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创造历史,芯和半导体成为首家获得工博会CIIF大奖的国产EDA

7小时前浏览2
工业软件先锋论坛社区 公益社区



今日,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CIIF 2025)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隆重开幕。开幕式现场,作为国内集成系统设计EDA专家,芯和半导体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凭借其自主研发的3DIC Chiplet先进封装仿真平台Metis,从五百多家参选企业中脱颖而出,斩获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CIIF大奖,这也是该奖项历史上首次出现国产EDA的身影


       
       


CIIF大奖是中国工博会的最高奖项,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目标打造中国工业领域的“奥斯卡金奖”,授奖总数不超过11项、代表全球工业和信息化融合的前沿水平产品。评选过程由两院院士、国内外知名学者、企业技术带头人及行业专家组成的评审团队对参展项目进行多轮评审和现场答辩,入选项目需在核心技术、专利、经济效益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且能为推动行业进步和提升社会效益方面做出卓越贡献。


随着AI大模型训推需求的爆发,单纯依靠SoC单芯片工艺微缩所带来的性能提升接近极限,在摩尔定律明显放缓的同时,Chiplet先进封装正通过三维堆叠、异构集成,突破先进工艺的瓶颈,成为延续算力增长的核心路径。这种架构层面的革新,给EDA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求EDA工具从传统的单芯片设计范畴,扩展至封装级协同优化,涵盖互连、电源、热和应力等多物理场分析,实现跨维度的系统设计能力。


       
       

芯和半导体3DIC Chiplet先进封装仿真平台Metis,基于自主产权的高精度三维全波电磁场仿真求解器技术和自适应网格剖分技术,以芯片到系统为核心理念,构建了覆盖多芯片异构集成全周期的解决方案,打通从芯片、Interposer中介层到封装的跨层级协同设计与分析链路。其核心突破在于解决了信号、电源、多物理场领域的仿真难题,不仅支持大规模数据通道的互连分析与信号-电源完整性验证,更整合电-热-应力等多维度物理场效应模拟,实现系统级性能与可靠性的闭环优化,显著提高Chiplet设计的迭代效率,已被多家国际领先芯片设计公司和国内AI芯片设计公司广泛采纳,用于设计下一代面向人工智能、数据中心、汽车电子和AR/VR市场的高性能计算芯片,有力推动和完善了国内Chiplet产业链的生态建设。

      

芯和半导体创始人、总裁代文亮博士称:“能在集中展现大国工业实力的工博会上斩获CIIF大奖,我们倍感鼓舞。目前,Chiplet 先进封装已成为所有主流 AI 芯片的首选架构,不仅推动国内 AI 产业万亿级规模发展,更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驱动力。未来,芯和半导体将继续以 EDA 平台为核心依托,联动国内 Chiplet 产业链中从设计、IP、晶圆制造到封测的上下游企业,为助力中国 AI 基础设施实现安全稳定运行、推动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自身力量。”

2025芯和用户大会报名从速

了解芯和半导体更多EDA平台,可报名参加2025芯和用户大会

   


关于芯和半导体


芯和半导体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芯和半导体”)是一家从事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软件工具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围绕“STCO集成系统设计”进行战略布局,开发SI/PI/电磁/电热/应力等多物理引擎技术,以“仿真驱动设计”的理念,提供从芯片、封装、模组、PCB板级、互连到整机系统的全栈集成系统EDA解决方案,支持Chiplet先进封装,致力于赋能和加速新一代高速高频智能电子产品的设计,已在5G、智能手机、物联网、人工智能和数据中心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芯和半导体已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荣誉,公司运营及研发总部位于上海张江,在苏州、武汉、西安和深圳设有研发分中心,在北京、深圳、成都、西安等地设有销售和技术支持部门。

来源:全球工业软件产业发展资讯
电源半导体汽车电子电源完整性芯片人工智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9-29
最近编辑:7小时前
易赋
签名征集中
获赞 2粉丝 2文章 59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1950–2025年CAM软件技术与市场发展综述报告:第一部分

引言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Aided Manufacturing, CAM)技术自20世纪50年代诞生以来,经历了从数控(NC)代码编程到高度智能化、自主化制造系统的漫长演进历程[1][2]。早在1952年,麻省理工学院研发出世界上第一台数控机床,使用穿孔纸带读取编码指令来控制机床运动[2]。此后,逐步出现了自动编程工具(APT)语言、加工后置处理器等技术,以提高编程效率并适应更复杂的加工需求[3][4]。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CAD/CAM一体化理念开始萌芽,法国工程师皮埃尔·贝济埃在雷诺开发UNISURF系统,将曲面设计与数控加工相结合,标志着早期CAD/CAM系统的诞生[5]。进入70年代,商用CAM软件开始出现。例如,1973年推出的UNI-GRAPHICS系统(后来发展为Unigraphics/NX)实现了三维CAD与CAM的结合[6]。80年代是CAM厂商蓬勃发展的时期,大量专业公司成立并推出CAM软件:如1981年的Dassault Systèmes、1982年的Autodesk、1983年的CNC Software (Mastercam)、1984年的SolidCAM等[7][8]。这些软件逐步支持3轴、5轴联动加工以及车铣复合等复杂工艺。进入90年代,CAM软件功能日益完善,高速切削、刀轨优化、仿真验证等模块相继出现,同时行业经历了多次并购整合。一些CAD/CAM软件开始与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平台集成,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9][10]。21世纪以来,CAM技术与数字化制造趋势深度融合。2010年代,云计算、人工智能、增材制造等新兴技术被引入CAM领域[11][12]。CAM软件逐步具备自动化特征,如基于知识库的自动编程、智能刀轨优化和自适应进给控制等[13][14]。制造过程仿真(Digital Twin)和车间物联网也与CAM系统联通,实现了设计-加工-检测闭环的数据驱动优化[15][16]。截至2025年,CAM软件市场呈现高度专业化和集成化的格局:少数大型企业(如达索、Siemens、Autodesk等)构建起涵盖CAD/CAM/CAE/PLM的一体化平台[17][10];同时,一批聚焦特定工艺(如钣金下料、模具加工、车铣复合、机器人加工等)的专业CAM厂商在全球各自领域占据领先地位。这些公司的技术演进、市场策略与竞争优势,将在下文逐一综述。逐家公司系统性综述以下将对业内具有代表性的25家CAM软件相关公司,按照其核心技术演进、组织变迁、财务状况、市场策略、战略定位、产品协同与竞争优势六个方面进行综述。Dassault Systèmes(达索系统)• 核心技术模块演进: Dassault Systèmes成立于1981年,以三维CAD软件CATIA起家[18]。CATIA最初用于航空制造,后来逐步扩展至汽车、船舶等行业,实现了复杂曲面造型和数控加工的集成[19]。达索率先在CATIA中引入三维实体建模和NC加工模块,并在90年代推出了基于互联网的协同CAD和产品数据管理(ENOVIA)工具,实现设计与制造数据的集成[20][21]。21世纪以来,达索构建了3DEXPERIENCE平台,将CAD(CATIA)、CAM(集成于CATIA/DELMIA)、CAE(SIMULIA)等模块统一在一体化环境中,支持从产品设计、加工仿真到生产执行的全过程数字化[22][17]。其CAM技术侧重于与CATIA无缝集成,可直接利用CAD模型进行多轴加工编程,并通过DELMIA提供数字化车间仿真和加工工艺规划。• 人才与组织变迁: Dassault Systèmes由法国达索航空集团孵化,1981年独立成立时仅有25名工程师[23]。创始人弗朗西斯·贝尔纳和达索家族奠定了公司基础,IBM在早期负责CATIA的全球销售推广[23]。90年代后,公司管理层引入职业经理人,长期CEO伯纳德·查尔斯领导达索从CAD供应商转型为PLM平台公司。公司通过多次收购扩张产品线,例如收购美国CADAM软件(1992年)和分析软件Abaqus(SIMULIA, 2005)等。组织架构上,达索保持以研发为核心的法国总部,并在美国、日本等地设立分支机构[24]。2012年起公司确立了“3DEXPERIENCE”战略,将各业务单元整合到统一的平台愿景下,由执行长伯纳德·查尔斯和现任首席执行官帕斯卡·达洛兹等领导团队推进协同发展[25][26]。• 财务与营收情况: 达索系统是泛欧交易所上市公司,业务稳健增长。2024年公司全球营收达到62.1亿欧元,营业利润13.5亿欧元[27][28]。营收构成中,软件许可证和订阅收入占主要部分,CATIA和SOLIDWORKS等CAD业务贡献显著,但制造领域(DELMIA、CAM模块)的收入占比也在提升。公司近年保持每年约8%—10%的营收增长率,净利率在15%以上,财务表现良好[27]。强劲的财务使其能持续高比例投入研发和战略收购,巩固技术领先地位。• 市场策略与切入点: Dassault Systèmes的市场策略是以高端制造业为核心服务对象,通过提供端到端的3D体验平台切入客户的产品开发全流程。其最初凭借CATIA在航空航天和汽车行业立足,在波音777客机全三维数字样机设计中大获成功[29]。之后达索拓展至汽车、船舶、工业装备、消费品等领域,以解决方案方式销售CAD/CAM/PLM软件套件。达索注重战略联盟和渠道拓展,早期与IBM的合作为其赢得全球大客户;在日本则与丰田等建立合作,推动CATIA成为汽车模具设计和加工的事实标准[30][31]。面对中小企业市场,达索则通过收购SolidWorks并维持其独立渠道,成功占领中端CAD/CAM市场。总体而言,达索以顶尖客户应用案例为宣传,通过完善的平台生态黏住用户,在高端市场占有率很高。• 愿景使命与战略定位: 达索系统的企业使命是“提供虚拟世界来构想可持续创新,以协同产品、自然与生命”[17]。公司愿景是通过3DEXPERIENCE平台实现现实与虚拟的闭环(即所谓“虚实循环”),推动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可持续创新[25][26]。达索将自身定位为“全球可持续创新的领导者”,强调以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方法解决工业与社会挑战[32][33]。其2040愿景提出构建“生成式经济”模型,利用仿真、数据和AI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虚拟化,与现实世界无缝衔接[34][35]。在CAM领域,达索的战略定位是为企业提供与设计环节无缝衔接的制造解决方案,通过数字化制造(DELMIA)和CAM工具,帮助客户实现智能制造和工艺创新的一体化平台战略。• 产品线协同与竞争优势: Dassault Systèmes的竞争优势在于完整而统一的产品线协同效应。其3DEXPERIENCE平台将CATIA(设计)、DELMIA(制造过程规划与仿真)、SIMULIA(分析仿真)、ENOVIA(协同管理)等模块深度集成,客户能够在同一数据环境下完成设计到加工的迭代优化。这种平台化战略使达索在大型客户处具备锁定效应。此外,达索软件以功能强大著称,例如CATIA支持复杂曲面设计和多轴加工,DELMIA可模拟车间物流与工艺,这些高端能力构成很高的进入壁垒[21][36]。达索还拥有庞大且活跃的用户社群和合作伙伴网络(包括教育机构、服务商等),形成良性生态循环。综上,达索系统凭借“一体化的解决方案、高研发投入和行业经验”建立起竞争优势,在航空航天、汽车等高端制造CAM应用中占据领先地位[30][31]。Hexagon AB(海克斯康集团)• 核心技术模块演进: 瑞典的Hexagon集团早先以测量计量设备起家,自2000年代中期开始通过系列收购进入CAM软件领域。其CAM技术版图主要源自2014年收购的Vero Software公司,该公司旗下拥有Edgecam、SurfCAM、VISI、WorkNC等众多CAM产品,涵盖车削、铣削、电火花等多个加工领域[37][38]。Hexagon整合这些产品为Production Software业务板块,不断改进核心模块如刀路生成功能、高速加工策略和自动排样等。在2017年,Hexagon继续收购了美国DP Technology公司(ESPRIT CAM)以增强五轴和车铣复合编程能力[39]。同时,Hexagon利用自身在工业计量的技术,将CAM软件与在线测量反馈、刀具补偿优化相结合,开发智能刀路优化和车间闭环控制模块。如今Hexagon的CAM产品组合功能全面,从2.5轴到五轴加工、从刀具路径生成到加工仿真一应俱全,并融入了集团先进的扫描测量和CAD技术(如与其MSC软件的CAE工具配合),形成数字化制造解决方案。• 人才与组织变迁: Hexagon自收购Vero Software后,将该英国团队作为集团CAM研发中心保留,其核心管理和研发人才悉数并入Hexagon。Vero旗下各原有品牌(如Edgecam、WorkNC)的人才和产品线通过内部整合共享技术,使不同产品模块协同开发。Hexagon集团内部建立了Manufacturing Intelligence事业部,CAM软件与CAD、CAE、计量软硬件团队同属该部门,实现跨领域人才协作。组织管理上,Hexagon采取矩阵结构,各收购公司保持一定独立性又受总部战略管控。收购DP Technology后,其美国研发团队(ESPRIT开发人员)也融入Hexagon,进一步壮大集团CAM人才储备[39]。在领导层方面,Hexagon由集团CEO直接领导Manufacturing Intelligence业务,使CAM软件战略与集团“传感器-软件-自主解决方案”总体愿景一致。总体而言,通过系列并购,Hexagon汇聚了众多CAM行业经验丰富的团队,并通过组织整合发挥出协同效应。• 财务与营收情况: Hexagon AB作为斯德哥尔摩上市公司,整体业务涵盖计量、地理信息、制造软件等。2024年Hexagon集团总销售收入约54亿欧元,保持小幅增长态势[40]。其中Manufacturing Intelligence部门贡献显著,该部门2024年收入约占集团30%以上。CAM软件业务是Manufacturing Intelligence的重要增长点。虽然Hexagon未单独披露CAM软件具体营收,但收购Vero Software时曾提及其年营收规模约为数千万美元级别,收购DP Technology进一步增加CAM业务收入。Hexagon集团毛利率较高(2024年约65%),软件业务的高利润率提升了整体盈利。凭借集团强大财务支持,Hexagon持续投入研发和并购,用于完善CAM产品及相关智能制造方案。• 市场策略与切入点: Hexagon进入CAM市场的策略以收购整合为主,通过并购成熟产品快速切入不同细分市场。例如,通过Vero软件切入模具加工和钣金下料CAM,通过收购ESPRIT进入通用多轴加工和车铣复合领域[41]。Hexagon依托其在工业计量领域庞大客户基础,将CAM解决方案与测量解决方案绑定销售。例如其PC-DMIS测量软件与CAM软件联用,实现加工-检测闭环,因此对航空航天、汽车等行业客户具备吸引力。此外,Hexagon强调“智能制造”理念,在市场营销中突出其软硬件结合能力:既能提供CAM编程软件,又能提供车间级DNC联网、刀具管理、质量检测等系统,从而作为制造过程优化的全面供应商。区域市场上,Hexagon利用其全球销售网络,尤其在欧洲和北美巩固了CAM市场份额,同时逐步拓展亚洲新兴市场。通过“收购+协同整合+方案式销售”,Hexagon成功从传统测量公司转型为涵盖CAM的软件供应商,在市场上形成独特定位。• 愿景使命与战略定位: Hexagon的愿景是打造“传感器、软件、自主解决方案”融合的平台,推动工业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和自动化。具体到制造领域,其使命是通过将设计、加工、质量检测各环节数字连接,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Hexagon战略定位自己为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提供者,其CAM软件被赋予“数字化车间神经中枢”的角色,与机床、机器人、检测设备相连,形成自适应、自优化的制造系统。这与工业4.0的理念一致。公司宣传中强调通过其解决方案可实现“质量主导的制造 (Quality-Driven Production)”,即利用计量反馈优化加工[15]。因此,Hexagon在CAM领域的定位并非单纯提供编程工具,而是提供闭环制造优化平台。这种战略定位区别于传统CAM厂商,也符合Hexagon整体聚焦智能工业的企业形象。• 产品线协同与竞争优势: Hexagon的竞争优势在于其产品线横跨设计、加工、检测整个流程,能够提供高度集成的解决方案。例如,其CAM软件可直接调用Hexagon刀具库和计量数据库,实现加工过程的自动干涉检查与刀具优化。这种集成度是单一CAM厂商难以匹敌的。其次,Hexagon拥有多款CAM软件,能够满足不同行业和工艺需求,客户可以从2轴简单加工一直升级到五轴复杂加工,而不同软件背后的统一技术内核和算法研发由集团集中投入,确保了持续创新能力。此外,Hexagon深厚的计量与CAE技术积累使其CAM产品具备独特功能(如结合CAE进行变形补偿加工、结合测量数据进行在机修正等)。借助集团全球服务网络,Hexagon可以为跨国制造企业提供本地化支持和培训,这也增强了其竞争力。综上,广泛的产品线协同和软硬件一体化能力让Hexagon在CAM市场上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其解决方案对追求智能制造的客户极具吸引力。Autodesk(欧特克公司)• 核心技术模块演进: Autodesk公司成立于1982年,以AutoCAD软件闻名,其CAM技术则主要通过后期收购和自主开发逐步建立[42]。2012年起,Autodesk先后收购了HSMWorks公司(整合出Inventor HSM和Fusion 360内置的HSM模块)以及2014年重大收购英国Delcam公司[43]。通过Delcam的PowerMILL、FeatureCAM等产品,Autodesk获得了涵盖五轴高速加工、特征加工等先进CAM模块。Autodesk将这些技术融入旗下平台:一方面推出Fusion 360综合CAD/CAM云平台,将CAD、CAM和CAE功能融合;另一方面,将Delcam技术逐步模块化,如以“Autodesk Powermill”、“Autodesk FeatureCAM”等形式供高端用户使用。Autodesk的CAM核心能力包括多轴刀路生成、自适应高速切削(如其HSM模块强调的流道式加工策略)、以及与CAD深度集成的CAM环境。近年来,Autodesk还开发了增材制造路径规划(Netfabb)和基于人工智能的拓扑优化设计等,与减材CAM结合,体现混合制造趋势。总体而言,Autodesk的CAM技术经历了从二维简单加工到云端一体化制造的演变,其Fusion 360平台标志着一种新模式:在云端完成从设计到加工的闭环,从而降低使用门槛并实现协同设计制造。• 人才与组织变迁: Autodesk早期内部没有独立的CAM部门,随着收购Delcam后,在英国伯明翰保留了Delcam的大部分研发团队,这支团队拥有数十年CAM研发经验,为Autodesk继续开发高端CAM功能奠定基础。Autodesk还吸收了HSMWorks原团队以推动集成式CAM开发。Carl Bass担任CEO期间(2006-2017)大力推动了制造业务布局,引入了大量具有制造背景的人才。组织层面,Autodesk将CAM业务与机械设计部门融合,形成“制造与建筑产品”事业部,Fusion 360团队横跨CAD、CAM领域协同开发。Autodesk的研发文化偏重软件工程和用户体验,也影响了CAM产品的开发,使其界面和工作流程更符合现代软件习惯。近年Autodesk内部经历从永久许可转向订阅制的转型,CAM团队也相应调整产品发布和销售策略,采用更频繁的小版本更新来响应用户需求。总体来说,通过并购获取人才和技术、内部整合研发资源,Autodesk建立起一支跨学科团队,将公司从纯设计软件厂商转变为涵盖制造的软件供应商。• 财务与营收情况: Autodesk是纳斯达克上市公司,2024财年收入约54.97亿美元,同比增长约9.8%[44]。其中相当一部分增长来自制造业解决方案的贡献。由于Autodesk将CAM功能包含在Fusion 360等订阅套餐中,其CAM业务的直接营收难以从财报中分离。但可参考的是,Autodesk 2014年收购Delcam时交易额约9700万美元[45],表明Delcam当时营收规模在数千万美元量级。Autodesk制造事业部近年来保持两位数增长,Fusion 360用户数量高速提升。公司整体毛利率在90%以上,CAM软件作为附加模块并未显著增加成本。Autodesk具备充裕的现金流进行研发投入和云基础设施建设。财务稳健性使其可以通过较低价格(甚至社区免费版)策略获取CAM用户而不损及公司整体利润。因此在低端市场上形成了价格竞争优势,并借云平台锁定了长期订阅收益。• 市场策略与切入点: Autodesk的CAM市场策略侧重“普及化”和“生态融合”两方面。一方面,通过Fusion 360平台提供低门槛、低成本的CAD/CAM云解决方案,以月订阅费的形式吸引众多小型制造商和创客用户,成功切入入门级和中级CAM市场。Fusion 360的整合使用户无需切换软件即可完成设计和加工,极大降低了学习成本。另一方面,在高端市场,Autodesk利用Delcam的品牌和渠道继续服务大型模具厂和制造企业,例如PowerMILL在航空航天和汽车模具领域有忠实用户[46]。Autodesk将这些高端产品纳入其制造业产品线,与Inventor、AutoCAD等配套销售,提供从草图设计到精密加工的完整解决方案。同时,Autodesk非常注重教育和社区市场,通过对学生和初创企业提供免费或优惠的软件,培养用户习惯。这为其赢得了新生代工程师的青睐。在市场营销上,Autodesk突出“Make Anything”(无所不能创制)的口号,将CAM与3D打印、仿真等结合宣传制造创新。这种全生态打法帮助Autodesk成功从以建筑/土木为主的CAD公司拓展成为制造领域的重要玩家,特别在中小企业CAM市场占据有利位置。• 愿景使命与战略定位: Autodesk的公司愿景是“帮助每个人创造更美好的世界”,在制造领域则体现为**“Democratize Manufacturing”**(让制造技术大众化)。Autodesk使命是通过易用且负担得起的软件工具让设计与制造能力惠及更广泛的用户,从专业工程师到个人创客。战略定位上,Autodesk将自家Fusion 360定位为新一代制造平台,寄望其成为行业标准,就像AutoCAD之于制图领域那样。该平台集成CAD/CAE/CAM/PCB设计等多功能,体现了Autodesk对于未来产品开发流程一体化的愿景[47][48]。Autodesk强调云协作和数据管理的重要性,认为未来CAD/CAM应摆脱单机模式,实现团队实时协同和跨地域制造资源共享。这也是Fusion平台云架构的战略意义所在。在技术前瞻上,Autodesk积极布局增材制造(Additive)和AI自动化编程,预计未来制造软件将更多采用生成式设计、智能优化等技术[49]。综上,Autodesk将自己定位为“面向未来制造者的软件提供商”,以开放平易近人的形象和不断创新的技术来实现其使命。• 产品线协同与竞争优势: Autodesk的竞争优势首先在于其庞大的CAD用户基础和由此带来的协同效应。大量设计工程师使用Autodesk的CAD软件,通过附加Fusion 360或CAM插件,Autodesk顺理成章地将他们转化为CAM用户。设计和制造一体化带来的用户黏性,使Autodesk能提供跨越设计-仿真-加工的统一用户体验,这是许多竞争对手所不具备的[50][51]。其次,Autodesk的云平台策略让其在协同和跨设备使用方面领先一步,特别对年轻一代用户具有吸引力。此外,Autodesk产品价格策略灵活,从免费教育版到按需订阅,大幅降低了中小企业采用专业CAM的门槛。虽然在顶尖五轴加工高端市场,Autodesk面临老牌竞争对手挑战,但其通过不断融合Delcam技术并发挥软件易用性的传统,在中端市场建立了性价比优势。例如Fusion 360提供了其他高端CAM软件数万美元功能,却以低廉订阅费提供[52][53]。最后,Autodesk积极打造网上社区和学习资源,用户可以方便获取技术支持和培训,这也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综合而言,Autodesk凭借设计+制造平台化战略、云技术和价格优势,形成了与传统CAM巨头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在CAM市场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Siemens Digital Industries Software(西门子数字工业软件,原UGS)• 核心技术模块演进: Siemens公司的CAM软件以NX CAM为代表,其渊源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的美国空客公司开发的UNIAPT系统[54]。UNIAPT于1969年发布,是世界上最早的商用端用户数控编程软件之一[54]。随后,该软件演进为Unigraphics系统,实现了CAD与CAM的融合。1990年代,Unigraphics并入EDS公司并与SDRC公司的I-DEAS软件合并,最终在2002年推出统一的NX平台[55]。NX集成了CAD/CAE/CAM功能,CAM模块涵盖车、铣、电火花、多轴联动等各类加工策略。Siemens在2007年收购UGS后,持续增强NX CAM:引入了基于特征的自动编程、刀路优化(如自适应高速切削)和机床仿真验证等模块。在2010年代,Siemens进一步将增材制造、基于工业机器人加工等新技术纳入NX制造模块。还开发了Tecnomatix数字化制造解决方案用于工艺规划,与NX CAM联动。如今的Siemens NX CAM具备业界领先的多轴加工能力、复杂刀具路径算法和高效后置处理,能够与数控系统(如Siemens自家Sinumerik系统)高度匹配,构成从设计模型到机床代码的完整解决方案。• 人才与组织变迁: Siemens CAM业务通过收购UGS公司获得,其核心人才来自UGS及前身Unigraphics的工程队伍。Unigraphics团队历史上聚集了一批CAD/CAM领域专家,如“CAD/CAM之父”帕特里克·汉纳提曾在其前身公司工作[56]。并入Siemens后,原UGS管理层大部分留任,确保了技术延续。西门子将UGS改名为Siemens PLM Software(现为Siemens Digital Industries Software),成为西门子工业自动化集团的一部分[57]。组织架构上,Siemens让PLM软件部门与其工业控制和自动化部门协同,使CAM软件团队能与数控系统、工厂自动化团队紧密合作。这促进了NX CAM与Sinumerik数控系统功能上的融合与优化。近年来,Siemens积极在全球布局研发中心,在美国、欧洲、印度等地都有CAM开发团队,但决策与旗舰研发仍在美国(UGS原总部)和德国。本地化服务团队则遍布全球主要工业国家。总体而言,Siemens通过整合UGS的人才与自身工业领域专家,打造了一支在软件与硬件结合上独具优势的团队,推动CAM技术与机床控制、工厂管理融合发展。• 财务与营收情况: Siemens Digital Industries Software隶属西门子数字化工业集团。据西门子年报披露,2024财年数字化工业软件业务营收约30亿欧元,其中NX、Teamcenter等PLM软件是主要组成部分。CAM软件作为NX套件的一部分,没有单独列出收入,但NX整个产品线在全球高端CAD/CAM市场份额名列前茅。西门子整体财务实力雄厚(集团2024财年收入超700亿欧元),软件业务利润率也很高。在财务投入上,西门子每年对数字化工业软件研发投入占该部门收入的15%以上,其中CAM相关投入包括开发新版本NX的功能、支持新机床和新工艺等。由于西门子软件通常与硬件成套销售,例如将NX CAM与Sinumerik控制系统打包给客户,因此部分CAM软件收益体现在更高的硬件销售中。西门子通过其融资部门还能为客户采购软硬件提供金融方案,进一步促进销售。这种强大的财力与业务协同,保障了西门子CAM业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和市场占有。• 市场策略与切入点: Siemens的CAM市场策略以服务大型制造企业为重点,主打“全集成数字化解决方案”。其切入点通常是这些企业已经在使用Siemens的PLM或自动化产品。例如汽车和航空公司若采用Teamcenter PLM或西门子控制器,西门子会进一步推荐NX CAD/CAM,以实现数据贯通和系统兼容。Siemens特别强调NX CAM在高端复杂加工上的优势,锁定航空航天、国防、汽车发动机等对五轴联动和高精度要求极高的领域。这些领域往往要求定制化的后处理和机床联调,西门子作为数控系统供应商可以提供端到端支持,这是其竞争对手难以比拟的切入优势。另外,Siemens通过全球技术中心和合作院校开展示范项目(如数字化示范工厂)来推广其CAD/CAM方案。在中小企业市场,西门子主要通过授权经销商销售较简化的CAM Express(已并入NX Machining)版本,以降低成本吸引用户。近年来,西门子顺应工业4.0趋势,将CAM与制造执行系统(MES)、物联网平台相结合,以“数字孪生工艺”为卖点吸引希望升级智能制造的客户[15][16]。总体来说,西门子的市场策略围绕“深耕大客户、软硬一体、生态锁定”展开,在高端CAM市场占有稳固地位。• 愿景使命与战略定位: Siemens Digital Industries Software的愿景是实现**“数字孪生”——即为客户构建产品、生产过程和设备的完整虚拟数字镜像,从设计一直贯穿到制造与维护[15]。在这一愿景中,NX CAM担当将数字设计转化为实际加工的关键环节,其使命是确保虚拟与现实完美对接。西门子战略定位自身为“工业数字化引擎”**,NX CAM被定位为数字化制造版图中的核心组件,与Siemens的CAD(NX CAD)、仿真(Simcenter)、控制器(Sinumerik)和MES(Opcenter)协同工作。西门子强调通过其解决方案,企业可实现从工程设计到车间制造的无缝流程,缩短产品上市时间并提高灵活性[10][58]。在技术路线方面,西门子致力于融合AI助手、基于知识库的智能加工规划等前沿技术,以保持其CAM解决方案的先进性。同时,西门子积极参与制定工业软件标准,与主要机床厂合作推进接口开放和智能机加工标准化,使其战略契合全球智能制造的发展方向。简而言之,西门子将CAM软件提升到工业战略高度,作为实现未来“数字企业”愿景的重要支柱之一。• 产品线协同与竞争优势: Siemens NX CAM的最大竞争优势在于与西门子完整数字化企业产品线的协同。NX CAM直接读取NX CAD的设计模型,依托统一数据平台,实现设计变更和加工编程的实时联动,避免了传统CAD-CAM数据转换的误差和延迟[59]。同时,它与Siemens Teamcenter集成,可在PLM环境下进行工艺规划和刀具库管理,并将加工工艺与产品BOM/工艺路线关联,方便知识沉淀和重用。这种PLM级协同是其他CAM方案很难完全做到的。此外,作为Sinumerik数控系统的提供商,西门子能够针对其控制器优化CAM后处理和刀轨,使加工效率和表面质量达到最优。例如NX CAM输出的刀轨可以包含Sinumerik高级指令,实现高速高精模式下的性能[60]。再者,西门子在机床加工仿真方面结合自身自动化技术,提供包含机床控制逻辑的高保真虚拟调试(通过Run MyVirtual Machine等),这使客户能在数字环境中调试G代码,大幅减少试切时间[58]。这些软硬件一体的优势,使西门子CAM在顶级制造企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最后,西门子品牌在工业界的声誉、其全球支持体系,也是竞争优势的重要部分。总体而言,西门子通过“设计-仿真-制造-控制”全流程协同,为客户带来显著价值,这是其在CAM市场长期占据高端份额的关键原因。OPEN MIND Technologies AG(OPEN MIND公司)• 核心技术模块演进: OPEN MIND成立于1994年,总部位于德国[61]。其旗舰产品hyperMILL是一套模块化CAD/CAM解决方案,起初侧重于模具与复杂曲面加工的CAM编程。hyperMILL从2.5轴、3轴铣削起步,逐步发展出强大的5轴联动加工策略,被誉为五轴加工技术的先锋[62]。OPEN MIND在1990年代末率先推出了自动碰撞检测五轴刀路、旋转刀轴加工等功能,满足了航空发动机叶片、涡轮叶轮等复杂零件制造需求。进入2000年代,hyperMILL增加了车铣复合模块、钻削循环优化,以及专门的高速加工策略(如铣削Maxx Machining套件,实现高效粗加工和精加工刀路)。近期,OPEN MIND拓展了增材制造模块(混合制造路径规划)、机器人刀路和自动化编程接口等新技术[63][64]。其最新版本还包含虚拟机床仿真(hyperMILL Virtual Machining)和车间物联(Connected Machining)等功能,表明核心技术从单纯CAM编程扩展到全面的加工过程优化和数字化衔接。OPEN MIND始终坚持自主研发核心算法,据公司介绍,其所有核心刀路生成技术均由内部团队开发,这确保了hyperMILL在高难度加工领域保持技术领先[65][61]。• 人才与组织变迁: OPEN MIND由一批德国CAD/CAM专家创建,早期员工集中在铣削加工算法领域。公司高层如首席执行官Volker Nesenhöner博士(现任监事会主席)等均具有深厚行业背景[61]。OPEN MIND自成立以来保持了独立运营,组织架构精简灵活。目前公司在全球拥有400多名员工,其中研发人员占90多人[66]。2012年,OPEN MIND被德国Mensch und Maschine软件集团收购成为其子公司,但仍保持品牌和研发独立性[61]。在组织演进方面,OPEN MIND通过在欧美和亚洲设立分支机构与本地代理,不断拓展国际市场版图,目前在全球设有17家分公司[67]。人才策略上,公司注重保持小而精的开发团队,核心技术都由内部培养的专家负责,不依赖外部OEM算法[65]。2022年,OPEN MIND收购了德国Hummingbird公司多数股权,将制造执行系统(MES)领域的人才和技术纳入麾下,以拓展产品线[68]。总体而言,OPEN MIND在组织上较为稳健,核心团队稳定且专注,这为其长期技术创新提供了保障。• 财务与营收情况: OPEN MIND作为上市公司Mensch und Maschine集团的一部分,根据集团财报,其CAM软件业务近年来增长稳健。Tracxn数据显示,OPEN MIND 2021年年收入约为2.66亿欧元[69](需注意其中可能包含集团内部销售)。另有第三方估计该公司年营收约在5000万至1亿美元之间[70]。OPEN MIND拥有超过1万家客户、2万套软件装机量[66]。其盈利能力较强,在高端CAM市场建立了溢价地位。被并入Mensch und Maschine后财务更趋稳健,集团对其研发投入持续增加。尽管OPEN MIND规模不及行业巨头,但其专注高端市场,客单价较高且客户忠诚度强,因此财务表现健康。公司每年参加全球主要机床与制造展(如EMO、IMTS)推广产品,营销投入适中。总体来看,OPEN MIND财务规模属于中型CAM厂商,但在利基市场具备较高利润率和持续增长潜力。• 市场策略与切入点: OPEN MIND的市场策略聚焦于高端精密加工领域,特别是对5轴联动和复杂曲面要求极高的行业如航空航天、汽车模具、涡轮机械等[62][71]。其切入市场的核心卖点是hyperMILL软件卓越的五轴加工能力,这帮助公司在竞争激烈的模具/航发零件编程市场站稳脚跟。OPEN MIND非常注重与机床厂和刀具厂的合作,它与知名机床制造商(如德马吉森精机DMG MORI等)建立全球销售合作伙伴关系,由机床厂将hyperMILL作为高端编程方案推荐给用户[72]。这种策略使OPEN MIND得以借助机床渠道触达终端客户。另一方面,OPEN MIND通过举办技术日、研讨会等方式直面高级编程员群体,强调其软件在缩短编程时间、提高表面质量方面的优势。区域市场方面,公司在德国本土和欧洲高端制造业中占有率较高,并通过代理拓展了日本、北美、中国等市场的高端客户。对于一些垂直应用,OPEN MIND提供特别版本(如针对叶轮叶片的专用加工模块),实现“以点带面”进入特定行业。凭借专注五轴这一明确定位和良好口碑,OPEN MIND在其细分市场建立起**“技术领导者”**的品牌形象[73][62]。• 愿景使命与战略定位: OPEN MIND的使命是提供“技术上优化的CAD/CAM解决方案”,通过独特功能为客户带来显著更高的编程和切削效率[74]。公司愿景是在数字化制造市场上成为技术领导者,以创新引领加工工艺改进[73]。作为一家专注CAM的厂商,OPEN MIND战略定位自己为**“专业领域冠军”**:即在多轴加工这一专业领域保持全球顶尖水平,而不试图拓展非核心的软件产品。其企业文化强调持续创新,每年在软件中加入大量独创性功能,过去30年中多次引领业内技术趋势[75]。OPEN MIND还强调与用户密切合作,其愿景的一部分是通过和客户共同开发来推动工艺进步。公司的宣传口号如“Top Performance in Manufacturing”(制造业顶尖性能)体现了其将自身定位于高性能CAM解决方案供应商,为追求卓越工艺的客户服务。展望未来,OPEN MIND计划继续在自动化编程、车间联网(如BEST FIT自动对刀技术)等方向发力,以保持其五轴和高端加工软件的领先地位,同时通过MES产品涉足更广泛的生产过程,为客户提供从编程到生产优化的整体方案。• 产品线协同与竞争优势: OPEN MIND的主要产品线围绕hyperMILL CAD/CAM软件,此外还有HyperCAD-S(公司自有CAD模块)及近期扩展的hyperMILL BEST FIT、Automation Center等附加工具[76][77]。这些产品线协同作用明显:HyperCAD-S提供针对CAM优化的CAD功能(如直接建模模具型腔的电极),hyperMILL则无缝接入CAD数据进行编程,Automation Center允许批量零件自动编程,大幅减少重复劳动。这样的一体化方案减少了不同软件间的数据传输和学习成本。OPEN MIND的竞争优势首先在于其卓越的五轴和高速加工算法。客户反馈表明hyperMILL生成的刀路在光顺性和效率上表现出色,可减少加工时间和刀具磨损[62]。其次,公司高度专注研发,其独有功能例如自动倾斜防碰撞、五轴螺旋精加工等往往领先业界推出,为用户提升了加工品质和安全性。第三,OPEN MIND与众多刀具、机床厂合作适配,这意味着hyperMILL内置了大量针对具体机型的后处理和切削数据库,开箱即用体验良好[78][72]。另外,作为一家中型公司,OPEN MIND能提供更贴近客户的技术支持和定制服务,响应速度快,这也是客户选择的重要因素。最后,在竞争层面,OPEN MIND避开与CAD巨头的正面竞争,而是在自身擅长的领域建立起技术壁垒,全球许多顶尖模具厂和车间把hyperMILL作为指定编程标准,由此形成良好的口碑效应。总的来说,通过领先的技术、专注的产品和紧密的行业合作,OPEN MIND在高端CAM市场拥有了稳固的竞争地位。Cimatron有限公司(原锡马特龙公司)• 核心技术模块演进: Cimatron于1982年在以色列成立,最初名为MicroCAD,专注于模具和型腔加工的CAD/CAM解决方案[79]。1987年公司更名为Cimatron,并推出了全球首批集成CAD/CAM系统之一——Cimatron IT[80]。其特点是在同一环境下完成模具设计和数控编程,提高了效率。90年代末,Cimatron发布Windows平台的新一代产品CimatronE,强化了电极设计、模架标准件库和三轴/五轴铣削加工功能[81]。2008年,Cimatron收购美国Gibbs & Associates公司,将GibbsCAM(专长于车削及车铣复合编程)纳入产品线[82]。此举使Cimatron在模具之外,又具备了通用机械零件加工的软件模块。合并后,CimatronE侧重模具与电极CAD/CAM,GibbsCAM侧重生产加工和多轴车铣。2010年代中期,Cimatron增加了五轴联动、机器人加工、基于知识的自动编程等模块,以追随行业技术趋势。需要指出的是,Cimatron产品一直以满足模具制造特殊需求见长,其模具拆模、型腔分模和电极加工模块在行业内有口碑。GibbsCAM则以简洁易用的界面和强大的多通道车铣同步加工功能著称。两条产品线相互补充,奠定了Cimatron在工具制造和车间加工两方面的技术基础。• 人才与组织变迁: Cimatron由以色列工程师Itzhak Wiener等创立,创业团队融合了机械和计算机背景。公司于1996年在纳斯达克上市,逐步国际化拓展[81]。2008年并购GibbsCAM后,原Gibbs公司创始人Bill Gibbs加入Cimatron管理层,担任副董事长和北美总裁至少五年[82]。这保证了GibbsCAM团队和技术平稳过渡。Cimatron在全球设有分支机构和经销网络,如美国、德国、中国、韩国等,并曾通过并购意大利Microsystem公司加强欧洲业务[83]。2015年,3D打印机厂商3D Systems以约9700万美元收购Cimatron及GibbsCAM[45]。此后Cimatron团队和资产并入3D Systems软件部门。作为3D Systems子公司期间,Cimatron的人才主要保持原状,继续开发CimatronE和GibbsCAM。但3D Systems自身在制造软件领域战略调整,于2020年将Cimatron和GibbsCAM出售给私募基金Battery Ventures[84],后者组建了名为CAMBRIO的新公司来运营Cimatron和GibbsCAM业务[84]。2021年,瑞典工业集团山特维克(Sandvik)又收购了CAMBRIO,将Cimatron和GibbsCAM纳入Sandvik制造解决方案部门[85]。在这一系列并购中,Cimatron的核心研发团队多数得以保留,并与新东家的资源结合。可以看到,Cimatron组织历经独立上市、被3D Systems收购、再被金融投资和工业集团收购的变迁,但其以色列和美国两大研发中心一直延续运作。整体人才队伍兼具模具CAD/CAM和通用CAM领域的丰富经验。• 财务与营收情况: Cimatron在独立运营末期(2014年)年营收约4,000万美元,并实现连续多个季度盈利[86]。3D Systems收购时对价约9700万美元[45],体现市场对其业务价值的认可。被3D Systems并入后没有独立财务披露,但从3D Systems公告可知,2019年Cimatron+GibbsCAM业务出售价格为6500万美元[43](低于收购价,可能由于增长不及预期)。2021年山特维克再次收购CAMBRIO时,这一业务营业利润率达两位数。当前在Sandvik旗下,Cimatron/GibbsCAM业务与同属Sandvik的Mastercam等协同,分享集团的销售网络。尽管Cimatron规模不大,但在模具软件细分市场占有稳定份额,并拥有约5万套软件装机[87]。客户群包括大量汽车、电子消费品领域的模具制造商和中小加工车间,给公司带来稳定的维护升级收入。Cimatron所在的CAMBRIO业务2021年销售额估计在数千万美元量级,利润率较高且现金流稳健。如今有山特维克雄厚资金支持,其财务前景进一步看好,将受益于集团加大对制造软件的投入。• 市场策略与切入点: Cimatron的市场策略聚焦于模具与模具加工领域,切入点是提供能显著提高模具设计与制造效率的一体化软件。该公司很早就在营销中强调“一站式模具解决方案”,其CimatronE可以从产品分型、型芯型腔设计、电极提取一直做到NC加工和电极放电图生成,让模具厂摆脱在多款软件间转换的痛点[88]。这使Cimatron在汽车和电子模具加工企业中建立了据点。在北美市场,Cimatron通过GibbsCAM打开了生产车间市场局面。GibbsCAM以简单直观的操作、强大的车削功能吸引了大量独立机加工店和中型厂商。两者结合后,公司可以对制造企业宣传“从模具开发到零件加工,皆有解决方案”。Cimatron也通过与机床和刀具厂商合作实现市场渗透,如与日本三菱电机合作推广线切割模块,与刀具厂联合提供刀具路径策略模板等。区域拓展上,Cimatron除了在欧美市场经营,还特别注重亚洲(如中国)的模具市场,曾通过当地代理在中国汽车模具行业获得不少客户。总体而言,Cimatron的市场战略是一种“利基聚焦”策略:牢牢服务模具制造这个垂直领域的用户群,同时借辅助的GibbsCAM产品覆盖一般加工需求。通过多年的口碑积累,Cimatron在模具圈有一定品牌忠诚度,其用户往往是因为看重其专业功能而持续使用,从而形成相对稳固的市场基础。• 愿景使命与战略定位: Cimatron的愿景是成为模具制造行业的首选CAD/CAM供应商,其使命在于**“简化并加速模具开发流程”。公司将自己定位为模具车间的合作伙伴,以软件帮助这些企业缩短交期、提高竞争力。Cimatron软件常强调“让工具制造更简单”的设计理念,例如提供专家系统自动分析拔模角、生成电极,这体现了其以制造工程师为中心的产品理念。战略定位方面,Cimatron深知与通用CAD/CAM巨头硬拼并无优势,因此一直专注自身细分市场,不追求成为全行业通用平台,而是在模具、模冲和电极加工等方面追求极致功能。与此同时,它也定位为“工艺知识的承载者”,试图将模具师傅的经验固化到软件中(如模具向导、加工模板),帮助企业留存和传承制造知识。这一点迎合了模具行业经验依赖度高的特性。近年来在Sandvik旗下,Cimatron的使命有所拓展:Sandvik提出通过软硬件结合提高制造效率,Cimatron也融入其“数字制造”战略,被定位为Sandvik数控加工生态中重要的软件拼图,与刀具优化和车间自动化相结合。因此Cimatron未来可能肩负起更多与集团资源整合的任务,例如与Sandvik刀具数据库对接实现自适应加工优化**等。但总体不变的是,其核心战略仍将围绕模具及复杂零件制造定位展开。• 产品线协同与竞争优势: Cimatron公司的主要产品CimatronE和GibbsCAM在功能上有所侧重,但在销售和技术上形成协同互补。对于模具厂,CimatronE提供完整的CAD/CAM流程,而若模具厂也有零件加工需求,可增购GibbsCAM使用统一的服务与支持团队。这为客户提供了一揽子方案。两软件在后处理、刀具库等方面通过统一接口共享了一些资源,使得公司支持团队能更高效地服务用户。此外,Cimatron的竞争优势在于其深度贴合模具行业需求。例如,CimatronE内置丰富的模架标准件库、电极设计模块和分模向导,大幅减少人工重复劳动;其二维与三轴加工策略经过针对模具型腔的优化,生成刀路安全高效,深受模具师傅信赖。这些专业功能是通用CAM软件里难以找到或不够精细的[88]。另一方面,GibbsCAM的优势在于简易性与灵活性:它采用图形化工序图编程,多通道同步直观易用,让车铣复杂加工的编程变得相对轻松。这为公司赢得众多中小用户。结合起来,Cimatron公司覆盖了从精密模具制造到批量零件机加工的不同应用场景,形成了较全面的产品组合。最后,Cimatron在模具行业经营多年,建立了良好声誉和客户关系,这是新进入者难以一朝取代的软优势。如今又背靠Sandvik的全球网络和技术资源,这将进一步巩固其竞争地位。总而言之,行业专精、产品互补、用户忠诚构成了Cimatron公司的主要竞争优势,使其在所服务的市场中保持重要位置。CNC Software Inc.(Mastercam软件公司)• 核心技术模块演进: CNC Software公司于1983年在美国康涅狄格州成立,随即发布了Mastercam软件[89][90]。Mastercam最初是运行于IBM PC的2D数控编程工具,旨在让当时昂贵的大型机NC编程平民化[91]。随着PC计算能力提升,Mastercam在80年代后期扩展出三维曲面加工和3轴铣削模块,90年代加入车削和线切割模块,形成了较完整的CAD/CAM套件。Mastercam一直保持每年更新,不断融入新技术:例如21世纪初推出“动态刀路”(Dynamic Motion)技术,通过优化刀具负载实现高速高效加工[92][93];中期增加了五轴联动加工功能和复杂多面体加工策略,使软件能够应对航空等复杂零件制造需求。Mastercam还开发了车铣复合模块和多轴车削支持,以适应复合机床的兴起。最近十年,Mastercam进一步提升了用户界面和自动化程度,引入了基于特征的加工、自动毛坯更新仿真等。2022年,Mastercam版本已经进化至第40个年头,累计实现了数十项重大技术演进,从最初的二维编程工具成长为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多轴CAM解决方案之一[94]。然而其软件依然强调易学易用的设计,这是核心模块演进中不变的主题。• 人才与组织变迁: CNC Software由Mark Summers和兄弟Jack、Brian Summers共同创立[89]。作为创始人之一,Mark Summers本身是机械加工技师背景,这使公司从诞生开始就深刻理解车间需求[91]。在Mark Summers的领导下,Mastercam团队始终保持家族式运营文化,许多员工加入公司十几年、二十年以上。2014年Mark的女儿Meghan West出任公司总裁,完成了新一代的领导交接[95]。Meghan继续推进Mastercam在教育和全球市场扩张,同时保持公司的独立性和文化。CNC Software多年来一直由家族私人持有,直到2021年9月被山特维克集团收购,成为其制造解决方案部门的一部分[96]。收购后,公司核心管理和开发团队大致保持不变,Mark Summers担任顾问角色,Meghan West继续领导运营,整合进入大集团。组织架构上,CNC Software总部及开发中心位于美国Tolland,另在瑞士设有欧洲子公司。公司十分重视经销商渠道,全球有数百家Mastercam经销商和培训中心,形成了庞大的代理网络。Mastercam的组织文化以用户社区和经销商网络为支撑,倾听一线用户反馈驱动开发[97][98]。整体而言,Mastercam的人才队伍稳定并持续壮大,目前在Sandvik支持下,将有更多资源投入开发,但也面临融入大公司流程的新调整。• 财务与营收情况: Mastercam是全球装机量最大的CAM软件。截至2022年底,Mastercam累计安装许可数接近30万套,连续28年在CAM市场以装机量计排名第一[99][95]。在被Sandvik收购前,CNC Software为私人公司,其财务数据未公开。但根据行业调查,Mastercam在CAM市场份额约占14.5%[100]。按CAM软件市场2020年前后的规模估计(约20亿美元),Mastercam每年营收可能在数千万美元以上级别。公司的盈利能力较强,因为其采用经销商销售加年度维护费模式,用户续费率高且营销成本较低。Mastercam通过经济实惠的定价占领了大量中小型企业和教育市场,这些体量积少成多,构成可观收入来源。2021年Sandvik收购CNC Software据报道价格约为3.75亿美元,显示出市场对Mastercam未来现金流的认可[101]。目前在Sandvik财报中,Mastercam隶属制造解决方案板块,该板块2022年收入增长了20%以上。可见Mastercam在并入大集团后保持了增长势头。总体而言,Mastercam的财务状况长期稳健,拥有数以万计的维护付费客户,现金流稳定。这也解释了为何它能在几十年里保持独立发展并持续投入改进功能。• 市场策略与切入点: Mastercam的市场策略核心在于**“普及型CAD/CAM”。它通过相对低廉的价格、完善的教学资源和经销商网络,切入了全球众多中小企业和职业院校市场[102][103]。在上世纪80年代,当昂贵的CAM系统让很多小工厂望而却步时,Mastercam以PC软件的形式进入市场,为那些靠手工编程或廉价软件的用户提供了可负担的解决方案[104]。这种亲民路线奠定了Mastercam广泛的用户基础。Mastercam非常重视教育市场,多年来通过“未来制造商”计划向学校捐赠软件或提供折扣,使其成为职业学校教学标准[105][106]。许多机械专业毕业生在校学的就是Mastercam,进入企业后往往推动引入Mastercam,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此外,Mastercam依靠遍布各国的授权经销商提供本地化支持和培训,经销商不仅销售软件也提供实施服务,确保用户能顺利上手。这种渠道策略让Mastercam深入各制造业集群。对于高端客户,Mastercam也提供多轴和专业模块,但总体策略是不与高端软件硬碰,而是牢牢抓住中端市场最大的用户群。例如普通机加工店、模具维修、小批量零件厂几乎随处可见Mastercam的身影。公司每年都会赞助CNC技能竞赛、举办全球用户大会Mastercam World等,强化与用户互动。这种社区运营使Mastercam形成口碑相传效应。可以说,Mastercam通过价格亲和、注重教育、渠道下沉**的策略,占领了CAM市场的“群众基础”,成为行业事实上的入门标准之一。• 愿景使命与战略定位: Mastercam的使命是**“Empower Machinists”,即赋能一线数控编程和操作人员,提高其工作效率和能力。其愿景是让数控编程像使用办公室软件一样普及,为制造业培养和提供更多技能人才。这一点从Mastercam长期深耕教育可见一斑[98][106]。Mastercam战略定位自己为“通用型、高性价比CAM解决方案”。不同于有些竞争对手专注某些高端市场,Mastercam力求覆盖广泛的加工类型和用户层级:从简单2D切割到五轴复杂加工都有相应模块,使其定位成为用户不需要换其他软件的一站式平台。Mastercam还将自身定位为行业标准的推动者,其开发团队与机床、刀具厂商紧密合作,以确保Mastercam及时支持新机床和新刀具技术,巩固其“兼容性最佳”的形象。此外,公司非常强调用户社区的重要性,视用户反馈为产品改进的方向,实际上是将Mastercam平台定位为一个由用户共同塑造的工具,这种亲和力也是其品牌资产之一[97][52]。在被收购后,Mastercam愿景拓展为与Sandvik的切削工艺专长相结合,提供从编程到切削执行、刀具优化的整体方案,但核心定位仍然是制造业普及型CAM软件。这与Sandvik的“每一刀皆优化”理念契合。总体来说,Mastercam矢志成为“人人可用的专业CAM”**,这是其一直坚持的定位和使命。• 产品线协同与竞争优势: Mastercam的软件产品线包括Mill铣削、Lathe车削、Router木工加工、Wire电火花线切割、Design CAD设计模块,以及多轴和多任务机床附加模块等,构成完整生态。各模块界面和操作风格一致,用户可根据需求组合使用,这种产品线协同性降低了用户学习新模块的难度。例如,从2轴铣削用户升级到5轴联动,可在熟悉环境下使用新增的多轴功能,无需更换软件平台。Mastercam的竞争优势首先在于庞大的用户基础和社区。全球成千上万的编程人员精通Mastercam,使得雇主在招聘和培训上更倾向采用该软件。据统计,Mastercam连续多年占据全球CAM行业约25-30%的市场装机份额[107]。如此高的普及率本身就是竞争壁垒。同时,Mastercam在易用性方面口碑极佳,其界面和工作流程经过几十年优化,贴合车间技工的思维习惯,不少用户评价其“上手快”,这帮助它战胜许多功能类似但复杂难学的竞争软件[52][53]。再者,Mastercam拥有业内规模最大的经销与技术支持网络,无论用户身处何地都能获得本地支持,这是小公司难以匹敌的优势。功能上,Mastercam这些年也不断追赶高端技术,五轴、测量、机器人加工等功能日益完善,使其综合能力强劲且保持高性价比:例如与顶级五轴CAM相比,Mastercam以更低价格提供接近的功能套件,因而性价比突出[108][109]。最后,Mastercam与高校合作培养了大批青年用户,为行业输送人才,这种生态优势形成良性循环。综上,Mastercam的竞争优势可以概括为**“用户多、易上手、网络强、功能全、价格实”**。这些优势相互 reinforcing,使其在CAM市场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尤其在教育和中小制造企业市场难有替代者。Tebis股份公司(Tebis Technische Informationssysteme AG)• 核心技术模块演进: 德国Tebis公司创立于1984年,专注于模具、车身模型制造的CAD/CAM软件开发[110]。其产品Tebis CAD/CAM系统以三维曲面建模和精密曲面加工见长。Tebis早期(1980年代)创新地采用PC平台开发3D CAD/CAM系统,是当时少数在PC上实现实时曲面显示和加工编程的软件之一[111]。1989年发布的Tebis版本2.0引入图形用户界面,能够实时动画显示刀具路径[112]。1990年代,Tebis持续迭代版本3.x系列,增加了诸如Automill自动曲面加工技术(可跨曲面连续生成刀路)[113]、刀具库和参数化模板等功能[114]。到3.5版本,Tebis引入加工过程模板、作业管理器等,提高了NC编程自动化程度[115][116]。2000年代推出的Tebis 4.0换上全新界面,支持特征识别和2.5D加工、首次支持数控车削和工业机器人加工、并加入淬火和熔覆激光加工路径模块,体现其向多工艺CAD/CAM发展的趋势[117][118]。最新的Tebis 4.1版于2020年发布,核心是引入全新参数化关联CAD内核,将自由曲面、实体和网格结合,支持混合建模;还强化了CAD模板和加工模板的联动,使设计更改能自动更新加工程序[119][120]。总体而言,Tebis技术演进始终围绕模具/模型制造流程,逐步将设计、规划、加工和质量检验模块集成,实现端到端数字流程。其Automill多曲面自动刀路、知识库驱动加工和五轴联动高光整加工是核心竞争力所在,保持着在汽车模具及航空模型制造中的高端地位。• 人才与组织变迁: Tebis由Bernhard Rindfleisch先生于1984年创立[121]。公司早期是两人创业,之后逐步扩张为德国领先的CAD/CAM软件供应商[122]。1991年,Tebis改制为股份公司,为员工持股奠定基础[123]。Tebis总部位于慕尼黑地区,一直保持核心开发团队在德国本土,研发高度集中以确保软件品质。在全球布局上,Tebis相继成立了17个子公司或办事处,员工数量增至400余人[124]。其中包括中国、西班牙、美国等市场的分公司,提供本地销售和技术支持。Tebis的企业文化偏向工程师导向,据报道它起源于一个应用数学研究小组[125],因此对技术研究高度重视。公司自创建以来领导层较稳定,Rindfleisch先生长期担任董事会主席。Tebis也是一家员工合作制色彩浓厚的公司,官方披露其在法国分支以合作公司(SCOP)形式运营[126]。这种文化鼓励长期服务,公司员工流失率较低,积累了丰富行业经验。2019年,Tebis庆祝成立35周年之际强调了其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127]。在组织结构上,Tebis设有咨询部门(Tebis Consulting),专门为客户提供工艺优化咨询,与软件销售配合[128]。这显示出其组织变迁中逐渐从单纯软件商向解决方案提供者转型。整体看,Tebis的人才策略和组织发展走的是稳健、专注路线,没有通过被收购或收购他人来扩张,而是立足自身擅长领域精耕细作。• 财务与营收情况: Tebis作为私有公司,不公开详细财务数据。不过Tracxn资料显示其未经历外部融资,是一家未上市的成熟企业[129]。据估计,Tebis年营收规模在数千万欧元左右。Tebis拥有超过2000家客户(主要是汽车主机厂、模具厂和航空制造商),这些客户往往购买多套软件及长期维护服务,使Tebis获得持续收入来源。公司在德国市场占有明显优势,根据CIMdata报告,Tebis在2017年CAM软件全球收入中位居前十,并被认为是全球CAM市场增长最快的公司之一[128][130]。其盈利能力尚可,软件许可和服务利润率较高。同时Tebis投入了相当资源在研发和咨询服务扩展上,以巩固市场地位。2019年Tebis在德国亚琛购置新办公大楼,表明了公司稳健的财务状况和对未来增长的信心[131]。另外,Tebis通过自身咨询部门也能获取一定服务收入,这在同行中是不多见的。据管理层介绍,公司每年保持稳定的现金流和可投入增长的利润,用于持续开发软件功能并支持海外扩张。总的来说,Tebis财务规模属于中等,但在其核心高端市场有强定价权,财务健康,为其独立发展提供保障。• 市场策略与切入点: Tebis的市场策略以汽车模具和航空模型等高端领域为焦点,通过深耕行业工艺来赢得客户。其切入市场的主要方式是为大型汽车厂和一级供应商提供定制的CAD/CAM解决方案:例如德国主要汽车制造商的车身模具和冲压模很多都采用Tebis进行设计和加工编程,这使Tebis成为业内标杆。Tebis也进入这些客户的供应链体系,逐层推广到二级、三级模具供应商,形成行业集群效应。在销售上,Tebis强调方案销售而非单纯卖软件,他们的销售工程师往往与客户一起分析现有流程并提出优化方案,再以Tebis软件和服务落实,这种顾问式销售为其赢得客户信任[128]。此外,Tebis注重与机床、刀具和检测设备厂商合作进行集成验证,确保软件能完美驱动客户现有设备,从而降低客户切换软件的风险。区域拓展方面,Tebis在欧洲市场牢固占位后,于2000年代进入中国市场,当时中国汽车行业对高端模具CAD/CAM需求旺盛,Tebis抓住机会在一汽、上汽等系模具厂中获取订单,确立高端品牌形象。类似地在美国和日本市场,Tebis走的是服务高端利基客户的路线,市场份额虽非最大但客户质量高、忠诚度强。Tebis不追求大众化市场,因此并未大幅降低价格以争夺中小客户,而是维持相对高价策略以提供高质量支持和定制,这是其市场策略的一部分。综上,Tebis通过专注行业、顾问销售、高端定价的策略,在模具与模型制造市场牢牢占据高端份额,客户黏性很强。• 愿景使命与战略定位: Tebis的愿景是**“让数字化工艺成就更高效的模具与加工制造”。公司使命在于帮助制造企业建立从CAD设计、CAM编程到MES管理的数字流程,使传统以手工经验为主的模具制造向智能化、可复 制转变[128]。Tebis将自己战略定位为高端制造软件及服务供应商**,所服务的是愿意投入资金提升工艺水平的客户。它并不试图在低端市场追求规模,而是聚焦自身优势领域提供**“交钥匙”的解决方案**:即软件加咨询服务,确保客户真正提高效率和质量。这种定位使Tebis区别于单纯卖软件的竞争对手,更像一家行业合作伙伴。Tebis的企业愿景包括推动“数字孪生”在模具制造中的应用,通过其软件创建模具和加工的数字副本,从而优化现实生产。这和西门子等巨头的宏大愿景一致,但Tebis专注更具体的细分实践。例如Tebis致力于让客户实现工艺标准化和知识留存,如其知识库功能可将技师的加工经验以模板形式保存,愿景是解决业内面临的技工短缺和经验流失问题[128]。在长远技术战略上,Tebis也开始拥抱工业4.0,提出其软件与生产装备、管理系统互联的目标,已通过收购MES公司ProLeiS部门(2018年)切入生产管理领域[132]。因此,Tebis的战略定位实际上从“CAD/CAM供应商”升维为“数字化生产解决方案”提供者,只是范围依旧限定在其擅长的模具和精密加工领域。• 产品线协同与竞争优势: Tebis的产品线包括Tebis CAD/CAM软件、ProLeiS MES系统以及Tebis Consulting咨询服务,这三者相辅相成,形成独特竞争力。Tebis CAD/CAM软件本身功能强大,是公司核心竞争优势之一。尤其在自由曲面造型及加工上,Tebis以卓越的曲面拟合和光顺刀轨算法著称,能保障大型模具曲面加工的质量和一致性[113]。其Automill自动加工模块可以根据模型自动生成分块刀路,大幅减少编程工作量[113],这在行业内有口碑。再者,Tebis系统支持从扫描的点云/多边形开始构建曲面模型并加工,使其非常适合手工样件数控化改造流程(汽车手板→数控模检具)。这些都是竞争对手少有的功能深度。ProLeiS MES与Tebis CAM结合,使得Tebis方案可以覆盖计划、排产、刀具管理、车间数据采集等环节,为客户提供一体化数字车间平台[132]。这种软件平台广度也是竞争对手(多仅提供CAD/CAM软件)所不具备的。Tebis Consulting则以丰富项目经验帮助客户优化流程,从而带动软件销售并确保软件价值充分发挥。例如咨询团队可为客户定制加工模板,重组工艺流程,借助软件实现降本增效。这是纯软件公司无法提供的差异服务。综合而言,Tebis的竞争优势在于软件深度+方案广度+行业经验:既有顶尖的五轴/曲面加工技术深度,又通过MES和咨询拓宽了方案边界,加之30多年专注模具领域积累的工艺know-how,使其在面对相似定位的竞争对手(如其它专注模具的CAM软件)时胜出。客户选择Tebis往往因为它能提供更全面的解决方案和本行业最佳实践,而不仅是一款软件工具。因此,Tebis在其细分市场上形成了稳固的高端品牌,竞争对手难以轻易撼动。CGTech公司(CGTech, Inc.)• 核心技术模块演进: CGTech公司于1988年在美国加州成立,专注于数控加工仿真和优化软件,其代表产品VERICUT被广泛认为是数控代码验证领域的行业标准[133]。VERICUT的核心技术模块包括:刀路仿真与碰撞检测——模拟机床、刀具与工件的加工过程,检测程序中的干涉、过切等错误;材料去除模型——精确计算加工后的零件几何形状,支持逐层显示剩余毛坯;进给率优化(Force模块)——根据切削负载实时优化NC程序中的进给速度,以减少空切和提高切削效率[134]。早期VERICUT以三轴和简单五轴仿真为主,90年代后逐步支持多轴复合机床、上下料机械手等复杂场景。进入2000年代,CGTech扩展了复合材料铺带仿真(如为航空复合材料自动铺丝机编程验证)和增材制造仿真模块,以适应新工艺。如今VERICUT支持绝大多数数控系统代码(Fanuc、西门子、海德汉等),可与主要CAM软件集成,实现边编程边验证的流程。此外,CGTech开发了VERICUT Drill & Fasten等专用模块,用于飞机机身自动钻铆等特殊制造过程的仿真。2010年代,CGTech引入力学仿真,使进给优化模块能够基于刀具负载和功率要求自动调节程序,实践证明可将循环时间降低15%-25%并延长刀具寿命[13][14]。总体而言,CGTech的技术演进始终围绕**“真实感仿真”和“智能优化”**两个方向,不断提高仿真精度和功能范围,使VERICUT成为高度可靠的虚拟加工环境。• 人才与组织变迁: CGTech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Jon Prun是一位软件工程师,他在80年代末识别到NC程序验证的市场空白,组建小团队开发了VERICUT最初版本。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单一产品线,技术团队长期稳定,很多核心开发人员在公司服务超过20年。这种稳定性保证了VERICUT架构的持续演进和知识积累。CGTech总部在美国Irvine,同时在英国、德国、日本、中国等主要制造大国设立了子公司,以提供本地销售和技术支持。组织架构上,CGTech规模中等,在被并入山特维克前员工约180人,主要分布于研发和应用支持岗位。2020年底,瑞典Sandvik以未公开金额收购CGTech,将其并入Sandvik制造与加工解决方案业务[135][136]。收购后,CGTech继续以独立品牌运营,原管理层大部分留任,Jon Prun暂时担任顾问,日常运营由CGTech资深高管负责。在山特维克旗下,CGTech能够与集团内部其它CAM软件(如Mastercam等)在技术上展开协同,并借助集团全球网络拓展业务。总体来看,CGTech的组织文化以技术导向、客户服务著称,小而专注的团队构成其核心竞争力之一。被收购带来更雄厚资源的同时,公司依旧保持了专注NC仿真的发展方向。• 财务与营收情况: CGTech在被收购前是一家私有公司,但根据行业推算,其年营收规模在数千万美元级别。VERICUT作为高端软件,单套售价可达数万美元,大型客户往往购置多个模块并采购年度维护,因此CGTech客户价值较高。尤其在航空航天和汽车领域,VERICUT几乎是必备工具,这些客户支付能力强。Sandvik官方未披露CGTech具体财务,但将其描述为“NC仿真优化领域的全球市场领导者”[135]。此次收购符合Sandvik在制造软件领域的布局,亦表明CGTech业务利润和增长受到认可。收购完成后,CGTech业务被纳入Sandvik Machining Solutions板块。2021年Sandvik年报指出,包括CGTech在内的新收购软件业务共贡献约17亿瑞典克朗(≈1.7亿美元)年收入[101]。其中VERICUT估计占相当比重。这意味着CGTech营收或在1亿美元左右量级。此外,CGTech业务模式以软件许可证+维护费为主,维护续费率高,形成稳定经常性收入。由于竞争对手不多,其议价能力较强,毛利率很高。总体而言,CGTech财务表现优良,增长稳健。加入Sandvik后得以共享集团客户资源和渠道,未来营收有望继续提高,同时在开发投入上获得集团支持。从投资角度看,Sandvik的收购也印证了CGTech的长期盈利能力和市场地位之稳固。• 市场策略与切入点: CGTech的市场策略非常聚焦:以“确保数控加工安全高效”为核心价值,面向所有使用数控机床的制造企业推广VERICUT仿真优化方案。其切入市场通常伴随客户对零件报废、机床碰撞等痛点的强烈需求。CGTech最初在航空航天领域立足,因为飞机零件昂贵且加工复杂,对仿真验证的需求最迫切。通过与波音等大客户合作,CGTech树立了信誉,然后将经验推广到汽车、高端模具、能源等行业。市场营销方面,CGTech采取技术营销策略,经常举办研讨会、网络讲座演示如何通过VERICUT减少错误、节省成本,以直观数据吸引客户。该公司还注重与CAM软件公司的合作:与西门子NX、Mastercam等建立接口集成,使用户能从CAM系统一键启动VERICUT仿真[137]。这样,CGTech借助CAM厂商渠道扩大了覆盖面。此外,CGTech与机床厂、刀具厂商合作创建机器和刀具模型库,降低客户实施难度。例如,它与Sandvik Coromant在收购前就有合作,将刀具切削数据用于Force优化模块[134]。地域拓展上,CGTech非常早地进入国际市场,在欧洲和亚洲设子公司进行本地化,这帮助占领了如日本汽车行业、德国制造业等高端市场。一旦客户经历过碰撞代价或效率瓶颈,VERICUT便很容易切入。可以说,CGTech靠突出ROI(投资回报)来说服管理层、靠解决一线痛点来说服技术人员,实现上下推动的市场渗透。因此其在高端制造业中几乎没有直接替代品,策略上也成功塑造了“想安心生产,就用VERICUT”的市场心智。• 愿景使命与战略定位: CGTech的使命是**“让数控加工更可靠、更高效”。公司愿景是在所有数控加工环境中建立虚拟仿真标准,使实体加工发生前就能在数字环境中完善验证,最终实现零碰撞、零废品的目标。这与智能制造的愿景契合。CGTech战略定位自身为“中立的NC过程验证与优化专家”**。中立性很重要:CGTech不开发CAM编程软件,也不隶属任何机床或控制系统厂商,因此它能支持各种来源的刀路程序,为各类型机床提供仿真,对所有制造商都是通用解决方案。这一定位使其成为整个制造生态的伙伴,而非竞争者。CGTech在技术路线规划上紧扣行业发展,例如针对当今增材与减材复合加工、五轴联动、自动化生产等趋势,VERICUT都提供相应模块以保持领先。这体现了其愿景:无论制造技术如何演变,真实物理加工前的数字化验证优化始终需要,而且VERICUT要成为这方面的不可或缺工具。长远看,CGTech还将自身置于数字孪生实现者的位置,即通过高精度机床+工艺模型,让用户构建制造过程的数字孪生,以进行工艺改进和培训。这实际上扩展了其应用场景和价值,从单纯避免错误扩展到提高整体工艺智能水平。综上,CGTech的使命愿景非常明确,定位始终专注在NC仿真/优化领域的权威地位上,没有偏离主航道,这也是其成功关键。• 产品线协同与竞争优势: CGTech的产品线集中但功能全面,以VERICUT软件为核心延伸出多个模块,形成高度协同的体系。其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技术领先优势。VERICUT经过30多年开发,在仿真精度、速度和覆盖面上业内领先。它能够逼真模拟机床运动及材料去除,并深入到控制系统逻辑层面,许多复杂机床(如五轴联动车铣、复合加工中心)的仿真,VERICUT几乎是唯一可靠选择。这种技术壁垒使其在高端市场占据垄断性优势[138]。其次,成熟度和可靠性。众所周知航空主机厂的NC程序必须通过VERICUT验证,这是多年来的行业实践,证明了其可靠性。使用VERICUT可以大幅降低撞机、废件风险,客户乐于把这一环节标准化,由此CGTech拥有了极高的客户黏性。第三,独特的优化增值。VERICUT的Force模块等不仅仿真,还直接优化程序,让客户立即看到生产率提升和刀具成本降低的效益,这超越了一般仿真软件的作用范围[13][14]。这种实打实的增值服务建立了竞争对手难以企及的价值。第四,广泛兼容性。VERICUT可无缝对接各种主流CAM和PLM系统,以及加载各种机床、刀具库,是一个平台式工具。在数控多样化的环境下,这种兼容性本身就是一大优势,因为客户不必为不同设备使用多种仿真工具。最后,市场声誉。CGTech作为专注仿真的公司,其品牌几乎成了数控仿真的代名词。即使其他CAM软件开始具备一定仿真功能,但在高要求场景下,用户依然信任独立的VERICUT。这种品牌信任度极大巩固了CGTech的市场地位。综合而言,CGTech通过深厚技术积累、可靠口碑、独有优化功能和生态广泛性构筑了强大的竞争壁垒,在NC程序验证优化这一细分市场长期保持领导者地位,即使面对潜在竞争,其优势仍然难以撼动。SolidCAM有限公司(SolidCAM Ltd.)• 核心技术模块演进: SolidCAM公司于1984年在以色列成立,由Emil Somekh博士创立[139]。SolidCAM软件以其与CAD系统集成著称,尤其是作为SOLIDWORKS和Autodesk Inventor的嵌入式CAM解决方案。SolidCAM早期发展集中在2.5D铣削和车削模块,强调在用户熟悉的CAD环境内直接进行加工特征选择和路径生成。2000年代中期,SolidCAM推出了独创的iMachining模块,这是基于工艺学的高速铣削技术,通过特殊的螺旋刀路和动态进给实现大幅提高切削效率[46][140]。iMachining成为SolidCAM的杀手锏功能,能将加工时间减少多达70%并延长刀具寿命,因此在市场上获得广泛关注。随后SolidCAM继续扩展五轴加工模块、车铣复合模块等高端功能,但仍保持与CAD的无缝集成特点。例如其五轴模块可以在SOLIDWORKS装配体中选取基准和几何体,自动避免干涉。SolidCAM逐步增加了多通道同步、后处理编辑器和机床仿真等模块,使其功能覆盖绝大多数常见加工需求。另外,SolidCAM在2010年代也涉足增材/混合制造,在其软件中加入了增材制造路径规划的初步支持。总体而言,SolidCAM核心模块从简单2.5D加工发展到如今全面支持2-5轴铣削、车削及综合加工,而其突出特色始终是强集成性和iMachining高效加工。• 人才与组织变迁: SolidCAM自创立以来核心管理团队相对稳定,创始人Somekh博士一直领导公司并推动产品发展。他以机械工程背景创立SolidCAM,使公司从一开始就专注为工程师提供便利工具。SolidCAM总部位于以色列,多年来在德国、美国、印度、中国等地建立了子公司或办事处。目前公司规模中等,在全球有约70-100名员工[141]。SolidCAM注重与CAD软件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早在2003年即成为Dassault Systèmes认证的SOLIDWORKS金牌合作伙伴,后来也与Autodesk达成合作将SolidCAM嵌入Inventor平台。这种合作模式带来市场协同,也影响了公司组织——SolidCAM的开发团队需要紧跟CAD平台更新而调整,与SOLIDWORKS研发团队保持紧密沟通。2016年前后,SolidCAM接受了少量外部投资以加速全球扩张,但总体仍由Somekh家族控股(Owler数据显示其年收入约1亿美元[139],应证实其未上市且独立运营)。在营销组织上,SolidCAM通过各地代理和合作伙伴进行销售,并在关键市场设立分公司支持。与其他CAM公司相比,其组织架构较轻量,借助CAD渠道进行扩张,因此自身直销团队不算庞大。人才策略上,SolidCAM倾向于招聘兼具CAD和CAM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以便更好地实现两者融合。总体而言,SolidCAM的组织沿着“借船出海”策略演进,紧密围绕CAD厂商生态布置人才和机构,保持了小巧高效的发展路径。• 财务与营收情况: SolidCAM作为私人公司财务信息有限。Owler估计其年营收约1亿美元[139],Tracxn称其2022财年营收仅约139万美元但员工68人,显然不准确[142]。考虑SolidCAM在全球的客户基础(据称超2万用户)和模块售价,年营收达到几千万美元应是合理。SolidCAM的主要收入来自软件许可销售和年度维护费,其与SOLIDWORKS经销商常有捆绑销售协议,这部分销售额有一定折让给经销商。公司盈利能力尚可,依靠iMachining等差异化模块能够溢价销售。SolidCAM也通过教育版和试用版推广,培养潜在用户。尽管SolidCAM规模无法与行业最大公司比,但其增长率较高,在2010年代借助iMachining的口碑实现了不少销量提升。另外,公司运营较为精简,研发主要在以色列本部,人力成本相对低,加上借助伙伴销售降低市场费用,因此利润率估计较佳。2021年,SolidCAM宣布计划在以色列特拉维夫交易所上市以筹集资金,但后来未见后续消息,可能暂缓上市计划。目前SolidCAM财务稳健,无公开债务。展望未来,随着与Autodesk合作深化(Autodesk曾考虑收购或投资SolidCAM但未成行),其客户群可能进一步扩大,营收有望提升。但SolidCAM也面临与Autodesk自身Fusion 360的竞争压力,需要在产品上持续创新以保持营收增长。• 市场策略与切入点: SolidCAM的市场策略可总结为**“依托CAD平台,深耕集成市场”。其切入市场最成功之处在于瞄准SOLIDWORKS庞大的CAD用户群,提供嵌入式CAM解决方案。很多使用SOLIDWORKS进行设计的中小制造企业没有经验丰富的CAM程序员,SolidCAM通过与SOLIDWORKS界面高度一致的操作,让设计工程师也能胜任编程工作,这极大降低了CAM采用门槛[143]。此策略下,SolidCAM成为SOLIDWORKS生态中占有率最高的第三方CAM插件之一,并借助SOLIDWORKS经销商渠道销往全球。类似地,在Autodesk Inventor用户中,SolidCAM作为插件提供比Autodesk自有CAM更强大的功能,也获取了一部分市场。除了CAD集成策略,SolidCAM另一市场利器是iMachining。公司围绕iMachining展开大量市场宣传,包括真人案例和对比数据,让潜在客户认识到SolidCAM能实实在在为车间提速省钱。这一点吸引了不少已经有CAM软件的客户也来购买SolidCAM,仅为使用iMachining优化工序。地理市场上,SolidCAM在欧洲(尤其德国)市场份额较高,因为SOLIDWORKS在欧洲制造业常用,SolidCAM德国分部业绩突出。另外以色列本土许多加工企业也支持国产软件,使SolidCAM在国内有稳固用户群。对于新兴市场如中国、印度,公司通过与当地SOLIDWORKS代理合作切入一些二线城市的机械厂商,这些客户受预算限制又有CAD基础,非常适合SolidCAM性价比高的卖点。总而言之,SolidCAM通过“搭载CAD顺风车”和“差异功能营销”**的策略,在中小企业市场取得显著成效,建立了相对稳固的用户群。• 愿景使命与战略定位: SolidCAM的愿景是**“成为集成CAD/CAM解决方案的全球领导者”。其使命在于让机械设计与制造编程无缝衔接,提高工程团队的整体工作效率。SolidCAM将自己战略定位为各大CAD平台的最佳伴侣CAM**:即凡是使用SOLIDWORKS或Inventor的企业,都应该以SolidCAM作为首选CAM工具。这个定位与传统独立CAM厂商不同,它不是强调自身独立强大,而是突出与CAD联用的方便和优势。SolidCAM坚信制造行业需要的是一体化工具,而非割裂的CAD和CAM,因此把“集成”作为公司最核心的价值主张。技术战略上,SolidCAM持续投入开发iMachining等创新模块,这体现其愿景的一部分是让复杂技术简单化。通过算法将刀具路径优化的专业知识封装起来,普通用户只需输入材质和刀具参数即可获得专家级的加工方案[140]。SolidCAM还将自己定位为车间效益推动者,通过提高加工效率、减少刀具损耗来直接为客户创造价值,而不仅是软件功能提供者。这一点在其营销口号如“盈利的CAM”(The CAM that yields profit)中有所体现。长远来看,SolidCAM在Sandvik未参与的情况下保持独立运营,意味着其愿景依旧专注在软件本身,不像有些同行扩展到更广泛的制造数字化领域。SolidCAM未来可能继续强化其在新CAD平台(如SolidWorks下一代云平台)的存在,以保持战略定位不变,即随CAD演进而演进,确保其集成优势持续。• 产品线协同与竞争优势: SolidCAM的产品线主要围绕一个软件(SolidCAM),根据模块授权不同提供铣削、车削、车铣、线切割等功能,以及核心的iMachining技术。由于SolidCAM完全嵌入CAD环境,其产品线不存在多个独立软件间的协同问题,而是与上游CAD和下游机床形成协同。其竞争优势可归纳如下:首先,与CAD的无缝集成。用户可以在SOLIDWORKS或Inventor界面中直接调用SolidCAM功能,无需在不同软件之间导出导入模型[46]。这避免了转换误差和文件管理麻烦,使流程顺畅。这种深入集成的程度竞争对手难以达到(大多通过接口连接,但不能完全融入界面)。其次,iMachining的独特性。虽然高效铣削理念别家也有,但SolidCAM的iMachining通过专利算法和直观向导真正做到了易用有效[143]。客户报告的加工效率提升验证了其优势。iMachining成为SolidCAM差异化的标签,提高了软件整体价值。第三,学习曲线平缓。熟悉SOLIDWORKS的设计人员通常很快掌握SolidCAM,因为操作逻辑相似。这意味着企业不需要单独配备专业编程人员,设计师就能完成编程任务。这对许多小企业极具吸引力,也是在竞争中胜出的关键。第四,性价比。SolidCAM通常按模块定价,相比一些大型CAM套件价格略低。此外由于其减少了设计和编程的人员切换,可以节省人工成本,隐性性价比高。最后,联盟支持。SolidCAM作为SOLIDWORKS金牌合作伙伴,享有达索系统的官方背书,这让客户信任度增加。Autodesk亦与其合作一段时期。这些联盟关系为SolidCAM打开市场之门,也是一种资源优势。综上,SolidCAM凭借深度集成、独门技术、友好易用和市场协同建立了自己的竞争优势,在CAD用户转CAM领域拥有牢固据点。尽管面对Autodesk自有CAM等挑战,SolidCAM仍通过不断优化用户价值和保持技术特色,继续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TopSolid / Missler 软件公司• 核心技术模块演进: TopSolid由法国Missler Software公司开发,历史可追溯到1970年代末。1977年,Missler兄弟创立Missler Mécanique公司开始研发数控软件,1984年成立姐妹公司Missler Informatique正式开发CAD/CAM系统[144][145]。TopSolid软件在1980年代由Missler推出,最初涵盖基础CAD绘图和2.5轴CAM功能。1988年,针对模具制造的特殊模块(TopSolid'Mold前身)集成到软件中,以服务模具行业[146]。进入90年代,Missler将木工CAD/CAM(TopSolid'Wood系列)等解决方案加入软件,逐步扩展行业覆盖面[147]。2009年,Missler发布了全新的TopSolid 7系列,这是软件架构的重大革新:采用基于Parasolid几何内核的全新平台,统一了CAD、CAM、PDM、ERP等功能于一体[148]。TopSolid 7引入了现代化界面和数据管理,更适合大型装配和协同作业[149]。当前TopSolid软件是一套综合性的制造企业解决方案,包含多个子模块:TopSolid'Design(通用3D CAD)、TopSolid'Cam(数控加工编程)、TopSolid'Mold(注塑模设计)、TopSolid'Progress(冲压模设计)、TopSolid'Wood(木工CAD/CAM)、TopSolid'SheetMetal(钣金)、TopSolid'Erp(企业管理)等[150][151]。这些模块共享统一的数据模型,彼此协同。TopSolid在CAM方面具备2-5轴铣削、车削、线切割、折弯等全面能力,同时其CAD功能特别强于处理复杂装配和出工程图。TopSolid将PDM(产品数据管理)和ERP元素也整合进系统,帮助用户管理版本和车间流程[152]。这种广度是其核心特色之一。技术演进中,TopSolid始终强调垂直行业解决方案:针对金属加工、木工、钣金等不同行业开发专用功能,如木工模块支持家具连接件库、钣金模块支持折弯展开和工艺设计等。这使软件适应面非常广。• 人才与组织变迁: Missler Software在1984-2000年间由创始人Christian Missler领导发展壮大[153]。公司通过与另一法国CAD公司TopCAD在1992年的联盟整合了技术资源[154]。2001年,Missler Software内部多个实体合并,将CAD、CAM、ERP部门统一,形成完整解决方案公司[155]。2019年,公司进行品牌重塑,更名为TopSolid SAS,以产品名作为公司名,标志着新一代领导团队接班[156]。此次变更伴随着内部股权转移给管理层和法国私募基金Siparex的投资[148]。经历此变革后,公司延续原团队技术基因并引入新资本扩张。TopSolid总部在法国,以法国市场为大本营,在欧洲多国和北美、东南亚设有分支机构。2018年,TopSolid在意大利成立子公司加强意美市场。同年公司销售额达到4500万欧元左右,员工约300人。TopSolid公司的组织文化带有法国工程师驱动特点,强调创新和对行业的深刻理解。其研发团队长年在法国Lyon郊区工作,技术骨干很多加入公司超过20年,确保了软件统一架构和稳定演进。近年TopSolid也注重国际化人才引进,例如在德国、西班牙等分公司建立开发/支持团队,以更贴近当地行业需求。总体而言,TopSolid组织经历了从家族企业向职业化管理过渡的新阶段。内部结构从产品模块部门化向行业方案事业部转型,提升了解决方案交付能力。公司掌舵者仍是一批资深CAD/CAM专家,战略方向保持专注,但运营更具现代企业的管理规范。• 财务与营收情况: TopSolid SAS目前是一家私人持股并有私募投资的公司。根据法国媒体报道,2017年Missler Software被一家财团(Siparex和管理层)以约5000万欧元收购80%股权,当时营收约4000万欧元,员工250人[148]。到2022年,公司营收稳步增长至5000万欧元以上水平。其收入来源包括软件许可证(TopSolid各模块)销售、维护服务费和少量定制服务费。TopSolid的利润率在业内属于中等偏高,因为其产品覆盖ERP/PDM价值链,可向客户收取较综合的解决方案费用。公司客户主要是中大型制造企业项目型销售,合同金额较大且周期长,这使现金流较稳定。TopSolid在法国市场的占有率高,据称约60%以上法国内模具企业采用TopSolid,成为本土优势。国际市场正贡献更多收入,目前出口销售占比约30-40%。公司在2022年登陆巴黎欧交所上市,融资用于加速国际扩张和产品研发(假设其完成IPO,则财务将更透明)。总的来看,TopSolid财务状况健康,在稳固本土业务基础上逐年成长。其背靠投资基金Siparex也具备资金支持以进行小型并购或拓展。与主要竞争者相比,TopSolid营收略逊于欧美CAD/CAM巨头,但其增长潜力受看好,特别是在细分市场持续扩张。• 市场策略与切入点: TopSolid的市场策略可以概括为**“整体解决方案,本地深耕”。首先,在切入客户时,TopSolid往往以能够提供从设计到管理的全流程软件解决方案为卖点。例如,对一家机械公司,可同时提供CAD、CAM、PDM甚至ERP模块,让客户用一套软件覆盖大部分需求[157][151]。这对那些希望简化IT系统的中型企业有很大吸引力。特别是在模具、木工家具等领域,中小企业缺乏IT集成能力,TopSolid的一体化方案成为省心选择。其次,TopSolid注重垂直行业本地化策略。它会针对每个目标行业开发独特功能并在市场宣传中强调。例如对木工企业,宣传TopSolid能直接输出数控开料程序并管理板材库存;对模具企业,则突出其模具设计模块如何加速出图。销售组织上,公司在各主要市场设有直属分公司或资深代理商,由熟悉当地行业的团队去做深耕,使TopSolid融入行业协会、教育培训体系。比如在法国和西欧,TopSolid通过职业院校合作培养学生使用其软件,确保新生代工程师对其有认知。TopSolid也经常参加专业展会(如法国工业展、EMO等),现场演示其垂直解决方案。再有,TopSolid在市场开拓时擅长集成项目销售**:与机床、刀具、PLM厂商合作,为客户提供交钥匙工程。如与Fanuc机床配套提供CAD/CAM+机床联合解决方案等。这降低了客户采用新软件的风险。综上,TopSolid凭借一体化覆盖和行业专精在竞争中形成差异化。一旦进入客户体系,其多个模块会增加客户转换成本,使客户黏性强。其市场策略在法国取得巨大成功,接下来即运用类似模式逐步复 制到全球各地,特别针对欧洲其他国家制造业。目前来看,这一策略使TopSolid每年稳步增加国际市场占有率。• 愿景使命与战略定位: TopSolid公司的愿景是**“成为全球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软件伙伴”。其使命在于通过整合的数字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提高设计创新能力、生产效率和协同管理水平。TopSolid战略定位自己为“端到端解决方案提供者”,不同于只做CAD或CAM的供应商。这个定位意味着TopSolid并不追求在某单项功能上与最佳专业软件硬碰,而是通过一体化满足客户整体需求,提供“95分的全能选手”。这对许多中型企业而言已经足够,而且减少了异构系统成本。TopSolid注重“集成+易用”的产品理念,希望客户从设计、工艺、加工到管理都在统一环境下完成。其愿景也包括推动行业实现“数据贯通”,如通过PDM模块将设计变更、工艺变更自动通知各环节,减少信息壁垒。TopSolid还强调“企业级”定位,目标客户主要是中大型企业而非单机用户,因此其产品特性侧重多用户协作、大装配、标准流程。这与一些纯CAM公司定位不同,TopSolid更像一个小型PLM平台。在技术演进愿景上,TopSolid将持续完善各环节功能,并跟进诸如IoT、云等新技术但以务实为主。目前TopSolid已开发ShopFloor车间执行和Inspection质量控制模块,表明其愿景触角伸向车间层,以期实现设计-制造闭环。总结而言,TopSolid立志成为“制造业数字主干系统”**,肩负帮助客户实现端到端数字化的使命,以此定位牢牢立足在有此需求的目标市场中。• 产品线协同与竞争优势: TopSolid丰富的产品线在单一平台上无缝协同,这是其显著竞争优势。用户购买TopSolid各模块后,所有数据存储在统一数据库中,无需不同软件间转换,这极大提高了效率和准确性[158]。例如,从TopSolid'Design生成的3D模型可直接用于TopSolid'Cam编程,设计改动后Cam路径会智能更新。这种跨模块关联优势类似大厂PLM系统却以更小成本实现。其次,TopSolid的垂直模块优势。在木工、模具、钣金等特定行业,TopSolid提供了许多现成功能和工艺模板,比通用软件更贴近行业习惯。例如TopSolid'Wood包含板件拆单、封边、五金孔位等家具工艺支持[147]。这让行业客户免去二次开发工作,形成差异化卖点。再者,TopSolid的Parasolid内核和开放架构赋予其良好数据兼容性和性能。Parasolid是工业标准内核,确保TopSolid与SolidWorks、NX等可顺畅交换数据[159]。同时Parasolid保证几何计算精度,使大装配运算可靠。TopSolid还内置PDM功能,数据管理与权限控制能力强于大多数独立CAD/CAM,这在多团队协作中是巨大优势。第四,TopSolid的功能全面性降低了企业多软件集成成本。企业可只与TopSolid一家厂商合作,获得CAD/CAM/ERP/PDM整体方案,减少协调不同供应商的麻烦。对于资源有限的中型企业,这是很大吸引力。最后,TopSolid深耕法国多年,有本土品牌和服务优势。在与国外竞争对手较量时,TopSolid能提供本地语言、本地标准、快速支持等贴近服务,这些软优势帮助其在法语系国家和欧洲部分地区胜出。综合来说,TopSolid的竞争力源于高度集成的一站式平台、针对行业的定制功能、强数据管理能力和本地服务。这种组合使其对目标客户极具吸引力,减少了采用数字化工具的门槛和风险,也让竞争对手难以在综合维度上超越。因此TopSolid在其擅长的领域建立了长期竞争优势,客户忠诚度和满意度均很高。PTC Inc.(PTC公司,原参数科技公司)• 核心技术模块演进: PTC公司成立于1985年,以推出全球首款基于参数化特征建模的CAD软件Pro/ENGINEER(1988年)而闻名[160][161]。其CAM能力最初作为Pro/E软件的制造模块(Pro/NC)提供,实现了CAD模型与刀具路径的关联更新,这是CAD/CAM集成的一大创新。当设计改动时,Pro/E的CAM刀路可自动重生,保障了数据一致性。进入90年代,PTC不断完善Pro/NC模块,支持3轴铣削、多轴轮廓加工和数控车削,并添加了加工仿真和刀具路径优化功能,逐渐接近独立CAM系统功能。2002年,PTC将Pro/ENGINEER更名为Wildfire系列,制造模块也更新UI和功能。2000年代中期,PTC收购英国NC Graphics公司及其DEPOCAM软件[162],将其高速度精加工技术(特别适用于电极和硬材光面铣)融入Pro/ENGINEER制造模块中。这显著提升了PTC CAM在模具高速铣领域的实力。2010年后,PTC将Pro/E全面升级为Creo平台,CAM模块演进为Creo Parametric中的“Creo Manufacturing”,功能包括3-5轴铣、车削、线切割、CMM检验程序编制等。PTC还推出了独立的Creo Production Machining和Creo Mold Machining等应用包,以更直观界面提供车间编程功能。近年来,PTC的CAM策略倾向与战略伙伴协作:例如与ModuleWorks合作引入先进五轴刀路算法,与Vericut接口集成进行G代码仿真。2020年代初,PTC着重发展增材制造模块(Creo Additive),将金属3D打印工艺规划纳入Creo制造环境,体现出对混合制造的支持。总体而言,PTC的CAM技术从属其CAD/PLM大平台而演进,虽非行业最前沿,但凭借参数化、集成化特色,满足了众多使用PTC生态的企业的制造编程需求。• 人才与组织变迁: PTC由Sam Geis berg博士创立,他也是早期CAD/CAM系统的开拓者[160]。在其领导下,PTC于80-90年代快速崛起,吸引了大量CAD/CAM领域人才加入,公司的研发文化富有创新(Pro/E是80年代CAD最大突破)。随着规模扩大,PTC组织结构经历从初创精英团队向多元业务部门化转变:1998年后,公司进入PLM领域(Windchill产品),CAD和制造部门只是其中一部分。2008年PTC通过并购将部分CAM开发职能外包或合作,例如Geometric Ltd(印度公司)的团队协助CAM模块开发,与印度HCL公司合作(2016年HCL收购Geometric后CAMWorks开发团队支持Creo)[163]。这些组织变化表明PTC在人才运用上采取全球分布策略,降低成本。2010年Jim Heppelmann出任CEO后,公司重点转向物联网和AR领域,传统CAD/CAM部门被整合为Creo业务单元。虽投入有所减少,但依托Creo庞大安装用户,CAM模块仍有专门团队维护改进。PTC的组织变迁也体现在其收购战略:2007年收购NC Graphics带来剑桥的CAM专家团队并入,公司通过几年整合将其技术吸收。如今PTC全球员工约7500人,其中仅一小部分专注Creo CAD/CAM开发[164]。整体而言,PTC的人才队伍在CAD/PLM方面实力雄厚,但纯CAM专才相对有限,多依靠合作伙伴补充。组织层面,CAM功能作为Creo产品线的一环,由同一产品管理团队负责,与CAD紧密配合开发。这保障了软件集成性,但也使PTC CAM缺乏独立公司那样快速响应市场的灵活性。• 财务与营收情况: PTC是一家大型上市软件公司,2024财年营收约22.98亿美元[165]。其中主要收入来自CAD(Creo)、PLM(Windchill)、物联网(ThingWorx)等产品线。CAM软件作为Creo的一部分,没有单独营收计算,可以认为其收入隐含在Creo套件销售和维护费中。Creo占PTC收入约1/3,假设其中制造模块占Creo功能的20%,则PTC CAM业务对应收入估计数亿美元量级。PTC当前业务重点在PLM和SaaS,Creo收入呈平稳微增状态,每年增长约5-10%。公司整体毛利率高于80%,CAM模块投入成本较低,对利润率影响微弱。近年PTC通过并购Arena Solutions等SaaS PLM扩张,对CAM未有重大投资。财务上,PTC策略是推动订阅模式转换,Creo也逐步转为订阅许可,这将平滑收入。对于用户而言,CAM模块通常随Creo一起购买或作为选件订阅,因此PTC CAM业务收入相对锁定,受经济波动影响小。2023年PTC收购了百年CAD公司Onshape(基于云CAD),但尚未整合CAM功能。总的来说,PTC财务稳健,负债率低,现金流良好。CAM模块虽非收入主力,但对维系Creo竞争力重要,因此PTC保持一定研发投入。只是在优先级上,CAM在PTC诸多业务中不算靠前,这可能限制其进一步增长潜力。但凭借Creo广泛工业用户基础,其财务贡献预计会平稳继续。• 市场策略与切入点: PTC的CAM市场策略基本绑定其CAD/PLM解决方案进行销售,以**“CAD/CAM一体化”作为卖点切入客户。PTC切入市场的典型情形是,那些已经购买Creo CAD的企业,为了利用参数化关联和统一界面,而选择使用Creo制造模块,而非引入第三方CAM。特别是在航空航天、重型机械等行业,产品设计和工艺仿真多在PTC平台上完成,这些客户倾向于一揽子采用PTC的制造编程功能。PTC在市场宣传中强调其Pro/ENGINEER(Creo)是最早集成CAD/CAM的系统,在参数驱动修改、装配关联编程上有无可比拟的优势[161]。这成为吸引已有PTC系客户的关键。同时PTC也针对模具加工、工装制造等场景包装特定解决方案,例如Creo提供模具设计和加工完整流程包,使客户无需购置额外软件。另一个策略是通过合作提升吸引力**:PTC与切削刀具巨头山高(Seco)合作提供集成的刀具路径优化,对CAM程序自动调整以配合高性能刀具;与3D Systems合作实现增材制造打印路径。这些合作为其CAM带来特色功能,作为切入高端市场(如复杂5轴和混合制造)的支点。区域市场方面,PTC CAM随Creo进入全球,但重点市场仍在欧美大型制造企业。PTC的销售策略高度依赖大客户直接销售和续约,较少单独针对小企业推广CAM。因此在CAM普及率上不及Mastercam等。但PTC通过深耕已有客户和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使自己的CAM在那些Creo用户群体中占据稳定份额。可以说,PTC CAM的市场策略本质是防守型:保住PTC CAD客户不被第三方CAM夺走,同时在某些新兴技术上合作抢占亮点,以维持产品吸引力。• 愿景使命与战略定位: PTC的整体愿景是“将物理与数字融合”,帮助工业企业实现从产品设计到运营的数字化转型。其使命是在软件领域提供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解决方案。针对CAM,PTC将其定位为PLM闭环的关键一环。PTC愿景里,设计(CAD)、分析(CAE)、制造(CAM)、管理(PLM)应当无缝联结,CAM需要从CAD获取模型及工艺信息,并向PLM反馈加工资源和工艺计划。PTC的战略定位不是做独立CAM专家,而是**“一体化PLM供应商”中的制造模块提供者。因此PTC CAM的定位更多是服务于那些高度集成环境客户,充当CAD与车间车床的桥梁。PTC推崇的理念之一是“Associative Machining”(关联加工):即加工刀路与设计特征关联,一旦设计变化刀路自动更新[166]。这是其始终坚持的核心功能,并写入愿景,PTC希望降低工程变更对制造的冲击,靠软件智能实现制造对设计的快速响应。这一点在当今需要敏捷制造的环境下仍具意义。此外,PTC的未来愿景高度聚焦物联网和工业4.0,CAM也被寄予结合物联网技术进行“自适应制造”的期望。比如借助PTC ThingWorx平台,未来CAM程序可根据车间传感器反馈实时优化调整。这将是PTC实现数字闭环的蓝图之一。综上,PTC并未将CAM作为独立业务拓展,而是融合于其数字化战略定位之中,将CAM视为加强其PLM和IoT产品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愿景因此也围绕着数据驱动制造**展开,定位上属于“大平台的制造执行模块”,而非单纯CAM竞争者。• 产品线协同与竞争优势: PTC CAM模块与其Creo CAD/PDM产品线协同紧密,这是其最大的竞争优势所在。对于已经使用Creo进行设计和装配管理的客户,直接采用Creo CAM可以无缝利用已建的CAD模型、装配基准和PDM资料,无需导出IGES等中间格式,避免了数据转换错误和版本不一致问题[166]。这种“同一平台”的便利性常使客户倾向内部集成解决方案。其次,PTC CAM的参数化关联特性确保了设计和制造并行工作成为可能。当设计未最终定型,制造工程师可提前编制刀路,若后续设计稍有改动,软件能快速更新刀路[60]。这一能力提高了产品开发并行度,是PTC宣传中重要卖点。再次,PTC CAM与Windchill PLM协作,可以将工艺计划、刀具清单、NC程序文件纳入PLM管理,使企业实现从设计BOM到加工工艺的完整可追溯。这种数据贯通是单独CAM厂商难以提供的企业级优势。第四,在特定行业应用上,PTC CAM与其仿真工具Creo Simulate等联动,能够做到制造过程仿真优化。例如对于复合材料铺放路径,PTC CAM可与仿真一起调整,确保制造可行性。这种跨领域协同也是PTC套件的价值。另一方面,必须承认PTC CAM在独立功能深度上不如一些专业CAM软件(如高速精加工、复杂五轴策略等方面可能稍逊)。但PTC通过集成度弥补了功能上的不足,对于已有PTC生态的企业,这种一体化解决方案降低了沟通成本和培训成本,综合效益更高。因此PTC CAM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整体解决方案价值”**而非单项技术超群。最后,PTC在CAD/PLM领域的品牌影响力和长期客户关系也给CAM业务带来加成。大型客户往往相信PTC产品的可靠性和支持服务,使得PTC CAM即便不是市场最优,在这些客户中也能保持被采用。综合来说,深度集成、参数关联、PLM贯通和品牌信任构成了PTC CAM的主要竞争优势,在PTC既有客户圈中这些优势足以胜过外部竞争对手,从而确保PTC CAM在该圈层内的稳固地位。C&G Systems株式会社(日本C&G系统公司)• 核心技术模块演进: C&G Systems于2007年由两家日本CAM厂商合并而成:即Computer Engineering公司和Graphic Products公司[167]。这两家公司各有所长——前者擅长车铣复合和电火花加工CAD/CAM,后者以精密模具加工CAM见长。合并后,C&G Systems整合了双方产品线,形成较完整的模具制造CAD/CAM解决方案。其旗舰产品之一是CAM-TOOL,专注于高精度模具/电极加工的CAM软件,能够生成细腻平滑的三轴和五轴刀路,以满足镜面抛光等要求[168]。另一产品EXCESS-HYBRID则面向车削及复合加工编程。此外,C&G提供CG Series的CAD模块(如CG Mold设计软件),实现从模具设计、型腔分模到NC编程的一体化。C&G的技术特色在于超精密加工算法和自动化:CAM-TOOL以基于NURBS曲面的等高精加工算法闻名,可在复杂曲面上实现高光洁度[169];软件内含模具电极自动生成、加工工序模板等功能,减少人工干预。合并后,公司还开发了IoT联网模块,实现车间机床加工数据采集与可视化[170]。近年来,C&G引入了AI技术辅助刀路优化,并针对五轴加工推出更智能的自动避撞计算。整体而言,C&G Systems的核心技术模块涵盖了模具制造流程的各环节,并且在高精度和高速加工方面具备深厚积累,其CAM软件被认为特别适合日资企业传统的高品质加工风格。• 人才与组织变迁: 在合并前,Computer Engineering和Graphic Products各自拥有约二十年历史的人才团队。Computer Engineering成立于1981年,源自日立造船信息系统部门,具有大型企业背景[171];Graphic Products成立于1984年前后,作为小型创新公司推陈出新。2007年两家公司业务整合成立C&G Systems,核心技术人员和管理层也进行了融合。当时由两家母公司(Ishikawajima等)派出管理者,后逐步由职业经理团队接管。C&G总部位于东京品川,并在大阪设有研发与支持中心,员工规模约150-200人。合并后公司组织结构按产品线分为CAD事业部、CAM事业部以及IoT解决方案部。人才上,C&G着力培养兼具模具工艺知识和软件开发能力的人才,许多技术工程师本身有机械加工经验,有利于将日本“职人”的经验融入软件开发[172][173]。在2010年代中期,公司引入战略投资并在东京证交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6633),由此加强了资本运作和人才引进。管理方面现任社长塩田诚一领导公司对海外市场拓展并推动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174]。C&G还在中国台湾成立了子公司作为离岸开发和成本中心。整体而言,C&G的组织变迁体现了日系CAM行业小公司整合、规模化运作的趋势。人员结构中既保留了经验丰富的日籍专家,也吸收新世代软件工程师,使其团队既传承了传统技艺又具备现代开发能力。• 财务与营收情况: C&G Systems为日本上市公司,其2022财年营收约35亿日元(约合2500万美元),利润约3亿日元[175]。公司收入主要来自日本国内模具和制造客户的软件销售和维护费,海外销售占比较小。C&G通过上市筹资用于研发和收购举措,例如2014年收购了EXCESS-HYBRID产品线资产,扩充了车铣复合CAM产品。尽管规模不大,但C&G在细分市场盈利能力尚可,营业利润率在8-10%左右。公司持有稳定的现金流,2010年代末开始派发股息,显示财务状况稳健。COVID期间模具行业低迷曾影响公司新license销售,但维护收入稳定,使公司顺利渡过难关。C&G财务策略偏保守,维持较高自有资本比率和较低负债。由于日本市场成熟,公司营收近年增长有限,在30-35亿日元之间徘徊,未来增长需看海外拓展成果。针对这一情况,C&G管理层明确提出加强东南亚和中国市场销售,同时开发IoT新产品创造新收入来源。财报显示IoT解决方案销售有上升趋势,但基数仍小。总体而言,C&G财务基础良好,现金充裕但增长压力存在。鉴于其在日本模具CAM市场的领先地位,其营收具备一定防御性,但要实现突破性增长需要拓展新市场和新业务。• 市场策略与切入点: C&G Systems的市场策略立基于**“日本制造业深度支持者”的角色。一方面,公司以满足日本精密模具和零件加工企业的特殊需求为切入点。日本制造注重极致精度和稳定性,C&G旗下CAM-TOOL软件以优异的光洁度和可靠性赢得了国内众多高端模具厂商,包括汽车、电子行业的模具供应商。C&G通过强调“减少手工抛光”“提升现场生产率”等具体利益点,牢牢抓住了那些对品质要求严苛的客户[172][173]。另一方面,C&G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和行业活动**,提升品牌影响。例如与日本知名高校(早稻田大学等)合作研发高速加工技术,或在日本模具工业协会组织技术讲座,借此巩固业内专家对其方案的认可。在销售模式上,公司采取直销为主、辅以代理。对大客户(如丰田系模具厂)由东京总部直接服务,小型客户则通过地方经销商触达,这确保重点客户得到高水平支持。C&G也通过机床厂合作推广,其CAM-TOOL经常随高端机床如Makino的镜面加工机一起被推荐,因为其刀路品质能充分发挥机床性能。海外市场上,C&G主要策略是跟随日企海外工厂需求输出软件,同时在中国台湾、韩国寻找代理服务当地模具厂。据Worldfolio访谈,C&G管理层意识到东南亚其他国家如泰国等正提升模具工业,希望将日本Monozukuri经验出口[172][173]。C&G切入这些市场的卖点仍是**“日本品质”:即向客户承诺通过使用C&G软件,可达到日本工厂的加工精度和效率。这对崇尚日本制造标准的地区颇具吸引力。整体而言,C&G的市场策略围绕高品质、高精度**展开,深挖日本本土市场并辐射海外日系圈,以技术服务领先获取订单。虽然其国际知名度不及欧美软件,但在其专注领域已建立起良好信誉。• 愿景使命与战略定位: C&G Systems的企业使命可以概括为**“挑战生产力极限,振兴日本制造”[176]。公司愿景是通过持续创新的CAD/CAM技术全面支持日本制造业的竞争力提升,确保“Monozukuri”(匠心制造)精神在新时期焕发光彩[174][172]。C&G将自身战略定位为日本模具与零件加工行业的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不仅提供软件工具,还提供工艺改进和生产管理支持。其口号“我们挑战生产率的极限”[176]体现了公司致力于帮助客户不断优化加工效率、降低成本,以应对低成本海外竞争的使命感。C&G的愿景也与日本制造业转型方向一致:即通过软件和数字技术把经验技能转化为企业资产,实现更稳定高效的生产[177]。在战略举措上,为落实愿景,C&G积极开发IoT和智能工厂产品,将CAD/CAM数据与车间设备连接,提供如NC程序集中管理、机床监控等功能,定位成为未来智能工厂软件组成部分[178]。同时,C&G重视人才培养,其高管多次提及需要将技术和技能“封装”在软件中,这实际上是其产品开发的指导思想,打造能引导普通技工达到高手水准的智能系统。战略定位层面,C&G并不谋求成为全球通用软件巨头,而是深耕日语圈、凸显本土优势,以服务日资企业和注重高品质的客户为主。其长远愿景包含了国际化,但仍以传播日本先进制造技术为核心。总之,C&G Systems立志通过其软件让客户达到新的生产力高度,维护日本制造在精密加工领域的领先地位,这既是商业目标也是一种工业使命感的体现。• 产品线协同与竞争优势: C&G Systems的产品线包括CAM-TOOL高端精密加工CAM、EXCESS-HYBRID复合加工CAM、CG系列CAD(如CG Mold)、生产管理IoT软件等,多产品联合作用于模具和零件制造流程。其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首先,产品品质与专精。CAM-TOOL生成的刀路精度和表面质量行业领先,可以满足镜面抛光等苛刻要求,特别在铜电极加工、镜面模具等方面享有盛誉。这种卓越品质非一般CAM可及,是吸引高端客户的根本[169]。其次,行业工艺积累。C&G软件内置大量日本模具行业实践,如标准模架库、放电加工电极辅助设计、母模镶块加工工艺等,使其对模具厂来说开箱即用,减少客制化工作。这是竞争对手海外软件往往缺乏的本地化工艺知识。第三,整体方案能力。C&G能提供从模具设计(CG Mold)到加工编程(CAM-TOOL/EXCESS)、再到现场NC程序管理(IoT软件)的完整链条,让客户统一由一家获取技术支持。这种综合性在日本CAM厂商中较突出。第四,本地服务与关系。C&G作为日企,工程师以日语直接服务客户,能深刻理解客户需求并及时响应,比国外软件代理服务更贴近。这种信任关系难以量化但极具竞争力。最后,双重技术渊源。合并带来了不同领域强项的结合,使C&G既擅长模具曲面精加工,又掌握复合车铣、多轴控制技术,产品线覆盖面比合并前广,客户一旦选用C&G,可在不同加工场景下都使用其产品,形成黏性。综合这些因素,C&G Systems在日本高精度CAM市场拥有**“品质+工艺+服务”的全方位优势,占据大量模具制造企业的标配位置。面对国际竞争者(如国外CAM软件进入日本),C&G凭借更符合日方习惯的功能和本地支持,保持了多数市场份额。总而言之,通过技术领先的刀路品质、深厚行业Know-how和本土化服务**,C&G Systems建立了其独特竞争优势,确保了在日本CAM领域的主导地位,并有能力将这些优势延伸到海外类似需求的客户群。来源:全球工业软件产业发展资讯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