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那些事今日头条2025年07月25日 星期五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投资界流传一句话,“一切都是周期,谁也逃不脱周期宿命”。这句话放在当前的锂电池产业链显得那么冰冷沉静,它毫无偏颇地审视着每一个玩家。
面对全球锂电大退潮凶猛冲击,即便是曾经创造 “十三年(2011年-2023年)持续增长,年营收规模增长115.28倍” 成长奇迹的全球新能源装备霸主先导智能(300450.SZ)也未能幸免。
24潮产业研究院(TTIR)发现,先导智能营业收入已经连续4个季度(2024年第二季度至2025年第一季度),同期3个季度归母净利润出现负增长。
财报显示,2024年,先导智能归母净利润萎缩至2.86亿元(同比下降83.88%),仅有2022年巅峰期的十分之一,25年一季度继续同比下降35.30%。
从烈火烹油到全行业大退潮,先导智能股价自最高点重挫70%,5年时间,上演了一出 “催生千亿市值,再将其毁灭” 的资本大戏。
如今,这家 “新能源装备第一股” 也必须要切身经历抽筋剥骨般痛苦的周期劫难。
在商业世界里,尤其是处于探索与实验期的产业江湖中,一切成败都有迹可循。
当前产业共识是,中国,乃至全球锂电产业的狂飙时代已经结束,尤其步入2024年,一场史无前例的大退潮正在席卷锂电江湖。
这一切已经在企业财报中有所体现。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108家中国锂电公司整体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1.87%,增速较2023年同期下降了11个百分点;归母净利润整体同比下降67.27%,已经连续2年巨幅下降(2023年降幅为47.69%);客户预收款规模已经连续两年下降;产业造血力(经营净现金流)也同比下降18.38%,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了61.01个百分点;净筹资规模更是同比下降了81.91%,资金净值也下降了20.32%,等等。
影响与冲击深刻改变着全球锂电产业格局与发展趋势,海外巨头甚至受到了更强烈的冲击。比如韩国三大电池厂商——LG新能源、三星SDI和SK On公布2024年四季度财报,它们当季均出现亏损,营业亏损合计超过840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42亿元)。
事实上,欧美的电池企业日子也并不好过。24年5月5日,美国明星电池公司Ambri Inc.向美国特拉华州法 院申请破产,并将被拍卖,拍卖价格3800万美元,该公司投资人包括比尔·盖茨、印度巨头信实工业旗下新能源基金等。
同年6月4日,ACC——欧洲车企Stellantis、梅赛德斯-奔驰集团和道达尔能源的合资电池企业,宣布暂停欧洲两家电动汽车电池厂的建设。这一决策背后,反映出市场对高昂的电动汽车需求有所减缓,因此它们可能考虑转向生产成本较低的电池。
原先,ACC的规划是在欧洲建立并运营三家超级电池工厂,总投资高达70亿欧元(约552亿元人民币),预计总产能将达到120GWh,每家工厂的产能为40GWh。目前,位于法国北部的工厂正处于产能提升阶段,而位于意大利和德国的工厂则因市场变化而暂时停止建设和筹备。
25年3月12日,欧洲最大电池企业、瑞典动力电池公司Northvolt在官网宣布,因公司现金耗尽,已在瑞典正式向斯德哥尔摩地方法 院提交破产申请。
至此,我们可以清楚地意识到,全球锂电以及支撑锂电产业不断向上生长进化的各项资源并不是无限扩展的。中国,乃至全球锂电进程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持续高速增长将不再是必然。
一切都逃不过周期的规律与影响。纵观锂电20多年产业发展史,其已经历过多轮产业周期的洗礼,每一轮周期的调整几乎都是由供需关系剧烈变化所导致的,即一旦市场供需关系发生改变,价格一定会在现实中快速反应,这就是周期的力量。
事实上,在严峻的产业与资本形势下,仅国内锂电疯狂的万亿投资版图下已经出现规模化的终止,或延期浪潮(详见本文第三部分)。
当产业退潮时,其引发的连锁反应就如同打翻了多米诺骨牌那样延伸开来。仅仅5年时间,锂电设备板块就经历了 “从哪来到哪去” 的轮回。
锂电设备指数自2021年底冲上历史巅峰后,便如同雪崩般迅速陨落。作为行业规模市值一哥,先导智能股价在飙升3倍后,又自最高点暴跌70%,千亿市值灰飞烟灭。
身处产业大洗牌的漩涡中,先导智能在时代的裹挟下掉头向下,似乎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先导智能始终认为,所谓的产能过剩是结构性的,主要是低端产能的无序扩张与高端技术的迭代升级不匹配所致。” 在最近的一次专访中,王燕清如此阐释自己对行业的看法。
王燕清的判断有一定道理,总的来看,电动化是历史大趋势,而高端产能依旧是新能源厂商及终端消费者所青睐的。
锂电高端赛道中,固态电池凭借更高的安全性和能量密度,已经成为行业公认的未来电池发展重要方向,有望逐步替代传统液态电池。
目前,主要友商曼恩斯特、纳科诺尔、赢合科技等都在瞄准固态电池,但基本都集中在前道、叠片机等程序或某个环节,只有先导智能能够全线覆盖。其2024年的固态电池设备订单已经过亿元。
光伏高端产能方面,王燕清透露,在背接触(BC)电池技术四道,公司已斩获超过30GW的订单。他相信,未来三到五年,BC技术将成为N型技术时代的主流路线之一。
此外,在钙钛矿领域,先导智能已具备GW级整线供应能力,其0BB解决方案还可解决向N型电池转型引发的银耗增加问题。
解决高端产能的规模化问题,以及行业转型所需的专业设备,这正是先导智能反转机遇所在。在王燕清看来:产品是一家制造企业的核心,而研发则是生命线,丢弃研发的企业很快就会垮掉。
当然在锂电设备赛道领域,除了高端技术突破力,一个重要客户的变化,更有可能带来扭转局势的力量。
在多年前的一档访谈节目中,王燕清曾亲口说过:“在锂电设备上,是客户成就了我们。” 但他口中的客户既不是松下,也不是索尼,而是TDK集团旗下的ATL(苹果电池供应商之一,全球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市占率50%)。
2012年,苹果向ATL提出了变更电池设计的需求。在当时国产化率最低的卷绕环节,ATL选择了为索尼提供过锂电设备的先导智能。两年后,先导智能向ATL旗下东莞新能源与宁德新能源交付锂电设备。这一年,ATL对先导智能的营收贡献超过了40%。
在营收之外,这笔交易对于先导智能更重要的一点在于,通过与ATL的供应关系,先导智能顺利进入了宁德时代的供货渠道。
多年后,先导智能早已和宁王深度绑定。双方从2014年就开始合作,相互成就;2020年,宁德时代参与先导智能定增,此后成为其第二大股东,并签署合作协议,获得50%的配额;2024年再次升级合作,拥有不低于50%的配额优先权,并开始在模组 Pack、固态电池、钙钛矿等新兴领域合作。
今年一季度,先导智能从宁德时代获取的关联交易规模就高达2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单季度规模接近去年全年的六成。
当前,宁德时代还在凶猛扩张,其已在港股二次上市,且IPO募资353亿港元,其中90%(276亿港元)将用于匈牙利德布勒森工厂建设。该超级工厂总规划产能达72GWh,一期已投入7亿欧元,规划产能34GWh,将在今年投产。
可伴随着宁德时代的减持行动,双方之间的关系转变及未来影响变得难以预测。
据了解,自去年底,宁德时代减持了先导智能3355万股,不再是5%以上的股东,今年一季度更是直接卖出5966万股,持股比例仅剩1.2%。
另据 “赶碳号科技” 报道,天眼查显示,今年1-2月,先导智能在无锡市新吴区人民法 院起 诉了4家客户,案由全部是 “相关分期付款买卖合同纠 纷”,被告中还包括了两家知名企业——瑞浦兰均、合盛硅业。
从商业角度考量,与客户对薄公堂不会是最优解。而企业任何行为必有其逻辑支撑,我们或许在其核心财务数据变化中窥见一点真相。
Wind显示,截止2024年末先导智能应收账款规模达86.26亿元,而2024年先导智能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为278.98天,远超2023年的175.31天,刷新历史最高纪录,说明其客户回款周期正在延迟。
而其应收账款周转周期也远超竞争对手赢合科技的241.77天。
另据财报披露,截止2024年末,先导智能账龄在一年以上的应收账款期末余额高达59.12亿元,占整体比重达53.88%;其应收账款规模较2023年同期增长了55.05%。
从财报披露数据中还可以发现,先导智能造血能力(经营现金流)已经连续两年巨降,且持续为负。2023年和2024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净额分别为-8.63亿元和-15.67亿元,分别同比下降了151.03%和81.58%。
另一方面,其资产负债率已经连续5年增长,截止2024年末达68%,创2011年以来历史新高,到了2025年一季度末再度攀升至68.46%。
可见,绑定产业巨无霸,既可能是蜜糖,也可能成为负担。
成立26年,先导智能见证了中国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喷涌,它以最强辅助的定位,占尽时代红利。与此同时,在资本市场长袖善舞纵横捭阖,深度联手全球锂电头号玩家,获取了巨大的资本升值和产业成功。
然而,时代的馈赠终会被时代所没收,即便强如赛道霸主,也必须随时调整经营之道。
王燕清曾表示:“在这样的时代,一个企业需要有全球性的战略眼光才能发愤图强,一个公司需要建立全球性的商业生态系统才能生生不息。”
面对能源革命的星辰大海,王燕青期望通过多元布局和国际化,再造一个先导智能。
首先看产业发展大趋势,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从2020年的182GWh增至2024年的974GWh,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52%,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3,758GWh,2024年至2030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5.2%。
这是先导智能生存发展的大语境。
目前,国内锂电陷入产能大战,供给过剩矛盾凸显。但对比国内无限内卷,海外市场扩张相对理性。
事实上,为了突破国际贸易与政策壁垒,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全球化发展已经势在必行。而全球化竞争成败,将对企业,甚至产业未来发展趋势与方向产生深远影响。
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此前不完全统计,宁德时代、远景动力、国轩高科、中创新航、蜂巢能源、孚能科技、亿纬锂能、欣旺达等10家动力电池巨头都开始计划或者已在海外有深度的产业布局,公开对外披露的、媒体公开报道的投产、计划建设的海外工厂已近50个,总投资预算超5500亿元。
随着中国锂电企业加速全球化布局,先导智能布局海外可谓正当其时。
先导智能也是国内装备企业中最早进行国际化布局的公司之一,目前已在美国、瑞典、德国、土耳其、法国、匈牙利、日本、韩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地设立分/子公司。
目前,先导智能累计为全球客户提供了120余条整线,为全球超过2TWh的电池工厂提供了解决方案,累计4万台(套)设备在全球20多个国家运行。
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先导智能海外收入在过去11年间(2014-2024年)由417万元增长至28.31亿元,增长了677.98倍。
到2024年,先导智能海外收入占比为23.88%,出海仍有巨大提升空间。
去年3月18日,先导智能与美国电池制造商American Battery Factory公司(ABF)签署全球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内容,先导智能将为ABF公司提供总计20GWh的锂电池智慧产线服务。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在美国获得的最大锂电池设备订单。
ABF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磷酸铁锂电池制造的美国电池制造商,目标是打造美国第一个本土化的超级电池工厂网络,其位于亚利桑那州图森市的一期产线预计将于2025年完成建设投产。
ABF公司CEO Jimmy Ge表示,先导智能在为企业客户提高运营效率和成本竞争力方面有着良好的口碑,这是双方得以达成合作的重要基础。
未来,双方将在首条产线成功合作的基础上,打造本土化电池产业供应链,并积极探索二期、三期项目合作的可能,驱动美国及北美清洁能源产业发展。
基于此次合作,先导智能斩获ABF超级工厂网络工程首条产线的设备独供,这不仅是美国本土首个LFP超级工厂网络,也代表着公司在高关税壁垒下仍具有较高的竞争力和认可度,有助于持续开拓美国客户。随着整线服务优势凸显和海外业务持续开拓,叠加全球15家子公司布局及供应链本土化,公司有望获取更多海外订单。
东吴证券分析认为,相较于国内动力电池厂大幅扩产带来产能过剩问题,海外扩产较为理性,看好未来海外动力电池厂的扩产加速。
一是IRA法案刺 激美国电动车产业链本土化,加速LG、SK等日韩电池厂赴美建厂;
二是大众、福特等整车厂逐渐向上游电池环节布局,或自建电池厂或成立合资工厂;
三是ACC、Northvolt等欧洲电池玩家也在增多,利好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中国设备商。
2022年,先导智能海外订单占比仅有15%,2023年翻倍提升至30%,其预计2024年海外订单占比将上升到30-35%,先导智能希望未来海外订单占比达到50%以上。
但需要警惕的是,全球锂电产业也已经出现了大退潮迹象。
比如在4月,据多方外媒报道,韩国电池制造商LG集团已正式撤回在印度尼西亚建设电动电池项目的计划。这一决定标志着该项目自2019年宣布以来,历经多年缓慢进展后,最终折戟。
据悉,该项目总投资额达77亿美元,原计划由LG Energy Solution(LG新能源)、LG Chem(LG化学)、LX International Corp(LX国际公司)以及印度尼西亚国有企业共同推进,旨在构建从原材料采购到电池生产的 “端到端价值链”。
事实上,这还只是动储产业全球化退潮的冰山一角。
德国媒体4月中旬披露,由于国轩高科与市政府之间的法律纠 纷,美国密歇根州梅科斯塔县计划建设的电池生产设施已停工。据了解,国轩计划在格林查特镇建设电池生产设施,该项目预计投资约23.6亿美元,生产原定于2026年1月开始。
6月10日,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由于特朗普关税和联邦补贴减少的潜在影响,远景动力正暂停其位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弗洛伦斯的动力电池工厂的建设。该工厂原计划为宝马位于南卡罗来纳州伍德拉夫的电动汽车工厂供应电池,后者原计划于2026年开建,于2027年投产。
更早些时候,据财新去年10月24日报道,其从多个市场人士处获悉,国内第七大动力电池企业蜂巢能源,决定暂停投建其在德国的两家电池工厂项目,何时复工暂无时间表。
据了解,蜂巢能源在德国原计划投建两家工厂,一家位于德国萨尔州的电池模组和装配(Pack)工厂。该项目于2020年11月宣布规划,设计产能24GWh,总投资20亿欧元,原预计2024年中竣工;另一家是2022年9月宣布的一座年产16GWh电芯工厂,位于德国勃兰登堡州,这也是蜂巢能源首个海外电芯工厂,原规划2025年投产,今年年中已暂停。
24潮产业研究院(TTIR)不完全统计,2023年至今,可查的锂电池制造领域已终止的事件已超40起,总投资规模超1000亿元。
考虑到过去国内凶猛的出海浪潮,国内企业卷向海外,未来全球锂电出现退潮,也有可能。
“未来谁能更早完成全球化布局,谁就更有可能拥有改变或重塑产业新格局的力量与历史机遇。” 这一产业共识正在受到全球产业与政策不确定的强烈冲击。
笔者认为,伴随着产业竞争进入深水区,很多公司都处于生死边缘。在当前的产业形势下,保持财务的健康性非常重要,历史多次证明,面对行业寒冬,财务健康的公司更可能穿越周期成为赢家,而那些财务脆弱的公司将面临严峻考验,不排除会发生债务违约甚至倒闭破产的风险。
企业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活下去,其次才是扩大全球市场影响力与开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