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BGA
BGA,全称为Ball Grid Array,即球栅阵列封装技术,是一种应用在集成电路上的高密度表面黏着封装技术。该技术常用于永久固定如微处理器之类的装置,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特点。
BGA封装技术由于其高密度、高电气性能、良好的散热能力和灵活性,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如计算机主板、微处理器、图形处理器、存储器等。
BGA特点以及分类
高密度:BGA封装能提供比其他封装方式(如双列直插封装或四侧引脚扁平封装)更多的接脚,整个装置的底部表面可全作为接脚使用,而不是只有周围。
短导线长度:由于引脚分布在底部整个表面,使得平均导线长度更短,从而具备更佳的高速效能。
优异的电气性能:引脚牢固,不易变形,且引脚很短,减小了引线电感和电容,增强了电性能。
良好的散热能力:由于引脚和焊球的布局,使得热量能够更有效地散发。
目前市面上常见分类
PBGA:塑料球栅阵列,是摩托罗拉发明的,现已得到广泛应用。
CBGA:陶瓷球栅阵列,封装在BGA封装系列中的历史最长。
TBGA:载带球栅阵列,是一种相对新颖的BGA封装形式,其载带通常由聚酰亚胺材料制成。
FC-BGA:倒装芯片球栅阵列,在结构上与CBGA类似,但用BT树脂代替陶瓷基板,以节省成本。
MBGA:金属球栅阵列,由奥林开发,使用金属陶瓷作为基板。
Micro BGA:由Tessera开发,具有小型化和重量轻的特点,适用于空间受限的产品和具有少量引脚的存储产品。
BGA设计 Ball Grid Array 一般来说,随着引脚间距的减小,PCB布线面临的挑战也随之增加,因为封装引脚之间的布线空间和过孔空间变得更小。所以需要找到无论引脚间距大小如何,都能成功进行设计的各种方法。 在追求最佳的板卡设计时,采用非阻焊定义(NSMD, Non-Solder Mask Defined)的铜质BGA焊盘是一个有效的策略。NSMD焊盘的特点在于其整个焊盘表面(包括着陆区域)均未被阻焊层所覆盖,这种设计能够最大化焊盘与焊料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升焊接的可靠性和电气性能。 相比之下,阻焊定义(SMD, Solder Mask Defined)焊盘在焊盘的着陆区域上会覆盖一层薄薄的阻焊层,虽然这有助于保护焊盘周围的电路免受污染和短路,但也可能会限制焊料与焊盘的直接接触面积,对焊接质量产生一定影响。
层数估算与优化 optimization 信号数量大约占据了BGA焊球总数的60%,而剩余的40%则分配给了电源和地信号,这些信号普遍通过过孔直接连接至平面层。此处的假设基于完全利用I/O端口的情况。若实际使用的I/O端口数量有所减少,那么相应地,需要布线的信号数量也会按比例缩减。 至于布线通道,它指的是从BGA封装区域边缘延伸出的、可用于布线的潜在路径总数。这一数值的计算方法是,先取BGA一侧的引脚数减一,然后将该结果乘以四(因为BGA封装通常有四个边缘可用于布线),从而得出总的布线通道数。 其他影响因素: BGA尺寸(引脚数量) 焊盘大小、焊盘间距和迹线宽度 固定引脚输出 制造技术 下面将分别讨论这四种因素 BGA尺寸 Number of pins BGA中的引脚数量直接反映了需要被路由的信号数量。鉴于物理空间的局限性,所需路由的信号数量增多时,往往也会促使信号层数量的相应增加。 焊盘大小、焊盘间距和迹线宽度 Pad size 关于焊盘大小、焊盘间距以及走线宽度的考量,这三者共同决定了相邻焊球之间可供信号通过的可用空间大小。基于选定的走线宽度,设计者可以在相邻焊盘之间灵活地规划一个或两个信号的路由路径。若信号能在相邻焊盘间逃逸,则单个金属层上可安排一排信号的路由。值得注意的是,最外层金属层具有特殊性,它允许每层上实现两个路由路径的布置。 为了优化BGA区域的布线效率,我们在BGA焊盘/过孔(即信号引出区域)之间的关键空间内,允许适度减小走线宽度。这一策略使得单个金属层上能够容纳两排信号的路由(若是最外层,则可达三排)。然而,当信号离开这一特定引出区域后,为了保持信号的稳定性和完整性,通常会选择扩宽走线。需要注意在极短距离内改变走线宽度可能会引起微小的阻抗变化
固定引脚分配 Fixed pinouts 特定类型的FPGA信号,如JTAG接口信号、收发器输入与输出信号,以及Interlaken信号等,其物理位置在设计中是预设且固定的。这一特性限制了这些信号的路由灵活性,相较于那些可以根据设计需求自由调整位置的信号而言,它们的路由路径受到了更大的约束。由于这些信号的固定位置,布局过程中需要做出一系列权衡,这些权衡决策可能直接关联到并影响最终所需信号层的数量。因此,在设计阶段必须仔细考虑这些固定位置信号的布局,以确保在满足所有功能要求的同时,优化信号层的利用并减少潜在的布线复杂性。 制造技术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盲孔(+20% 至 +40% 制造成本) - 与通孔不同,盲孔不是从顶层贯穿到底层。盲孔仅从顶层或底层延伸到内部信号层,从而为上方或下方的其他布线腾出空间。 埋孔(+25% 至 +60% 制造成本) - 埋孔完全位于印刷电路板内部,不接触顶层或底层。 微孔(+30% 制造成本) - 微孔是盲孔或埋孔的一种,只是尺寸更小。微孔最常用于小型、高密度应用,如手机。 背钻孔(+10% 制造成本) - 背钻孔是一种通孔,但其部分长度被钻除,因此不再具有导电性。这改善了信号完整性,因为它移除了路由中不需要的存根。 焊盘中的过孔(+30% 制造成本) - 焊盘中的过孔是直接在焊盘下方钻出的过孔。这消除了需要单独绘制金属走线来放下过孔的需要。由于电感较低,这可以改善信号完整性,但代价是板卡制造成本大幅提高。 额外层(+20% 制造成本(每两层)) - 有时,添加两层(或更多)额外信号层的成本可能低于添加先进技术的成本,因此添加层并不总是被视为负面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