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MBD系列报告:基于铃木电机模型的有限元计算与测量的效率图比较分析

2月前浏览112
      驱动电机要求从低速到低负载运行到高速的广泛工作范围内具有高效率,并在效率图上评估其特性。驱动电机的最大效率为95%以上,电机设计过程一般需要对提高效率1%级别的方法进行研究。因此,为了在仿真模型基础上评估电机的性能,它要求精度误差为测量值的1%以内。


     本文比较了基于仿真的效率图和实际测量的效率图,分析了两种效率图之间的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PWM载波对谐波铁耗和交流铜耗的影响较大。



         
01            
PART

挑战

       

      当开发和设计高效电机,如汽车驱动电机,为了能够通过仿真验证和评估电机的性能,要求仿真误差在1%以内。电动机的效率取决于其输出,即扭矩和损耗。在此,表1给出了扭矩和损耗的允许误差的估算值,以此满足1%的效率误差。这突出表明,相对比损耗精度,扭矩精度也同样重要。

       一般来说,仿真是在理想状态下进行的,在二维模型中没有考虑应力或加工过程。导致了仿真和测量的Map出现了差异。其原因是没有充分考虑影响电机效率的损耗因素。例如,用于驱动电机[1][2]的PWM逆变器产生的时间谐波(以下称为载波谐波)将影响矩形线的发夹线圈中的涡流损耗[3](以下称为交流铜损耗)。此外,在制造过程中施加在电机铁心的应力[4]和钢板中的残余加工应变[5][6],导致叠压铁心材料中的损耗增加(制造因素)。为了使效率误差达到1%以内,需要考虑这些因素。


表1 达到1%效率误差可接受的扭矩和损耗差



         
02            
PART

评估机器


     本节描述了用于评估效率图的电机及其驱动电机的控制器/逆变器。铃木提供了样机,设备和测试。


2.1电机

      用于评估的电机是内嵌式永磁同步电机,图1为电机的1/8模型。表2描述了电机的规格。


2.2控制器/逆变器

      图2示出了控制器/逆变器的框图。在控制系统中,通过PI控制产生电压指令值,使得电机中的电流与给定值相同。在该控制中考虑了DQ轴解耦。PWM逆变器采用三角波比较法,载波频率设定为12Khz。此外,系统中还设置了4μs的死区时间。


表2 验证模型的规格





         
03            
PART

测量设置


     图3显示了用于测量的系统。电动机的速度由测功机控制。铁损是用电能表测得的输入电动率减去用转矩表测得的转矩乘以转速得到的输出功率,再减去用线圈温度校正后的绕组电阻计算出的直流铜损和机械损耗。因此,在测量的铁损中,包含了被测线圈中的交流铜损和其他的杂散损耗。效率的测量范围是转速从2000到12000转/分,负载从2到30Nm。根据最大扭矩/最小电流的控制方法确定Map图上每个网格点的工况点(参考电流矢量值)。



         
04            
PART

仿真模型


     为了分析影响电机损耗和效率图精度的因素,建立了两个模型。第一个模型将不考虑第1节中提到的因素(以下简称基本模型),第二个模型将考虑这些因素(以下简称高精度模型),同时计算了它们的效率图,并与测量结果进行了比较。本章节描述了两个模型和用于其分析的方法,表3比较了两个模型。


4.1基本模型

     基本模型是一个二维分析模型。其磁场分析模型如图4所示。基本模型为正弦电流输入,也就是不考虑控制器/逆变器的驱动。线圈的股线没有建模,不考虑交流铜损耗。铁心的磁特性和铁损特性,采用原电工钢板的特性,即不考虑制造的影响。此外,基本模型用扩展的Steinmetz方法计算铁损。


表3 基本模型与高精度模型的比较


图4基本模型的网格划分


4.2高精度模型

      高精度模型的磁场分析模型如图5所示。高精度模型包括:如图6所示创建图2的控制器/逆变器驱动的模型,考虑了PWM载波组件的影响。电流控制系统的给定值与测量值相匹配。对绕组的每根导线进行了建模,并考虑了交流铜损耗。铁心的磁特性和损耗特性考虑了由于制造引起的应力和残余应变。此外,铁心损耗计算方法采用了含异常涡流损耗模型的play模型+1D方法,该方法中的小回环损耗比扩展Steinmetz方法更精确。[7]


      在高精度模型中,使用二维分析评估整个效率图。然而,端部绕组中的交流铜损耗以及由于漏磁通引起的铁心表面的面内涡流损耗不能用二维分析来评估。因此,在中高速下,五个具有最高效率的典型工况点采用三维分析,然后根据这些结果估算了二维分析的修正因子。



4.3 时间划分

     电路分析的时间步长最好是4的倍数,这样可以采样到PWM的载波(三角波)的峰值。由于本文的目的是分析PWM载波引起的铁损,因此一个载波周期的分割数是固定的,而与转速无关。预分析阶段,在载波影响较大的低速低负载工况,将一个载波周期(=1/12000s)划分为8等分得到的铁耗精度不足,24等分和12等分的铁耗差异在1%以内。因此,使用12等分。


     为了评估由于线圈中的涡流分布而引起的交流铜损耗,在每个线圈表面上创建了将0.2mm的厚度分为四层的分层网格。通过确认线圈中的涡流分布来预先确定分割数,并且选择分割数以使得其可以准确地对涡流分布进行计算同时不增加计算成本。




         
05            
PART

结果比较


5.1 基本模型与实际测量的效率图比较 

     由基本模型和测量得到的效率图如图7所示。在低速/低负载的一部分区域基本模型的效率和测量的效率相差4%以上,其他区域相差2%以上,同时从图中可以看出基本模型在很多工况点都不能满足1%的精度要求。



5.2用高精度模型改进效率图

    本文将证明,通过在基本模型中添加先前忽略的不同损耗成分,可以使效率图具有很高的精度。此外,本文还将分析每个损耗分量的贡献。


5.2.1谐波引起的铁损

     图8的Map显示了由于PWM载波导致的铁损增加率,图14-(b)显示了基本模型考虑这部分铁损后的效率图。由于此时的载波频率在整个区域中都是恒定的,而与转速无关,因此,由载波引起的铁损在很大程度上不取决于转速或负载。因此,在较低速度下,载波成分的贡献很大。效率图在约5000rpm或以下的低负载区域发生显着变化。


5.2.2 AC铜损耗

     与基本模型的直流铜损耗相比,由交流铜损耗引起的损耗增加率如图9所示。图14-(c)的效率图显示了交流铜损耗对基本模型的影响,包括PWM对交流铜损耗的影响。槽内绕组的交流铜损耗是通过二维分析得到的,端部绕组的损耗是通过三维分析得到的修正系数修正后得到的。交流铜损耗主要是由槽漏磁通和从气隙穿过槽口进入线圈的磁通交联引起的。因此,随着转速升高,信号频率越高,其贡献越大。此外,由于交流铜损耗的贡献随着直流铜损耗的降低而变得相对较大,这在转矩为2 Nm转速为6000 rpm时最显著,此时电机被控制进入弱磁状态,直流损耗非常低。图14-(c)的效率图显示交流铜损的影响主要在转速5000 rpm以上和更高的转速。


5.2.3应力

      图10示出了由外壳热套导致的铁心应力而增加的铁损的增加率,图14-(d)示出了效率图,其中包含了PWM、交流铜损和应力的影响。应力主要导致磁滞损耗的增加。因此,在低速区的贡献更大。对于高负载,由于磁通密度的饱和将减小应力对总损耗的影响。同样,在低负荷下,当磁通密度较低时,应力的影响也不大。因此,应力主要影响效率图为负载的中心区。


5.2.4残余应变

      图11示出了由于制造过程中产生的残余应变而导致铁耗增加的结果。图14-(e)显示了基本模型的效率图加上PWM、交流铜损耗、应力和残余应变的影响。残余应变对效率图的贡献通常小于应力,然而它会影响电机在整个工作区域的性能,并且在较低负载区域的影响稍大,因为该区域的磁通密度较低。


5.2.5表面涡流损耗

     使用三维模型评估受定子铁心表面涡流影响导致的铁损增加率如图12所示。通过将PWM载波,交流铜损,应力,加工应变,表面涡流的贡献与基本模型相加而获得的效率图如图14-(f)所示。面内涡流损耗大致与转速的平方成正比。因此,速度越高,涡流的影响越大。此外,负载越低,铁损往往较小,涡流的影响就越大。尽管面内涡流对效率图的影响很小,但是在高速下效率还是会稍微降低。


5.2.6小回环

     由于Play model+1D方法 会考虑小回路的影响,铁损增加率如图13所示(PWM载波,交流铜损耗,应力,加工应变,表面涡流的影响都已经加入到基本模型)。图14-(g)显示了到目前为止提到的所有影响损耗添加到基本模型中的效率图。我们观察到,有很大区域损耗增加率低于5%,这是由于高频PWM(12 kHz)使得涡流损耗占主导地位,并使次回路变小。但是,在低速,低负载且电机未达到高度饱和的情况下,次回路的直流偏置效果变得更加突出,因此这增加了Play模型+ 1D方法在该区域中的贡献。


 

5.3效率图高精度模型

     5.2中分析了的每一个影响因素导致的损耗增加,图15是考虑了这些损耗后的高精度模型效率图。为了进行比较,本章节展示了测量效率图和考虑了本文所讨论的各种影响的高精度模型的效率图以及这两个效率图的差值,从下面效率图可以看出除少数低速点外,高精度模型的效率和测量效率的差值均在1%以内。

 



         
06            
PART            

总结          

      当将输入正弦波电流的基本模型(忽略交流损耗和制造影响)的效率图和测量结果的效率图进行比较时,我们发现差异很大。这样无法达到我们需要1%以内的准确度。

本文表明,要想重现测量效率,就必须考虑影响损耗的各种因素,对铁进行高精度建模。

然而,即使使用高精度模型,在低速的几个工况点仍会出现1%或以上的偏差。这将需要从测量和分析两方面进行精确调查,将是今后调查的主题。




         
07            
PART

参考文献


[1]Maruyama, Takahashi, Sakurai, Hatsuse, " Iron Loss Analysis of Permanent Magnet Motors Fed by PWM Inverter ", The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Engineers of Japan. D, A publication of Industry Applications Society, vol. 134, No. 5, pp. 479-485 (2013)

[2]Yamazaki, Terai, Togashi, "Study>[3]Aoyama, Deng, Akagi, Sunayama, Miwa " Large-Scale Electromagnetic Analysis>[4]Nakano, Fujino, Tani, Daikoku, Toide, Yamaguchi, Arita, Yoshioka “High-Precision Calculation of Iron Loss by Considering Stress Distribution of Magnetic Core”, The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Engineers of Japan. D, A publication of Industry Applications Society, vol. 129, No. 11, pp. 1060-1067 (2009)

[5]Wakisaka, Kaido : " Effects of Manufacturing Stress and Strain>[6]Narita, Yamada, Sano, Mimura, Akatsu, planted , "Study of material modeling considering effect of distortion by cutting process", The Papers of Joint Technical Meeting>[7]" Improvements in Accuracy of Anomalous Eddy Current Loss Calculations (2)", JMAG White Paper, [W-MA-111] (2019)


这项研究的一部分是在日本汽车制造商协会的支持下,使用RIKEN超级计算机“K计算机”进行的(发行号:hp180141)。

来源:艾迪捷
ACTMAGNET电路汽车ANSA电机Electric材料控制Plant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9-07
最近编辑:2月前
艾迪捷
MBD CAE解决方案专家
获赞 19粉丝 15文章 569课程 4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专家推荐 | 高级自动几何处理利器—CADfix12

CADfix由International TechneGroup Limited 开发。IDAJ-China是CADfix软件中国代理商。 CADfix提供丰富的工具在帮助CAD、CAM和CAE应用工程师充分处理其几何形状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些工具可以巧妙地融入客户现有系统,并具备对广泛格式模型数据的导入和导出功能。 本文中,我们将探讨CADfix 12(最新版,译者注)中提供的新工具,并查看它们的各种应用程序和案例。可视化和数字样件 越来越多的产品设计师和工程师正在转向使用虚拟现实(VR)或增强现实(AR)技术对其产品设计进行可视化。传统的3D CAD BREP几何具有大量固有细节,通常不适用于需要轻量化模型以进行快速动画和操作的VR或类似系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CADfix 12现在支持输出轻量化多面表征模型为FBX、OBJ、XGL和ZGL格式,并能够导出装配、颜色、透明度、点法向以实现平滑着色和细节级别选项以控制导出模型的小面数量。这使用户能够生成紧凑但适当详细的表征模型,这非常适合VR / AR环境。由FBX导出到Autodesk FBX查看 宏录制和播放 广泛的API使用户能够对CAD简化过程脚本化,CADfix始终专注于使CAD修复和去特征过程成为自动化流程的一部分。但一直以来编写批处理脚本要求用户熟悉底层CADfix命令语言和APIs。借助新的CADfix 12宏录制和播放工具,脚本的强大功能已被引入GUI,使用户能够在模型上录制各种交互操作并且重新执行,既可以是同一模型也可以是不同模型需要同样的清理操作,既可以在某个交互式CADfix会话中也可以作为批处理运行的一部分。录制宏的回放还提供了步进执行方式用以检查每一步的执行效果。用户还可以编辑已保存的宏并在任何位置插入其他操作。 用于自动重复复杂工作流程的宏录制和播放录制的宏再运行时有一个常见问题,即含有用户选择的命名实体的宏在在另一个不完全包含这些命名实体的模型上执行时通常会失败。但引用用户命名的CADfix的宏完全可以在另外的模型上执行,即使那个模型具有完全不同的命名。这项独特的功能通过对记录模型和当前模型之间的自动3D比对,使其能够根据几何定义识别相似的实体,从而在回放宏时映射模型之间的实体名称。CADfix 12中的新宏记录工具允许用户轻松地构建和重复模型处理工作流程,并在CAD模型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应用它们。3D Diff工具 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某个产品的设计可能经由不同的工程师的大量反复工作,有时跨多个部门甚至外部公司。在整个工程流程中,能够快速识别不同CAD模型和任何派生的模拟网格数据之间的变化和不一致是非常重要的。CADfix 12引入了三种用于CAD、CAE、仿真和先进制造部门的新工具,使用户能够快速、轻松地识别CAD模型和网格数据之间的差异。第一种,网格和CAD比较工具可以将CAD模型与相应的CAE网格进行比较,这对于验证网格是否准确地捕获CAD几何以用于模拟和建模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导入一系列格式的曲面和体网格。对于体网格,提取实体单元的外表面与CAD模型进行比较。比较工具报告网格和CAD之间检测到的最大差异,并突出显示最大区域。如果网格与CAD几何体不匹配,例如当网格忽略或抑制某些边缘或面时,则CADfix可以检测到不匹配的实体并在视觉上将其突出显示给用户进行检查。匹配过程也经过优化,可以有效地处理非常大数量的网格,为用户提供对其仿真网格的重要质量检查。 网格和CAD比较显示网格的准确性CADfix 12中的第二个新的差异工具提供了一种新的CAD和CAD 3D差异功能,允许用户快速识别一对CAD模型之间的变化,例如设计过程中的两个版本,然后通过合并每个模型上选中的特征构建新的混合CAD模型。这种比较和合并技术使工程师能够保留早期CADfix去特征会话的得到的简化特征,同时融合最新设计的选定新特征,大大缩短了准备更新分析模型所需的时间。 CAD和CAD差别工具可用于比较和合并几何最后,3D scan to CAD工具可以用来检测设计的CAD零件与从3D扫描中捕获的制造零件之间的差异。导入扫描数据支持STL和PLY格式。该工具可检测并突出显示扫描和CAD之间最大距离的区域,为用户提供有关制造零件精度的宝贵反馈。扫描和CAD差别工具突出显示最大差异的区域 几何变形 在CAE模拟之后,通常需要CAD返工来根据分析结果调整CAD模型。这种手动返工可能非常耗时,并且通常需要CAD模型来近似模拟结果,或者从头开始手工构建,有限地重复使用原始模型几何。CADfix几何变形工具允许用户使用一对网格(一个与原始CAD匹配的网格和一个与变形模拟数据匹配的网格)自动变形现有CAD模型几何以精确匹配模拟中的位移场,例如从热-结构分析得到的涡轮叶片的热形状。使用分析中的变形网格生成新的变形几何体 使用智能网格和几何匹配,CADfix可以通过使用移位网格作为变形引导来变形原始CAD生成新的CAD模型。此过程自动为用户提供与变形网格形状匹配的新BREP CAD几何图形,以便导出到更多CAD或模拟过程。复杂区域参数化 现代CAD系统生成的几何通常对网格生成工具都非常具有挑战性。对于小的狭长表面、圆角和详细的几何特征,网格经常被迫在这些区域中细化单元,导致浪费密集的网格,在这些约束几何区域中具有不一致的网格尺寸。一种解决方案是模型去特征,移除或退化特征,或将相邻的小狭长表面合并,但这样通常使用于仿真的几何形状与实际设计不同,这可能导致结果不完全代表工程师的初衷。跨一系列复杂曲面的区域参数化 这就是CADfix 12复杂区域参数化工具的用武之地。该工具允许用户在现有几何面边界上对模型进行参数化,从而允许在这些尴尬的表面上布置规则尺寸的网格,同时准确地捕获其对应的表面几何形状。 使用分区域参数跨表面边缘进行网格划分 新的去特征技术 CADfix中的现有工具允许您从CAD模型中删除设计或制造过程中下一阶段不需要的不同特征。使用现有的CADfix工具可以删除圆角、倒角、小体和内部特征等。CADfix 12推出两种新工具,它们为准备几何进行网格划分提供了新方法。基于交叉的四边形劈分 表面的四边形网格划分在网格划分中很常见,但是对于由现代CAD系统创建的复杂面部定义,获得高质量的四边形网格可能会有问题。通过将复杂的面细分为更小的四边形面,网格化系统可以更容易地在这些较小的面中放置规则的四边形网格,从而在整个面上保持更高质量的网格。新的CADfix 12“Split faces into quads”工具可自动执行强大的识别合适区域并将CAD面分割成四边形小块以进行网格划分的过程。准备进行网格划分的复杂曲面的四边形分块 用于混合网格划分的六面体表面分割工具(Hex-skin partitioning tool) 从结构的表面移动到结构体网格,自动六边形表面工具允许用户使用ITI的CADfix 3D Medial Object Technology自动将模型划分为适合在靠近表面的位置生成结构化六面体网格层和在其他地方生成非结构化四边形网格的区域。自动六面体表面分区和混合网格 网格采用Hex-skin方法意味着完全的六面体网格,这样数值奇点不会沿着网格传播,并且在接近边界的位置使用适当网格尺寸。该技术最近在NAFEMS英国会议上发布,并作为正在进行的Innovate UK和工业研究项目的一部分而受益开发。来源:艾迪捷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