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LINK的芯片部门近期裁员,这个消息之前就有风声,部分员工也早早开始找新工作。如今,算是尘埃落定了。
其实,这并不意外。曾经有一段时间,很多系统厂商都在搞自研芯片,目的很简单:掌控供应链。当时缺芯严重,谁都想靠自研来填坑,于是各种芯片项目和团队一窝蜂涌现出来。
但时间一长,大家渐渐发现,自建团队未必划算。当然,我并不了解TP-LINK背后的细节,但这确实是行业里一个普遍趋势。
这几年感触颇多:现在想在一家公司长久、稳定地工作,越来越难了。以前一直以为,只要找一家靠谱公司,埋头苦干、精进技术,总能混得不错。但现实一遍遍把人打醒。
最早,外企曾被视为“铁饭碗”。可随着国际形势动荡,外企动不动就裁员,甚至干脆撤出中国。接着,大家把希望寄托在国企和民企,尤其是上市公司,觉得起码不会突然倒闭。然而,这两年退市、亏损、裁员的案例多得数不过来。
EDA公司曾被认为最稳,毕竟只要有芯片行业在,EDA就有活。但前几日那一纸禁令,让所有人都明白:连EDA都不能幸免。
至于国企,很多也是长期亏损、时不时裁员,真没什么安全感。就算还有些看着比较稳的上市公司,数量也不多。
对我们来说,除了技术,找到自己的路更重要。说句大实话,技术本身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护身符。随着时间推移,技术的重要性在下降,可替代性却在上升。
现在,年轻人入行门槛比我们当年低多了。早年学东西没资源,全靠啃书和项目里摸爬滚打。可如今,自媒体和各种培训班让IC知识唾手可得。公众 号一刷,原本要在项目里熬几年的坑,三五篇文章就能大概摸到门道。
尤其前几年,IC培训班还吃过一波红利。信息多了,门槛低了,知识贬值了。对于老员工来说,很多年攒下来的“独门心法”,如今也被重新评估,甚至不值钱了。
这两年,这种趋势更明显。AI的爆发让知识获取成本趋近于零,意味着老技术人的经验价值正在被逐步稀释。
未来真正不可替代的,是跟人打交道的能力。所谓的管理能力,本质就是搞定人、搞定事。技术的护城河越来越低,反而是人脉和沟通,成了核心竞争力。
说到人脉,不是指溜须拍马,更不是刻意抱团。关键是坦荡做事、真诚做人。时间久了,总会吸引气场相合的人,彼此自然而然形成链接。这比费尽心思混圈子靠谱得多。
人脉之外,品味也同样重要。不断输入、持续思考,才能形成自己的判断力和审美。像最近火得不行的“Labubu”,其实就是一个关于审美和敏感度的案例。很多人年纪一大,品味跟不上了,开始看不惯年轻人的一切。但说到底,是自己没跟上时代。
流行和消费趋势,永远是年轻人主导的。远离年轻人,商业嗅觉也会迟钝。
所以,比起幻想所谓的稳定,我更相信适应变化、保持好奇心,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才是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