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电驱动系统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动力源,其性能、效率、可靠性及NVH特性对整车表现至关重要。传统的物理样机测试周期长、成本高,已难以满足快速迭代的研发需求。ANSYS作为业界领先的仿真软件,为汽车电驱动系统的设计、分析与优化提供了强大的工具链。本文旨在深入剖析基于ANSYS的汽车电驱动系统高级仿真技术路径,重点阐述国标合规仿真、复杂模型处理、多物理场耦合分析等核心技能,并探讨其在性能优化、热管理、NVH控制等方面的实际应用,旨在为电驱动系统工程师提供全面的仿真实践指导。
概念解释:NVH 是 Noise (噪声)、Vibration (振动) 和 Harshness (声振粗糙度) 的缩写。噪声(Noise):由车辆内部或外部产生,如发动机噪音、风噪、胎噪、异响等。振动(Vibration):指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机械振动,通过座椅、方向盘、地板等传递给乘员,如路面颠簸引起的车身晃动等。声振粗糙度(Harshness):这是一个更主观的指标,描述的是噪声和振动给乘员带来的不舒适、不愉悦的感觉,例如过减速带时的生硬冲击感,或急加速时的粗糙轰鸣声。
汽车NVH就是衡量车辆在运行过程中,乘员感受到的所有不希望出现的噪声、振动以及由此带来的不适感。进行NVH的研发和优化的目的就是为了提供更安静、更平稳、更舒适的驾乘体验。
典型的汽车电驱动系统主要由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减速器以及相关传感器和线束组成,每个部件的性能都直接影响系统的整体表现。
驱动电机:进行电磁性能(转矩、效率、损耗、反电动势)、热特性(温升、散热)、结构强度(应力、变形)、振动噪声(电磁力引起的振动、噪声)等仿真。
电机控制器:涉及功率器件的开关损耗、热分布、电磁兼容性(EMC)、控制策略的验证等。
减速器:主要关注齿轮啮合、传动效率、振动噪声、润滑与热管理等。
系统集成:需要考虑各部件之间的耦合效应,如电机发热对控制器性能的影响,以及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整体效率和动态响应。
典型的多物理场耦合仿真示意图如下所示。
1、复杂模型处理:
电驱动系统包含差速器、减速器齿轮组、电机等精密部件,几何结构复杂,直接进行仿真分析不仅会占用大量计算资源,还可能因细节冗余影响结果准确性。高效的模型处理是仿真成功的第一步,关键技巧包括:
分类简化策略:针对差速器的行星齿轮结构,可保留啮合区域细节,简化非关键的壳体倒角;对于减速器齿轮组,采用齿形修正技术,在保证接触精度的前提下减少单元数量。
批量几何处理:利用ANSYS Workbench 的参数化建模功能,对多组齿轮进行批量布尔运算,快速建立啮合关系,避免重复操作。
螺栓连接处理:在电机壳体与减速器的连接部位,采用"刚性区域 + 预紧力载荷" 的简化模型,既保证连接刚度模拟,又降低网格划分难度。
模型处理的核心原则是:在满足仿真目标的前提下,平衡模型精度与计算效率。例如,进行模态分析时可适当简化细小凸台,而进行疲劳分析时则需保留应力集中区域的几何特征。
2、结构性能分析:从刚度到过盈配合
电驱动系统的结构性能是其可靠运行的基础,主要包括刚度、临界转速、挠度及过盈配合等关键指标:
(1)多刚度耦合分析:以螺栓连接的电机- 减速器系统为例,需考虑轴承座多方向载荷、壳体刚度与螺栓预紧力的相互影响。通过建立轴承单元与通用连接副,模拟实际工况下的力传递路径,评估整体结构的变形与应力分布。
(2)挠度分析:电机轴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一定挠度,若挠度超出合理范围,可能影响齿轮啮合精度或轴承寿命。通过精确的仿真分析,结合简支梁行为模拟,可掌握电机轴的挠度分布规律;同时,需注意轴承单元与通用连接副的设置细节,确保仿真结果的准确性。
(3)过盈配合优化:电机轴与转子的过盈配合直接影响力矩传递性能。通过仿真分析不同过盈量下的接触压力分布,寻优最佳值—— 既要保证足够的传递力矩,又要避免轴系变形过大。
3、振动与声学分析:破解 NVH 难题
NVH 性能是新能源汽车的重要竞争力指标,电驱动系统的振动与噪声问题尤为突出,仿真分析可从以下方面突破:
(1)扫频与定频振动:在齿轮啮合分析中,通过建立接触对、设置比例阻尼与激励载荷,模拟不同频率下的动态响应。例如,在10-1000Hz 扫频范围内,识别齿轮共振点,为齿形修形提供依据。
(2)随机振动分析:基于路面谱的PSD(功率谱密度)拟合技术,可模拟车辆行驶过程中的随机激励。通过模态参数识别与参与质量校核,评估壳体在随机载荷下的疲劳风险。
(3)振动声学耦合:采用谐波声学仿真方法,将结构振动转化为噪声辐射。通过声振传递路径分析,定位主要噪声源—— 如电机电磁噪声或齿轮啮合噪声,并制定针对性抑制策略,如优化壳体壁厚分布或增加阻尼涂层。
4、疲劳寿命预测:确保长期可靠性
电驱动系统在全生命周期内要经历复杂工况的考验,疲劳寿命预测是可靠性设计的核心:
(1)载荷谱处理:将实际道路采集的扭矩、转速数据转化为仿真可用的载荷时间历程,通过雨流计数法提取特征载荷循环。
(2)损伤累积分析:基于Miner 法则,对电机轴、齿轮等关键部件进行多轴疲劳分析,考虑材料的 S-N 曲线与应力集中系数,预测疲劳寿命。
(3)关键结构优化:针对仿真中发现的高应力区域,如齿轮齿根、轴肩过渡处,通过圆角优化、材料强化等方式提升疲劳强度。
为了帮助工程师和理工科学子快速掌握系统掌握ANSYS Workbench在电驱动系统仿真中的核心技术与高级应用,近日,我在仿真秀官网原创首发了视频课程《汽车电驱动系统ANSYS仿真高级实战》。本课程通过大量实战案例,系统讲解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分析方法,帮助学员掌握国标合规仿真、复杂模型处理、多物理场耦合分析等核心技能。
详解刚度挠度过盈振动噪声热流固耦合仿真过程,从复杂模型的高效简化、复杂结构网格划分,到刚度、临界转速、挠度、过盈配合等结构性能的精确分析;再到扫频/定频振动、随机振动、振动声学耦合(NVH)等动力学与声学问题的深入解析,直至疲劳寿命预测,课程内容覆盖电驱动系统仿真全流程。
我还为学员提供VIP群答疑、持续加餐内容、和行业相关学习资料。订阅享受仿真人才库高新内推就业、奖学金、学完此课程,推荐学习者报名参加工信部教考中心认证的—工程仿真技术(CAE分析职业能力登记评价证书)。
可回放,开具发票,奖学金、直播加餐
提供vip群答疑和模型下载
扫码立即试看
与作者或仿真秀开展技术咨询
以下是课程内容及安排:
第0讲:课程概述及安排(上/下):介绍课程整体框架、学习路径及实战案例规划,说明电驱动系统仿真的行业价值与应用场景。
第1讲:复杂模型处理:差速器复杂模型分类与精准简化策略,讲解差速器几何模型的分类方法,针对关键结构与非关键区域制定差异化简化策略。
第2讲:复杂模型处理:减速器齿轮组高效模型简化方法及实战,通过实战案例演示减速器齿轮组的模型简化流程,包括冗余特征去除、关键尺寸保留等技巧。
第3讲:复杂模型处理:减速器齿轮啮合齿形修正及复杂结构批量几何处理,重点讲解齿轮啮合区域齿形修正技术,以及多组件复杂结构的批量几何处理方法。
第4讲:复杂模型处理:电机模型高精度处理及关键简化方案,分析电机定子、转子等核心部件的模型特征,制定高精度与简化兼顾的处理方案
第5讲:材料与网格:复杂电驱动模型材料赋予与高质量网格划分,讲解电驱动系统关键材料属性定义方法,以及复杂结构的高质量网格划分技巧(如六面体网格、边界层网格。
第6讲:刚度分析:多方向轴承座载荷仿真与电机刚度精确分析,模拟轴承座在多方向载荷下的受力状态,深入分析电机整体刚度特性。
第7讲:刚度分析:复杂模型螺栓预紧快速批量处理方法及网格划分,介绍螺栓预紧力的批量施加技术,以及螺栓连接区域的网格划分要点。
第8讲:刚度分析:基于螺栓连接的电驱动系统多刚度耦合分析与性能评估,结合螺栓连接特性,进行电驱动系统多部件刚度耦合分析,评估整体结构性能。
第9讲:临界转速共振计算及评估:轴承单元建立、临界转速精确计算与共振风险评估,讲解轴承单元建模方法,精确计算电机轴等关键部件的临界转速,评估共振风险 。
第10讲:挠度分析:电机轴挠度精确分析、简支梁行为模拟、轴承单元与通用连接副注意事项,深入分析电机轴的挠度特性,模拟简支梁行为,明确轴承单元与连接副的设置要点。
第11讲:过盈配合分析:电机轴过盈配合分析、最佳过盈量寻优方案与力矩传递性能评估。仿真电机轴与转子的过盈配合过程,优化过盈量参数,评估力矩传递效率。
第12讲:扫频振动分析:电驱动系统齿轮啮合接触关系快速建立方法、比例阻尼及激励载荷高级设置(上),重点讲解齿轮啮合接触对的快速建立技术,以及比例阻尼的设置原理 。
第13讲:扫频振动分析:电驱动系统齿轮啮合接触关系快速建立方法、比例阻尼及激励载荷高级设置(下),深入讲解激励载荷的高级定义方法,包括载荷时域/频域转换与分布设置。
第14讲:扫频振动分析:电驱动系统动态响应评估与结果深度解析,学习扫频振动下的动态响应指标(如位移、应力、加速度)分析方法,解读仿真结果的工程意义
第15讲:定频振动分析:定频振动响应中的频率选取、模态振型分析、阻尼特性与激励频率响应影响评估,讲解定频振动的频率选取原则,分析模态振型与阻尼对响应的影响规律。
第16讲:振动声学耦合:电驱动系统NVH谐波声学仿真、声振传递路径分析、噪声辐射评估与谐波噪声抑制策略,开展NVH谐波声学仿真,分析声振传递路径,评估噪声辐射水平,提出抑制方案 。
第17讲:随机振动分析:PSD谱拟合方法与激励定义、模态参数识别与参与质量校核、关键响应点分析与振动特性解析,学习PSD谱的拟合技术与随机激励定义方法,结合模态参数识别评估关键部位的振动响应。
第18讲:疲劳寿命预测:复杂工况下电驱动系统疲劳寿命验证与关键结构件疲劳损伤累积分析,基于多工况载荷谱,仿真关键结构件的疲劳损伤累积过程,预测疲劳寿命。
来源:仿真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