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产业飞速发展的当下,动力电池的快充倍率不断攀升,储能电池的容量持续突破,然而,电池安全性始终是行业发展道路上无法回避的核心议题。近期,一项名为 “热电分离技术” 的创新方案,凭借其对电池安全防护的显著成效,已在众多电池厂商中加速落地应用,成为提升锂电池安全性能的关键突破口。
要理解热电分离技术,首先需从锂电池热失控的根源与危害入手。当锂电池内部发生短路,或遭遇机械撞击、电滥用(如过充、过放)、热滥用(如高温环境)等外力干涉时,电池内部的隔膜会受热熔融,导致正负极直接短接。这一过程会引发剧烈的化学反应,使电池温度在短时间内急剧升高,而升高的温度又会进一步加剧化学反应,形成 “温度升高 - 反应加剧” 的链式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电池起火、爆炸,引发严重安全事故。
长期以来,行业对电池安全的防护重心多集中在 “热管理” 层面,从早期简单的风冷技术,到后来效率更高的液冷方案,再到近年来逐渐崭露头角的全浸没式冷却,各类技术均以 “降低电池温度、抑制热失控” 为核心目标。但随着对电池安全事故的深入研究,行业逐渐意识到:除了 “热” 本身,热失控过程中电芯喷发的气 - 液 - 固混合体(包含高温气体、电解液蒸汽、电极碎屑等),更易引发 “二次危害”—— 这些高温导电物质可能击穿金属防护板、烧熔电路元件,甚至直接导致电池高低压线路短路、绝缘层失效,进一步扩大事故范围。
为何这类 “二次危害” 难以避免?核心问题在于常规电芯的结构设计缺陷:传统电芯的防爆阀(用于热失控时泄压)与极耳(连接高低压线路的关键部件)通常位于同一侧,这意味着热失控时的泄压区域与电气线路在物理空间上完全重叠,无法实现有效隔离。当电芯发生热失控,高温气 - 液 - 固混合体会从防爆阀喷出,直接堆积在泄压通道内,极易接触并破坏相邻的高低压线路,引发高压短路,同时还会快速蔓延至周边电芯或电气单元,导致 “多米诺骨牌式” 的安全事故。
基于这一痛点,热电分离技术应运而生。其核心逻辑是将电池的 “热失控区” 与 “高低压电气区” 进行物理空间上的彻底分隔,从根源上切断 “热” 与 “电” 的相互干扰路径。具体实现方式虽因厂商技术路线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核心思路一致 —— 通过优化电芯结构设计,改变防爆阀的位置或泄压方向,使热失控时喷出的高温气 - 液 - 固混合体远离高低压线路,同时预留独立的泄压通道与空间,避免导电物质与电气元件接触,从而同时解决 “高温危害” 与 “导电短路危害” 两大安全隐患。
目前,特斯拉、蜂巢能源、中创新航、上汽等行业头部企业已纷纷推出基于热电分离技术的电池方案,并实现了规模化应用。不同厂商的技术设计各有侧重,展现了热电分离技术的多样化落地路径:
特斯拉在其 4680 电芯与 CTC(电芯到底盘)集成方案中,将热电分离的核心放在 “防爆阀位置的反向设计” 上。传统电芯的防爆阀多与极柱(正负极接口)同侧,而特斯拉则将 4680 电芯的防爆阀直接布置在电芯底部,与位于电芯顶部的正极端形成 “上下对立” 的布局 —— 热失控时,高温气 - 液 - 固混合体从底部防爆阀喷出,而高低压线路的电连接则集中在顶部正极端,实现了 “热”(底部泄压区)与 “电”(顶部电气区)在 Z 轴(垂直方向)上的彻底分离。
在集成过程中,特斯拉只需对电芯底部的泄放空间进行通道引导与固定,即可确保泄压物顺利排出且不接触顶部电路;同时,顶部正极端的电连接设计无需考虑泄压干扰,简化了 CTC 方案的集成难度,兼顾了安全性与集成效率。
蜂巢能源的龙鳞甲电池则采用了 “侧面泄压 + 底部排气” 的创新设计,进一步优化热电分离效果。其电芯的防爆阀被设置在与极柱垂直的侧面,且在电池包组装时,该侧面会被设计为 “向下放置”—— 这一设计带来两大核心优势:
物理隔离 “热” 与 “电”
复用空间提升安全性
中创新航在其 OS 电池方案中,基于自研的 TPP 2.0(Thermal Protection Platform 2.0)技术,打造了更精细的热电分离体系。其核心设计有两点:
泄压方向与电路错位
独立泄压空间设计
与上述厂商 “改变防爆阀位置” 的思路不同,上汽魔方电池选择通过 “优化电芯摆放方式” 实现热电分离。其电芯采用平躺式布局,虽然防爆阀与极柱仍处于同一侧,但通过 “平躺” 设计,正负极柱与防爆阀均被转向模组的侧面。
当热失控发生时,高温气 - 液 - 固混合体会直接向模组两侧喷出,而模组上下及内部的高低压线路则远离泄压方向;同时,上汽还为躺式电芯设计了专用压板与立式冷却组件,既固定了电芯位置,又通过冷却组件进一步抑制温度升高,双重保障下,“热” 对 “电” 的影响被降到最低。这种设计的优势在于无需大幅改动电芯原有结构,仅通过布局优化即可实现热电分离,降低了技术迭代的成本与难度。
从技术本质来看,热电分离技术并非对传统热管理技术的替代,而是对电池安全防护体系的补充与升级—— 它首次将 “电安全” 与 “热安全” 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从 “单一控热” 转向 “热 - 电协同防护”,填补了行业在 “二次危害防控” 领域的空白。
其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提升安全冗余
支撑技术迭代
优化集成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