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射击气瓶泄压:阻断火灾爆炸连锁反应的关键手段

2小时前浏览6
2014 年波兰启动 “BLOW” 研究项目,在军事射击和爆破场对含乙炔、氧气、氢气、甲烷、LPG、LNG、CO₂等气体的 100 多个气瓶开展实验,记录气瓶温度、压力及乙炔分解时的氢气浓度,对比气瓶自然爆炸与狙击手射击中和的效果,发现射击高温气瓶不会比其自然爆炸更危险,多数被射穿气瓶以相对安全方式释放气体;同时筛选出适合穿刺不同气瓶的子弹(如.308 Winchester、.338 Lapua Magnum 口径的 FMJ、Match 弹、曳光弹及 AP 弹),并提供射击技术实用信息,该射击中和技术在部分欧洲国家成功应用,能为消防救援提供快速、相对安全的气瓶中和方案。

     

01.研究背景与核心问题        


     
     
     
含乙炔、氧气、氢气、压缩天然气(CNG)、液化石油气(LPG)、二氧化碳(CO₂)等气体的气瓶,在火灾中短期受热易爆炸,碎片可飞数百米,破坏性极强;其中乙炔瓶存在延迟爆炸风险,冷却后数小时仍可能爆炸。
部分气瓶(如 CO₂、液化天然气 LNG 瓶)虽配备超压安全阀,但高易燃或有毒气体从安全阀意外泄放仍具危险性。
乙炔瓶传统处理需喷水冷却 1 小时,并监控表面温度达 24 小时,且需设置 200 米危险区,该过程繁琐、干扰救援,还需消防员近距离操作,暴露于高风险中。
探索更高效、安全的气瓶中和方法,评估射击技术的可行性。

     

02.研究项目概况        


     
     
     
波兰 “BLOW” 研究项目(2014 年启动)
探究火灾对工业及家用气瓶的影响机制。
评估 “步枪射击穿刺气瓶” 技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实验地点:军事射击和爆破场,仪器具备抗恶劣天气能力。
实验对象:共测试100 多个含不同气体的气瓶,气体类型包括乙炔、氧气、氢气、甲烷(CNG)、LPG、LNG、CO₂。
监测参数:气瓶温度、内部压力;针对乙炔瓶,额外监测氢气浓度(反映乙炔分解程度)。

     

03.实验系统与设备详情        


     
     
     
(一)测量系统
测量系统分为两个单元,布局如下表所示:
单元位置      
核心设备      
功能      
靠近气瓶处      
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氢气传感器、燃气火炬控制阀      
实时监测气瓶状态,控制加热火炬(部分实验用丙烷火炬加热)      
距气瓶 200 米安全处(战壕内)      
数据采集系统、远程点火器、高速相机      
收集监测数据,远程点燃气瓶周围火焰,记录实验过程      
(二)氢气传感器
设计单位:格但斯克理工大学(TUG)
工作原理:利用氢气(声速 1207m/s)与乙炔(声速 323m/s)的声速差异,通过超声波测距仪 “虚假读数” 反算混合气体声速,进而确定氢气浓度。
性能:经校准后精度极高,可测量低于 1% 的氢气浓度,配备过滤器去除碳黑和丙酮蒸汽,且有电动阀控制采样间隔以减少乙炔消耗。
(三)枪械与弹药

弹药测试结果:
有效弹药:全金属被甲弹(FMJ)、比赛弹(Match)、曳光弹,若命中气瓶中部,可穿刺多数气瓶;.338 Lapua Magnum 口径弹药的有效穿刺区域更大。
低效 / 无效弹药:猎弹(如 Lapua Naturalis)仅能穿刺 LPG 瓶,无法用于其他气瓶中和。
特殊弹药:穿甲弹(AP)有效穿刺区域大,可穿刺气瓶顶部(阀门区)和底部,但可能穿透气瓶,子弹远距离仍具危险性;穿刺氧气瓶时,AP 弹会因氧化在瓶内完全燃烧。

     

04.分气体类型的实验结果        


     
     
     
(一)乙炔瓶(核心关注对象)
指标      
自然爆炸      
射击中和      
测试数量      
13 个      
8 个      
平均碎片数      
1 块(气瓶破裂)      
1 块(无爆炸)      
碎片最远飞行距离      
64 米(前期试点达 146 米)      
0 米      
平均碎片飞行距离      
24 米      
0 米      
爆炸 / 中和时最大压力      
39bar      
31bar      
爆炸 / 中和时最小压力      
28bar      
19bar      
爆炸 / 中和时平均压力      
32bar      
28bar      
平均火球直径      
15 米      
-(无火球)      
平均喷气火长度      
7 米      
3 米      
关键结论:射击可完全防止乙炔瓶自然爆炸,喷气火更短(2-3 米);但需至少射击 3 次,以防乙炔分解过深导致单孔泄压不足。
(二)氧气瓶
指标      
自然爆炸      
射击中和      
测试数量      
3 个      
4 个      
平均碎片数      
3 块      
1 块      
碎片最远飞行距离      
198 米      
48 米      
平均碎片飞行距离      
101 米      
31 米      
爆炸 / 中和时最大压力      
329bar      
262bar      
爆炸 / 中和时最小压力      
262bar      
164bar      
爆炸 / 中和时平均压力      
294bar      
202bar      
火球直径      
-(无易燃物时无火球)      
-      
平均喷气火长度      
-      
5 米      
关键结论:自然爆炸产生强冲击波(8 米处达 10kPa,等效 0.5kg TNT);射击时子弹能量引发局部钢氧化,形成 “小型火箭发动机”,气瓶旋转(可能弹起),但碎片飞行距离大幅缩短;穿刺孔会从 6-8mm 扩大至 70-80mm。
(三)氢气瓶
指标      
自然爆炸      
射击中和      
测试数量      
1 个      
5 个      
平均碎片数      
2 块      
1 块      
碎片最远飞行距离      
21 米(能量可支持更远)      
0 米      
平均碎片飞行距离      
13 米      
0 米      
爆炸 / 中和时最大压力      
290bar      
240bar      
爆炸 / 中和时最小压力      
290bar      
164bar      
爆炸 / 中和时平均压力      
290bar      
203bar      
平均火球直径      
10 米      
-      
平均喷气火长度      
-      
6 米      
关键结论:射击中和安全,气瓶无位移,喷气火长 4-8 米;自然爆炸碎片动能大,仅 1 次实验数据,不具完全统计性。
(四)甲烷瓶(CNG)
指标      
自然爆炸      
射击中和      
测试数量      
1 个      
4 个      
平均碎片数      
3 块      
1 块      
碎片最远飞行距离      
>500 米(碎片丢失)      
3 米      
平均碎片飞行距离      
250 米      
1 米      
爆炸 / 中和时最大压力      
459bar      
430bar      
爆炸 / 中和时最小压力      
313bar      
459bar      
爆炸 / 中和时平均压力      
390bar      
459bar      
平均火球直径      
20 米      
-      
平均喷气火长度      
10 米      
10 米      
关键结论:自然爆炸碎片速度极高(如 “牛仔帽” 大小碎片飞超 500 米),火球大;射击可防止爆炸,仅产生 10 米长喷气火。
(五)LPG 瓶(11kg 家用常见型)
指标      
自然爆炸      
射击中和      
测试数量      
3 个      
4 个      
平均碎片数      
3 块      
1 块      
碎片最远飞行距离      
134 米      
11 米      
平均碎片飞行距离      
117 米      
2 米      
爆炸 / 中和时最大压力      
76bar      
58bar      
爆炸 / 中和时最小压力      
66bar      
69bar      
爆炸 / 中和时平均压力      
69bar      
65bar      
平均火球直径      
20 米(汽油加热时)      
与自然爆炸相当      
平均喷气火长度      
3 米      
8 米      
关键结论:射击无碎片风险,但燃气点燃后火球大小与自然爆炸相近;自然爆炸碎片飞距远,部分场景(如汽油加热)产生大火球。
(六)其他特殊情况
现实中常用于焊接 / 切割,易同时受火影响。实验表明,先射乙炔瓶(更稳定,不干扰氧气瓶),再射氧气瓶(1 发 AP 弹),可成功中和;射击氧气瓶后其移动 92 米,仅推翻乙炔瓶,无严重危险。
自然爆炸压力达 500bar,碎片飞 200 米;射击可使其安全泄压,无破裂或位移。

     

05.结论与建议        


     
     
     
(一)核心结论
射击中和技术安全性:射击高温气瓶不会比其自然爆炸更危险,多数情况下气瓶以相对安全方式释放气体,危险区范围更小。
技术有效性:射手在 200 米内、多数天气条件下,使用合适弹药(FMJ/Match 弹用于常规,AP 弹用于复杂情况),命中率极高(实验中 250 + 次射击无失误、无跳弹)。
效率优势:相比传统冷却监控(需数小时),射击中和快速可控,救援团队仅需短暂隐蔽,不延误整体救援。
(二)建议
解决法律与组织问题:波兰目前无 civilian 或消防员消防时用枪的法规,建议将射手纳入消防团队,步枪作为消防车标准装备。
推广应用:该技术不仅适用于乙炔瓶(瑞典、匈牙利已成功应用),也适用于氧气、氢气、甲烷、LPG、CO₂等非毒性气体瓶,应进一步推广。
操作规范:射击前需确认子弹弹道安全(避免穿透后误伤),针对组合气瓶制定先后射击顺序(如先乙炔后氧气)。

     

06.关键问题        


     
     
     
问题 1:在 “BLOW” 项目中,针对乙炔瓶的射击中和技术与传统冷却处理方式相比,核心优势是什么?这些优势如何提升消防救援的安全性与效率?
答案:核心优势及对救援的提升体现在三方面:
传统方式需消防员在 200 米危险区内,近距离(<30 米)喷水冷却 1 小时,且冷却后需监控 24 小时,消防员暴露于乙炔延迟爆炸风险中;而射击中和时,射手可在 200 米外安全位置操作,无需近距离接触,实验中射击乙炔瓶无碎片飞行(自然爆炸碎片最远 64 米),且喷气火仅 2-3 米(远短于自然爆炸的 7 米),大幅降低消防员伤亡风险。
传统冷却监控总耗时超 24 小时,严重干扰其他救援行动;射击中和可快速完成(需至少 3 次射击),救援团队仅需短暂隐蔽,能更快恢复受影响区域的救援或疏散工作,掌握救援主动权。
传统方式无法完全消除乙炔延迟爆炸风险;射击中和可直接防止乙炔瓶自然爆炸,通过监测氢气浓度确认乙炔分解程度,且实验证明射击不会引发更危险情况,风险更易把控。
问题 2:“BLOW” 项目实验中,不同口径步 枪和弹药在穿刺不同类型气瓶时的表现有何差异?针对不同气瓶(如乙炔瓶、氧气瓶、厚壁的氢气 / 甲烷瓶),应如何选择合适的枪械与弹药?
答案:不同枪械与弹药的表现差异及选择建议如下:
乙炔瓶、LPG 瓶(薄壁):优先选用.308 Winchester 口径步 枪,搭配 FMJ 弹或 Match 弹,成本低且安全性较高(无需担心 AP 弹穿透风险)。
氧气、氢气、甲烷瓶(厚壁):选用.338 Lapua Magnum 口径步 枪,若需穿刺阀门区或底部,可搭配 AP 弹,但需提前确认子弹弹道安全(避免误伤)。
不确定气瓶类型时:优先选用.338 Lapua Magnum 口径步 枪搭配 FMJ 弹,兼顾穿刺能力与安全性。
有效弹药:FMJ 弹、Match 弹、曳光弹,可穿刺多数气瓶(若命中中部);AP 弹有效穿刺区域最大,可穿刺气瓶顶部阀门区和底部,但穿透气瓶后子弹远距离仍具危险,且穿刺氧气瓶时会在瓶内完全燃烧。
无效弹药:猎弹(如 Lapua Naturalis)仅能穿刺 LPG 瓶,无法用于其他气瓶。
.308 Winchester(如 Oberland Arms OA-10):为欧洲常见口径,可穿刺乙炔、LPG 等薄壁气瓶,但有效穿刺区域较小,对厚壁气瓶(如氧气、氢气、甲烷瓶)穿刺能力有限。
.338 Lapua Magnum(如 Sako TRG42):虽普及率较低,但有效穿刺区域更大,适合在远距离、强风或穿刺厚壁气瓶(氧气、氢气、甲烷瓶)的复杂条件下使用。
问题 3:在火灾现场遇到乙炔瓶与氧气瓶组合的情况时,“BLOW” 项目的实验给出了怎样的射击策略?该策略的制定依据是什么?
答案:针对乙炔瓶与氧气瓶组合的射击策略及制定依据如下:
气瓶稳定性差异:乙炔瓶射击后仅产生短喷气火,无明显位移(实验中未出现 destabilize 情况),先射击不会干扰氧气瓶位置;而氧气瓶射击后,子弹能量引发局部钢氧化,形成 “小型火箭发动机”,气瓶会旋转甚至弹起(实验中曾移动 92 米),若先射击氧气瓶,其位移可能推翻乙炔瓶或遮挡乙炔瓶视线,增加后续射击难度。
气体特性差异:乙炔瓶存在延迟爆炸风险,优先中和可消除该隐患;氧气瓶无延迟爆炸风险,但自然爆炸碎片飞距远(198 米)、冲击波强,需及时中和,且 AP 弹可有效穿刺氧气瓶(虽会燃烧,但不影响中和效果)。
实战可见性考虑:火灾现场烟雾大,先射击可见的乙炔瓶,可避免后续因烟雾遮挡无法识别目标,通过辅助参照物偏移瞄准,能解决视线受阻问题,确保氧气瓶顺利中和。
应先射击乙炔瓶,间隔数秒后再射击氧气瓶;射击乙炔瓶需至少 2 次,射击氧气瓶用 1 发 AP 弹;若射击过程中氧气瓶因烟雾等因素视线受阻,可基于可见的辅助参照物设定水平 / 垂直偏移量,瞄准参照物完成射击。
本文参考:Shooting Gas Cylinders to Prevent Their  Explosion in Fire


来源:气瓶设计的小工程师
燃烧油气UG消防UM焊接爆炸控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10-26
最近编辑:2小时前
气瓶设计的小攻城狮
硕士 从事IV储氢气瓶行业。
获赞 42粉丝 114文章 454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IV储氢气瓶内胆氢渗透性问题

IV 型储氢罐用聚合物衬里及复合材料的氢阻隔性能,深入分析了PA6、HDPE、EVOH等关键聚合物材料及石墨烯、蒙脱土等纳米填料的应用,阐述了熔融共混、注塑成型等制备工艺对衬里完整性和渗透性的影响;强调分子动力学(MD)模拟在揭示氢传输机制、优化材料性能中的核心作用,指出当前在实现超低氢渗透性、长期稳定性和规模化生产方面存在挑战,未来需研发多功能杂化填料、完善计算建模框架并设计专用聚合物结构。 01 研究背景与核心目标 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s)因环保特性需求增长,IV 型储氢罐(碳纤维增强塑料 + 聚合物衬里)是关键组件,其核心问题是聚合物衬里氢渗透性高,易导致泄漏与结构失效。 开发高性能聚合物衬里及复合材料,通过材料改良、工艺优化与分子模拟,实现低氢渗透、高稳定性与规模化应用,保障 IV 型储氢罐安全高效运行。 02 关键材料体系及性能 1. 基础聚合物材料 材料 氢渗透性系数(cm³・cm/(cm²・s・Pa)) 扩散系数(cm²/s) 关键特点 PA61.72×10⁻¹⁴ 2.19×10⁻⁷ 氢阻隔性最优,比 PA11 高 8.7%,比 HDPE 高 242%;结晶度与氢键提升阻隔性 PA111.87×10⁻¹⁴ 2.43×10⁻⁷ 性能介于 PA6 与 HDPE 之间,吸湿性强需干燥处理(真空 1000-5000Pa、338K) HDPE5.88×10⁻¹⁴ 9.73×10⁻⁷ 氢阻隔性最差,非极性结构致扩散快;需通过改性提升性能 EVOH- - 含大量羟基,分子间氢键强,链排列致密;与 PA6 共混可显著提升衬里阻隔性与强度 2. 复合材料与纳米复合材料 通过硅烷偶联剂、球磨与双螺杆挤出制备,熔点 218.0℃,拉伸强度提升 36%、弯曲强度提升 17%,氢渗透性系数低至 4.7×10⁻¹⁷ mol/(m・s・Pa)(-10℃、50MPa),阻隔性较纯 PA6 提升3-5 倍。 2.0wt% 石墨烯为最优含量,氦渗透性系数降至 2.78×10⁻¹⁴ cm³/(cm²・s・Pa),较纯 PA6 降低33.2%;过量(&gt;2.0wt%)易团聚,阻隔性提升停滞。 1wt% OMMT 为最优含量,在 - 40~85℃范围内,屈服强度提升且韧性接近纯 PA6;10wt% OMMT 时材料呈脆性,无法满足力学需求。 70wt% PA6+30wt% EVOH(P7E3)为优化配方,10wt% EVOH 使拉伸强度提升159%;添加 EPDM 可改善伸长率,解决 EVOH 含量过高(&gt;50wt%)导致的脆性问题。 03 制备工艺与测试标准 1. 主要制备工艺 用于复合材料制备,如 PA6/Gr 采用双螺杆挤出,温度区间 230-245℃,转速 300r/min;PA6/OMMT 通过挤出 - 注塑一体化,确保填料均匀分散。 三元共混物注塑温度 260℃,保温 10min,注塑时间 90s(含保压 30s),模具温度 60℃;PA6 试样需经 500-1000 目砂纸抛光,符合测试标准。 PA6、PA11 因吸湿性,需在真空干燥箱(1000-5000Pa、338K)干燥至重量变化 &lt; 0.1%,避免湿度影响氢渗透测试结果。 2. 核心测试标准与设备 遵循 GB/T 42610-2023,使用专用设备在 0.1-99MPa、233-373K 条件下测试,监测压力变化计算渗透性系数。 遵循 GB/T 1040.2-2022,制备 170mm×20mm 试样,用万能试验机(UTM)测试力学性能。 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自主设备,压力 0.1-87.5MPa、温度 233-373K,评估压力释放时间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如 6s 快速减压使 PA6 渗透性降 20%)。 04 分子模拟与建模技术 1. 分子动力学(MD)模拟核心应用 揭示 PE 中 H₂“振动 - 跳跃” 扩散(在自由体积孔振动后跃迁至相邻孔);EVOH 中羟基形成强氢键,减少自由体积,扩散系数仅为 HDPE 的 1/2。 HDPE 在 30-80℃时,氢渗透性提升 129%;PA6 在 233-358K 时,自由体积随温度升高增加 2.315%。 超 4MPa 后,HDPE 与 EVOH 的氢扩散系数变化 &lt; 3.7%;87.5MPa 时 PA6 扩散系数仅为 0.1MPa 时的 40.7%。 PE 中 H₂分子达 175 个时,Tg 从 258.48K 降至 245.74K,扩散系数提升 82%。 模拟显示石墨烯 / PA6 复合材料中,4wt% 石墨烯使氢渗透性系数低至 1.96×10⁻¹³ cm³・cm/(cm²・s・Pa),通过增加扩散路径曲折度实现阻隔性提升。 2. 多尺度建模与人工智能 从微观(原子级 MD 模拟)→介观(RVE 计算复合材料弹性参数)→宏观(FEA 模拟储氢罐整体应力),如 Lin 等用 Abaqus 建立 1/36 周期对称模型,预测 burst 压力误差仅5.4%。 Li 等用 ANN 结合 FEA 优化 IV 型罐衬里设计,计算成本降低,损伤状态函数预测误差 &lt; 2%,burst 压力从 145MPa 提升至 157.74MPa。 Qarssis 等用 XGBoost 模型预测衬里 x 方向应力,准确率达99%,优于随机森林算法,并开发 GUI 实现实时设计优化。 05 挑战与未来研究方向 1. 现存挑战 难以实现超低氢渗透性(目标 &lt;1×10⁻¹⁷ mol/(m・s・Pa)),长期氢暴露导致材料老化、力学性能下降。 纳米填料分散不均(如石墨烯 &gt; 2wt% 团聚),规模化生产工艺复杂,全热塑性 V 型罐制备难度大。 快速减压(RGD)导致聚合物内部产生氢气泡,引发开裂与分层,如 PE 在 5MPa 时气泡尺寸达 1-2nm。 2. 未来方向 开发多功能杂化填料(如石墨烯 - 蒙脱土复合填料),设计含特殊官能团的专用聚合物(如高结晶度 PA 衍生物)。 完善多尺度建模框架,结合 AI 实现材料性能 - 工艺参数的精准映射;开发原位监测技术(如 SAXS、XRD)研究减压气泡形成机制。 探索全热塑性 V 型储氢罐(如 POM 衬里 + 碳纤维 / POM 复合材料),解决 IV 型罐衬里 - 包覆层界面疲劳问题。 4. 关键问题 问题 1:在 IV 型储氢罐聚合物衬里材料中,PA6、PA11、HDPE 的氢阻隔性能差异显著,其核心原因是什么?对应的性能数据有哪些? 答案:核心原因在于材料分子结构与聚集态结构差异: ①PA6含极性胺基与羰基,可形成强分子间氢键,且结晶度较高(自由体积小),阻碍 H₂扩散; ②PA11分子链较长,氢键密度低于 PA6,自由体积略大; ③HDPE为非极性聚合物,分子链间作用力弱,半结晶结构中无定形区占比高,H₂易扩散。性能数据:在 288K、70MPa 条件下,三者氢渗透性系数分别为1.72×10⁻¹⁴ cm³·cm/(cm²·s·Pa)(PA6)、1.87×10⁻¹⁴ cm³·cm/(cm²·s·Pa)(PA11)、5.88×10⁻¹⁴ cm³·cm/(cm²·s·Pa)(HDPE);扩散系数方面,PA11、HDPE 分别比 PA6 高 12.5%、350%。 问题 2:分子动力学(MD)模拟在优化 IV 型储氢罐衬里材料氢阻隔性能中,主要解决了哪些关键科学问题?有哪些典型模拟结论可指导实验研究? 答案:主要解决的科学问题: ①揭示 H₂在聚合物中的传输机制(如扩散路径、溶解 - 扩散过程);②量化温度、压力、结晶度、纳米填料含量等参数对氢渗透性的影响;③预测材料长期性能(如氢暴露下的结构稳定性),减少实验成本。典型模拟结论:①PE 中 H₂遵循 “振动 - 跳跃” 扩散机制,温度从 30℃升至 80℃时,自由体积增加使扩散系数提升 92.9%; ②EVOH 中羟基形成强氢键,其氢扩散系数仅为 HDPE 的 1/2,且压力超 4MPa 后扩散系数趋于稳定; ③PA6 / 石墨烯复合材料中,2.0wt% 石墨烯使氢扩散路径曲折度显著增加,氦渗透性较纯 PA6 降低 33.2%,过量(&gt;2.0wt%)则因团聚失效,该结论指导实验中石墨烯最优添加量的选择。 问题 3:针对 IV 型储氢罐聚合物衬里在快速减压(RGD)下易产生气泡、开裂的问题,当前研究提出了哪些材料改良与工艺控制策略?其依据是什么? 答案:材料改良与工艺控制策略及依据如下: ①选用高 Tg、高结晶度聚合物(如 PA6/OMMT 复合材料,1wt% OMMT 使结晶度提升,Tg 升高),依据是 MD 模拟显示高结晶度可减少自由体积,抑制气泡形成;②添加石墨烯等 2D 纳米填料,依据是模拟表明石墨烯可阻碍 H₂聚集,减少气泡核生成。 ①延长压力释放时间(如从 6s 增至 60s),依据是实验发现 6s 快速减压使 PA6、PA11 渗透性骤降 20%,延长释放时间可减少 H₂在材料内的过饱和;②控制储氢罐工作温度(&lt;300K),依据是模拟显示温度超 300K 时,PE 自由体积增加 1.33 倍,气泡扩展风险显著提升。 研发全热塑性 V 型罐(如 POM 衬里 + 碳纤维 / POM 包覆层),依据是 IV 型罐衬里 - 包覆层界面易因 RGD 产生分层,V 型罐一体化结构可提升界面结合稳定性。 参考文献:Recent Advances in the Hydrogen Gas Barrier Performance ofPolymer Liners and Composites for Type IV Hydrogen StorageTanks: Fabrication, Properties, and Molecular Modeling 来源:气瓶设计的小工程师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