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TP-LINK芯片部门裁员引发的思考

4月前浏览93

TP-LINK的芯片部门近期裁员,这个消息之前就有风声,部分员工也早早开始找新工作。如今,算是尘埃落定了。

其实,这并不意外。曾经有一段时间,很多系统厂商都在搞自研芯片,目的很简单:掌控供应链。当时缺芯严重,谁都想靠自研来填坑,于是各种芯片项目和团队一窝蜂涌现出来。

但时间一长,大家渐渐发现,自建团队未必划算。当然,我并不了解TP-LINK背后的细节,但这确实是行业里一个普遍趋势。

这几年感触颇多:现在想在一家公司长久、稳定地工作,越来越难了。以前一直以为,只要找一家靠谱公司,埋头苦干、精进技术,总能混得不错。但现实一遍遍把人打醒。

最早,外企曾被视为“铁饭碗”。可随着国际形势动荡,外企动不动就裁员,甚至干脆撤出中国。接着,大家把希望寄托在国企和民企,尤其是上市公司,觉得起码不会突然倒闭。然而,这两年退市、亏损、裁员的案例多得数不过来。

EDA公司曾被认为最稳,毕竟只要有芯片行业在,EDA就有活。但前几日那一纸禁令,让所有人都明白:连EDA都不能幸免。

至于国企,很多也是长期亏损、时不时裁员,真没什么安全感。就算还有些看着比较稳的上市公司,数量也不多。

对我们来说,除了技术,找到自己的路更重要。说句大实话,技术本身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护身符。随着时间推移,技术的重要性在下降,可替代性却在上升。

现在,年轻人入行门槛比我们当年低多了。早年学东西没资源,全靠啃书和项目里摸爬滚打。可如今,自媒体和各种培训班让IC知识唾手可得。公众 号一刷,原本要在项目里熬几年的坑,三五篇文章就能大概摸到门道。

尤其前几年,IC培训班还吃过一波红利。信息多了,门槛低了,知识贬值了。对于老员工来说,很多年攒下来的“独门心法”,如今也被重新评估,甚至不值钱了。

这两年,这种趋势更明显。AI的爆发让知识获取成本趋近于零,意味着老技术人的经验价值正在被逐步稀释。

未来真正不可替代的,是跟人打交道的能力。所谓的管理能力,本质就是搞定人、搞定事。技术的护城河越来越低,反而是人脉和沟通,成了核心竞争力。

说到人脉,不是指溜须拍马,更不是刻意抱团。关键是坦荡做事、真诚做人。时间久了,总会吸引气场相合的人,彼此自然而然形成链接。这比费尽心思混圈子靠谱得多。

人脉之外,品味也同样重要。不断输入、持续思考,才能形成自己的判断力和审美。像最近火得不行的“Labubu”,其实就是一个关于审美和敏感度的案例。很多人年纪一大,品味跟不上了,开始看不惯年轻人的一切。但说到底,是自己没跟上时代。

流行和消费趋势,永远是年轻人主导的。远离年轻人,商业嗅觉也会迟钝。

所以,比起幻想所谓的稳定,我更相信适应变化、保持好奇心,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才是正解。



来源:白话IC
芯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6-27
最近编辑:4月前
白山头
签名征集中
获赞 12粉丝 5文章 210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小米玄戒算自研吗?

关于小米,目前网络上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小米的芯片意义非常重大,是国内首款自研的3nm手机SoC,仅次于苹果、高通和联发科,位列世界第四。这里华为都没排上号。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小米的芯片技术含量不高。其CPU和GPU等核心IP使用的是ARM,基带则采用联发科的方案,制造由台积电代工。因此,小米在芯片研发上并未做出实质性贡献。 结合这两种观点,我认为它们都有一定道理。首先,对小米的质疑确实有据可依。其关键部件如CPU、GPU和基带等核心IP均来自第三方,并非小米自研。然而,这种做法对多数企业而言其实是很普遍的做法。小米在首款芯片研发中,以采购第三方IP为主,再进行整合,打造出更适合自身需求的芯片,这是明智之举。以苹果为例,用自己的手机芯片带来了更好的用户体验,确实令人钦佩。但值得注意的是,苹果的CPU和GPU同样使用ARM的IP,基带则采用高通的方案。基带芯片的研发极其复杂,全球能够自研基带芯片的企业屈指可数。目前全球能够自主研发5G基带芯片的企业仅有四家:美国的高通,以及国内的联发科、华为和紫光展锐。如果小米为了追求自主创新而选择自研基带芯片,显然不可能在短期内取得成功。这不仅需要巨额资金投入,更需要长达十年左右的技术积累,从商业角度来看并非明智之举,更何况前有苹果做了示范,自研多年仍然没有成功。苹果的财力可是远超小米的。采用联发科成熟的基带芯片方案,对一家企业而言是理性的选择,我们不应对此过分苛责。然而,小米在宣传上确实存在夸大之嫌。从技术角度来看,虽然小米自研的芯片采用了更先进的制程工艺,3nm确实对设计带来了一些挑战,但其复杂程度与华为的麒麟芯片仍有显著差距。华为的麒麟芯片不仅在CPU方面对ARMV8架构进行了深度定制和优化,其基带芯片更是完全自主研发,不受任何第三方控制。这种技术实力显然超出了小米目前的能力范围。华为无疑是当之无愧的行业领军者。紫光展锐的技术水平同样值得肯定。我们之前讨论过小米为何没有收购紫光展锐,主要原因在于时机不成熟。当时紫光展锐正处于不太理想的状态,本身并不适合被收购。此外,小米的产品定位与紫光展锐存在一定差异,高端定位也有所不同。因此,小米收购紫光展锐并未成功。然而,如果我们对小米的要求与对苹果的要求相同,那么小米应当得到赞扬。小米已经成功研发出一款适合自己的芯片,如果还能将这款芯片与自身产品深度融合,构建出更加优化的生态系统,那它距离苹果就又进了一步。苹果通过自研芯片和系统,打造出了全新的产品体验,成为全球最优秀的产品之一。小米的目标正是效仿苹果,打造中国的苹果。可以说,小米在技术上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我认为许多大V对小米的批评确实有些偏颇,对小米的评价我认为应更加客观一些。如果把科技界比作江湖,那华为就是其中的泰山北斗,属于顶尖的存在。但要是要求所有“武林人士”都按泰山北斗的标准去要求和批判,确实有些勉为其难了。我们可以崇拜泰山北斗,不过对于那些稍逊一筹的普通高手,比如小米,我们也应予以尊重,正是他们构成了江湖的不同风景。不过话说回来,这款3nm芯片对于小米意义重大,但是对于我国的半导体行业来说,并没有解决任何有无的问题,以及卡脖子问题,这个需要正确认识。来源:白话IC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