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线小型化技术是对传统天线结构进行改进,以达到体积更小、重量更轻、性能更优的目的。然而随着理论极限的限制,以及阵列、MIMO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天线小型化越来越困难。
As shown below👇
天线小型化的实现方法
以下是几种常见天线小型化的实现方法:
增加介质基板的介电常数:根据腔模理论,矩形微带天线的谐振频率与介质材料的介电常数成反比。因此,采用较高介电常数(如陶瓷材料、石英等)的基板可以有效降低天线的谐振频率,从而实现天线的小型化设计。
小型化因子:

但需要注意的是,介质基板较高的介电常数会激励较强的表面波,导致表面损耗增大,使得基板消耗过多的能量,天线增益减小,效率降低。
利用拓扑结构蜿蜒或者曲流技术(表面开槽技术):通过在天线辐射贴片或接地板上开槽,可以改变天线的电流路径,延长电流路径,相当于增加了天线的有效长度。这样可以在不改变天线几何尺寸的情况下,降低天线的谐振频率,实现小型化。
但表面开槽会增加天线的交叉极化,降低辐射效率。

短路加载:包括短路面加载、短路片加载和短路探针加载等方法。通过在微带天线上加载短路探针等结构,可以在谐振空腔中引入耦合电容,实现小型化。短路加载的数量、每个短路加载的面积以及天线的高度决定了短路加载的效果。

利用有源网络:利用有源网络的放大作用以及阻抗匹配技术可以弥补天线效率下降等问题。
这种方法 会牺牲天线的互易性,但能够提高工作频带宽与增益,便于实现阻抗匹配与调整天线方向图,并可以实现天线小型化。
电磁带隙结构(EBG):通过在微带辐射贴片的下方及周围、天线的基片内钻出或刻蚀出一系列间隔非常近的小孔,可以改变有效介电常数,抑制天线的表面波,从而实现天线小型化。

Chu极限
Physical limitations of omnidirectional antennas-L.J.Chu
20世纪40年代,天线的设计者们发现小尺寸天线有非常大的传导损耗且带宽很窄学者们通过优化源分布总能计算得到一个比相同尺寸下实际天线增益更高的天线布鲁克林理工学院给出一套可以在任意小区域内实现任意大增益的源分布计算方法总之,在理论层面,给定尺寸下的天线能够实现的增益似乎是没有极限的
1941年,Stratton证明了super-gain天线的不可实现。他完成了从任意给定辐射场推算出有限区域下对应源分布的工作,在数学上,随着系统的方向性增益无限增大,代表源分布的系数是不断发散的;在物理上,天线上较强的电流分布意味着系统内部较大的储能.较大的能量损耗和较低的发射效率。

chu理论:
利用球面波函数描述辐射场
给出了具有特定结构复杂度天线的最大增益理论
给出了具有特定结构复杂度天线的最小Q值理论
给出了具有特定结构复杂度天线的最大G/Q理论
[1] S. M. A. Shah, M. Zada, J. Nasir, O. Owais, A. Iqbal, and H. Yoo, “Miniaturized Four-Port MIMO Implantable Antenna for High-Data-Rate Wireless-Capsule-Endoscopy Applications,” IEEE Trans. Antennas Propagat., vol. 71, no. 4, pp. 3123–3133, Apr. 2023, doi: 10.1109/TAP.2023.3243984.
[2] L. J. Chu, “Physical Limitations of Omni‐Directional Antennas,”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vol. 19, p. 14, 1948.
[3] M. Fallahpour and R. Zoughi, “Antenna Miniaturization Techniques: A Review of Topology- and Material-Based Methods,” IEEE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Magazine, vol. 60, no. 1, pp. 38–50, Feb. 2018, doi: 10.1109/MAP.2017.27741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