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自信满满地认为,作为一名在通信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算法岗高级工程师,回到高校讲解通信相关课程必定游刃有余。毕竟,经历过众多产品研发的全流程,从总体规划到代码设计,再到工程实现和产品生产,主导性能仿真验证和算法开发,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底气自然会很足。然而,真正站上讲台后,我才发现,现实远比想象复杂——教育不只是单向的知识输出,而是一场需要师生共同参与的艰难跋涉,有时是老师独行,甚至是逆行。
在教学中,我很快意识到一个令人无奈的现实:学院的大多数学生的首要目标并非真正掌握专业知识,而是顺利毕业(不在意是否能找到工作,更别提专业是否对口岗位)或考上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他们更关注是如何通过课程考试拿到学分,而非如何理解专业相关课程的底层原理和实际应用。对于通信工程专业,我曾试图从仿真建模开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深入《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的每个细节,但真正愿意跟随学习的学生寥寥无几。稍许能出现几位初始想好好学的学生,然后半途而废的就有一大半。
更令人忧虑的是,即便是考研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动机也往往是“应试”而非“求知”。他们希望老师能直接划重点、讲真题,而非系统地构建知识体系。我曾遇到过学生抱怨:“老师,您讲得太深了,考研不考这些。” 但问题是,如果只学考研范围的内容,即便考上研究生,面对实际的科研或工程项目时,他们又能走多远?面对《通信原理》的一道道难关,我无力改变再讲一遍课程,只有通过文章来帮助真心想学的学生。
通信工程是一门高度依赖数学的学科,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等核心课程都需要扎实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基础。然而,现实情况是,许多学生的大数基础极其薄弱,甚至对傅里叶变换、卷积运算等基本概念都一知半解。这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
如果按正常进度讲课,很多学生跟不上,因为他们连基本的数学工具都没掌握。
如果停下来补数学,教学进度会被严重拖慢,无法在有限课时内完成大纲要求。
如果降低难度,只讲浅显内容,学生考研时又会发现课堂所学与考试要求脱节,进而质疑教学质量。
我曾尝试在讲解“数字调制解调”时,先回顾概率论中的随机变量和统计特性,结果发现近一半的学生一脸茫然。于是,我不得不暂停新知识的讲解,花时间解释“概率密度函数”和“期望”的概念。这样一来,原本计划的内容只能草草带过。这种“补课式教学”让教师疲惫,学生也未必真正掌握。他如果没有学的意愿,讲十遍也是徒然。
通信专业的学习门槛高,不努力真的很难学好。
在企业,我们追求的是高效解决问题,但在教育领域,真正的进步往往来自缓慢而持续的积累。我见过太多学生渴望“速成”,希望找到“一招搞定通信原理”的秘诀,但现实是,通信工程没有捷径,唯有耐心学习、反复练习,才能真正掌握核心技能。
例如,MATLAB语言是通信工程的基础,但很多学生直到大四做毕业设计时,才意识到自己连基本的函数都不会使用。MATLAB仿真在通信系统分析中至关重要,但许多学生直到研究生阶段才开始恶补,结果发现自己连最基本的调制解调程序都写不好。这些本应在本科阶段打牢的基础,却因为短视的“应试学习”而被忽视,最终在更高阶的学习或工作中成为绊脚石。在本科阶段,如果遇到一位能给你打基础的老师,难道不是一种幸运吗?老师用一篇文章将半本通信原理的知识都涵盖进去了,这难道不是学习的捷径吗?
多年的产品研发经历让我深知技术的精进没有捷径的铁律,而短暂的教学经历则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同样是一场需要超长耐心和毅力的长跑。学生或许现在只关注毕业和考研,但作为教师,我们的责任是让他们看到更远的未来——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一纸文凭,而在于扎实的专业能力和持续学习的态度。有时候也在想,到底什么程度的技术权威来课堂讲课才能让大家认真听?院士?我估计没什么大的改变。因为大部分学生没有真正想学技术的内驱力。我能写出下面的文章,应该说通信知识已经掌握的很全面了,但是学生连让你证明自己技术实力的机会都不给。经验传承不了,干着急,有时也打击了我的写作热情。
大学毕业设计一席谈之二十五 GMSK差分解调仿真(9)AIS系统中的捕获
通信原理与matlab仿真v3 第十九章 PSK扩展方式仿真(1)OQPSK
在AI浪潮突袭的今天,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会受到很大冲击,因为它就是来替代人类工作的。微软宣布将从2025年7月中旬起,全球裁员6000多人,其中40%是软件工程师,在过去,他们往往被视为科技公司的命脉。这真是相当讽刺又令人心酸的一幕!Meta创始人扎克伯格今年初甚至断言,“2025年,AI将达到中级软件工程师的编程水平。”。科技巨头们持续增加对AI的投入,写代码的工程师们训练出了更强大的人工智能,结果自己将被无情地替代。谁都知道这是“未来趋势”,但在校学生很少能想到,它来得如此之快,对毕业找工作的影响又如此之大。几年以后,AI几乎肯定会加速进化到更为强大。以前软件工程师常自嘲是“码农”,俨然是写代码的农民工,但很快,新的计算机等专业的毕业生想当码农都不可得了。
当然,顶级的人才仍然难以替代,有经验的工程师也越来越受欢迎。现在美国一些大公司非常重视经验老到的程序员,因为他们用起AI来,一个能顶好几个,经验和眼界摆在那儿。本人也有这样的感受,懂得越多分辨AI的能力就越强,综合运用AI的效果就越好。那么在学校的真实课堂上,经验传承就显得格外重要,这是AI范围之外的知识内容,但愿这可以让学生花时间来学习我的讲课内容。也许截止目前,我的教学还算是“失败”的,但肯定是暂时的,至少,我仍在尝试改变。因为我相信,教育的价值不在于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在于某一天,当学生真正需要这些知识时(应该会在工作以后),他们会想起曾经有人试图让他们真正理解提高能力,而不仅仅是应付考试。
到了快退休的年纪了,早就不再推销自己了,只是想让写的文章能够让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学起来觉得容易一些。我一直没有否认通信专业的课程难度非常大的事实,所以一直努力在学习方面帮助他们,无奈现实和理想差距太大。公 众号里的文章在我所教的学生中根本传播不了,自然起不了作用,唯有能给网上的读者带来很多帮助,已知足。2025年,开始公益讲课,先从编程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