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一直在车企研发部的“轻量化小组”待了两年,一直是边缘角色——每天整理材料性能数据,帮同事核对模型参数,提交的轻量化方案要么减重效果不达标,要么影响结构强度,始终没什么存在感。直到公司启动新款电动车的减重项目,要求在保证车身强度的前提下,将整车重量降低8%,我才终于有了证明自己的机会。
当时项目组围着车身框架模型讨论了一周,试过减小部件厚度、更换轻量化材料,要么减重幅度不够,要么成本超支,始终卡在瓶颈。组长王工盯着仿真报告皱着眉:“关键承重部件不敢动,非承重部件能减的都减了,再往下挖潜力太难了!”同事们要么低头翻行业案例,要么小声抱怨“减重和强度根本没法兼顾”,没人能拿出新方案。
我看着屏幕上的车身框架模型,犹豫了几秒还是开口了:“要不试试拓扑优化?先通过仿真软件定义车身的载荷、约束和设计空间,让软件自动优化材料分布,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前提下,去掉冗余材料,这样既能减重,又不会影响结构性能”。组长开口说道:“你真的会吗”。我答道:“组长我肯定会呢,我不仅知道方法论,还知道具体怎么做,我们可以用Altair的C123技术,这就是一套正向设计的手段,通过名称可以看出这套技术路线分为三个阶段,在C1阶段通过拓扑优化得到关键传递路径,C2再基于高保真梁单元做方案,C3在优化局部细节,他们从乘用车,商用车,重工机械,轨道交通都有应用。”
办公室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我身上。王工愣了一下,随即追问:“你会轻量化实操?之前没听说你接触过啊!要是真能出效果,这个轻量化就交给你负责。”我赶紧走到电脑前,一边操作一边解释:“先在软件里导入CAD模型,设置载荷和约束,再把非承重区域设为设计空间,定义强度、柔度的约束条件,让软件按‘最小重量’目标优化材料分布——优化后会生成类似‘仿生骨架’的结构,我们再基于这个结果细化模型。”
王工拿着报告反复核对,又让测试组做了实物验证,最后拍着我的肩膀说:“太牛了!之前我们总盯着‘减材料’,反倒忽略了‘优化材料分布’,你这拓扑优化一下就打通了瓶颈!”
从那以后,项目组的减重方案设计都离不开我。有次新来的工程师问我:“拓扑优化总出现‘局部应力集中’,要么得增加材料,要么减重效果打折扣,怎么解决啊?”我拿过他的模型,指着关键区域说:“关键在‘约束条件设置’——首先要准确定义载荷工况,比如把行驶中的颠簸、转弯载荷都考虑进去;其次设计空间别设得太局限,给软件留足优化空间;最后优化后要做‘形状光滑处理’,把尖锐的边角改成圆弧,避免应力集中。你按这个步骤试试,就能平衡减重和强度。”
后来项目顺利结题,整车重量不仅达标,还超额降低了2%,为电池续航提升争取了更多空间。领导在项目总结会上特意表扬我:“拓扑优化这块儿,我帮团队少走了至少三个月的弯路,这本事真是项目的‘关键钥匙’!”
现在的我,早已不是那个边缘员工,而是部门的项目总监了。有同事问我怎么学会C123技术的,我就说:“你可以私信TodayCAEer博主,让他教给你介绍下”。还有的问我拓扑优化的操作在哪里学的,我总会笑着说:“也是跟着公众 号TodayCAEer学的,上面有很多拓扑优化的实操教程你可以慢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