耳,因此随电池尺寸增加,路径变长,电阻增大在大电流充电条件下,极片会产生大量热量。特斯拉经过测算,随电池尺寸增加,传统极耳电池的快充时间将明显增长


   
图4 电子需要穿过电池,流向极耳    
   

特斯拉 4680 推出无极耳技术(全极耳技术)。通过在电极端镀上导电材料,使正负极集流体可以直接与盖板、壳体连接,实现电流在电极集流体、盖板、壳体之间传导,大大减少了电子的传输路径。


   
图5 新型无极耳技术,减少电极组件    
   

无极耳优势 1:减小电阻。根据公式:𝑅 = 𝜌*(L/A),电路的电阻与材料的长度成正比,与横截面积呈反比。因此,无极耳技术下的电池内阻横截面积增大,电流传导面积增大,电流传导距离缩短,可降低内阻近 10 倍。


注:传统 18650 电池卷绕长度是 800mm,极耳从集流体上把电导出来长度为 800mm,相当于电流传导距离为 800mm,电阻约 20mΩ;4680 全极耳电池把整个集流体作为极耳,电流从沿极耳到集流盘的横向传输变为集流体纵向传输,整个导电距离由 8001000mm 变成了 80mm(约电池高度),电阻降至 2mΩ,电阻减小了近 10 倍。

图6 全极耳技术减少传导距离

   
无极耳优势 2:解决散热问题。根据公式𝑃 =( 𝐼^2)*𝑅,欧姆热可显著减小。根据实验数据,当电池在 1C 强度下放电 60 秒,单极耳电池的放热量接近 6000J全极耳电池总放热量约 4200J放热量减少了 30%    

   
无极耳优势 3:降低电池成本。在去除极耳后,电池柱体的绕制和涂料流程都得到了简化。生产工序简化,每 KWh 成本降低 14%。    



03


4680干电极技术


  • 湿法工艺包括混料、涂布、烘干、NMP 回收、辊压的流程。
  • 干法工艺过将正负极颗粒与聚四氟乙烯混合,使其纤维化,直接将粉末薄膜压制在铝箔或铜箔上,制备电极片,省去了繁琐的涂布、烘干、回收流程。

   
图7 湿法工艺与干法工艺流程    
   

   
干法工艺的优势主要包括:    

   
  • 增效降本:干法电极制备流程简化,生产速度提升至原本的 7 倍。也避免了涂布、回收过程所需的复杂设备成本。

   
  • 能量密度提升干电极具备更高的压实密度,且负极材料融合好,便于负极补锂。目前,干电极能量密度超过 300Wh/kg,提升了 5%,远期有望达 500Wh/kg。 

   
  • 适配高镍、掺硅电池体系:动力电池逐渐向高镍掺硅发展,干电极可以减少湿度对高镍正极的影响,对硅基负极的膨胀也有更强承受力。

   
  • 延长使用寿命由于避免了粘结剂的使用,电池使用寿命明显延长。




04


大圆柱大势所趋,46800 全方位领先 21700    


   
1)4680 大容量,高能量密度     
  • 重量/体积:21700 圆柱重量68.64g、体积 24.25cc;4680 大圆柱重量352.44g,体积 132.95cc。
  • 电池能量:21700 圆柱电池能量约 18.12 Wh,4680 圆柱电池能量约为 100Wh。 
  • 能量密度:21700 重量能量密度与体积能量密度 263.93 Wh/kg 和 747.05 Wh/L,4680 大圆柱能量重量密度与能量体积密度分别为 282.36 Wh/kg 和 752.15 Wh/L。

   
图8 2170 与 4680 性能对比(单电芯)    
   

   
2)4680 大圆柱可有效降低 BMS 管理难度     

圆柱电池的使用瓶颈主要为精确的 BMS 系统。以 ModelY 高续航为例,一辆 ModelY 需要 21700 圆柱电池约 4416 颗,4680 大圆柱电池的单电芯带电量约为 100 Wh,同样的一辆 ModelY 需要的大圆柱电芯数量为800 颗,4680 大圆柱电池大幅减少电池数量,降低 BMS 管理难度


   
3)4680 显著降低整车成本     

特斯拉 4680 电池从多个方面降低单 KWh 电池成本:电芯设计、电芯生产、正负极材料、整车制造等。按照特斯拉的目标,汽车层面将实现 54%续航里程的提升,电池单 KWh 成本减少 56%,投资成本层面,每 GWh 可以实现减少投资69%。



05


其他企业先后跟进布局大圆柱    


   
  • 宝马宣布将从 2025 年起率先在“新世代”车型中使用圆柱电芯,且向宁德时代和亿纬锂能授予了价值超过百亿欧元的电芯生产需求合同。远景动力将从 2026 年起为宝马新一代车型提供圆柱电池。
  • 蔚来计划在合肥建设第一座电池工厂,生产类似于特斯拉的大圆柱电池,规划产能 40GWh,可用于 40 万辆电动车。
  • 松下于 2021 年 10 月开发 4680 大圆柱电池,随后在日本歌山工厂投资800 亿日元建造两条 4680 新生产线,产能约为 10GWh,预计可供 15 万辆新能源车使用。 
  • LG 新能源于 2022 年 月宣布在韩国忠州工厂新设 4680 电池生产线,为特斯拉供货,产能预计达 9GWh,正式投产时间为 2023 年下半年。
  • 三星 SDI 已在韩国天安建立了一条 4680 电池测试产线,若测试顺利,计划明年在马来西亚建设 4680 电池量产线,规划产能 8-12GWh,为特斯拉供货。
  • 亿纬锂能规划 61GWh+的大圆柱产能。22 年 月,其宣布将在匈牙利建圆柱电池工厂,为宝马供应圆柱电池;月,首件搭载 46 系列大圆柱电池的系统产品成功下线。预计 23 年形成 20GWh,客户包括宝马和大运。截至 23 年 11 月,公司已取得未来 年合计 486GWh 的 46 系列大圆柱订单。
  • 比克于 23 年 月 28 日宣布与江苏省常州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斥资 130 亿元在常州建设其大圆柱电池产线,建成后产能将达到 30GWh车端,除特斯拉、宝马、蔚来保时捷、奔驰、大众、美国造车新势力Lucid 和 Rivian、小鹏、一汽、江淮、东风岚图等一众乘用车企也相继将目光投向大圆柱电池。其中,保时捷曾透露更倾向于选择圆柱电池;大众将考虑从 2025年开始使用圆柱电池;江淮和比克联合开发包括 4680 型号的圆柱电池及电池组。
           
锂电那些事免责声明            
         
      本公 众号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平台,小编整理,仅供学习与交流,非商业用途!对文中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报道错误或侵权,请尽快私信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做出修正或删除处理。谢谢!               

来源:锂电那些事
化学电路汽车电子新能源材料工厂装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10-26
最近编辑:3天前
锂电那些事
本科 | 技术总监 锂电设备、工艺和材料技术研发应
获赞 208粉丝 221文章 2584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万亿债务冲击下的储能江湖!

锂电那些事今日第二条2025年10月08日 星期三储能作为一个超级重资产,且产品运营周期在20年以上的行当,在激烈博弈与深度内卷的当下,最为考验产业链各企业的周期生存能力。如果深度研究中国储能产业发展史,可以看到,在过去的近10几年间里,中国储能已经数度经历了从神话到噩梦的周期轮回,无数产业明星企业轰然瓦解,“泰坦尼克现象” 此起彼伏。也正是在这样一个激 情年代,中国储能企业界形成了一种非理性的市场运营模式和思维,凭借着涌动在激 情之中的那股不可遏制的投资和扩张冲动,上演了一出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储能崛起大戏。时下,我国已在全球储能产业的多个核心供应链占据优势地位。比如中国储能电池出货量占全球比例达87%;正/负极材料出货量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90%,电解液出货量全球占比超85%,锂电隔膜占据全球超80%市场份额等等。可如今也正是这种疯狂豪赌与博弈的激 情,又把中国储能产业推向新的无序和盲动,使如今的中国储能产业呈现出非线性的迷乱态势。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泛滥的激 情和冲动正在毁坏着我们并不富足的产业与改革积累。此前很难想象,一个十万亿级的黄金赛道,从蓝海到红海竞争,只用了不到三年时间。近年在资本与产业野心疯狂推动下,储能玩家与产能狂飙,价格战席卷整个储能产业链,储能赛道正在加速进入大洗牌博弈新周期。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8月7日,我国储能企业数量高达24.55万家(其中178981家是最近三年成立的,占比超7成),而十年前我国储能存量企业仅为1.1万家,不到十年增长了21.32倍。另一方面,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不完全统计,2022年-2024年6月这两年半时间,市场公布的亿元级以上的重大储能电池项目179个,项目总投资预算超1.24万亿元,储能电池产能规划超2800GWh。产业凶猛扩张的背后,爆炸性增长的债务规模也必将扰动储能产业格局与发展趋势。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截止25年6月末,近110多家储能产业链上市公司(含部分IPO企业)总负债合计为1.79万亿元,较上一年同期增长11.86%,环比(较2024年12月末,下同)增长6.46%;整体总资产负债率为57.74%,其中,短期有息负债合计为3782亿元,较上一年同期增长25.86%,环比增长9.78%。另据笔者统计,截止25年6月末,近110家储能产业链上市公司资金净值约为3554.52亿元(同比增长4.67%),看似处于安全区间,但若是剔除宁德时代等储能巨头相关数据,中小企业的形势变得非常严峻。比如仅宁德时代一家的资金净值规模就达到3279.84亿元(同比增长32.72%),占整体比例达92.27%,若剔除榜单前十名企业(资金净值合计达4108.31亿元),其他储能产业链上市公司资金净值仅为-553.79亿元,处于负现金状态。笔者统计发现,截止25年6月末,有15家储能产业链上市企业处于 “资产负债率高于70%,且资金净值为负数” 状态,压力与风险已不言而喻。这还只是上市企业层面的数据,很多中小型储能企业的生存形势之严峻很可能超出很多人想象。根据企查查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登记状态处于注销、吊销、撤销、清算、停业、歇业、除名、责令关闭等异常状态的储能企业数量已接近3万家,其中有3200余家储能企业仅成立了一年。甚至有人预言,未来在储能某些核心领域,将有80%,甚至90%的企业会被淘汰。产业共识,“竞争已经到了深水区,很多公司都在生死边缘。” 我们认为,在当前的产业形势下,财务健康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面对行业寒冬,财务健康的公司将有充足弹药穿越周期成为赢家,而那些财务脆弱的公司将面临严峻考验,未来不排除会又更多企业发生债务违约甚至倒闭破产的风险。正如欧洲历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所言:“知识不是预见,但预见是知识的一部分。” 所有前人的失误或许不会完全重演,但是所有即将发生的悲剧中都无一例外地有着前人失误的痕迹。因此,24潮产业研究院(TTIR)认为,在当下时点,研究分析中国储能产业链上市公司财务健康指数,对于经营者、债权人、投资者、政府等方方面面,均具有重大意义。本文,24潮产业研究院(TTIR)参照主体信用评级及债券信用评级等相关做法,并根据:1.资本结构,涵盖资产负债率、全部债务资本化率;2.偿债能力,涵盖速动比率、经营现金流动负债比、现金类资产/短期债务、EBITDA利息倍数、全部债务/EBITDA、全部债务/经营现金流净额等两大维度及8个(2025年上半年)核心指标,制定了 “中国储能上市企业财务健康指数排行榜(2025年)” 榜单,榜单显示,27家储能产业链上市企业财务健康处于 “领先” 地位,20家企业财务存在 “压力”,17家企业已处于 “危险区间”,相信榜单对于读者朋友更为直观且深入的了解企业财务健康度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具体指标权重与评分详见下表,也欢迎读者朋友予以指正,补充。 ©文章来源于 锂电那些事免责声明 本公 众号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平台,小编整理,仅供学习与交流,非商业用途!对文中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报道错误或侵权,请尽快私信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做出修正或删除处理。谢谢! 来源:锂电那些事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