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综述 | 铁路轮对故障诊断研究综述(上)

19小时前浏览13

本期给大家推铁路轮对故障诊断研究综述(上)及时检测与隔离轮对故障对保障轨道车辆安全至关重要。本文系统综述了现有诊断方法,并将其分为库内、轨旁和车载三类,然后根据声、光、力、电、热等多学科技术进一步细分。研究指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多处于理论阶段,需推动其工程化应用,并建立故障特征与行车安全之间的量化关系。未来发展应注重多传感器与AI融合、定制化缺陷标准、高度自动化与集成化设备,以及三类方法的协同整合,以实现智能化、预防性维护。


论文基本信息

论文题目: Fault diagnosis of railway wheelsets: A review  

论文期刊:Measurement

Doihttps://doi.org/10.1016/j.measurement.2024.116169

作者: Yunguang Ye* (a), Haoqian Li (a), Qunsheng Wang (a), Fansong Li (a), Cai Yi (a), Xinyu Peng (b), Caihong Huang (a), Jing Zeng (a)
论文时间: 2025年
机构: 

a: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Rail Transit Vehicle System,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1, China 

b: AVIC Chengdu Aircraft Industrial (Group) CO., LTD., Chengdu 610092, China

作者简介:叶运广,工学博士,西南交通大学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轨道车辆智能运维、轮轨动力学相关领域研究工作,着重解决高速列车服役安全监测、走行部机械故障诊断、轮轨损伤机理、出口动车组动力学性能评价标准等方面的问题。
通讯作者邮箱:yunguang.ye@swjtu.edu.cn

摘要

及时检测并进一步隔离轮对故障对保障轨道车辆安全运行至关重要。迄今为止,研究人员已在轮对故障诊断方法领域开展了大量工作,本文系统综述了这些代表性成果。基于检测环境、设备布设场景及车辆通过速度,将文献中的故障诊断方法归纳为三大类:库内方法、轨旁方法和车载方法。进一步根据检测设备依赖的学科知识(包括声学、光学、力学、电磁学和热学)对三大类方法进行细分。随后总结并对比了各类方法的优缺点,探讨了发展趋势及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最后指出以下挑战与潜在方向:(1)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技术,包括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 DL),正逐步引入轮对故障诊断,但当前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导致其工程价值未能体现;(2)需建立缺陷尺寸、信号故障特征与车辆运行安全间的关系,车载检测设备需实现真正的智能化,且不能违背降本增效的初衷;(3)应根据车辆自身特性及列车服役环境定制更合理的缺陷阈值与故障定义标准,以兼顾运行安全与维护成本;(4)利用多传感器融合技术与AI技术实现高可靠性智能诊断是研究者需攻克的难题;(5)检测过程高度自动化与设备高度集成化是未来发展方向;(6)库内、轨旁与车载方法需协同应用,并结合AI技术实现轮对的全面预防性维护。

关键词:轮对,故障诊断,铁路车辆,库内,轨旁,车载

目录

1 引言

2 库内方法

      2.1 声学法

      2.2 光学法

2.3 电磁法

(以上标记章节为本文内容)

3 在线检测方法
      3.1 轨旁方法

3.2 车载方法

4 对比

      4.1 不同国家的研究进展

      4.2 总体特点和发展方向

5 讨论与发展

6 总结

1 引言

轮对作为连接轨道车辆与轨道的关键部件,承担着支撑重量、传递牵引力及保持行驶平稳性的任务,其健康状况与乘客乘坐舒适性及轨道车辆运行安全密切相关。图1a展示了某型中国高速列车转向架故障的统计分析[1],在751条故障记录中,97条发生在轮对上,占比13%。Zhu等[2]对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部分货车的典型故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轮对故障比例尤为突出,年故障量达42,146次,占故障总量的72%(图1b)。尽管这些数据未反映全行业状况,但表明轮对故障发生概率较高。

 

图1 (a)高速列车转向架系统的故障百分比[1]以及(b)部分货车的故障百分比[2]

标准轮对由两个车轮和一根车轴构成。作为滚动部件,车轮可能因轨道不平、材料缺陷和制造瑕疵在服役中产生微裂纹,随时间推移演变为显著疲劳裂纹。此外,不合理制动行为会导致车轮踏面产生热裂纹(图2a)[3]。更重要的是,由于制动、异常黏着、周期性激励、轨道不良等因素,轮对在运行一定里程后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同程度局部和周向缺陷[4]。常见局部与周向车轮缺陷(图2b-h)[4-10]包括车轮热裂纹、车轮扁疤(WheelflatWF)、车轮多边形化、踏面压痕、滚动接触疲劳(RollingcontactfatigueRCF)、剥落、掉块和凹形磨耗等。车轴用于连接固定两个车轮,其常见缺陷包括裂纹、锈蚀、划痕及轴端损伤[8,11,12](图2i-l)。在所列轮对故障中,轻微缺陷(如早期RCF和小范围剥落)不直接威胁列车运行安全,但若未及时处理可能进一步恶化,增加维护频率和成本[13]。严重缺陷(如大尺寸扁疤、显著多边形化、车轮与车轴深裂纹)可导致车辆-轨道系统剧烈振动,极端情况下甚至引发列车脱轨,严重威胁列车与乘客安全[14]。及时诊断这些缺陷可降低维护成本并控制风险发生。然而,不同缺陷表现形式各异,需采用不同诊断技术。

 

图2 轮对常见故障[3-12]

大量研究中,学者们调查了各类轮对缺陷的发生机理。例如,欧盟委员会资助的INNOWAG项目[15]中,研究者基于哈弗兰铁路公司(Havellandische Eisenbahn AG, HVLE)209辆Y25转向架货运车辆及39辆板簧悬挂双轴车辆的故障记录,采用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方法研究了七类轮对故障(包括WF、周期性车轮不圆(多边形化)、车轮材料堆积、车轴裂纹、错误踏面廓形、热机械裂纹及车轮裂纹[16])。统计结果显示扁疤与多边形化发生概率最高(图3(a))。Zhu等[2]分析了上海局集团货车的1822个故障轮对,结果(图3(b))表明车轮表面主要故障包括扁疤、多边形化、剥落和轮缘磨损,分别占总故障的76.7%、10.7%、10.7%和10.9%。近年来,车轮多边形化问题在中国频发。Song等[17]对哈大线、京沪线等高速铁路线路上8万余个列车车轮进行不圆度(Out-of-roundness,OOR)测试,发现多边形车轮比例随运营里程增加而上升:里程低于30万公里时为2.31%,高于240万公里时达6.02%(图3c)。上述数据表明扁疤与多边形化发生率较高,因而最受研究者关注。2002年,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18]调查了1万余根裂纹车轴,发现高速列车空心车轴故障主要发生在轮座、轴身和卸荷槽(统计数据见图3d)。此外,统计结果显示在用车轴的疲劳裂纹占比超90%[19]。因此,车轴缺陷中疲劳裂纹因高发性更受关注。

 

图3 (a基于HVLE数据的轮对故障统计结果[15],bCRSG货运车辆轮对故障统计结果[2],c不同行驶里程多边形车轮占比[17],d车轴缺陷发生位置分布[18]      

迄今,研究人员已在铁路故障诊断方法领域开展大量工作。部分学者已对这些成果进行了调研与综述。例如,Zerbst等[20]于2013年调查了车轴结构评估方法并提出安全维护建议;Alemi等[21]于2016年综述了轮对状态监测的现有数据采集技术并讨论了其优势。然而需注意,先前综述[20, 21]未涵盖当前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itelligenceAI技术。2021年,Zhang等[22]聚焦轮轨动态损伤诊断的前沿研究,围绕深度学习DeeplearningDL方法探索微损伤诊断技术,阐述了轮轨状态监测发展趋势。2022年,Chen等[23]总结了1990-2022年发布的车轮几何检测技术,介绍了最新技术的局限性与研究前景。但这两篇综述[22, 23]未系统研究轮对故障诊断方法的分类。2022年,Zeng等[24]系统梳理了扁疤检测方案,讨论了各类扁疤故障检测方法及其特性,并指出未来发展方向。2023年,Fu等[25]聚焦轨旁检测技术,介绍了近期扁疤诊断方法并总结其优缺点。但这两项研究[24, 25]仅局限于扁疤缺陷。2024年,Yusran等[26]综述了众多OOR故障及其诊断方法,但仅关注机器学习(MachinelearningML)方法。    

为系统综述包括车轮与车轴的轮对故障诊断方法,截至2024年10月,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Google Scholar搜索引擎,以轮对”、“铁路轮对”、“轨道”、“车轴”、“故障等为关键词调研约130篇论文。考虑轮对检测环境、设备位置及车辆通过速度,如图4a所示,本文将调研的轮对故障诊断方法归纳为以下三大类[21]:    

(1) 库内方法:该类方法涉及的检测设备布设于车间或车辆段出入库口。受场地设施限制,仅适用于静止或低速(通常低于15 km/h)运行的车辆。    

(2) 轨旁方法:该类方法属在线检测方法,检测设备布设于正线轨道区段或车站出入处附近,适用于较高通过速度的车辆。    

(3) 车载方法:与轨旁方法同属在线检测方法,但区别在于检测设备安装在车辆部件(如轴箱、轮对车轴、转向架构架)上,可在车辆正常运行速度下工作。    

进一步地,根据检测设备依赖的学科知识(包括声学、光学、力学、电磁学和热学),将上述三大类细分子类(图4b)。需注意,各子类涉及的学科知识并非完全独立,存在一定交叉关系。图4a列出了不同主要方法对应的出版物数量,呈现以下特征:    

(1) 库内方法的出版物数量近二十年(2005-2024年)总体稳定,年均不超过5篇。    

(2) 轨旁方法在2005-2014年间年均报道少于1篇,但近十年(2015-2024年)相关文献显著增加。    

(3) 车载方法十年前(2015年前)仅报道3篇,但近十年(2015-2024年)数量整体大幅增长。    

库内方法文献数量趋稳主要因其检测技术相对成熟,可实现轮对故障可靠检测,且信号处理方法与AI发展对其影响较小。在线方法(轨旁与车载)文献量快速增长主要归因于传感器技术升级、信号处理方法丰富及AI方法(主要是传统ML与先进DL)发展降低了信号采集与分析的成本与复杂度。本文旨在综述三大类方法的文献,并结合作者观点总结未来方向。    

全文结构如下:第2节综述轮对故障诊断的库内方法;第3节综述属于在线方法的轨旁与车载方法;第4节总结比较三类方法在不同国家的研究进展及总体特征与发展方向;第5节探讨轮对故障诊断方法的挑战与展望;第6节为结论。

 

图4 (a)本文具体描述的代表性参考文献及(b)三大方法的分类

2 库内方法

 轮对故障的库内诊断指在维修车间/车辆段或出入库口利用先进传感器技术、数据分析算法与自动化设备检查列车轮对健康状况,辅助车轮定期镟修及轮轴更换。受库内设施限制,该类方法仅适用于车辆低速(通常低于15km/h)或静止条件。总体而言,报道的库内方法以原理简单、适应性强、可靠性高为特点,因而商业化程度高且工程应用广泛。本节根据检测设备主要依赖的学科知识及工作原理,将库内方法分为三子类:(I) 声学法,(II) 光学法,(III) 电磁法。

2.1 声学法    

库内常用声学方法主要指超声探伤法,其发展早、技术成熟,深受车辆维护人员青睐。基本原理是利用超声波在材料中的传播速度与衰减特性检测轮对缺陷。依据超声波产生方式,超声探伤法可进一步分为:(1)压电超声(Piezoelectric ultrasonic,PEU)检测法,(2) 电磁超声(Electromagnetic ultrasonic,EMU)检测法,(3) 激光超声(Laser ultrasonic,LU)检测法。图5展示了这些方法的发展历程。

   

库内超声探伤法代表性论文

2.1.1 PEU检测法

PEU检测法具有分辨率高、实时性好等优势,广泛应用于轮对故障诊断。该方法核心是利用压电换能器的压电效应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产生超声波。超声波在被测轮对中传播后被接收器接收生成电信号,通过分析电信号判断轮对缺陷。2010年,Brizuela等[27]基于多普勒效应,通过一个压电换能器发射的瑞利波频率与另一个接收的反射波频率差异,估计运动轮对的缺陷。开发的检测系统布设于车间入口处,用于常规检测低速(<10km/h)通过的车轮。但由于信噪比低,该方法仅能检测较大尺寸的局部缺陷(如长度大于20mm的扁疤),且无法精确测量缺陷尺寸。Brizuela等[28]于2011年报道了类似但更先进的方法(图6),将1MHz压电换能器置于钢轨一端发射超声脉冲,通过测量超声波至运动轮轨接触点的往返飞行时间(Round-trip time of flight,RTOF)变化,利用轮轨接触点至轮心在轨面投影的位移和量化缺陷尺寸,检测误差小于4%。该方法可量化车轮径向变化,理论上适用于检测车轮周向缺陷(包括跳动超限和多边形化)。

   

文献[28]中检测车轮故障的原理与实验装置

基于单压电晶片的超声检测法获取信息有限,因此由多个独立压电晶片组成的相控阵超声(Phased array ultrasonic,PAU)检测法在轮对缺陷全面检测中更具优势。PAU检测法能同时检测车轴与车轮缺陷。车轴检测通常将设备安装在实心轴轴端或空心轴内孔。2006年,Cervigon等[29]介绍了这两类车轴的检测原理并开发了商用检测系统(图7),已用于西班牙RENFE车间。2012年,Peng等[30]开发了基于PAU的检测系统,用于在不拆卸轮对、不剥离涂层条件下检测中国大功率机车实心轴的横向缺陷(主要为裂纹)。类似方法见文献[31]。2016年,Gauna等[32]开发了空心轴超声检测系统,可在25分钟内从列车一侧检测几乎整个车轴。与典型低速列车车轴不同,高速列车车轴为变截面厚壁空心圆柱结构,使超声波在轴内传播复杂化。2015年,Li等[33]通过有限元法(FEM)系统研究了厚壁空心圆柱结构中导波传播特性,提出适用于高速列车车轴的基于导波的结构健康监测方法。

   

文献[29]中基于PAU的车轴故障检测系统      

与车轴检测不同,车轮PAU检测面临高成本问题,因车间需配备专用检测轨道。2013年,Peng等[34]设计了特殊轨道(图8),由支撑轨和导向轨组成。车轮通过检测区时,车轮外侧型面被支撑轨抬起,轮缘与导向轨接触导向,名义滚动圆附近区域用于放置超声探头阵列。列车低速稳定通过设计的检测轨道时,可识别轮缘和踏面径向与周向裂纹、轮辋缺陷等,深度可达450 mm。该检测技术已用于中国CRH列车及机车。类似方法见Sun等[35](2023年)。      

   

文献[34]给予PAU车轮故障检测系统      

超声技术呈现的检测结果常含复杂噪声,能否反映车轮真实状态仍需专业人员判断,耗时耗力。近期,ML方法作为目标检测工具被引入超声检测技术,实现轮对故障智能识别,为自动化诊断创造条件。例如,2023年Peng等[36]通过PAU检测法采集车轮与车轴的超声B扫描缺陷数据,人工标注建立多类缺陷数据库,采用改进YOLO-v5算法[37]识别这些缺陷。

2.1.2 EMU检测法

EMU检测法具有非接触、适用于小缺陷和粗糙表面材料等优势,广泛用于轮对缺陷检测。缺陷检测过程中,常采用多个电磁声换能器(Electromagnetic acoustic transducers,EMATs)进行超声相控检测。EMATs将电磁超声发射器的电能转化为轮对内部粒子的动能,通过检测粒子变化发现缺陷。2000年,德国弗劳恩霍夫无损检测研究所的Kappes等[38]在报告中指出,开发了基于电磁超声换能器的车轮踏面检测系统,由专用检测轨和四个无耦合剂作用的EMATs组成。车辆通过嵌入轨头的EMATs时,系统可利用脉冲回波信号检测临界缺陷。类似超声检测系统AUROPA III由Salzburger等[39]于2009年报道,用于快速检测早期踏面类裂纹缺陷。该系统原理如图9所示,采用超声脉冲回波与脉冲透射技术。EMATs探头发射的超声波以表面波形式在踏面近表层传播,通过回波及透射波衰减可检测该区域的类裂纹缺陷。列车通过检测轨的速度可达15km/h,数分钟内可确定整列车所有轮对踏面的周向健康状况。2006年,成都主导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引进该检测系统并投入工程应用。2022年,Zhang等[40]利用FEM建立Comsol Multiphysics 16通道电磁超声相控阵二维仿真模型,采用基于B扫描成像的检测方法处理电磁超声相控阵回波信号,实现列车车轮内部缺陷识别。

   

文献[36]中的EMU检测原理实验装置

2.1.3 LU检测法

LU检测法利用高能激光脉冲在轮对中产生超声波,通过分析超声波传播特性来检测车轮与车轴的缺陷。为检测车轮缺陷,2003年Kenderian等[41]在美国普韦布洛运输技术中心的测试轨道上,采用激光-空气混合超声技术检测车辆车轮缺陷。结果显示该技术能检测轮缘和踏面的热疲劳裂纹及踏面破碎裂纹。2016年,Cavuto等[42]通过FEM模拟车轮内部超声传播过程以明确激光源与超声探头的最佳布设位置,并基于此在实验室台架实验中利用激光超声诊断测量程序检测车轮缺陷。如图10所示,实验对象为含人为制造径向与轴向缺陷的车轮,通过轴承系统安装在支撑轮上,电机驱动的编码器测量车轴角位置,探头安装在可沿车轮轴向与径向移动的支架上。2019年,Montinaro等[43]采用Trenitalia SpA提供的列车车轮扇形段作为基准,人为制造六种车轮缺陷(倒角缺口、径向通孔、轴向盲孔、背面槽口及踏面缺口)。通过激光超声检测系统在实验室对这些缺陷进行了检测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对所有类型的标准缺陷进行定位,但无法识别缺陷的形状。此外,检测系统中应用的激光干涉仪易受轮对表面状况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21年,Cavuto等[44]考虑了超声波在固体和空气中的传播特性,开发了一个有限元模型来模拟高功率激光源在车轴材料内部产生的超声波的传播过程。基于有限元模拟,可以预先确定激光源的能量,从而将超声波的产生限制在热弹性-烧蚀极限内。此外,在实验室中,使用带有两个疲劳裂纹缺陷的车轴对表面波附近的时间历程进行了特写测试,以检查实验结果和数值结果之间的差异。与传统的纯基于实验的方法相比,本研究结合了实验和模拟结果,使测试过程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图10 LU检测装置与实验样本[42]

在车轴缺陷检测方面,2005年,Gonzates等[45]基于激光-空气混合超声技术对车轴表面裂纹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实验室实验和概念验证演示证实了该方法检测车轴体缺陷的可能性。传统的库内检测方法耗时较长,且检测车轴需要进行拆卸操作,导致自动化水平低,并可能造成划痕和促进疲劳裂纹的产生。为了克服这一问题,2014年,Mineo等[46]利用FEM研究了热弹性激光源产生的表面波在轴表面传播以及通过轮座和轴承座时的衰减情况,并使用耦合热力学模拟来可视化超声场,从而指导维护人员确定远程检测车轴表面损伤的最佳无损检测设置。2015年,Cavuto等[47]通过开发有限元模型并使用真实车轴进行实验,研究了LU技术在诊断变截面空心车轴方面的有效性。如图11所示,车轴安装在一个可旋转的支架上,以便沿圆周方向扫描车轴表面;探头安装在一个可沿轴向移动的框架上;激光源安装在脉冲激光腔的激光臂上,远离接收探头,以便能够指向车轮配合表面。在实验室中检测到了车轴外表面上的四个凸形缺陷,实验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够检测到车轴上人制造的表面缺陷。2020年,Montinaro等[48]在意大利国家铁路公司提供的一个涂漆车轴上引入了人工缺陷,以模拟其上的疲劳裂纹,并在地板式车轮车床使用LU获取车轴缺陷区域的B扫描图像,通过分析这些图像可以获得裂纹长度的信息

   

图11 文献[44]中的LU检测系统和LU扫描系统

2.1.4 总结

车间中使用的声学方法主要指超声检测法,具体包括PEU检测法、EMU检测法和LU检测法,这些方法总结于表1中。

各种声学方法的对比

   

综上所述,PEU检测法具有良好的实时性。然而,该方法对表面质量要求较高,且需要耦合介质,这使其在复杂的现场环境中应用难度较大。当使用相控阵检测轮对的全尺寸缺陷时,通常需要特定的检测轨道,成本较高。相比之下,电磁超声检测法虽然检测深度有限,但可用于检测轮辋缺陷和内部缺陷。它对表面状态的敏感性较低,非常适合检测表面粗糙的材料。然而,该方法仍然受到超声波传播距离短和对材料电导率敏感的限制。同样,LU检测法在应用中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但是,LU检测法操作更为复杂,设备成本更高,这可能限制其广泛应用。维护部门应综合考虑这三种方法的优缺点,协同使用,以实现轮对缺陷的全面检测。此外,随着AI技术的发展,基于DL的自动故障分类方法已经出现[36],但这类方法需要大量数据作为支撑。声学法未来的发展方向应侧重于检测技术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特别是超声检测与数据驱动的智能算法的深度融合,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效率和实时性。

2.2 光学法

光学法主要基于光学仪器进行缺陷检测,能够直观地显示轮对中缺陷的位置。在车间中,光学方法主要包括(1)激光位移法(LaserdisplacementLD)、(2)热成像法(ThermalimagingTI)和(3)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方法(ComputervisionCV)。本节所综述的与光学法相关的参考文献如图12所示。

   

图12 库内光学法代表性文献

2.2.1 LD法

LD法主要通过轨旁激光传感器监测轨道的纵向位移,以获取轮对的故障信号。2020年,Gao等[49]开发了一种利用反射式光学位置传感器的轮扁检测系统。为了建立传感器信号与轮扁长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利用有限元法和多体动力学仿真(Multi-body dynamics simulations,MBSs)开发了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该检测系统如图13所示,每个轨道上安装有两个传感器。当车轮通过时,轨道发生变形,安装在轨道上的传感器模块会产生垂直位移,同时传感器模块的角度会发生变化,这将导致激光光斑在检测器上的位置发生变化,通过测量准直激光光斑的位移,可以测量整个圆周的轮轨冲击力。该系统可用于车辆段入口处,通过速度高达5km/h。文献[50]中报道了一项类似的研究。2021年,Emoto等[51]提出了一种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激光传感器车轮踏面轮廓检测方法,但其研究对象仅是1:5比例的车轮模型。为了验证其方法的能力,在2022年的后续研究[52]中,他们开发了一种配备激光传感器和相机的自动化检测系统,并证实了该系统在静态环境下检测真实轮对的可行性文献[53,54]中提供了类似且更进一步的研究。

   
图13 文献[49]中的LD传感器布置及车轮故障检测原理    

2.2.2 TI法

TI法基于红外辐射的基本原理,以非接触方式检测轮对发出的红外能量,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在显示器上生成热图像和温度值。当被检测的轮对存在缺陷时,缺陷处与邻近位置之间会产生温差。这些温差的存在使热像仪能够检测到温度变化,进而判断轮对缺陷的具体情况。2008年,Verkhoglyad等[55]提出了一种利用热成像技术检测火车车轮裂纹的方法,通过热像仪区分车轮是否存在故障。2019 年,Kim等[56]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车轴材料进行了拉伸试验。如图14所示,在车轴断裂时,两个拉伸试样的表面温度没有显著差异。然而,在断裂瞬间温度会急剧达到峰值。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够分析火车车轴材料的拉伸损伤行为。需要注意的是,通过热成像法获得的热图中的故障信息需要由专业人员进行识别,因此该方法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较低。

   

图14 文献[56]中热像仪获取的图像:a断裂前10秒和b断裂时刻

2.2.3 基于CV的方法

基于CV的检测方法的原理是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对缺陷进行自动检测和分类,能够识别多种类型的轮对缺陷,并对其进行精确定位和量化。传统的图像技术首先得到应用,包括滤波、模板匹配、边缘检测等。例如,为了测量缺陷的尺寸,2014年,Zhang等通过电荷耦合器件相机收集了车轮表面缺陷的图像集。基于该数据集,开发了一种图像处理算法,其中,使用中值滤波和对比度增强操作处理包含缺陷的车轮表面图像,以更好地反映缺陷特征,使用Canny边缘检测[58]算法检测处理后图像中缺陷的边缘,生成二值化图像;并使用八邻域边界跟踪法获取缺陷的像素尺寸。文献[59]中报道了一项类似的研究。为了获取缺陷的位置信息,2017年,Lv等[60]设计了一种用于车轮踏面缺陷检测的轨旁系统,该系统包含约八个高速相机和一个照明方案,然后他们在车间中收集了车轮缺陷的图像集,并通过基于图像配准和模板与待检测踏面比较的算法成功检测到了缺陷的位置,但无法识别缺陷的类型。同样,2017年,Guo等[61]设计了一个类似的系统,该系统具有16个高速相机,并采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算法诊断不同的踏面缺陷,这在不同轮对故障的分类方面向前迈进了一步。      

传统的图像检测过于依赖其内部参数的设置,检测效果受环境影响较大。近年来,DL技术在轮对故障诊断中的应用逐渐增多,这显著提高了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2022年,Zhang等[62]在中车集团的轮轴车间构建了轮对踏面缺陷数据集,并针对该数据集提出了一种基于YOLO-v4[63]的多尺度特征融合检测方法。该方法可用于检测缺陷的大致形状,但无法用于计算其确切面积。在他们随后的工作[64]中,构建了一个可变形残差注意力网络,如图15所示。2022年,Xing等[65]从车间的60辆地铁车辆上收集了车轮缺陷图像数据集,并利用改进的 YOLOv3模型[66]实现了四种踏面缺陷(轮扁、划痕、小孔和孔洞)的检测和分类。为了提高故障检测系统的效率,2024年,Emoto等[67]提出了一种结合激光测量和机器视觉的方法来检测车轮踏面缺陷。在该方法中,使用改进的 YOLO v5算法在实验室条件下检测热裂纹和剥落。DL算法需要大量数据来提高检测精度,而可收集的车轮自然缺陷数量有限。为了解决车轮缺陷样本不足的问题,2024年,Liu 等[68]应用生成对抗网络[69]生成语义一致的多样化样本,并使用局部推理约束网络实现踏面缺陷检测。需要注意的是,在高速条件下,振动引起的图像模糊和图像帧不稳定是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这类方法更适用于车辆低速行驶或静止时。此外,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方法可用作超声和激光方法的后处理技术 [36, 67]。

   

图15 文献[64]中轮对胎面缺陷检测框架

2.2.4 总结

车间中使用的光学法主要包括LD法、TI法和基于CV的方法,这些方法总结于表2中。      

综合来看,LD法和TI法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未来这两种方法都应提高设备的软硬件水平、抗干扰能力和防污染性能。基于CV的方法包括传统图像处理和DL方法,其中传统图像处理方法需要在不同的外部环境下人工校准其内部参数,其自适应能力有待提高。DL方法通常借助复杂环境中的大量数据训练模型,因此对外部环境具有较高的适应能力。未来,基于CV的方法可用于实现多种故障的检测和分类任务,例如同时检测轮扁、车轮多边形化和车轴裂纹。这一技术进步不仅将提高检测效率,还将为智能化、自动化维护提供更可靠的技术支持。

2各种光学法对比

   

2.3 电磁法

电磁法基于电磁感应原理检测轮对中的缺陷。车间中使用的电磁检测方法主要包括(1)磁粉(Magnetic particle,MP)检测法、(2)感应电流聚焦电位降(Induced current focused potential drop,ICFPD)法、(3)基于霍尔传感器阵列(Hall sensor array,HSA)的方法和(4)基于涡流传感器(Eddy current sensor,ECS)的方法。关于电磁法的代表性文献如图16所示。

   

图16 库内电磁法的代表性文献

2.3.1 MP检测法

MP检测基于对材料表面施加磁场,并利用缺陷附近漏磁场中的MP积聚效应,使轮对中缺陷的位置和形状可视化。在MP检测机中,将荧光磁悬液均匀地喷洒在轮对上。在紫外光下,悬液发出黄绿色荧光。在有裂纹的位置,MP会聚集并变得更亮。2010 年,Starman等[70]开发了一种基于MP检测技术的车轮缺陷检测系统。在该系统中,将车轮置于磁场中,裂纹会产生杂散磁场。然后通过高速数字相机捕获图像,并使用图像处理方法成功检测到缺陷。如图17所示,该系统每小时可检测约15个车轮,并能识别长度超过1mm、宽度超过0.3mm的缺陷。

   

1文献[70]中的MP检测原理

2.3.2 ICFPD法

ICFPD法的原理是控制轮对周围的电磁场分布以测量感应电流,并通过观察电位降来检测轮对的缺陷。2004年,Kwon等[71]将感应电流聚焦电位降法应用于检测压装过程中车轴的裂纹。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检测到距离拾取引脚5mm和10mm处的压装车轴裂纹。基于ICFPD法,2008年,Kwon 等[72]对轮对的表面缺陷和内部缺陷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检测到压装轴上深度为1.5mm的表面裂纹和车轮上的内部裂纹。此外,2011年,Kwon等[73]证明了ICFPD法能够检测到车轮表面和亚表面深度为0.5mm 至2mm的裂纹。2023年,Kwon等[74]通过电磁仿真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感应电流电位降,基于此开发了一种裂纹检测装置,该装置由拾取探头、夹具和自动化输送装置组成,如图18所示。结果表明,当压装车轴的裂纹深度大于1mm时,该方法能够检测到距离裂纹10mm处的裂纹。

   

图18 使用文献[74]中的电流电位差传感器检测车轴缺陷      

2.3.3 基于HSA的方法

基于HSA的方法的原理是利用霍尔效应感知磁场强度,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通过对电信号的处理来检测轮对的缺陷。2011年,Jun等[75]开发了一种基于HSA和并行信号处理电路的高速列车新型无损检测系统。利用该系统,可以检测列车以33km/h的速度行驶时的人为制造的缺陷和自然发展的缺陷。2008年和2011年,Lee等[76, 77]在韩国高速列车的车轮上人为制造了多个裂纹,该列车由伺服电机驱动,速度为33km/h。通过线性集成HAS检测车轮裂纹,如图19所示。基于该传感器阵列,能够检测到直径超过2mm、深度超过1mm的人为制造的裂纹,宽度为1.87mm、深度为0.5mm、长度为 16.27 mm 的狭缝型人为制造的裂纹,以及3-5mm范围内的自然生长的裂纹,包括剥落、划痕等。2013年,Le等[78]提出了一种使用嵌入轨道中的差分型集成霍尔传感器矩阵的检测方法,利用该方法可以在车辆段高效、高空间分辨率地检测踏面的大面积裂纹,并可以估算裂纹的体积。文献[79]中报道了一项类似的研究

   

1文献[76]中的HSA安装实验装置

2.3.4 基于ECS的方法

基于ECS的方法[80]的原理是利用金属在变化的磁场中产生的涡流来测量材料表面的缺陷,该方法通常使用传感器阵列来检测车轴缺陷。2016年,Sun 等[81]设计了一种用于空心车轴内表面无损检测的柔性阵列涡流传感器,并通过有限元模型确定了其最佳激励频率,如图20所示。该传感器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用于差分配置的新型激励和感应迹线布置。基于仿真结果,开发了一套用于检测车轴缺陷的实验系统,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检测到深度大于0.5mm的纵向和横向缺陷,但对横向缺陷更敏感。2021年,Lanzagorta等[82] 提出了两种基于超声和涡流阵列技术的方法来检测制造阶段车轴中的缺陷。通过CIVA软件开发了一个仿真模型来验证其可靠性,结果证明基于ECS的方法能够检测到最小尺寸为1.6mm的车轴裂纹。      

在车轮缺陷检测方面,Gao等[83]2019 年设计了一种用于轮扁动态定量检测的平行四边形机构。该机构由测量尺、连杆、弹簧、液压阻尼器、限位块和涡流传感器组成,如图21所示。该测量系统安装在车辆段入口处的轨道旁。当列车通过测量系统时,涡流传感器可以测量测量尺的垂直位移变化,实现轮扁的检测。

   

图20 文献[81]中的柔性阵列ECS及空心车轴表面损伤检测过程

   
2文献[83]中的平行四边形机构及其安装位置          
2.3.5 总结    

库内电磁法主要包括MP检测法、ICFPD法、基于HSA的方法和基于ECS的方法,这些方法总结于表3中。      

综上所述,磁粉检测法适用于小批量检测,成本低。感应电流聚焦电位降法检测效率高,无需拆卸轮对。霍尔传感器阵列法能够准确计算缺陷体积,适用于局部轮对缺陷的检测。涡流传感器检测法在快速检测和高灵敏度方面具有优势。总结这些方法的优缺点,电磁检测方法应着重提高检测精度,提升自动化水平,以及提高对深层和复杂裂纹的检测能力。

各种电磁法对比      

 

编辑:陈宇航

校核:李正平、陈凯歌曹希铭、赵学功、白亮、任超、海洋、赵栓栓、陈莹洁、Tina、王金、赵诚、肖鑫鑫

该文资料搜集自网络,仅用作学术分享,不做商业用途,若侵权,后台联系小编进行删除



来源:故障诊断与python学习
ACTSystemMAGNETComsol振动疲劳断裂电路光学航空python海洋裂纹理论电机材料机器人光学仪器数字孪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9-07
最近编辑:19小时前
故障诊断与python学习
硕士 签名征集中
获赞 87粉丝 127文章 234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振动专栏 | 第一章 振动基础入门:什么是振动?

预测性维护和故障诊断领域中,振动信号一直占据着核心地位,这绝非偶然。那么,我们深入探讨一下:振动信号究竟是什么?为何它成为设备健康监测的首选?以及它为何能有效支撑预测性维护和故障诊断?目录1 振动信号的本质2 为何首选振动信号3 振动信号如何赋能预测性维护故障诊断4 振动基础知识介绍 4.1 时域波形4.2 频率4.3 周期4.4 振幅 4.5 频谱 4.6 故障频率 4.7 振动描述 4.8 相位介绍1 振动信号的本质设备在运行时,由于旋转部件的惯性力、齿轮啮合冲击、轴承滚动体与滚道的接触、结构件的微小变形、不平衡、不对中以及各种摩擦等因素,其物理状态(位置、速度、加速度)会随时间发生周期性或非周期性的变化,这种变化被传感器(如加速度计)捕捉并转换成的电信号或数字信号,就是振动信号。振动信号本质上是设备内部动态力作用的外在表现,是设备运行状态最直接、最丰富的“语言”之一。2 为何首选振动信号高灵敏度与早期预警:设备内部发生的绝大多数机械类故障(如轴承磨损/点蚀/剥落、齿轮断齿/点蚀/磨损/偏心、转子不平衡/不对中/弯曲/松动、摩擦、叶片损坏、共振等),在其早期萌发阶段,就会导致设备原有的动力学特性发生微妙的、但可被检测的变化。振动信号对这些变化极其敏感,能早于温度显著升高、噪音明显异常或性能大幅下降之前捕捉到故障的“蛛丝马迹”。 信息维度丰富:振动信号是一个复杂的时变信号,蕴含了关于设备状态的海量信息: 1、时域信息:如振动总能量(有效值RMS)、反映冲击强度的峰值(Peak)、峭度(Kurtosis - 对冲击特别敏感)、波形因子、裕度因子等,能直观反映振动的整体水平和冲击特性。 2、频域信息(核心优势):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等将时域信号转换为频谱。不同类型的故障(如轴承特定部位的损伤、齿轮的特定阶次啮合问题、不平衡、不对中)会在特定的特征频率(及其谐波、边频带)上产生能量异常升高。频谱分析能精准定位故障源并识别故障类型。 3、时频域信息:对于非平稳信号(如启动/停机过程、瞬态冲击),小波变换、短时傅里叶变换等方法能揭示信号频率成分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非侵入式与实时在线监测:只需在设备外壳的关键测点安装高可靠性传感器,即可连续、实时地采集振动数据,无需停机、无需拆解设备,最大程度减少对生产的影响,是实现持续健康监测的基础。 成熟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机械动力学、信号处理技术(FFT、包络分析、阶次跟踪等)以及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算法在振动分析领域应用非常成熟,有强大的理论支撑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 3 振动信号如何赋能预测性维护故障诊断异常检测:通过监测关键测点的振动水平(如速度有效值、加速度峰值)是否超过预设阈值或基线,初步判断设备是否存在异常。 故障诊断(定位与识别):深入分析振动信号的频谱特征是核心。通过识别频谱中异常升高的特征频率成分(如轴承的故障特征频率BPFO/BPFI/FTF/BSF,齿轮的啮合频率及其边带,不平衡的1倍频,不对中的1倍频和2倍频等),结合设备的结构参数(如轴承型号、齿轮齿数、转速),可以精确定位故障发生的部位(如具体哪个轴承、哪个齿轮)并识别故障的性质(如内圈剥落、齿面点蚀、不平衡加重)。包络分析等技术特别擅长提取被噪声淹没的、由冲击性故障(如轴承损伤)产生的高频共振信号中的特征频率。 故障严重程度评估:观察特征频率处的幅值大小及其增长趋势,结合历史数据、专家经验或模型,可以评估故障的发展阶段和严重程度。 预测性维护决策:基于对故障发展趋势的持续跟踪(如特征频率幅值的上升斜率),结合设备的重要性和维修资源,可以科学预测剩余使用寿命(RUL),从而在故障导致严重后果或计划外停机之前,主动、精准地安排维护活动(如更换特定轴承、调整对中),实现从“事后维修”、“定期维修”到“按需维护”的转变,显著提升设备可靠性、可用性并降低运维成本。 总结来说,振动信号因其对设备内部机械状态变化的极高敏感性、蕴含信息的丰富性、采集的非侵入性以及分析方法的成熟性,成为了洞察设备健康状况、实现精准故障诊断和有效预测性维护不可或缺的强大工具。它让设备运维人员拥有了“透视”设备内部运行状态的“慧眼”。 4 振动基础知识介绍 4.1 时域波形时域波形是传感器输出的电压-时间函数,反映测点瞬时振动量值。它是电压变化的轨迹,随着瞬时振动时刻变化。波形图可以显示该点随时间推移移动或振动情况,如图1所示。 图 1 时域波形 4.2 频率频率回答了“多久一次?”的问题,是指在特定时间段内事件发生的频率。与每秒频率结合使用的术语是赫兹.单位时间内完整振动周期的次数。 4.3 周期周期是一个周期的持续时间。它可以用波形来测量,或者通过频率也可以计算出来。两个公式显示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周期 = 1/ 频率,频率 = 1/周期,周期以时间单位计量:秒或毫秒。 图 2 一周期为1/频率秒 4.4 振幅振动的幅度称为振幅。简单来说,振幅就是波形的高度。振幅是振动的程度,如果在转速增加时触摸风扇轴承,就会感觉到振动加剧。振幅是振动严重程度的指标。 4.5 频谱振动分析的目的是了解机器内部的情况。通过测量齿轮、轴承、轴等的振动幅度,评估与不对中、不平衡、松动和其他故障情况。再分析时间波形,波形中有一个信号是风扇运行速度不平衡时产生的纯正弦波,如图3。 图 3 风扇不平衡波形 当风扇出现摩擦时,波形模式发生了变化,见图4。 图 4 风扇不平衡和“摩擦”的组合 如果风扇可以消除所有不平衡,那么剩余的振动将归因于摩擦,如图5所示剩余信号来自轴转动一周时,每个叶片与轴套的撞击。 图 5 风扇“摩擦”的振动 如果系统同时包含两种效应,信号会叠加。结果取决于信号的频率、振幅和相位。 但随着信号源的增加,机器发生的情况就越来越难以解释。在这个简单的案例中,可以看到两个信号具有不同的频率和振幅。因此,一种更好的工具可以研究机器内部的情况出现了,它被称为FFT或“快速傅立叶变换”。其结果就是“频谱”,如图6。 图 6 频谱图 为了简单起见,我们将再次使用风扇的例子(硬币放在叶片上)。假设风扇每秒旋转五次,则可能产生如图7顶部所示的频谱。如果风扇速度加倍,振动幅度也会增加(如图7底部所示),峰值高度将增加,峰值将向右移动——事实上,它沿x轴移动了原来的两倍,因为峰值的频率增加了一倍。 图 7 频谱变化 4.6 故障频率 研究风扇不平衡并确定频谱中峰值出现的位置非常简单——这只是说明在出现故障时峰值应该出现在哪里。对于工业中常见的机器类型,频谱中预期的频率数量会增加。分析师必须学会如何研究机器并计算这些频率——即所谓的“强迫频率”或“故障频率”。 电机上的冷却风扇有8个叶片。如果气流出现问题,预计在8倍运行速度时会出现峰值。电机通过联轴器连接到悬臂式压缩机叶轮,因此其轴转速与电机相同。峰值预计出现在叶轮轴转速或1倍转速处。叶轮上有12个叶片。当出现流动问题时,12倍频会出现一个峰值。 图 8 电机频谱示意 4.7 振动描述 描述波形测量方法的术语有:RMS(均方根)、平均值、峰值、峰-峰值等。 图9 四个典型测量值 从右侧开始是术语峰间值。峰-峰(简称“pk-pk”)振幅是指从波谷底部到波峰顶部的测量值。对于纯正弦波,峰-峰值等于峰值乘以2。接下来是峰值(简称“pk”)振幅。它是指从零线到峰值顶部(或谷底,以较大者为准)的数值。均方根值(RMS)的计算方法不同,计算过程实际上与名称相反,即先求平方,再求平均值,最后求平方根,得出最终值。 波峰因数:波形的波峰因数是指峰值与均方根值之比。有时也称为峰均比。纯正弦波的波峰因数为1.414。 4.8 相位介绍 相位测量是一种出色的振动分析工具。图16显示两个风扇同时旋转,它们是同相的。图17显示了两个风扇完全相反的波形。当底部风扇处于其行程的底部时,顶部风扇的峰值出现。它们“不同相位”或“不同步”。相位以度为单位。 图 10 两台机器处于同相位 图 11 两台机器处于不同相位 相对相位是指两个信号中相同事件的时间差。两个信号的频率相同,当两个信号都达到最大值时,就表示发生了相同事件。相对相位是指一个振动源相对于另一个振动源的时间,通常是指机器上的两个点。绝对相位与相对相位不同,它比较一个信号和一个固定参考信号。参考信号通常来自转速计的TTL信号,每转一次触发一次。相位读数介于振动信号峰值和转速计之间。编辑:肖鑫鑫校核:李正平、陈凯歌、赵栓栓、曹希铭、赵学功、白亮、任超、海洋、Tina、陈莹洁、王金、赵诚,陈宇航该文资料参考莫比乌斯振动分析师(二级)培训资料、网络文章等,仅用作学术分享,不做商业用途,若侵权,后台联系小编进行删除来源:故障诊断与python学习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