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涡轮丨703所:某船用燃气轮机涡轮盘疲劳裂纹扩展寿命预测研究

20小时前浏览5

为提高船用燃气轮机涡轮盘的寿命设计水平,基于数值仿真方法对涡轮盘开展典型循环载荷作用下应力应变状态分析,并通过Morrow平均应力修正模型和SWT参数模型对涡轮盘裂纹萌生位置及寿命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涡轮盘高温合金材料开展不同温度下疲劳裂纹扩展试验,建立涡轮盘裂纹扩展速率模型,通过ANSYS软件和裂纹扩展程序仿真研究裂纹扩展寿命。结果表明:涡轮盘通气孔位置为裂纹萌生的危险位置,涡轮盘材料裂纹扩展速率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加,涡轮盘通气孔疲劳裂纹扩展寿命为18525次循环,研究结果可为燃气轮机涡轮盘损伤容限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燃气轮机;仿真分析;低周疲劳;裂纹扩展;疲劳寿命

0

引言

涡轮盘作为船用燃气轮机的关键热端部件,在高温、高转速等恶劣环境下工作,承受着转子质量带来的离心力和温度梯度产生的热应力等典型载荷。在非对称循环载荷持续作用下,轮盘的中心孔、通气孔及螺栓连接孔等几何不连续位置容易萌生低周疲劳裂纹并持续扩展,进而造成涡轮盘破裂失效。燃气轮机涡轮盘破裂会造成非包容性破坏等后果,因此准确地预测轮盘的低周疲劳寿命十分关键,对结构损伤容限设计、保证轮盘结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学者针对不同旋转机械结构的裂纹扩展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Claudio等人针对裂纹尖端网格划分难题,提出了一套针对单元类型选取以及网格生成方法等问题的解决方案,经真实燃气轮机涡轮盘试验数据验证,证明了有限元方法在估算燃气涡轮盘寿命方面具备巨大潜力。Beres等人在Nene-X发动机涡轮盘应力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概率断裂力学方法对断裂关键位置进行了预测,确定了安全检查间隔。文献在国际合作项目支持下对涡轮转子部件进行裂纹扩展仿真及试验验证,通过对比4款裂纹扩展软件的预测结果,针对复杂零件的几何形状、有明显载荷再分布的零件或线弹性假设不成立的情况,推荐使用ZENCRACK和FRANC3D计算软件,并通过试验验证重新确定燃气涡轮发动机转子关键件低周疲劳寿命。Farukh等人建立了粘塑性本构模型,预测镍基高温合金在保载-疲劳作用下的裂纹扩展行为,通过扩展有限元方法预测裂纹,扩展结果与试验数据高度一致。聂景旭针对某发动机涡轮盘槽底裂纹,提出一种先按照线弹性计算复杂载荷作用下的J积分,再进行塑性修正的“二次计算法”,并得出确定涡轮盘临界裂纹长度的准则和方法。王革等人[9]针对服役后的涡轮盘出现槽底裂纹的问题,分析了J积分随裂纹长度和转速变化的规律,研究确定涡轮盘临界裂纹长度和扩展寿命。刘绍伦等人对钛合金材料和燕尾槽子构件开展疲劳试验研究,并采用塑性诱导的Newman裂纹闭合模型,建立了萌生裂纹的燕尾槽槽底疲劳全寿命预测模型。陆山等人采用双重边界元法计算涡轮盘三维裂纹强度因子,结合Paris公式及Euler法获得涡轮盘销钉孔边裂纹扩展形状及裂纹扩展寿命。魏大盛等人通过J积分方法对粉末冶金拉伸试样和涡轮盘开展裂纹扩展寿命评估,并根据粉末盘缺陷分布概率建立了失效模式的可靠度计算模型。张智轩等人采用FRANC3D分析了压气机轮盘销钉孔多种裂纹形式对轮盘寿命的影响。邹昱申等人针对某GH4169动力涡轮盘开展三维角裂纹扩展过程的仿真分析及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裂纹前沿扩展形状及扩展速率与试验结果较一致。吴英龙等人通过对涡轮盘裂纹扩展仿真及低周疲劳试验断口的分析,获得了高温合金多源疲劳裂纹扩展特征。


目前,国内关于旋转机械部件裂纹扩展的研究多针对航空发动机轮盘,对船用燃气轮机轮盘损伤容限的研究较少。本文采用Morrow平均应力修正模型和SWT参数模型对燃气轮机涡轮盘裂纹萌生的危险位置及寿命进行预测。通过开展涡轮盘材料高温疲劳裂纹扩展试验,建立了涡轮盘裂纹扩展速率模型,并根据涡轮盘通气孔和中心孔开展疲劳裂纹扩展分析,确定出现可检裂纹后的涡轮盘的剩余寿命。

1

计算方法

1.1 裂纹萌生寿命计算方法

Coffin-Manson应变寿命模型具有物理含义明确、疲劳参数获取简单等特点,是工程中最常用的低周疲劳寿命预测模型,Coffin-Manson公式如下:

图片  

大量研究表明,平均应力小于零时,疲劳寿命增加;平均应力大于零时,疲劳寿命降低。由于CoffinManson公式是基于对称循环载荷条件获得的,无法考虑平均应力对疲劳寿命的影响,因此众多学者提出许多平均应力修正模型,经典的修正模型有Morrow平均应力修正模型及SWT参数模型,本文通过这两种平均应力修正模型开展裂纹萌生寿命评估。


Morrow平均应力修正模型是在工程中最常用的Coffin-Manson应变寿命分析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平均应力的影响,对弹性应变部分进行修正,修正后的应变寿命方程如下:

图片  

SWT参数模型是Smith、Watson和Topper等人提出的一种假设任意平均应力下的寿命取决于最大应力与应变幅值乘积的模型,与大量的试验结果对比发现,该模型对很多材料的寿命预测有较好的精度,其表达式如下:

图片  

1.2 裂纹扩展计算模型

Paris和Erdogan在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Paris公式,此公式描述了裂纹扩展速率与应力强度因子范围之间的关系,其表达式如下:

图片  

式中:da/dN—疲劳裂纹扩展速率,mm/循环;△K−应力强度因子范围,MPa⋅m1/2;C—疲劳裂纹扩展系数;m—疲劳裂纹扩展指数,通过试验数据拟合获得。


此后大量学者的相关研究也表明裂纹扩展速率da/dN与ΔK的呈高度正相关,说明ΔK作为裂纹扩展驱动因素可以较好地描述裂纹扩展速率,目前在工程中Paris公式仍然是应用最广泛的预测模型。

2

涡轮盘危险位置疲劳裂纹萌生寿命预测

2.1 涡轮盘强度分析有限元模型

本文研究的涡轮盘材料为某镍基高温合金,为评估涡轮盘关键位置疲劳寿命,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某燃气轮机涡轮盘的应力及应变状态进行分析,图1为涡轮盘几何模型及有限元模型。


涡轮盘含有10个通气孔,为提高计算效率,选取1/10循环对称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单元类型为Solid187,施加温度载荷及离心力载荷,约束连接端面的轴向及周向位移为零。

图片  

图1 涡轮盘几何模型及有限元模型

2.2 涡轮盘强度分析结果 

针对涡轮盘额定转速工况及卸载受力状态进行弹塑性计算分析,涡轮盘材料的力学性能如表1所示。

图片  

表1 涡轮盘材料的力学性能

通过仿真计算得到涡轮盘通气孔温度为450℃,最大等效应力为738MPa;中心孔温度为300℃,最大等效应力为745MPa。确定涡轮盘通气孔和中心孔为重点考察位置,等效应力分布情况如图2和图3所示,其受力状态为拉应力主导。

图片  

图2 涡轮盘通气孔等效应力分布

图片  

图3 涡轮盘中心孔等效应力分布

2.3 涡轮盘危险位置疲劳裂纹萌生寿命预测结果

根据王延荣等人发展的方法,利用表1中的数据对应变寿命方程中的疲劳参数进行估算,得到涡轮盘材料疲劳参数如表2所示。

图片  

表2 涡轮盘材料疲劳参数

根据强度分析结果,确定通气孔和中心孔为低周疲劳寿命预测关键位置。采用Manson-McKnight修正法将多轴应力应变分别等效为单轴应力应变,通过Morrow平均应力修正模型及SWT参数模型对涡轮盘疲劳寿命进行预测,结果如表3所示。

图片  

表3 轮盘危险位置寿命预测结果

由表3可知,两种模型预测结果均表明涡轮盘最低疲劳寿命位于通气孔处,其中,Morrow平均应力修正模型预测寿命为3.45×106,SWT参数模型预测寿命为6.54×105,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可以判定通气孔为裂纹萌生的主要考核位置,中心孔为裂纹萌生的次要考核位置。

3

涡轮盘裂纹扩展寿命预测

根据2.2节和2.3节分析结果可知,涡轮盘疲劳裂纹可能出现于涡轮盘通气孔和中心孔位置,为进一步分析轮盘损伤容限,开展涡轮盘材料疲劳裂纹扩展速率试验和涡轮盘裂纹扩展寿命预测。

3.1 涡轮盘材料疲劳裂纹扩展速率试验

按照标准GB/T 6398-2017,开展涡轮盘材料裂纹扩展速率试验,试验件为标准紧凑拉伸试样(CT试样),试样厚度B为10mm,标称宽度W为50mm,缺口长度an为7.5mm,试样尺寸如图4所示。利用PLG-100疲劳试验机对预制3mm初始裂纹的CT试样进行拉-拉疲劳试验,加载频率为10Hz,波形为正弦波,采用柔度法测量裂纹扩展中的裂纹长度,得出试验所测裂纹扩展速率曲线。

图片  

图4 紧凑拉伸试样(CT试样)尺寸示意图

在试验过程中,保载载荷Fmax为9.5kN,应力比R为0.1,考虑涡轮盘工作温度范围,分别在300和600℃条件下开展裂纹扩展速率试验,得到的裂纹扩展速率与应力强度因子范围曲线如图5所示。


由图5可知,试验测得数据集中于稳态裂纹扩展区,选择Paris公式作为裂纹扩展速率表达式,经线性拟合获得不同温度下裂纹扩展系数C和指数m如表1所示。

图片  

图5 裂纹扩展速率与应力强度因子范围曲线

图片  

表4 不同温度下Paris公式中参数C和m

3.2 裂纹扩展分析模型

本文使用ANSYS软件及裂纹扩展计算程序对涡轮盘进行裂纹扩展仿真研究,仿真分析流程如图6所示。

图片  

图6 裂纹扩展仿真分析流程

根据涡轮盘有限元及裂纹萌生寿命预测结果可知,裂纹萌生于通气孔和中心孔的可能性最大。为提高计算效率,将有限元模型划分为裂纹扩展区域(子模型)和非裂纹扩展区域(全局模型),裂纹扩展在子模型上进行,全局模型及子模型剖分边界面上的网格在迭代分析中保持不变,子模型与全局模型通过绑定剖分边界节点整合为完整的计算模型。首先对通气孔和中心孔位置进行局部剖分,分别建立子模型进行裂纹扩展分析。其中,涡轮盘全局模型、通气孔子模型和中心孔子模型网格划分如图7所示。

图片  

图7 考核位置模型网格划分

3.3 涡轮盘危险位置疲劳裂纹扩展寿命预测结果

将前文用于强度计算的有限元模型的.cdb文件导入裂纹扩展计算程序中,沿轴线方向在通气孔和中心孔等效应力最大的位置分别插入裂纹长度为0.76mm的圆形表面裂纹,根据插入的裂纹对子模型网格进行重新划分,网格划分情况如图8和图9所示。

图片  

图8 通气孔初始裂纹位置及网格重新划分

图片  

图9 中心孔子模型有限元网格重新划分

计算预置裂纹尖端所有节点的应力强度因子,得到的应力强度因子反映出裂纹尖端弹性应力场的强弱,通气孔和中心孔裂纹尖端对应的不同开裂方式的3类应力强度因子值如图10和图1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应力强度因子K大于KII和K,因此可以认为涡轮盘这两个位置裂纹均为张开型裂纹,这与强度计算分析结论一致。

图片  

图10 通气孔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

图片  

图11  中心孔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

本文关注的涡轮盘扩展寿命主要发生在裂纹稳态扩展阶段,在裂纹扩展计算程序中选择经典的Paris公式作为裂纹扩展速率模型,选用最大张应力准则作为裂纹扩展扭转角度计算准则,取应力比R=0.1。通气孔计算参数由300和600℃的参数插值获得,即C=1.58×10−9,m=3.34;中心孔计算所用参数C=4.24×10−10,m=3.59。基于ANSYS软件和裂纹扩展计算程序,采用M积分进行裂纹扩展分析,通气孔和中心孔裂纹扩展历程及裂纹形貌如图12和图13所示。计算中每个分析步对应的裂纹前缘如图中的弧线所示,通气孔裂纹沿轮盘轴向和周向扩展,中心孔裂纹沿轮盘轴向和径向扩展。

图片  

图12 通气孔裂纹扩展历程及裂纹形貌

图片  

图13 中心孔裂纹扩展历程及裂纹形貌

图14和图15为通气孔和中心孔裂纹扩展过程中应力强度因子K₁随裂纹扩展历程变化情况。通气孔裂纹经过18个分析步(step)扩展,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达到断裂韧度2846MPa⋅mm1/2时,计算终止;中心孔裂纹经过21个分析步扩展,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达到断裂韧度3131MPa·mm¹/²时,计算终止。

图片  

图14 通气孔应力强度因子K₁随裂纹扩展历程变化

图片  

图15中心孔应力强度因子K1随裂纹扩展历程

通气孔和中心孔裂纹长度随循环次数的变化如图16所示。由图16可知,当通气孔经过18525次循环后,裂纹扩展至14.2mm;当中心孔经过20492次循环后,裂纹扩展至6.3mm。

图片  

图16 裂纹长度随循环次数的变化

由于通气孔和中心孔裂纹强度因子已接近相应温度下材料的断裂韧度,可以判定通气孔为断裂失效的主要考核位置,中心孔为断裂失效的次要考核位置。在船用燃气轮机损伤容限设计及运维检修中需要重点关注通气孔和中心孔。

3.4 含初始损伤涡轮盘通气孔剩余寿命分析实例

所研究轮盘在加工制造过程中产生多条初始裂纹,裂纹情况如图17所示。为确定存在初始裂纹缺陷的轮盘能否继续开展燃气轮机图谱考核试验,需要对此裂纹扩展寿命开展计算评估。经无损检测结果确定最深的裂纹位于“3点钟”位置,裂纹深度约0.3mm,裂纹长度约12.5mm,同时此位置也是通气孔大应力区域,因此重点考察此位置的裂纹,在裂纹扩展软件中插入相应尺寸的长浅表面裂纹。

图片  

图17 加工造成的通气孔长浅裂纹

计算长浅裂纹尖端节点相应的应力强度因子,结果如图18所示,可以看出此裂纹同样可以认为是张开型裂纹。

图片  

图18 长浅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

在裂纹扩展计算程序中进行通气孔长浅裂纹扩展分析时,计算设置与3.3节一致,计算得到的通气孔长浅裂纹扩展历程及形貌如图19所示。通气孔裂纹沿轮盘轴向和周向扩展,裂纹前缘由最初的通气孔内位置,最终扩展至轮盘辐板表面。


图20为通气孔长浅裂纹扩展过程中应力强度因子K₁随裂纹扩展历程变化情况。通气孔长浅裂纹经过17个分析步扩展,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达到断裂韧度2846MPa⋅mm1/2时,计算终止。

图片  

图19 通气孔长浅裂纹扩展历程及裂纹形貌

图片  

图20 通气孔长浅裂纹K₁随裂纹扩展历程变化

通气孔长浅裂纹长度随循环次数的变化如图21所示。由图21可知,当通气孔经过10181次循环后,裂纹扩展至8.2mm。

图片  

图21 通气孔长浅裂纹长度随循环次数的变化

轮盘考核试验循环数为200次,根据仿真结果可知,循环数达到200次时,裂纹扩展了约0.018mm,涡轮盘仍具有足够的剩余寿命,因此判断该轮盘可以继续用于试验考核。该轮盘顺利完成了燃气轮机图谱考核试验,初步验证了本文分析方法在船用燃气轮机领域的工程应用价值。

4

结论

(1)对涡轮盘额定转速工况进行计算分析,确定涡轮盘通气孔最大等效应力为738MPa,中心孔最大等效应力为745MPa。


(2)采用Morrow平均应力修正模型和SWT参数模型对涡轮盘进行疲劳裂纹萌生寿命进行预测,结果表明SWT参数模型预测寿命偏为保守,但均表明涡轮盘最低疲劳寿命位于通气孔位置。


(3)通过标准紧凑拉伸试样开展涡轮盘材料裂纹扩展速率试验,获得300℃时疲劳裂纹扩展参数C=4.24×10−10,m=3.59;600℃时C=6.86×10−9,m=3.06 。


(4)通过ANSYS软件与裂纹扩展程序计算,确定通气孔经过18525次循环后,裂纹扩展至14.2mm,可以确定通气孔为断裂失效的主要考核位置。


(5)针对该涡轮盘在加工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初始裂纹,开展了裂纹扩展寿命分析,并通过图谱考核试验验证了该分析方法在工程应用的重要价值。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 仅供交流分享, 若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留言, 我们会及时处理


来源:两机动力先行
疲劳断裂旋转机械航空冶金裂纹材料试验Franc3D螺栓ANSYS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10-26
最近编辑:20小时前
两机动力先行
其它 聚焦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关键技术...
获赞 99粉丝 121文章 411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两机叶片丨南航&北航:航空发动机复杂叶片碰摩仿真方法与动力学特性分析

本文针对发动机复杂叶片开展碰摩仿真方法和动力学特性研究,考虑叶片局部接触与转子涡动影响,通过空间运动关系建立三维碰摩载荷与叶片惯性载荷模型;将上述载荷模型与降维后的叶片有限元模型进行组集,获得碰摩动力学方程;结合数值求解技术最终建立了发动机复杂叶片碰摩仿真方法。应用所提仿真方法开展某发动机压气机叶片碰摩分析,结果表明:叶尖碰摩可激发两种碰摩状态,其与碰摩位置有关,叶尖前缘碰摩时容易激发叶片间歇碰摩,此时叶片与机匣重复性的接触-分离,叶片呈现8000Hz的高频高幅模态振动;而叶尖尾缘碰摩则容易激发全周碰摩,此时叶片发生静变形。转子的非同步涡动则显著增加叶片碰摩行为的非线性程度,叶片振动频率将存在与涡动频率fe,fn相关的复杂组合频率。降低碰摩刚度、摩擦系数,能够有效抑制叶尖碰摩下叶片整体振动。本文研究可为航空发动机叶片动力学分析与间隙设计提供必要的理论方法支撑。关键词:航空发动机;碰摩;三维叶片;振动特性;动力学模型;仿真方法风扇、压气机及涡轮叶片是航空发动机中承担能量交换作用的关键件,其本身处于严酷的工作环境之下。另外,由于发动机对气动效率的极高要求,叶片与机匣在巡航状态下接近零间隙设计,而发动机转速工况多变、受力状态复杂,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叶片与机匣配合间隙的改变。这将大大提升叶片碰摩的可能性,进一步恶化叶片的工作环境,引起叶片损伤并导致结构失效,严重影响航空发动机安全性,甚至导致严重的飞行事故。受发动机叶片弯掠构型、转子非同步涡动以及碰摩局部化影响,使得实际发动机叶片碰摩响应极为复杂。因此深入研究发动机叶片的碰摩振动特性与动力学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工程价值。本质上,碰摩是涵盖多物理场、多尺度和非光滑特征的复杂力学问题,转子系统的复杂运动特性也会影响叶片的碰摩行为。为了仿真叶片碰摩时的复杂振动特性,首要问题是建立一个能准确描述叶片特征和碰摩力学过程的分析模型。学者们对于碰摩的研究始于圆盘和固定元件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Li等,杨洋等研究了转子系统与定子之间的接触碰摩问题,分析了碰摩中存在的摩擦、冲击、刚化和强耦合等物理现象。上述转子碰摩研究中,碰摩力多基于简化线弹性碰摩模型,为考虑叶片对碰摩力的影响,许多学者基于梁、板理论分析了叶片-机匣相互作用时的碰摩力规律。Sinha等建立了旋转梁系统,指出碰摩力是一种周期性脉冲性质的正弦、余弦函数。Ma等进一步考虑叶片/机匣变形、离心旋转效应,在弹性小变形假设和能量守恒原理指导下推导了弹性叶片碰摩法向力模型。然而,这些模型推导多基于准静态假设,不能考虑叶片动态特性,且无法考虑实际发动机叶片的弯扭复杂构型。近年来,越来越多学者面向实际发动机复杂叶片,基于三维叶片实体有限元法开展碰摩研究。肖贾光毅等以复合材料铺层叶片为对象,研究了其碰摩振动响应,发现铺层对中低转速下的碰摩响应影响较大。陈大玮等研究了宽弦风扇叶片参数化建模,并利用碰摩动力学研究了叶片造型对于机匣碰摩振动的影响规律;Batailly等基于NASA Rotor 37建立了叶片-机匣碰摩的数值仿真方案,比较了不同叶片弯掠方式下系统碰摩动力学特性,为叶片造型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Xiao等基于碰摩接触动力学建立了全三维叶片-柔性机匣碰摩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叶顶间隙分布与叶片造型等特征参数对碰摩响应特性的影响。上述叶片碰摩研究中,主要侧重于分析叶片-机匣之间的热效应与磨损特性,或是叶片和机匣的耦合振动,往往忽略了转子系统的运动特性。事实上,对于具有高度非线性特征的叶片碰摩问题,转子的运动也将很大程度地影响到叶片的碰摩行为。Wu等建立了考虑叶片变形的轴-盘-叶片-机匣系统研究了耦合振动对涡动的影响。Yang等建立了含叶片滚动轴承-转子系统的动力学模型,研究了非均匀间隙对碰摩动力学行为的影响,并关注了转子的横向振动特性。Miao等提出了一种考虑Hirth联轴器连接的中央拉杆转子叶片-机匣-联轴器碰摩故障分析模型,分析了非连续转子、旋转叶片和机匣系统的碰摩特性。然而,以上模型对转子涡动过程中叶片的力学效应考虑不全面,特别是多忽略了非协调涡动过程中转子叶片受到的惯性激励作用。综上所述,尽管转静碰摩问题一直以来是发动机结构动力学中的研究热点,但这些研究多以转子碰摩为主,面向实际发动机复杂构型叶片碰摩问题,尚存在如下不足:一是工程中发动机具有复杂运行特点,发动机叶片多在叶尖局部如前缘或尾缘部分区域发生碰摩,且碰摩载荷具有空间分布特征,但相关动力学问题并未得到充分关注;二是发动机转子具有复杂涡动特征,叶片在随转子涡动过程中受到不可忽视的惯性激励,其对叶片振动特别是叶片碰摩响应的影响尚不清晰。此外,目前还缺乏能够考虑转子涡动影响的复杂构型叶片碰摩仿真分析技术。有鉴于此,本文针对航空发动机实际叶片复杂结构特征,通过三维有限元理论与减缩技术获得复杂叶片实体降维模型;考虑叶尖局部碰摩特点和转子涡动影响,利用空间运动关系推导获得碰摩力与惯性激励载荷模型;基于结点自由度关系形成复杂叶片碰摩动力学方程,进而建立可考虑转子涡动影响的复杂构型叶片碰摩仿真方法。在此之上,针对某发动机压气机叶片,研究不同位置、转子涡动及不同特征参数的叶片碰摩行为及振动响应特征。本文结构如下:第一章基于航空发动机实际叶片空间弯扭构型推导了考虑转子的涡动时叶片在复杂接触条件下的三维摩擦力模型,并推导叶片由叶盘涡动产生的惯性力。将碰摩力、惯性力与叶片的动力学矩阵相结合获得碰摩动力学方程;第二章基于模型减缩技术和数值积分方法建立了碰摩响应非线性求解方法;第三章针对某实际叶片模型讨论了不同叶尖碰摩位置,不同叶盘涡动形式和不同关键参数对该叶片碰摩行为的影响;第四章中提出了一些结论。1叶片碰摩动力学建模如图1所示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风扇、压气机及涡轮叶片均容易发生叶片碰摩。图中给出了航空发动机压气机叶片的结构示意图,几何上而言,叶片具有复杂空间造型,机匣直径沿轴向变化,叶片与机匣相对位置关系具有空间分布特征;同时,发动机工作时,叶片和机匣受瞬态和稳态载荷综合作用,还具有复杂变形。 图1 航空发动机结构与叶片复杂构型示意图在这两方面综合影响下,实际发动机叶片与机匣之间的碰摩相互作用亦具有空间分布特征,即叶尖上任一点位置与机匣的碰摩状态会有所不同,容易发生仅叶尖局部区域如前缘或尾缘与机匣碰摩的情形。本文为更精确地反映实际碰摩接触过程,考虑叶片复杂弯掠构型叶片及转子涡动,根据叶片的空间位置关系建立叶片碰摩动力学模型。1.1 碰摩力模型图2所示为叶片与机匣结构参数及相关坐标系。定义x-y-z-0为全局固定坐标系;xR−yR−ZR−OR为全局旋转坐标系;xr−yr−Zr−Or为局部旋转坐标系。叶片与机匣结构参数包括机匣半径Rc(z)、轮盘半径Rd(z)以及叶身长度L(z),z代表轴向坐标,后续推导中为简化表达将省去自变量z。 图2 叶盘和机匣主要结构参数与坐标定义 将碰摩考虑成面-面碰摩的形式,定义kc为单位面积碰摩刚度。根据式(5)的位置关系,可以得到无穷小单元的碰摩压力载荷Pn: 式中:n为全局固定坐标系下该叶尖微元与机匣在接触点处的单位法向量。碰摩的切向压力载荷Pt根据库伦摩擦定律得到,表达式如下: 根据碰摩法向压力载荷和切向摩擦载荷表达式,进一步可得到叶尖微元在全局固定坐标系下所受到碰摩载荷的三个分量Px,Py和Pz。 1.2 惯性载荷模型当叶片随转子涡动时,其存在非惯性运动,此时叶片除可能受到的碰摩载荷外,还必然受到惯性载荷,转子涡动形式不同,惯性载荷特征也不同,叶片变形状态也有所不同,进而从不同程度上影响到碰摩行为。为此进一步推导由于转子涡动导致的惯性载荷模型。 1.3 惯性载荷模型 图4 叶片有限元模型对于复杂构型叶片,采用实体有限元方法建立其动力学模型。图4所示为某发动机实际叶片有限元模型,该叶片为小展弦比复杂构型叶片,即叶身截面自然扭转,积叠线空间分布,重心和弯曲重心不重合。实际压气机结构中轮盘刚性通常很强,故本文不考虑叶盘耦合振动的影响,将叶片的叶根截面结点进行全约束。该有限元模型用10结点四面体SOILD187单元划分。材料为1Cr11Ni2W2MoV,其密度、杨氏模量和泊松比分别为4.5×10−9t/mm3、1.11×105Mpa和0.3。基于实际叶片有限元模型,可以得到叶片的动力学方程如下: 式中:M,K和F为质量,刚度矩阵和外力向量,采用瑞利阻尼形式确定阻尼矩阵C。在考虑旋转带来的离心刚化效应后,叶片的刚度矩阵将发生变化。为了避免不同转速下刚度矩阵的重复运算,在考虑转速范围[0,ωmax]内可利用多项式对刚度矩阵K进行拟合。 式中:Aei为相应单元i在叶尖区域的面积。求解叶尖处任意单元的碰摩载荷,需要提前得到该单元的振动位移。取单元结点位移的平均值作为单元位移,如式(21)所示: 2碰摩响应求解方法对于采用实体有限元法建立的复杂叶片模型,其通常包含数以万计的自由度,是典型的具有大规模自由度的高维动力学系统。对于这类高维动力学系统,开展非线性分析时通常存在计算耗时、计算稳定性差等问题。为此必须对动力学模型进行降维,并建立适用于降维模型的载荷施加方法。2.1 模型减缩基于固定界面模态综合法对复杂叶片动力学矩阵进行缩减降维,Γ为从物理坐标到模态坐标的变换矩阵,模态坐标下的位移向量表示为q,对式(19)所示的动力学方程进行降维: 2.2 计算流程根据前述叶片动力学模型、碰摩模型和惯性载荷模型,可提出考虑转子涡动时叶片碰摩振动特性计算的通用流程,如图5所示。根据某叶片实际结构,建立叶片高保真有限元模型,采用固定界面模态综合法对动力学模型进行降维,并根据刚度矩阵拟合的方式考虑离心刚化效应,据此可得到任一转速状态下叶片降维后的动力学矩阵。根据提出的碰摩载荷模型及其离散施加方法,组集得到考虑叶尖空间三维特征的碰摩动力学方程,通过时域数值积分方法得到特定参数下缩减模型的振动响应及碰摩载荷。同时在碰摩过程中引入转子涡动影响,通过转子的涡动响应修正叶尖间隙与碰摩力,并推导叶片的惯性载荷。同样根据离散施加方法,组集获得结点惯性载荷向量,同步更新动力学方程的载荷项迭代求解叶片的碰摩响应。其中本文采用的数值积分方法为Newmark法,其作为一种具有较好稳定性的隐式积分方法,常被用于动力学方程的求解中。在本文采用的迭代次数为25000次,模型减缩前整个动力学方程的求解需耗费约70分钟而减缩后仅需约10分钟,碰摩响应的求解效应提升了7倍。 图5 考虑涡动影响下叶片碰摩的整体计算流程3计算结果与分析3.1 不同碰摩位置的影响发动机在工作过程中,由于复杂载荷作用可能引起转子涡动,导致叶尖部分区域与机匣之间产生负间隙,从而发生碰摩。如在转子系统存在质量非对称时,不平衡载荷将引起转子同步进动的典型涡动形式。本节考虑转子以同步圆轨迹涡动,其表达形式如式(30)所示: 式中:xd和yd代表叶盘对应方向的振动;Aw代表横向涡动位移幅值;θ代表不平衡相角;ω为压气机转子转速为6000r/min(fe=100Hz),给定为0。其余碰摩响应计算参数包括单位面积碰摩刚度kc=400N/mm3,接触点摩擦系数μ=0.1,结构阻尼比ξ=0.01。出于对气动效率的考虑,在叶尖不同位置处可能设计有不同的初始间隙。这种初始间隙与涡动位移幅值在叶尖弦向上的复杂分布关系将导致叶片出现局部位置碰摩的形式。但为了便于比较不同碰摩位置的影响,认为叶尖前缘与尾缘位置处在碰摩发生时具有相同的初始间隙0.01mm与涡动横向位移幅值0.02mm。本文所给出的碰摩刚度、叶尖间隙与转速均参考了实际发动机的数据,而涡动幅值、摩擦系数与结构阻尼比则基于以往的研究与经验数据给出。以下将分析某航空发动机叶片叶尖前缘与尾缘的碰摩响应,分别选取叶尖前缘与尾缘部分单元与结点,如图6所示,在前缘碰摩时碰摩力仅作用于前缘结点,尾缘同理。后续振动结果在轴向、径向和周向上给出。其中轴向与发动机转轴方向一致;径向为叶尖所在位置垂直于发动机轴线的方向;周向垂直于轴向与径向决定的平面且与叶尖旋转线速度方向一致。 图6 叶片碰摩位置与响应提取位置首先通过侵入量分析该叶片前缘的碰摩行为,如图7所示。图中结果表明:侵入量呈现动态变化,随时间推移侵入量幅值逐渐增加,并稳定在0.075mm,此时叶尖前缘与机匣形成稳定的间歇碰摩状态,侵入量随时间增加其在零点上下呈现简谐变化。从稳定状态下侵入量频域响应来看,其频率成分主要是叶片前缘三弯模态fb3,表明此侵入量振荡特征可能与叶片前缘三弯模态相关。图8所示为该叶尾缘碰摩时叶片的侵入量变化曲线,结果表明:与前缘碰摩不同的是,侵入量随时间增加动态减小,并最终基本达到稳态,最终侵入量稳定在0.0086mm,叶片表现出稳定的持续碰摩状态。其频域结果表明侵入量瞬态响应中主要成分为叶片第一阶弯曲模态频率fb1,同时包含幅值较小的部分高阶模态频率成分。 图7 前缘碰摩时叶片侵入情况 图8 尾缘碰摩时叶片侵入情况叶片振动结果如图9所示。前缘碰摩情况下,稳态碰摩时叶片位置1处的轴向、径向和周向均近似为简谐振动,频域成分以叶片的叶片前缘三弯模态频率fb₃成分为主。除此之外,叶片轴向、径向和周向振动均有不同程度的0频分量,表明叶片还存在静态变形。尾缘碰摩情况下,叶片自身振动响应与侵入量变化也具有相似的规律。当叶片受到碰摩力施加瞬时,叶片多阶模态振动会被激起,因此振动幅值最高,此后在阻尼作用下,振动幅值逐渐衰减,最终达到稳态。稳态时叶片位置6处存在明显的静变形。因此频域中0频分量的幅值最高。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叶片的振动响应对叶尖碰摩位置非常敏感。在相同碰摩条件下,由于碰摩位置的改变,叶片表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振动行为。前缘侵入会引起叶片的间歇性的碰摩形式。尾缘侵入则将导致叶片的静态变形并引起机匣的持续碰摩形式。相较而言,在尾缘碰摩时叶片不会被激励起显著的模态振动,叶片的振动量将大幅降低。这是由于叶片结构具有复杂的三维特性,叶片在碰摩过程中会表现出弯曲和扭转耦合的振动形式,且不同位置叶尖的径向、轴向和周向振动也强烈耦合,导致各方向振动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而使得叶尖的振动形式与振幅产生巨大差异。值得说明的是,对叶片个体而言,其振动响应受到碰摩位置的影响。但不同的叶片在不同叶尖位置碰摩时表现出的振动行为亦会存在差异,即尾缘碰摩也可能激起叶片显著的模态振动,这取决于叶片不同的实际三维构型。 图9 前缘/尾缘碰摩时对应位置振动响应该叶片尾缘碰摩时叶片在稳态不振动,而前缘碰摩时叶片振动显著,因此进一步对前缘碰摩时叶片弦向各位置振动特征进行分析如图10所示。结果表明:前缘位置1振动位移最大,尾缘振动很小,仅约为前缘振动1/10.不同位置的振动响应中,各振动分量占比有所差别,但总体而言是以轴向和周向成分占比最高。对于叶尖前缘、尾缘位置,如位置1、2和6,主要是轴向振动为主。而对于前缘弦向中后位置点4,周向振动成分和轴向振动成分占比均较高。上述振动规律反映的是这种弯掠叶片在碰摩作用下的复杂空间振动变形特征,其本质上是碰摩载荷空间分布和结构自身复杂质量刚度分布的综合结果。从振动力学角度,对于本文的叶片模型,叶片前缘碰摩将激起叶片前缘三弯模态振型,该振型下叶片前缘相对振动、尤其是叶尖振动最高,这也是该模态成分能被激起的内在原因之一。 图10 叶片前缘碰摩时弦向各位置各向振动位移3.2 不同涡动形式的影响3.1节考虑的是转子同步正进动的情况,实际发动机转子受复杂激励因素和自身力学特性非对称等因素影响,通常作非同步进动。式(30)中给出了转子同步正进动,将其记为情况1。本节将进一步转子涡动形式对叶尖碰摩响应影响,式(31)和式(32)所示分别为两种情况非同步情况,式(31)中转子以椭圆轨迹涡动,记为情况2;式(32)中转子存在多个频率成分,具有更为复杂的涡动轨迹,记为情况3。 式中:Awx=0.028mm和Awy=0.012mm分别代表x向与y向的横向涡动位移幅值;θ=0;An=0.005mm代表转子横向模态振动位移幅值;转子转速ω为6000r/min(fe=100Hz);碰摩可能激起转子的固有角频率ωn为1800r/min(fn=30Hz)。不同涡动形式下叶片受到不同的惯性载荷,使叶片在无碰摩时产生不同的变形与振动形式。图11给出了不考虑叶尖碰摩不同涡动形式下叶尖前缘位置1的振动响应。结果表明:情况1时叶片不发生振动;情况2时叶片主要以转速频率fe的2倍频2fe振动;情况3时叶片主要以转速频率fe和涡动模态频率fn的差频fe−fn和2fe振动。这是由惯性载荷引起的强迫振动,是由惯性载荷的性质决定的。对于具有三维构型的叶片,惯性载荷会影响到叶片各向的振动,且三个方向上的振动频率相同,振动形式基本一致,但周向振动最为显著;另外振动频谱中均不存在叶片的模态振动成分,这与叶片的质量刚度特性有关。该实际发动机叶片为压气机叶片,其叶片结构短小刚性较强,固有频率较高。同时尺寸小也意味着承受的惯性载荷小,因此模态振动不易被惯性载荷激发,且叶片的变形量也较小。 图11 无碰摩时叶片在惯性载荷作用下的振动下面进一步对转子非同步涡动时叶片的碰摩响应进行分析。由于本文所分析的叶片在前缘碰摩时叶片振动较为显著,因此考虑叶尖在前缘位置碰摩的情况,碰摩计算参数与3.1节相同。情况2下叶片位置1处碰摩振动响应如图12所示。结果表明:稳态时叶片轴向、径向和周向振动可近似为简谐振动,各方向上的振动形式一致。频域成分以叶片前缘三弯模态频率fb3成分为主,且存在幅值较低的转速频率fe的2倍频2fe模态频率与模态频率与2倍转频的和频率与差频率fb3±2fe。同时频域上能观察到代表静变形的0频成分。 图12 情况2下叶片位置1处振动响应情况3下叶片位置1处碰摩振动响应如图13所示。结果表明:叶片的振动响应在频域上仍以叶片模态频率fb3为主,叶片总体仍表现出高频振动。此外除了2倍转频2fe和组合频率fb3±2fe外,频域上还能观察到转频fe与转子涡动模态频率fn的差频fe−fn,以及组合频率fb3±(fe−fn)。 图13 情况3下叶片位置1处振动响应3.3 不同关键参数的影响本节分析不同关键碰摩参数,包括碰摩刚度kc以及摩擦系数μ,对叶片振动响应的影响规律。研究不同碰摩参数的碰摩影响机制,进一步理解碰摩作用下的叶片振动行为。针对本文的叶片模型,叶片碰摩位置仍考虑叶尖前缘,转子涡动形式考虑为情况1的同步进动形式,分别给出叶片前缘位置1在不同碰摩参数下的振动响应。3.3.1 碰摩刚度叶片碰摩刚度对叶片振动的影响如图14所示,当单位面积碰摩刚度kc为400N/mm3时叶片的振动总位移随时间递增,稳态时最大位移为0.36mm。随着碰摩刚度的降低,叶片的振动位移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当kc为300N/mm3时,稳态最大位移仅为0.12mm,此时叶片的碰摩状态仍为间歇碰摩。而随着碰摩刚度的继续降低,叶片的碰摩状态将发生改变,当kc为200N/mm3时,叶片的振动幅值随时间衰减,在稳态时叶片不存在振动。因存在恒定的侵入量,此时叶片将以持续碰摩的形式刮蹭机匣,碰摩载荷与惯性载荷均为静载荷,叶片整体表现出稳定的静变形状态。 图14 不同碰摩刚度下叶片振动总位移3.3.2 摩擦系数叶片摩擦系数对叶片振动的影响如图15所示,叶片的振动位移随着摩擦系数的降低而降低,当摩擦系数μ为0.3,0.1与0时,叶片的最大振动总位移分别为0.5mm,0.36mm与0.26mm。与碰摩刚度的规律不同的是,摩擦系数的降低并不会导致叶片碰摩状态的变化,并且当摩擦系数为0时叶片仍存在振动,其原因是叶片仍会在径向与周向上受力,而叶片的三维特性使得单个方向上的力对叶片三个方向上的振动产生的效果是耦合的。 图15 不同摩擦系数下叶片振动总位移4结论1)通过三维接触理论建立了具有复杂弯掠特征叶片的碰摩动力学模型,研究了非线性碰摩载荷激起的叶片复杂空间振动。在某叶片前缘碰摩时,叶片-机匣表现为间歇碰摩状态,叶片表现为前缘三弯局部振型的剧烈振动,这将导致靠近叶尖前缘位置的高幅值交变应力,进而可能诱发叶尖前缘附近的裂纹、掉角等故障模式。2)推导了惯性载荷并以此考虑涡动对碰摩的影响。转子涡动一方面会直接影响叶片的空间位置,导致叶片侵入行为的变化;另一方面使叶片受到惯性力的影响,导致叶片产生变形,进而改变叶片的碰摩响应。非同步进动时叶片振动在频域上存在与涡动相关的频率成分,这导致了叶片的碰摩响应具有与之相关的周期性变化特征。3)碰摩刚度、摩擦系数或是碰摩位置均会影响到叶片振动响应的幅值,甚至改变叶片的振动形式。针对某叶片碰摩分析结果表明,当碰摩刚度达某一特定值或是碰摩位置为叶片尾缘时,叶片将不再会被激励起高幅值的高阶振动,叶片出现局部损伤的概率将大大降低。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通过降低机匣内部涂层刚度,或合理设计叶片-机匣碰摩时的叶尖接触位置,可以抑制叶片的间歇性碰摩状态和叶片的自激振动,从而大幅度降低叶片-机匣碰摩对叶片的损伤,提高结构安全性。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 仅供交流分享, 若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留言, 我们会及时处理 来源:两机动力先行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