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小样本与抗噪RUL预测新范式|基于元知识随机注意力更新的深度网络模型

11小时前浏览2
     本期关注小样本与抗噪声条件下的设备剩余寿命(RUL)预测新范式:在复杂的工业系统中,准确评估设备的剩余寿命对于保障系统稳定运行与优化维护策略至关重要。然而,受限于高质量退化数据的获取成本与现场噪声干扰,当前主流RUL预测模型在小样本、强噪声等极端场景下面临泛化能力差等关键瓶颈。为应对这一挑战,本文提出一种融合元知识建模随机注意力机制的深度预测框架——元知识随机注意力更新网络(Meta-Knowledge Random Attention Update Network)。该方法首先通过将核特征视为随机潜变量,借助蒙特卡洛采样增强样本表达的鲁棒性;进一步在随机核中引入注意力机制,实现对局部退化信息的精细控制;同时,在知识更新过程中有机融合共享与特定知识,显著降低冗余噪声对模型泛化的干扰。在发动机与轴承退化数据集上的系统实验验证了该模型在抗噪与小样本场景下的显著性能提升,为实现工业设备的可靠预测与智能维护提供了前瞻性技术支撑。

    论文链接:通过点击本文左下角阅读进行在线阅读及下载

    论文基本信息

    论文题目:

    Meta-knowledge random attention update network for few-shot and anti-noise remaining useful life prediction

    论文期刊:Advanced Engineering Informatics

    论文日期:2025年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aei.2025.103358

    作者:Jing Yang (a), Xiaomin Wang (a*), Minglan Zhang (b), Lin Liu (c), Jiuyong Li (c)

    机构:

    a: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1, China;  

    b: School of Computing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1, China;  

    c: UniSA STEM, University of South Australia, Adelaide, SA, 5095, Australia

    团队带头人简介:王小敏老师现任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交通运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国家一流学科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及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依托“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国家重点学科及科研平台,长期从事轨道交通运行控制、智慧铁路、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运维、数字铁路信息安全等方向的研究。王老师主持和参与了4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教育部、铁道部/铁路总公司/国铁集团、四川省及轨道交通行业企业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同时承担6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已在IEEE TNNLS、IEEE TITS、Information Sciences、Reliability Engineering and System Safety、Energy等国内外知名期刊,以及《软件学报》《计算机学报》《自动化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来源: https://faculty.swjtu.edu.cn/wangxiaomin/zh_CN/index.htm

    目录

    1 摘要

    2 引言

    所提方法

    3.1 随机注意力核网络

    3.2 元知识更新网络

    3.3 MeRAU的参数优化

    实验与结果分析

    4.1 数据集描述与预处理

    4.2 噪声设置与评估指标选择

    4.3 剩余寿命预测结果分析

    4.4 消融实验分析

    4.5 抗噪性能对比分析

    4.6 小样本性能对比分析

    4.7 与已有方法的对比分析

    5 结论

    1 摘要

    在工业系统中,设备的剩余寿命(Remaining Useful Life,RUL)预测对于保障系统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现有的RUL预测模型已取得显著进展,其核心多依赖于具有相似退化模式或近似分布的大量退化数据。然而,当标注的退化数据较为有限,且数据受到噪声干扰时,不同RUL数据之间的分布差异将进一步扩大,导致现有方法难以有效提取数据间的共享知识,从而难以实现令人满意的预测性能。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小样本与抗噪声RUL预测的元知识随机注意力更新网络模型。首先,将学习得到的核特征视为随机潜变量,并采用蒙特卡洛采样方法进行建模;随后,在随机核中引入注意力机制,以控制局部退化信息,从而增强模型对特定知识的学习能力。此外,为降低冗余或噪声信息对元知识的干扰,在知识更新过程中融合共享知识与特定信息。本文在发动机与轴承退化相关数据集上开展了全面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模型在预测性能方面的优越性。

    关键词:工业系统,剩余寿命预测,抗噪声,小样本,元学习,元知识更新

    2 引言

    随着工业物联网(Industrial Internet of Things, IoT)与先进传感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现代工业系统的不断演化,如何有效降低系统的运维成本并保障其长期稳定运行显得尤为重要。作为确保系统与设备高效运行的重要手段,剩余寿命(Remaining Useful Life, RUL)预测受到了广泛关注。近年来,尽管循环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Transformer以及混合模型等深度学习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RUL预测任务中,但这些方法在训练阶段通常依赖于大量退化数据以更新模型参数。然而,获取大规模退化数据往往成本高昂。当可用的退化数据较为有限时,这些深度学习方法的模型参数难以得到有效更新,进而导致预测性能大幅下降,缺乏竞争力。因此,如何在仅有少量退化数据的情况下实现准确的RUL预测,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目前,从少量训练数据中学习并完成预测的过程通常被称为小样本学习(Few-Shot Learning, FSL。在小样本学习问题中,元学习(meta-learning因能够利用历史任务中的经验信息推广至新任务而展现出独特优势。元学习将有限的训练数据划分为多个包含少量样本的任务,并通过跨任务搜索无偏初始化参数,使模型的损失在全局范围内快速收敛,从而实现对新任务的快速适应。已有研究尝试将元学习与卷积神经网络相结合,应用于RUL预测任务中;也有研究通过引入注意力机制增强信号特征,以提升元学习模型的预测能力。然而,在面对复杂依赖关系与高维特征时,此类模型难以有效捕捉全局依赖与局部特征表示,导致退化特征提取过程不稳定的问题

    此外,在实际工业环境中,受限于传感器负载与外部环境的影响,大多数采集到的数据不可避免地包含不同程度的噪声干扰。这些噪声信号会扰乱原始序列数据中的特征模式与趋势,增加模型提取真实特征的难度,甚至可能引发过拟合问题。目前,常见的解决策略包括:设置多尺度卷积核以提取短时特征,从而增强对噪声信号的鲁棒性;设计专用的网络结构以自动识别与去除噪声;以及在某些场景下,通过加深网络层数提升模型的抗噪能力与复杂模式的学习能力。

    尽管上述方法在抗噪性能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它们主要依赖于对数据中 特定特征的增强这些方法普遍假设噪声与有效特征之间具有清晰的区分界限,然而现实场景中,噪声往往具备与退化特征相似的多尺度属性,使得在噪声与退化特征存在重叠的情况下,难以实现有效分离在当前的RUL预测任务中,退化数据中的噪声干扰不仅会显著扭曲原始数据所包含的固有信息,而且噪声与退化特征重叠所带来的非平稳性问题,使得现有预测方法难以彻底消除噪声干扰。此外,噪声干扰与数据量大小密切相关:当样本量不足时,噪声数据所占比例相对较高,模型难以准确捕捉退化数据中的真实模式,导致训练阶段无法学习到足够的规律性,进而严重影响预测性能。因此,如何在强噪声干扰与小样本条件下构建高性能的RUL预测模型,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挑战。

    为应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元知识随机注意力更新网络RUL预测新模型MeRAUMeta-knowledge Random Attention Update),专用于小样本与抗噪声情境下的退化寿命预测。该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将随机核网络模型无关元学习框架(model-agnostic meta-learning)相融合,通过数据驱动方式提取随机核特征,并引入注意力机制以捕捉不同任务间共享的退化特征信息。此外,本文设计了元知识更新网络,在抗噪推理过程中,借助精简高效的结构对历史任务中获取的先验信息与共享知识进行更新与记忆,从而提升模型在噪声干扰下的推理与预测能力。本文的主要贡献如下:

    •  提出一种基于元学习框架的元知识随机注意力更新模型MeRAU),用于应对小样本与强噪声条件下的剩余寿命预测任务。该方法引入元知识更新网络,通过对多个关联任务中的信息进行快速而精准的推理,获取通用的元知识,从而显著降低模型参数规模,并实现对新任务的快速适应与高精度预测。    

    • RUL预测中,将注意力机制引入到随机核网络中。该技术有效增强了变分后验在小样本与抗噪学习场景下的特征表征能力,提升了模型对关键退化信息的捕捉能力。通过大量实验验证,所提出的MeRAU模型在RUL预测任务中相较于多种先进方法表现出更优的性能,充分展示了其在应对复杂小样本与抗噪退化寿命预测任务中的巨大应用潜力。

    3 所提方法

    3.1 随机注意力核网络    

    在缺乏完整生命周期数据且对预测精度要求较高的场景下,小样本元学习为剩余寿命(RUL)预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策略。其中,模型无关元学习(Model-Agnostic Meta-Learning, MAML)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算法,因其能够从大量相似的元任务中学习先验知识,并有效地将该知识泛化到新任务中。本研究将随机核网络(Random Kernel Network)与MAML框架相结合,能够更有效地适应个体任务的复杂性与特征分布。

    在RUL预测任务中,假设存在总计          个任务         ,每个任务由任务分布          中均匀采样得到。对于某一任务         ,其训练集为         ,验证集为         ,其中         。本文使用带有核技巧(kernel trick)的标准学习算法,通过公式        来学习预测器          的参数         ,其中训练集记作         ,验证集为         。在该公式中,         表示基础学习器(base learner),         表示输入数据经过随机核映射后的特征表示。

    元学习器(meta-learner)主要用于学习不同退化任务之间的共性,并生成基础学习器的初始模型参数           。随后,           会基于            个基础学习器的参数进行计算,其过程可描述如下:

             

    其中,           表示均方误差损失函数,           为特征映射函数。在本研究中,采用多层感知器(MLP)回归器作为小样本学习中的基础学习器           。Gram 矩阵中的核函数值            的计算方式为           ,其中            表示转置操作。单个任务的基础学习器            通过求解以下目标函数获得。

             

    假设该多层感知器(MLP)具有            层,每一层            具有权重矩阵           、偏置向量           ,以及激活函数           。那么,对于任意输入为           、输出为            的第            层,其计算关系如公式所示:

               

    其中,             表示输入层中的数据,             表示输出层中的预测值,             表示最顶层的权重,该权重是通过构建条件单层感知器作为生成器生成的:

               

    随后,所学习到的回归器被应用于验证集              中的样本。

               

    其中,                        ,其每个元素表示训练集样本与验证集样本之间的核函数值             。通过引入元学习策略,元学习器通过学习所有参数以获取知识。

    从概率角度来看,小样本RUL预测的目标是:在给定训练集              的条件下,估计验证集中退化数据              所对应标签              的后验预测分布,其表示形式如下:

               

    该模型首先通过随机傅里叶特征核              提取训练样本              与验证样本              的随机特征:

                 

    其中,               表示与退化数据                对应的随机向量集 合。              。当随机向量的后验分布能够刻画训练过程时,即可通过                来预测验证集中退化样本的标签分布:

                 

    然而,直接求解随机向量的真实后验分布非常困难,通常采用变分推断方法进行处理。通过最小化目标分布                与一个更简单的分布                之间的Kullback–Leibler(KL)散度,实现对目标分布的近似。由此,后验预测分布可近似为以下分布:

                 

    其中,𝜙 是推断网络的参数,𝜃 是随机网络的参数。当退化数据中包含大量噪声且退化信息较为模糊时,从随机向量的后验分布中获取元知识的重要性会有所不同。基于此,模型进一步引入局部潜变量               ,用于表示与每个退化任务相关的注意力映射,其后验预测分布的对数似然函数表达如下:

                   

    其中,局部潜变量                  的条件先验分布为                 ,这是因为注意力向量应针对每个单独的验证集                  进行建模。然而,直接求解这些问题非常困难。通过引入变分后验分布,并通过最小化其与真实后验的KL散度来进行逼近。对于随机向量                  和注意力向量                 ,分别采用变分分布                  和                  进行近似。

    基于此,可以构建对数似然函数的下界,并通过最大化该下界来寻找最优解,其表达式如下:

                   

                   

                   

    该证据下界(ELBO)的第一项是基于推断出的随机向量                  和注意力向量                 ,对条件生成分布                  对数似然的期望值。第二项是后验分布                  与先验分布                  之间的KL散度的估计值。通过最小化该项,模型被鼓励利用有限的退化信息捕获验证集中的共享知识。第三项KL散度的最小化则使模型生成的注意力向量更少受到噪声影响。随机注意力核网络的结构如图1所示。

                 

    随机注意力核网络的结构框架

    3.2 元知识更新网络                

    为了实现针对上下文RUL预测任务的抗噪声推理,本文设计了一种元知识更新网络(Meta-Knowledge Update Network, MKUN,以实现共享知识与特定信息的高效融合。其中,共享知识通过随机核特征提取,用于捕捉任务之间的全局模式;而特定信息则借助注意力机制获取,用以聚焦于局部特征。MKUN采用一种非参数结构的滤波函数,并结合带有时空信息传递控制机制的卷积长短期记忆网络(ConvLSTM,构建出一个简洁而高效的元知识更新网络架构。该网络结构如图2所示。

                 

    图 元知识更新网络结构示意图                

    对于当前预测任务                   ,元知识更新网络(MKUN)的输入为元知识                   ,由随机向量                    与注意力向量                    组成,即                   。在提取上下文时空信息的过程中,采用基于双向 ConvLSTM 的推理网络,以缓解任务顺序对推理过程的影响。该网络旨在捕捉更丰富的上下文时空特征,并融合来自前序预测任务与后续任务的时空信息。MKUN 可表示为:

                     

                     

    其中,                   的输入包括元知识                   、隐藏状态                    以及记忆单元                                      为可学习参数。                   表示通过抗噪声推理获得的元知识,即                   

                     

                     

                     

                     

                     

    其中,                   表示更新后的隐藏状态,                                     和                    分别为可学习的权重与偏置参数,                   和                    是激活函数,                   和 $$ 分别表示按元素乘法操作符与卷积操作。                   是滤波单元,用于度量元知识并剪除冗余信息,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                   是用于过滤所选任务元知识的滤波函数,即                                      是衡量元知识间差异的距离函数。当两个元知识之间的差异大于阈值                    时,说明未滤波的元知识                    与滤波后的元知识                    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此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不同任务的特定信息;当差异值小于阈值                    时,仅考虑滤波后的元知识。该滤波单元能够对元知识进行非参数化过滤,选择性地保留任务特定的经验信息,从而实现元知识的混合式过滤,并有效缓解任务特定信息的灾难性遗忘问题。

    3.3 MeRAU的参数优化

    为了使 MeRAU 模型能够在含噪测试集上实现准确的RUL预测,要求推理网络                    所对应的近似后验预测分布能够获得最优参数。为此,可通过最小化各任务的平均预测损失来实现,即通过最大化证据下界(ELBO)来寻找随机映射网络的最优参数                   。这需要缩小近似后验分布与真实后验分布之间的差距,即最小化                    和                    两项散度。

    对于一批任务                     ,采用基于蒙特卡洛采样估计的随机优化方法可以获得目标函数的近似表达式,用于基于梯度的优化。共享参数                      和                      的训练目标如下所示:

                       

                       

                       

    其中,𝐿 和 𝑀 表示样本数量。蒙特卡洛采样分别在索引 𝑖 和 𝑗 上进行,𝑖 的取值范围为 1 到 𝐿,𝑗 的取值范围为 1 到 𝑀。考虑到不同任务可能具有不同的特征和数据分布,优化过程通过对各任务之间的损失进行平均,以寻求在不同场景下具有良好泛化能力的参数。同时,两项KL散度的引入也保证了模型训练过程的稳定性。

    为了在训练过程中使用采样操作实现反向传播,采用了重参数化技术:

                         

    其中,                       为参数化函数,                       表示服从均值为零、单位协方差的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                       和                        共同构成基学习器的顶层权重,记作                       。元知识随机注意力更新网络的整体架构如图 3 所示。

                     

     3 元知识随机注意力更新网络架构

    实验验证和结果分析

    4.1 数据集描述与预处理

    4.1.1 C-MAPSS数据集

    C-MAPSS数据集由NASA研究中心提供,是RUL预测领域中常用的基准数据集之一。该数据集是一组由分布在涡扇发动机不同位置的传感器采集的多维度退化数据,如图4所示。C-MAPSS数据集被划分为四个子集:FD001FD003在单一工况下采集,FD002FD004在控制变量随机调整且工况更复杂的条件下采集。具体而言,FD001FD003均包含100个训练单元和100个测试单元,FD002包含260个训练单元和259个测试单元,FD004则包含248个训练单元和249个测试单元

     

    图 航空发动机示意图    

    考虑到设备在数据采集初期可能尚未出现明显的退化现象,本文采用分段线性方式对 RUL 进行表示。具体而言,数据集中每个发动机的退化周期均按照设定的        进行分段,当剩余寿命大于        时,统一设定为       。为与多数文献保持一致,本文将        设定为125。

    4.1.2 智能维护系统数据集(IMS Dataset    

    智能维护系统(Intelligent Maintenance Systems, IMS)数据集是用于轴承相关设备 RUL 预测研究的重要基准数据集之一。该数据集的测试平台与传感器安装位置如图 5 所示。平台上安装有四个 Rexnord ZA-2115 型双列轴承,旋转速度为2000 r/min,承载负荷为 6000 磅,采样频率为20 kHz。该数据集完整记录了轴承从正常运行逐步退化直至发生故障的全生命周期振动信号。

     

     5 IMS 测试平台示意图

    本文选取 IMS 数据集中的 Case2 和 Case3 进行实验。Case2 是从正常运行到失效的自然退化测试过程,而非加速退化实验,因此能够更真实地反映模型在实际工况下的 RUL 预测效果;而 Case3 表现出更复杂的退化模式,轴承在其生命周期中出现了两次“自愈”行为。考虑到 IMS 数据集的使用寿命较长,本文参考相对损伤指标(Relative Damage Indicators, RDI)来确定退化起始时间点,发现 Case2 和 Case3 分别在第 234 小时和第 1000 小时后开始出现退化现象。因此,本文分别截取两种工况从退化开始到停止运行之间的振动信号作为 Case2 和 Case3 的实验样本。由于相邻样本的 RDI 变化较小,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划分:Case2 的退化数据被划分为两组共 162 个样本,Case3 被划分为两组共 140 个样本。同样采用分段线性形式对 RUL 进行标注,其中 Case2 和 Case3 的        分别设置为 140 与 125。

    4.2 噪声设置与评估指标选择    

    4.2.1 噪声设定    

    在本研究中,所使用的 C-MAPSS IMS 数据集并非完全由纯净的全生命周期退化源数据构成,而是包含了一定程度的噪声。然而,与实际复杂应用场景相比,在受控实验环境中采集的退化数据具有相对较高的信噪比(SNR)。因此,为了增强对未知真实噪声的表示能力,并探讨其对 RUL 预测的影响,本文在 C-MAPSS IMS 数据集的全生命周期退化数据中引入了不同信噪比水平的白高斯噪声。信噪比(SNR)的定义如下:

         

    其中,       和        分别表示所添加噪声信号的功率与原始退化源数据的功率。

    4.2.2 评估指标    

    本文采用四种评估指标来量化 MeRAU 模型在 RUL 预测任务中的性能,包括: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RMSE)、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       以及评分函数(Score Function,SCORE)。其中,RMSE 可同时衡量剩余寿命早期与晚期预测值的离散程度;MAE 能够准确反映实际 RUL 预测误差的大小;       能够直观表示 RUL 预测模型的拟合精度;而 SCORE 指标则区别对待提前 预测与滞后预测结果,对滞后预测施加更大惩罚。

    4.3 剩余寿命预测结果分析    

    为直观展示所提模型的抗噪声效果,本文选取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子集进行 RUL 预测结果分析,分别为C-MAPSS 数据集中的 FD001 FD004 以及 IMS 数据集中的 Case2 Case3。图 6(a)–(d) 展示了所提MeRAU 模型提取特征的概率密度函数(PDF),用于评估其在强噪声干扰下对真实退化信息的建模能力。

     

     6 不同子集上的概率密度函数结果:(a)–(d) MeRAU 模型的结果,(e)–(h)为未引入抗噪机制的结果

    作为对比,图 6(e)–(h) 给出了不含抗噪网络的模型无关元学习(MAML  “No Anti-noise Network”)的PDF 曲线,该方法仅使用 10% 的训练数据,在信噪比 SNR = −6 的情况下,直接对测试集进行 RUL 预测。从图中可观察到,MeRAU 模型在无噪”  “抗噪情况下的 PDF 曲线基本一致,明显优于未引入抗噪机制的 MAML,表明MeRAU 能够有效从强噪声退化数据中学习到真实信息,准确捕捉设备的退化趋势

     7 展示了在 FD001FD004Case2 Case3 测试集上随机选取的退化单元的 RUL 预测结果。结果显示,相较于无抗噪能力的 MAML 方法,所提MeRAU 模型在小样本抗噪分析中表现出更优的预测效果。通过将随机特征与 MAML 框架融合,并引入随机注意力潜变量,MeRAU 模型显著提升了抗噪性能,在新颖的小样本抗噪场景下实现了出色的 RUL 预测性能。

     

     7 不同子集上退化单元的RUL预测结果    

    4.4 消融实验分析    

    为了评估MeRAU模型中各组成成分对 RUL 预测的影响,本文在仅使用10%训练数据且信噪比(SNR)分别为−6和6的条件下,采用均方根误差(RMSE)和标准差作为评估指标,开展了消融实验。MeRAU包含四个变体,如表1所示。其中,      由随机核网络与元知识更新网络组成,      由随机核网络、元知识更新网络及滤波单元组成,      由随机注意力核网络与元知识更新网络组成,而      则为纯随机注意力核网络。

    表 消融实验的详细设置

     

    MeRAU 及其各变体在 FD001FD002Case2  Case3 子集上的 RMSE 结果如图 8 所示。MeRAU 模型在整体性能上优于                    和        模型,验证了在小样本抗噪 RUL 预测中引入带滤波单元的随机注意力核网络与元知识更新网络的有效性。

         

     8 MeRAU 及其变体方法在不同子集上的消融实验结果

    具体而言,                   与        在大多数场景下均表现出较差的预测性能,且在不同噪声条件下稳定性不足。明显可见,       在所有测试场景中的 RMSE 和标准差均处于较低水平,表明其难以在小样本与抗噪情境下捕捉复杂模式,进而导致预测性能不佳。       通过引入滤波单元降低了 RMSE,但在 Case2 和 Case3 中其标准差显著上升,反映出其在复杂场景中仍存在稳定性不足的问题。       采用随机注意力机制以增强特征提取能力,其 RMSE 与稳定性优于       ,但在复杂退化模式下仍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波动。       在大多数情形下的 RMSE 和标准差介于        与        之间,说明其所使用的随机注意力核网络具有一定的鲁棒性,但由于缺乏元知识更新网络,其抗噪能力受到限制。相比之下,所提出的 MeRAU 模型融合了包含滤波单元的元知识更新网络与随机注意力核网络,能够有效学习多任务经验与全局上下文信息,从而在 RMSE 和标准差两个指标上均展现出最优性能,证明了 MeRAU 模型在小样本与抗噪条件下兼具优异的预测精度与稳定性  

    为进一步验证选用 MLP 作为基学习器的合理性,本文开展了消融实验,分别将 MLP 替换为 CNN 和 SVR 回归模型。与主实验一致,消融实验同样仅使用训练数据的 10%,并选择信噪比分别为        和        的噪声条件,采用 RMSE 作为评估指标。

     2 不同基学习器在 FD001 Case2 数据集上的 RMSE 结果

       

     2 的结果显示,选用 MLP 作为基学习器能够获得更优的 RUL 预测性能。相比之下,采用 SVR 作为基学习器时性能最差,这主要是由于在高维特征且受噪声干扰的条件下,SVR 更易产生过拟合问题。相比使用 CNN 作为基学习器,MLP的预测效果更加突出,其原因在于 MLP 模型结构相对简单,在有限数据条件下更易实现复杂的非线性映射。因此,以元知识更新网络和随机注意力核网络作为元学习器,结合 MLP 作为基学习器共同构建MeRAU 模型,能够有效实现小样本条件下的抗噪 RUL 预测。

    4.5 抗噪性能对比分析      

    为研究不同噪声水平对 RUL预测性能的影响,选取 FD001、FD004、Case2 和 Case3 四个子集,在仅使用有限退化数据且不添加额外噪声的条件下进行模型训练,随后利用信噪比分别为                  和          的不同噪声条件下的退化数据进行测试。评估指标采用 MAE(平均绝对误差)。表 3 对用于抗噪性能对比的 9 种方法进行了详细描述。

    表 3 用于抗噪性能对比的方法说明

       

    不同模型在不同噪声条件下的 RUL 预测效果如图 9 所示。显然,MeRAU 模型在各类噪声条件下对两个数据集均展现出显著优于其他九种预测方法的预测性能与泛化能力。相比于所提出的 MeRAU,随着 SNR 的降低,其余九种方法的 MAE 均显著上升。这是因为 SNR 的降低使退化数据中包含更多噪声,导致这些方法对健康状态的预测难度增加。

       

    图 9 不同信噪比条件下各模型在不同子集上的 MAE 结果

    具体而言,不具备抗噪能力的方法(A1-A3)难以从含噪退化数据中有效学习真实的特征知识;具备抗噪能力的浅层网络方法(A4-A6)虽借助信号处理相关手段进行处理,但其特征提取的质量和效率高度依赖于先验经验,难以有效应用于 RUL 预测任务;具备抗噪能力的深层网络方法(A7-A9)则通过加深网络结构或记忆不变特征提升模型抗噪能力,但在 SNR 降低时,这类方法的参数调整所需时间显著增加,导致预测结果出现较大偏差。

    4.6 小样本性能对比分析    

    工业实际中退化数据的缺乏会显著影响 RUL 的预测准确性。为评估所提出的 MeRAU 模型在该问题下的鲁棒性,选取了 FD001、FD004、Case2 和 Case3 数据集,设定         ,在不同训练样本比例          条件下进行模型训练(其中                                 ),并采用          作为性能指标。表 4 对比了 9 种用于小样本学习情境下的预测方法及其实现细节。

     4 用于小样本学习性能对比的方法说明

       

    图 10 呈现了各模型在不同训练样本比例下的 RUL 预测效果。实验结果表明,MeRAU 模型在小样本条件下依旧表现出色,具有良好的鲁棒性与预测能力。与 MeRAU 相比,其他九种方法在训练样本比例下降时            明显降低,主要原因是样本不足加剧了模型训练的难度,同时训练数据中混杂噪声,也进一步削弱了模型对设备健康状态的准确预测能力。

         

    图 10 各模型在不同训练样本比例与子集条件下的表现

    不具备小样本学习能力的方法(B1–B3)无法从有限退化数据中提取稳定可靠的特征;浅层小样本方法(B4–B6)主要依赖专家经验建立先验知识,但该过程对人工依赖性高,缺乏普适性,不适于复杂的 RUL 预测任务;深层小样本学习方法(B7)虽然通过多层结构的自适应调整提升了表现,但仍不如基于元学习的方法(B8–B9)稳定。这是由于元学习方法能够借助预训练所学初始化参数,在面对新任务时快速适配,从而更好地应对小样本挑战。最终,MeRAU 模型通过融合随机注意力核网络与元知识更新网络,不仅在训练样本有限的情况下能为基础学习器提供更优的初始化参数,还能保持优异的 RUL 预测性能,显示出其在小样本学习场景下的强大优势。

    4.7 与已有方法的对比分析

    为验证所提出模型的有效性,本文与多个已有的先进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包括 LSTM-RULCNN-RULHetero-ConvLSTMAttention GRU-CPKdnet-RULSD-TemCapsNetMDER以及Siamese。参考上述方法的实验设置,将不同运行工况下的数据采用最大最小值归一化方式标准化至区间 [0,1]。该归一化过程有助于避免不同尺度的特征在建模过程中对结果产生不均衡影响。C-MAPSS  IMS 数据集的测试结果如图 11(a)(b)所示。

     

    图 11 MeRAU 与其他已有方法在不同数据集上的        结果

    在 C-MAPSS 数据集上,KDnet-RUL 和 MDER 采用知识蒸馏方式压缩复杂模型,SD-TemCapsNet 结合 LSTM 与 CapsNet 机制以建模时序动态特征,Siamese 模型则通过孪生网络捕捉退化趋势。然而,这些模型在面对复杂退化模式与噪声干扰时,稳定性与精度仍存在一定局限。相较之下,MeRAU 通过引入蒙特卡洛采样提升对退化动态分布的建模能力,并借助注意力机制实现对局部退化特征的动态控制,从而在 C-MAPSS 数据集上获得更优预测性能。在该数据集上,MeRAU 在 RMSE、SCORE 和        指标上分别相较其他模型提高了 13.47%、9.1% 和 13.3%,展现出显著的综合优势。

    在 IMS 数据集上,LSTM-RUL、CNN-RUL、Hetero-ConvLSTM 以及 Attention GRU-CP 等方法主要基于退化数据的相关性特征进行建模,但忽略了退化数据中存在的非平稳性与信息丢失问题,从而影响了模型的预测精度。相比之下,MeRAU 通过融合共享知识与特定知识,实现了对复杂退化动态的快速适应与对噪声的鲁棒性,因此在 IMS 数据集上获得了更优的预测结果。同样地,MeRAU 模型在 IMS 数据集上的 RMSE、SCORE 和        指标分别较其他模型提升了 16.41%、4.86% 和 9.61%。      

    进一步在 XJTU-SY 轴承数据集上进行了实验验证。该数据集通过多种加速疲劳实验,记录了 15 个滚动轴承从正常状态到故障的完整退化过程,涵盖三种工况:40 Hz/10 kN、37.5 Hz/11 kN 与 35 Hz/12 kN。轴承信号以每分钟采样一次的频率记录,采样率为 25600 Hz,每次采样共 32768 个数据点。实验中,每种工况下最后一个轴承数据作为测试集,其余数据用于模型训练。本研究将 MeRAU 模型与多个已有方法进行对比,包括 RVM、DSCN、TCN-RSA及 STD。性能评估指标包括 RMSE、SCORE、         和模型推理时间。图 11(c) 汇总了各方法在四项指标下的对比结果。

    结果显示,MeRAU 模型在所有指标上均优于现有方法。具体来看,RVM、DSCN、TCN-RSA 与 STD 等方法结合特征提取与时序建模,并借助卷积结构与自注意力机制对退化特征进行建模,但面对退化过程中的非平稳性与噪声干扰,容易出现特征与信息损失,进而影响预测精度。相反,MeRAU 所引入的随机注意力核网络能够有效提升模型对动态退化过程的响应能力,并增强其对复杂退化模式的识别性能,从而在 XJTU-SY 数据集上取得更佳表现。对比结果表明,MeRAU 模型在 RMSE、SCORE 和          三项指标上的性能分别较现有最佳方法提升了 83%、74% 和 19%,同时具备更低的推理时间与更高的运算效率。上述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 MeRAU 模型在 RUL 预测任务中的稳健泛化能力与卓越的预测性能。

    5 结论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元学习的 MeRAU 模型,用以应对剩余寿命(RUL)预测中的小样本抗噪挑战。该模型能够有效实现小样本条件下的抗噪预测,并在从退化数据中提取任务知识方面展现出较强的适应性与鲁棒性。通过引入蒙特卡洛采样,模型在潜在空间中获取共享知识,并利用注意力机制调控注意力核中的特定信息。随后,设计了元知识更新网络,将有效的先验共享知识与任务特定信息整合到当前任务中,通过元知识实现先验知识的更新与保留。接着,模型基于贝叶斯理论,结合变分后验分布与元知识,学习小样本抗噪任务的 RUL 预测。最后,在 C-MAPSSIMS  XJTU-SY 等公开数据集上的实验验证了模型在小样本与抗噪 RUL 预测任务中的优越性能。

    编辑:Jin
    校核:李正平、陈凯歌、赵栓栓、曹希铭、赵学功、白亮、任超、海洋、Tina、陈宇航、陈莹洁、赵诚
    该文资料搜集自网络,仅用作学术分享,不做商业用途,若侵权,后台联系小编进行删除


    来源:故障诊断与python学习

    System振动疲劳非线性化学旋转机械通用航空轨道交通通信海洋参数优化理论电机人工智能META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8-16
    最近编辑:11小时前
    故障诊断与python学习
    硕士 签名征集中
    获赞 87粉丝 125文章 228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综述 | 云-边-端协同架构中智能制造过程性能驱动的闭环优化与控制:回顾与新视角(上)

    这篇综述聚焦于智能制造领域的最新成果,对数字化表征与信息融合、性能相关的过程监控、动态调度与优化控制等主题进行了全面综述。适合于智能制造领域的故障诊断、过程监控、调度优化等研究领域学习者。论文链接:通过点击最左下角的阅读原文进行在线阅读及下载。1 论文基本信息论文题目:Performance-driven closed-loop optimization and control for smart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in the cloud-edge-device collaborative architecture: A review and new perspectives论文期刊:Computers in IndustryDOI:https://doi.org/10.1016/j.compind.2024.104131 论文时间:2024年作者:Chi Zhang (a),Yilin Wang (b), Ziyan Zhao (c), Xiaolu Chen (d), Hao Ye (b), Shixin Liu (c), Ying Yang (d), Kaixiang Peng (a)机构:(a) Key Laboratory of Knowledge Automation for Industrial Processes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School of Automation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PR China(b) Department of Automation,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PR China(c)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110819, PR China(d) 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Turbulence and Complex Systems, Department of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Science, College of Engineering,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2 摘要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制造系统在结构功能、工艺流程、控制系统和性能评估标准等方面日益复杂。数字化表征、性能相关的过程监控、过程调控和综合性能优化被视为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相关课题引起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和长期探索。本文聚焦智能制造领域的最新成果,提出了一种基于云-边-端协同、性能驱动的闭环过程优化与控制框架。首先,为了全面阐述制造系统中的性能优化与控制技术,对数字化表征与信息融合、性能相关的过程监控、动态调度以及闭环控制与优化等相关主题进行了全面综述。其次,研究了将这些技术集成到制造过程中的潜在架构,并总结了现有的一些研究空白。第三,针对分层性能目标,提出了面向智能制造的云-边-端协同闭环性能优化与控制的路线图。本文结合实际工业流程场景,探讨并探索了该技术的总体架构、开发部署以及关键技术。最后,介绍了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研究重点。希望通过本研究,为工业4.0向5.0转型过程中的综合性能优化与控制提供新的视角。关键词:性能优化与控制、层次化绩效指标、数字线程、云边端协同、智能制造3 目录1 论文基本信息2 摘要3 目录4 引言5 制造过程优化与控制关键技术综述 5.1 数字化表达与信息融合 5.2 绩效监测与评估 5.3 资源分配与动态调度 5.4 闭环控制与优化(以上标记章节为本文内容)6 制造过程中性能优化与控制架构概述 6.1 层次化绩效指标 6.2 云边协同架构下的性能优化与控制 6.3 研究差距与潜在解决方案7 云边端协同架构下性能驱动的制造过程优化与控制 7.1 SM-CC-TR工艺及系统描述 7.2 所提架构 7.3 架构开发 7.4 讨论与概括8 总结注:本文只选中原论文部分进行分享,若想进一步拜读,请下载原论文进行细读。小编能力有限,如有翻译不恰之处,请多多指正~4 引言历经数次工业革命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制造业模式发生了显著演变,全球制造业格局已形成以北美、西欧、东欧、日本和亚洲东部沿海地区五大核心区域为主导的格局(Zhong等,2017)。尽管全球经济正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但这些主要工业区域在原材料和能源供应、生产质量和效率以及综合运营风险等方面仍面临挑战(Leng等,2020)。当前,5G通信、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技术蓬勃发展,在工业4.0的蓝图下催生出新的制造模式。典型代表包括信息物理系统(CPS)(Cyber-PhysicalSystems,2009;Iarovyi等人,2016;RibeiroandBjörkman,2018)、工业互联网(Liu等人,2022)、云制造(Lin等人,2017;Hung等人,2022)和基于数字孪生的智能工厂(Bellavista等人,2021;HeandBai,2021;Lu等人,2021)。工业4.0中的智能制造(Sinha和Roy,2020)利用这些先进技术来应对现有的挑战。主要的国际制造业计划一致将智能制造视为未来增长的催化剂(Chien和Chen,2020)。它们旨在通过管理和改进生产效率、质量、安全性和灵活性等关键制造要素,转变现有的生产流程和决策模式,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善质量的目的,从而通过技术与社会、人类和环境等各要素的融合,实现可持续增长(Wang等人,2021;Ghahramani等人,2020)。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浪潮下,传统系统在结构功能、工艺流程、控制环境、评价指标等方面日趋复杂(Kazemi等人,2023;Ciccarelli等人,2023)。现代制造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包括产品定制化、市场需求波动、小批量柔性生产、追求绿色可持续发展等(Rusinko,2007;Ilić等人,2011)。这些挑战对智能制造的性能优化与控制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流程工业和离散工业都因可扩展性和集成化发展而出现新的特点(Qian,2023;Jenny和Carlos,2019),例如,多个流程和各种管理系统往往以层次化的方式耦合在一起。多步闭环控制与调节、多级管理系统协同以及多级资源交互使得传统监控与优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变得复杂。数字化表达、关联建模、动态调度、集成优化控制等研究正在成为工业4.0背景下智能制造业未来竞争力的重点。本文聚焦智能制造中的性能优化与控制,旨在提出一种融合新兴技术的新型架构。首先,全面回顾制造过程性能优化与控制的关键技术。然后,研究解决此类制造过程问题的潜在架构,并总结现有的研究空白和局限性。基于这些研究成果,我们提出了“云-边-端”协同架构下性能驱动的制造过程优化与控制路线图。本文还探索和讨论了炼钢-连铸-连轧(SteelMaking-Continuous Casting-Tandem Rolling,SM-CC-TR)工艺的技术开发和预期部署。论文结构分类如图1所示。图1 文章结构 5 制造过程优化与控制关键技术综述2.1 数字化表达与信息融合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每天都会收集和存储大量数据。然而,利用这些数据经常会遇到诸如异构数据源缺乏统一格式、数据质量差、数据组织和管理效率低下、资源要素之间关联脱节以及多特征选择和融合复杂等挑战。综述文章(Ikegwu等人,2022)全面概述了当前工业大数据分析方法和应用的趋势,强调了每种方法的优缺点。Arruda等人(Arruda等人,2023)关注时间序列,并对应用于工业领域的相关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文献综述。近年来,解决工业数据治理和数字化表示已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关注的焦点。数据治理的早期定义以统一的数据管理和集成为中心,通常涵盖数据收集和集成。最初的数据集成工作主要集中于数据清理、转换和特征约简等预处理任务。但其在数据描述上尚存在不足,无法对数据的快速变化做出及时响应。另外,随着知识图谱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信息融合、数据知识的自学习和更新成为研究热点(Xiao等人,2023)。在多源数字表征领域,表征学习能够在面对复杂的异构数据时,将不同类型、模态和结构的数据统一起来,解决分布异构性、结构异构性和模态异构性等问题,为后续建模提供有效的数据表征。相关的表征学习模型在迁移学习和多任务学习中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Zhou等人,2022;Zhang和Yang,2022)。在监督学习中,ResNet(He等人,2016)、GoogleNet(Szegedy等人,2016)和SENet(Chen等人,2022a)等网络架构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性能。在半监督学习中,一系列基于知识蒸馏、MixMatch和图网络的模型被提出来,用于在标记数据稀缺的情况下表征数据。在自监督学习领域,引入元任务设计(Chen等人,2024)和重新定义的对比损失(Zhang等人,2023),实现了逼近监督学习结果的框架。对于复杂多源样本分布下的表征学习,为了实现鲁棒的表征模型,学者们提出了从尾到头的表征知识迁移策略,增强了现有模型对尾端小样本的表征能力(Liu等人,2020)。在信息融合领域,工业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最根本的问题是充分整合多源异构数据,利用数据之间的关联、交集和融合关系,最大化大数据的价值(Yang和Ge,2022;Wang等人,2020;Grime和Durrant-Whyte,1994)。在多源异构数据处理中,神经网络是最常用的方法,其强大的学习能力可以实现多维数据的非线性融合与整合。将模糊集理论与Dempster-Shafer(DS)证据理论相结合,用于质量检测中的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已被证明可以减少不确定性并提高决策可靠性(Ding等人,2018)。粗糙集与神经网络的结合可以提高神经网络的训练效率,粗糙集可以减少神经网络输入的冗余度,从而简化数据融合过程(Gang等人,2020)。此外,多维灰色神经网络还可以融合多源异构数据(Chen等人,2020),通过概率分配不同的运行状态并融合不同类型的质量信息,然后利用DS证据理论判断设备的运行状态(Zhang和Deng,2018)。在特征融合层面,深度多模态编码器将不同维度的深度学习特征整合到统一的特征空间中(Liu等人,2017)。来自不同传感器的信息也可以根据数据质量进行加权,并结合传感器相关性实现互补特征融合(Xue等人,2019)。利用多尺度卷积模块和不同的滤波器提取异构传感器的数据特征,将来自不同特征空间的异构信息映射到统一的空间进行融合(Tian等人,2021)。此外,制造系统的数字化转型目前正面临标准化任务和参考方案繁多的复杂信息环境,迫切需要对各种异构信息进行统一的数字化描述。知识图谱是建模的可行基础,基于知识图谱的嵌入模型可以提升数据治理的效能(Bader等人,2020)。Yang等人提出了一个以语义标注知识图谱形式呈现的结构化数据集,用于工业4.0相关的标准、规范和参考框架(Yang等人,2020a)。西门子工业构建工业知识图谱来整合多种数据源,并为推理和机器处理提供形式化的语义表示。最初,特定领域的模型用于扩展各个数据孤岛。随后,通过集成不同的模型,将各个孤岛连接起来,实现信息在它们之间的流动。由这些连接的孤岛形成一个集成的西门子数据空间。最终,该数据空间被转化为一个主动的知识工厂(Hubauer等人,2018)。综上所述,尽管制造过程数据治理与建模领域已涌现出众多标准和成功应用,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局限性。首先,实现面向业务场景需求的全要素数据深度集成仍面临巨大挑战;其次,数据语义描述能力相对薄弱;第三,制造全生命周期要素主体追溯困难;局部机理模型关联交互不足;最后,缺乏对过程知识的语义集成。这些问题是阻碍后续数据建模工作的关键挑战。2.2 绩效监测与评估统一的数字化表示为后续建模和定制化过程监控与优化功能奠定了信息基础。鉴于智能工厂分布式异构集成、多流程耦合以及跨多系统(如制造系统、能源管理系统、质量控制系统等)协作的特点,性能监控与评估系统必须高度集成、经济高效。能够及早发现和识别潜在的异常和故障,并实施容错操作,对于最大限度地减少性能下降和避免危险情况至关重要。这些复杂的运行机制使智能工厂的监控更具挑战性。关于工业过程监控的综述有很多。例如,(Ge等人,2013;Yin等人,2014)对早期统计学习方法进行了全面的调查。鉴于深度学习模型的快速发展,(Jiang等人,2022)从基于自动编码器的工业监控应用的角度进行了综述。此外,还有一些综述文章研究针对特定工业特征的监控方法,包括多模式(Quinones-Grueiro等人,2019)、动态(Song和Zhao,2024)和计划范围的过程特征(Berghout等人,2023)。事实上,虽然上述综述涵盖了过程监控的各个方面,但对制造过程性能相关的监控和评估的关注有限。随着智能制造模式的出现,需要进一步关注在工业互联网背景下采用新一代人工智能和先进架构的新技术。智能工厂将大量制造设备连接到工业物联网(Industrial Internet of Things,IIoT),利用传感器监测设备状态,并生成海量工业数据,其中包括用于系统监测和评估的众多工业要素。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等技术的发展,数据驱动的绩效监测和评估方法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并逐渐成为主流。边缘计算的出现为解决传统云制造中将所有数据上传至集中式云数据中心所带来的数据传输和计算压力挑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Cao等人,2020)。新兴的边缘计算技术已被视为云制造的补充,形成云边协同(Chen等人,2022)。边缘设备将处理后的数据上传至云端进行存储、管理和态势感知,增强边缘计算节点的检测和决策能力。云端则负责监控数据传输,管理边缘计算节点的使用情况。目前,基于云边协同的性能监控与评估方法主要分为两种框架:(1)边缘数据预处理和统一云计算:这类方法(例如Zhang等人,2022;Xia,2015)适用于需要在云端进行高级数据分析和计算的情况。边缘设备主要负责数据收集和初步处理,例如插值、异常值去除和数据规范化。然后,将这些处理后的数据传输到云端进行更复杂的分析和模型计算。由于云计算拥有更强大的计算和存储资源,它可以执行大规模数据分析、机器学习模型训练和预测,最终提供监测和评估结果。此方法适用于需要大量计算资源和高级分析的情况,但可能会引入显著的数据传输延迟。(2)云端模型简化与边缘部署:这类方法(如Huang等人,2022)更适用于边缘设备计算能力有限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云端维护着复杂的模型或多个子模型,但边缘设备由于资源限制无法直接运行这些模型。因此,云端通过算法将模型简化为可在边缘计算的版本,然后将这些模型部署到各种边缘设备上。边缘设备可以使用这些模型进行本地计算和监控。这种方法减少了对云计算资源的依赖,降低了数据传输延迟,并允许在边缘进行实时监控和评估。然而,它需要精心设计模型简化算法,以确保在边缘设备上高效运行。综上所述,选择哪种方法取决于具体的应用需求、边缘设备的计算资源以及可接受的数据传输延迟水平。所有这些方法都旨在实现云边协同,利用云计算和边缘计算的优势,提高监测评估的效率和实时性。基于此架构,云边协同的核心在于如何利用边缘产生的海量复杂工业数据,构建集成多系统、多流程的绩效监测评估模型。2.2.1 性能相关的监控和诊断在故障诊断领域,异常或故障通常被认为是系统运行过程中发生的非预期变化,会导致系统性能下降。如果不及时处理,这些异常或故障可能会导致系统性能的严重下降,甚至引发事故和灾难。根据周东华等人(Zhou和Hu,2009)提出的分类,故障诊断方法可分为两大类: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定性方法,例如图论(Vedam和Venkatasubramanian,1999)和专家系统(Nan等人,2008),严重依赖先验知识,无法为监控提供定量的分析结果。因此,它们很难应用于实际的复杂场景。在定量方法中,基于模型的方法(Frank,1990)适用于系统机制清晰、数学描述明确的对象;而数据驱动的方法(Ding,2014)不依赖于对象的机制模型,而是通过各种分析技术直接从海量的历史数据中提取模式,更适用于机制复杂、难以获得精确数学模型的场景。对于具有多系统、多流程、多阶段特征的智能制造,数据驱动的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特别是随着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数据驱动的故障诊断方法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根据具体问题,广义故障诊断主要包括以下任务(Gao等人,2015):(1)故障检测,即判断是否发生故障。(2)故障隔离,也称为故障定位,涉及区分和识别故障的位置。(3)故障识别是故障诊断的一种较窄形式,主要涉及通过故障估计和重建来识别故障的大小、类型和原因。(1)故障检测典型的故障检测方法包括传统的多元统计过程控制(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MSPC)(Kresta等人,1991),动态MSPC(Chen和Liu,2002),非线性MSPC(Lee等人,2004),机器学习(Liu和Ge,2018)和深度学习(Zhang等人,2018)。然而,随着工业生产向智能制造发展,基于全系统建模的传统故障检测方法可能会忽略子模块的内部特征并且性能不佳。因此,近年来研究人员针对大规模复杂工业系统的分布式特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对于静态线性系统,多块主成分分析(Multi-block PCA,MBPCA)(Qin等,2001)和多块偏最小二乘(Multi-block PLS,MBPLS)(Choi和Lee,2005)是两种常用的用于大规模复杂工业系统过程监控的方法。其核心思想是将系统的观测变量划分为若干个块,然后使用PCA/PLS对局部信息(块内)和全局信息(块间)进行建模。与基于机械知识划分大规模复杂工业系统的方法不同,基于多级建模的故障检测方法(Ge和Song,2009)利用PCA及其类似方法将原始大规模变量划分为不相关的变量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局部建模。最后,它们使用PCR等模型来合成各个子模型的结果以进行故障检测。考虑到MBPCA和MBPLS方法对于非高斯数据会产生大量的误报,一些研究者将独立成分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ICA)引入到多块框架中,以解决非高斯数据的建模和故障检测问题(Jiang等人,2015)。此外,由于非线性给传统方法带来的挑战,多块核PCA/PLS(multiblock kernel PCA,MBKPCA/ multiblock kernel PLS,MBKPLS)(Zhang等人,2010;Jiang和Yan,2015)方法在非线性大规模复杂工业系统的故障检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另外,由于生产策略和目标可能随时间变化,一些多阶段系统可能表现出动态特性。因此,一些研究者提出了适用于复杂动态系统的故障检测方法,例如多块动态PCR(Multiblock Dynamic PCR,MBDPCR)(Rong等人,2021;Zhang等人,2019)。此外,原材料和产品类型变化引起的多模特性问题也是当前工业系统故障检测的研究课题,主要有三种方法:自适应方法(Zhang等人,2019)、多模型(Jiang和Yan,2014)方法和高斯混合模型(Zhu等人,2016)。主要的故障诊断方法及其特点如表1所示。表1 故障诊断方法 (2)故障隔离与识别工业过程中检测到故障后,为了进一步指导采取合理的纠正措施,需要确定故障类型。此外,考虑到工业生产中多变量、多过程和多系统之间复杂的耦合关系,以及错综复杂的故障传播机制,需要进行故障追踪以识别故障的根本原因。鉴于大型复杂工业系统的分布式特性,一旦确定了发生故障的模块,传统工业过程中使用的故障隔离和识别方法也可以应用于智能制造。因此,表2直接总结了常用的故障隔离和识别方法,即基于知识的方法、基于数据的方法和知识-数据融合方法,本节不再赘述。表2 故障隔离与识别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云计算、边缘计算、物联网、5G通信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云边协同环境在工业领域的应用给性能监控与故障诊断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观察到一些研究者尝试将联邦学习(Wang等人,2024)、分布式多元统计监控方法(Ren等人,2021;Jiang等人,2019)、云边协同神经网络(Park等人,2018;Ren等人,2022)、Kubernetes微服务(Yang等人,2022)、字典学习(Huang等人,2022)等方法和技术应用于云边环境下的性能监控与故障诊断问题。然而,云边协同环境的研究仍处于早期阶段。如何应对云端、边缘端和端设备在数据资源、计算存储能力、实时性等方面的独特特性,需要进一步研究,包括开发相应的模型和算法,建立协同的算法机制、经济高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和有组织的运营管理机制等。2.2.2 绩效预测与评估(1)业绩预测在工业生产过程中,过程性能的预测是决策系统的基础。其本质上是一个时间序列预测问题,但不确定性的存在给时间序列预测带来了挑战。考虑到现实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学者们提出了各种预测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Jiang等人,2020a)。鉴于生产过程中关键性能指标往往难以实时监控,软测量(Jiang等人,2020b)在质量相关性能预测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到目前为止,软测量方法主要包括基于模型的方法和数据驱动的方法。考虑到基于模型的方法由于需要先验知识的机理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往往表现不佳,数据驱动的方法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数据驱动方法主要包括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Lin等人,2007)、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Zhang和Lennox,2004)、神经网络(Yan等人,2016)和神经模糊系统(Neuro-Fuzzy Systems,NFS)(Arauzo-Bravo等人,2004)。虽然这些软测量方法在预测工业系统性能方面应用广泛,但鉴于复杂制造过程的分布式特性,最终质量的预测与过程变量的选择和定位密切相关。因此,分布式软测量模型的开发需要学术界的进一步研究。此外,在多目标趋势预测领域,文献(Shan等人,2021)提出了一种基于核极限学习机(Kernel Extreme Learning Machine,KELM)进行退化趋势预测的方法。考虑到多目标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文献(Shan等人,2021)利用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Multi-Objectiv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MOPSO)搜索最优KELM参数,从而实现多目标约束下的趋势预测。此外,文献(Feng等人,2021)利用在线定性趋势提取结合事件触发机制,实现锌焙烧炉的精准温度控制。时间聚合(Temporal Aggregation,TA)是一种基于多层“云边”模型,针对多级系统设计的建模方法(Petropoulos,2022)。它将时间序列在特定层级上聚合,对数据进行建模并进行预测(Green和Armstrong,2015)。TA可以平滑原始数据、消除噪声并简化数据模型(Green和Armstrong,2015;Kourentzes等人,2017)。常见的TA方法包括针对高采样频率数据的自回归(Autoregressive,AR)、移动平均(Moving Average,MA)和自回归移动平均(Autoregressive Moving Average,ARMA)模型(Rostami-Tabar等人,2013,2014),以及针对低采样频率数据的整数自回归移动平均(Integer Autoregressive Moving Average,INARMA)模型(Mohammadipour和Boylan,2012)。对于周期性明显的时间序列,这些方法(Spiliotis等人,2019,Spiliotis等人,2020)表现出良好的预测性能。此外,参考文献(Kourentzes等人,2017)指出,多时间聚合(Multiple Temporal Aggregation,MTA)可以更好地识别时间序列在不同频率下的特征,避免模型和参数选择依赖于单一聚合级别的问题,提高预测精度。研究(Athanasopoulos等人,2017)引入时间层次结构用于多级时间序列聚合和建模。它通过聚合不同时间尺度的时间序列来建立时间层次结构,并根据全局信息获得协调的预测。它利用多个层次的预测来辅助决策。此外,参考文献(Jeon等人,2019)提出了一种基于时间层次结构的概率预测模型。(2)绩效考核随着现代工业系统的快速集成化和日益复杂化,系统性能评估对设备安全、产品质量和运行效率至关重要(Zhang等人,2022)。与主要区分系统正常状态和异常状态的传统过程监控不同,性能评估对系统运行状态的质量评估,并进一步识别偏离控制目标的原因(Zhang等,2022)。为了评估多过程系统的生产效率、成品率、生产计划性和稳定性等性能,学者们通常从以下四个方面对系统进行评估(Jiang等,2020)。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KPI)(Ge,2018)是反映系统生产或设备绩效的重要变量。由于KPI在大多数情况下往往无法衡量,因此需要建立过程数据与KPI之间的回归关系以进行系统绩效评估。多元统计分析(Zhao等,2010;Zhu和Qin,2019)是许多基于KPI方法的工具,典型模型包括PCA、PLS、CCA及其衍生模型(Peng等人,2015;Shardt等人,2014;Liu等人,2018)。此外,考虑到系统的多模态和非线性特性,一些学者提出了针对单个系统属性的性能评估方法,典型方法包括并行静动态评估(Concurrent Static and Dynamic Assessment,Con-SDA)、综合经济指数(Comprehensive Economic Index,CEI)、K均值主成分分析等(Zhou和Zhao,2020;Li等人,2020;刘等人,2019)。此外,高斯混合模型(Gaussian Mixture Model,GMM)可以拟合多峰数据的概率密度分布,通过分析当前过程数据分布的变化情况来实现系统性能评估(Yu,2011;Hong等人,2014;Ye等人,2009)。剩余使用寿命(Remaining Useful Life,RUL)(Jiang等人,2020)是另一项性能评估指标,也是故障预测和健康管理系统的核心任务。RUL预测基于退化数据,利用退化模型预测剩余寿命。由于退化数据通常难以获取或不足,实际方法通常包括加速老化测试、硬件在环仿真、半监督在线学习和数字孪生系统,以获取足够的退化数据。退化模型包括机械模型(Dusmez等人,2016年)、深度学习模型(Miao等人,2019;Javed等人,2015)、基于回归的模型(Ahmad等人,2017)、基于微分方程的模型(Wang等人,2024)、基于随机过程的模型(Liu等人,2019)和基于信号处理的模型(Kimotho等人,2024)等。整体设备效率(Overall Equipment Effectiveness,OEE)是第三个性能评估指标,它从可用性、效率和产品质量三个方面全面评估整体设备利用率(Jiang等人,2020;Muchiri和Pintelon,2008)。OEE评估的关键在于量化可用性、效率和产品质量,这与实际设备使用率与标称设备值的比较密切相关。根据不同的行业要求,OEE可以演变为各种指标,例如整体工厂效率(Overall Plant Effectiveness,OPE)(Raj等人,2017)、整体吞吐量效率(Overall Throughput Effectiveness,OTE)(Muthiah和Huang,2007)、整体物料使用效率(Overall Material Usage Effectiveness,OME)(Braglia等人,2018)和总设备效率(Total Equipment Effectiveness,TEEP)(Lesaca等人,2017)。控制性能指标(Control Performance Indicator,CPI)用于评估控制回路的控制性能,受极点位置、变量方差限、峰值和稳定工作范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Jelali,2006)。CPI的评估方法可分为基于模型的方法和数据驱动的方法。典型的基于模型的方法包括基于最小方差控制的Harris指数(Harris,1989;Kozub,1993)、基于广义最小方差控制的线性二次高斯(Linear-Quadratic Gaussian,LQG)(Huang,1999)和基于子空间方法的间隙度量(Koenings等人,2017)。数据驱动的方法包括基于模糊理论的模糊性能指数(Fuzzy Performance Index,FPI)(Cano-Izquierdo等人,2012)等。四种性能评估方法及其典型算法总结如表3所示。表3 性能评估方法2.3 资源分配与动态调度2.3.1 资源分配资源配置作为生产计划的关键环节(Zhang等人,2024),对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影响重大。影响资源配置的因素有很多,例如生产能力、仓储能力、产品类型、配料规则等,这些因素在现实的资源配置问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机器能力的约束,资源配置可分为单产品资源配置(Tanksale和Jha,2017)和多产品资源配置(Mahdavi等人,2012);资源配置又可分为产能受限资源配置(Brahimi和Aouam,2016;Torkaman等人,2017)、产能不受约束资源配置(Eksioglu等人,2006)和产能可扩展资源配置(Wu等人,2018)。现有文献对多产品、多周期、多机器、产能受限场景下的资源配置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资源分配问题主要涉及供应链计划(Spitter等人,2005;Tanksale和Jha,2017;Taxakis和Papadopoulos,2016)、批量调度(Chu等人,2013;Toledo和Armentano,2006)和物料需求计划(Ornek和Cengiz,2006)。资源分配策略通常可分为以下几类:(1)数学规划(Ornek和Cengiz,2006)。数学规划旨在在预定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下找到精确的解。(2)动态规划(Liu等人,2007)。动态规划是一种决策问题的优化过程,主要用于解决可按时间划分阶段的优化问题。通过将一类活动的过程划分为若干个相互关联的阶段,并在各个阶段进行决策,使整个过程达到最优活动。(3)元启发式算法(Vaziri等人,2018)。元启发式算法是一类基于直觉或经验构建的算法。它们能够以可接受的成本(就计算时间和空间而言)为问题提供可行解。然而,可行解与最优解的偏差通常难以提前预 测。现有研究针对各类资源分配问题提出了各种有效的方法,例如基于松弛修复启发式局部搜索(Brahimi和Aouam,2016)、拉格朗日松弛和次梯度优化(Toledo和Armentano,2006)、遗传算法(Taxakis和Papadopoulos,2016;Vaziri等人,2018)、渐进式选择(Wu等人,2018)以及动态规划(Liu等人,2007)等。表4对近年来资源分配问题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分类。表4 资源分配问题随着工业物联网和云制造的兴起,现有研究对云-边缘或云-边缘-设备的协同资源优化配置开展了部分研究。针对工业物联网设备规模庞大、应用特征多样、边缘服务器资源有限且异构的特点,Peng等人(Peng等人,2022)将计算卸载与资源分配转化为多目标优化问题,设计了一种端-边-云协同智能优化方法。Yuan等(Yuan和Zhou,2020)针对边缘节点能源资源有限导致性能不佳,以及传输时延大和使用资源的财务成本高昂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性能最大化的协同计算卸载与资源分配算法,最大化系统利润,保证严格满足任务的响应时间限制。Afrin等人(Afrin等人,2019)针对智能工厂应急管理服务机器人工作流程的资源分配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性能最大化的协同计算卸载与资源分配算法。(Afrin等人,2019)设计了一种基于边缘云的多机器人系统,以克服远程云系统在交换延迟敏感数据方面的局限性。他们构建了一个受约束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并通过多目标进化算法进行求解。Tang等人(Tang等人,2019)为了提高云边缘计算环境下的服务质量,Li等人提出了一种由资源调度算法和资源匹配算法组成的动态资源分配算法。在资源调度算法中,基于调度内容的存储惩罚项、调度内容的价值以及调度内容的传输代价,建立资源调度问题,并应用禁忌搜索算法寻找其最优解,最终将资源从云数据中心调度到边缘服务器。在资源匹配算法中,基于资源位置、任务优先级和网络传输代价,建立资源匹配优化问题,实现边缘服务器上任务资源匹配的最优策略。上述现有研究大多侧重于计算任务和计算资源的优化配置,缺乏通过云边协同或云边端协同架构实现生产制造过程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针对复杂产品制造系统多工况、多场景、负载可变的特点,构建制造过程中云边协同资源配置的机制与方法亟待研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3.2 动态调度生产调度是智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降低运营成本、减少资源能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环节(Zhao等人,2024)。根据调度环境的分类以及是否存在不可预测的扰动,生产调度问题可以分为静态和动态调度问题(jinliang等人,2018)。静态调度主要根据订单信息、设备信息、工艺约束等静态信息,制定一定周期的生产调度方案。然而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动态因素,如设备故障、紧急订单、交货日期变化、加工时间不确定等,导致静态调度方案失效(Ouelhadj和Petrovic,2009)。多重不确定因素,特别是对于钢铁制造等不确定性较高的复杂产品制造过程,给生产调度过程带来巨大挑战。针对不确定事件扰动,如何制定动态调度策略实现快速响应,是复杂产品制造企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Sabuncuoglu和Goren,2009)。不确定性引起的动态扰动自20世纪初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Aytug等人,2005),动态调度的概念最早由Jackson J R于1957年提出(Jackson,1957)。复杂产品制造过程中的动态扰动可概括为任务扰动(Tighazoui等人,2021)、设备扰动(Wang等人,2019)、过程扰动(Yang等人,2018)、时间扰动(Ou等人,2020)等。动态扰动下的生产调度策略可分为三类:(1)完全反应式调度(Ou等人,2020)。完全反应式调度是一种实时响应调度,也称为在线调度。它不预先制定严格的调度计划,调度过程具有实时性和局部性。完全反应式调度对调度系统和制造系统都具有很高的实时性要求。它要求调度系统能够在不确定的扰动下快速制定计划,制造系统能够及时响应并执行刚刚制定的计划,这在复杂产品的制造过程中通常难以实现。(2)预测-反应式调度(Tighazoui等人,2021)。预测-反应式调度即调度-再调度(Shengping和Chai,2016),它预先生成一个不考虑任何干扰、目标值最优的静态调度方案,或考虑不确定因素的多种候选方案,并根据生产过程中的动态扰动对原有静态调度方案进行动态调整,形成新的方案,进而指导后续生产过程。(3)鲁棒调度(Ye等人,2014)。鲁棒调度提前考虑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因素,制定预测调度方案,减少调度执行过程中频繁的修复和重调度,保证调度方案的鲁棒性。针对各类动态事件扰动,现有研究基于不同的动态调度策略提出了多种动态调度方法,包括基于近似动态规划(Heydar等人,2022)、进化算法(Tang等人,2014;Long等人,2017;Jiang等人,2017a;Zhang等人,2020)、拉格朗日松弛(Sun和Yu,2015)、混合整数线性规划(Shengping和Chai,2016)、鲁棒优化(Long等人,2020)、变邻域搜索(Kong等人,2020)等方法。表5对近年来动态调度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分类。表5 不确定性调度问题目前,钢铁制造等复杂制造过程中的生产调度优化水平较低,生产调度方案的制定过程主要依赖于现场知识工人的手工经验,不规范、精度低(Wei等人,2015)。随着多品种、小批量合同订单与大规模生产组织流程之间矛盾的日益突出,复杂产品制造企业对智能调度优化的需求日益增长(Zhao等人,2022)。面对生产过程中多种不确定扰动,依赖人工经验的调度模式已不能满足复杂的动态调度要求。尽管现有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调度模型和优化方法,但理论研究成果并不能完全解决实际工业中的调度问题,甚至理论与应用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导致理论研究未能实现向工业应用的转化。复杂产品制造过程的动态调度问题是学术界和工业界都难以解决的难题。云制造的兴起为复杂产品制造过程的生产调度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然而,在云制造模式下,制造企业无法应对边缘和设备端海量数据的集中存储和实时处理需求,同时,位于云端的调度决策中心与制造资源的远程连接存在实时安全问题(Yadekar等人,2016)。因此,云服务需要下沉至边缘,通过边缘计算增强工厂的分布式调度能力。然而,受限于资源规模和算力,单纯基于边缘计算的生产调度决策精度无法进一步提升(Jiang等人,2017)。为此,云边协同调度模型应运而生(Georgakopoulos等人,2016)。通过在云端和边缘端分布式部署计算和存储资源,使生产系统兼具总部云端超强的计算能力和全局优化服务能力,响应实时精准,服务质量高,以及工厂边缘数据安全等优势。虽然该模式下的系统架构和相关应用案例日益增多,但云边协同生产调度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Afrin等人设计了一种基于云边协同的多机器人调度系统,克服了云调度的局限性(Afrin等人,2019)。Ma等人提出了一种云边协同生产调度结构与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云边协同调度模型,通过云边协同提高边缘侧生产调度的决策精度(Ma等人,2020)。与普通的生产调度问题相比,云端协同生产调度在任务、服务、资源、优化目标以及不确定性等方面都有所不同(Jiang等人,2022)。针对复杂的产品制造过程,未来有必要开展云边协同的生产调度研究,以适应个性化的市场需求,提高生产调度系统的快速响应和全局优化能力。2.4 闭环控制与优化闭环控制与优化对于保证工业过程的稳定生产、高质量和低能耗具有重要意义(Ding等人,2022)。近年来,该主题引起了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Maxim等人,2019;Niu等人,2022;Fan等人,2017;Shi等人,2021)。随着计算、通信和控制技术的进步,现代工业过程中的设备、信息和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Yao和Ge,2021;Nesztler和Georgescu,2020;Schwenzer等人,2021)。因此,传统的过程控制和优化方法已不足以处理大规模过程中的强非线性和复杂耦合,对现代闭环控制和优化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闭环控制作为制造业的研究热点,用于调整运行参数、优化系统性能,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PID(比例积分微分)控制、串级控制和前馈反馈控制等经典控制算法在实际工业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具有很高的性能(KiamHeong等人,2005;Shean和Cilliers,2011)。随着控制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提出了模型预测控制(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PC)和多变量控制等先进控制方案来处理复杂的过程控制问题(Lee,2011)。随后,在过程控制应用中,基于经验和规则的控制算法也得到了发展。在(Chen等人,2009)中,自适应动态矩阵控制(Adaptive Dynamic Matrix Control,ADMC)被应用于球磨机磨削回路的控制,采用智能专家系统来识别合适的模型,可以有效地处理实际应用中的非线性和扰动。为了应对复杂的过程特性和波动的工况,提出了一种基于趋势的事件触发模糊控制策略来稳定大型锌焙烧炉的温度(Feng等人,2021)。表6总结了上述不同发展阶段的闭环控制算法。表6 闭环控制算法研究总结现代过程控制与优化技术的目标在于确保被控变量能够跟踪给定值,同时保证闭环系统稳定性。并且,整个操作过程中,体现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能耗等操作指标需保持在目标值范围内,即实现工业最优操作控制。工业过程最优操作控制通常采用基于双层结构的操作层和基本回路层(Chai,2013)。操作层针对工业操作过程,实现对给定值的优化;基本回路层针对底层设备,实现对优化给定值的跟踪。在这种分层架构下,已经发展了一批最优操作控制方案。自优化控制(Self-Optimizing Control,SOC)(Jäschke等人,2017)以静态经济效益模型为目标函数,找到一组满足生产约束的被控变量及其对应的给定值,当存在扰动时,工业过程能够在不改变给定值的情况下保持经济近似最优状态。实时优化(Real-Time Optimization,RTO)(Lestage等人,2002)在上层操作层实时优化经济性能指标,并将优化后的设定值传输至基本回路层。但RTO仅适用于静态过程,优化周期长,无法处理动态扰动。在(Pontes等人,2015)中,动态RTO(D-RTO)和MPC集成在上层操作层,以处理操作层的稳态模型与基本回路层的动态模型之间的不匹配,这在快速动态的工业聚合过程中得到实现。在(Ravi和Kaisare,2020)中,D-RTO部署在上层操作层以处理多目标优化问题,并将获得的帕累托点传输至下层基本回路层。在反应器-分离器系统上进行的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案的令人满意的性能。上述最优运行控制方案都是基于模型的,而实际工业机理复杂,难以建立精确的模型。知识驱动和数据驱动的分层控制和优化方法已经得到发展。Ping等人(Ping等人,2009)提出了一种结合基于案例推理的预设控制、神经网络和模糊预测的智能最优设定控制方法。该方法通过根据边界条件的变化自动在线调整控制回路的设定值,降低了功耗并优化了磨矿粒度、磨矿产量和其他指标。Zhou等人(Zhou等人,2013)开发了一种利用模糊逻辑和专家系统的磨矿回路监控框架,该框架可以处理即将发生的过载情况的变化。Lu等人(Lu等人,2019)提出了一种基于强化学习的数据驱动的最优控制方案,其中参考调速器处理不可行的设定值和输入约束。在矿物磨矿过程中进行的实验验证了改进的性能。在操作层,采用零和博弈离策略强化学习算法,利用实时过程数据求解最优设定值的最优操作控制问题(Li等人,2017)。上述两层过程控制与优化方案总结于下表7。表7 过程控制与优化方案总结随着工业过程规模的不断扩大,现代工业呈现出包含多个子系统和单元过程的复杂互联过程的特征。传统的集中式控制与优化方法难以满足计算效率和实时信息传输的需求,需要充分分析各个子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形成全新的协同优化生产。受此启发,多过程协同优化与控制方案引起了一定的关注。Hu等人(Hu等人,2019)提出了一种基于边缘计算的智能机器人生产模式,通过高效的通信交互、多模数据融合和自动化生产,显著提高了芯片组装效率,降低了系统通信需求。Min等人(Min等人,2019)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石化生产控制优化数字孪生解决方案,建立了石化工厂催化裂化装置的关键评价指标,解决了频率统一、时间滞后且有实时性要求的问题。Yag等人(Yag等人,2023)分析了全厂、单元流程和反应器等不同工艺层次之间的工艺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协同优化与智能控制方法,并将其应用于锌湿法冶金工厂。大规模复杂制造过程的运行维护面临诸多问题,例如计算效率提升、综合性能优化、智能自主控制等,需要从海量数据中挖掘有效信息,构建分布式协同运行框架,应对大规模工业过程中复杂的生产状况。编辑:任超校核:李正平、陈凯歌、赵栓栓、赵学功、白亮、曹希铭、冯珽婷、陈宇航、陈莹洁、王金、赵诚、肖鑫鑫该文资料搜集自网络,仅用作学术分享,不做商业用途,若侵权,后台联系小编进行删除。来源:故障诊断与python学习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