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流动分离现象

1月前浏览9654

本文摘要(由AI生成):

本文探讨了流动分离现象,该现象对流动阻力和损失有显著影响。流动分离发生在壁面附近的减速流动中,由压差力和黏性力共同作用导致。分离区流速混乱,可能产生旋涡流动。工程师们常采用控制主流减速、消除边界层、转变边界层状态等方法来抑制流动分离。此外,丝线法作为一种古老而有效的实验方法,可用于显示流动分离现象。


没学流体力学的时候,我以为流体绕圆柱流动是左边那样的。实际上,常见的流动是右边那样的,流线在后面会离开圆柱表面,这就是流动分离。

导读

流动分离,也叫边界层分离,指的是壁面附近的流体在壁面摩擦力和逆向压差力的双重作用下越流越慢,直到停止并发生倒流或横向流动,从而使主流被排挤远离壁面的现象。流动分离对于流动阻力和流动损失的影响巨大,所以是工程技术人员处理最多的流动现象之一。

01 流动分离现象

流动分离,也叫边界层分离,指的是流体在壁面摩擦力和逆向压差力的双重作用下越流越慢,直到停止甚至发生倒流,从而使主流被排挤,远离壁面的现象。

边界层一般都是很薄的,被壁面减速的流体很少,所以黏性的影响也不大。当发生分离后,大量的流体被卷入到分离区中,产生的流动阻力和流动损失就会大大增加。所以,流动分离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流动现象,是工程设计中的主要考虑因素。而且,流动分离问题仍然是流体力学难题,理论给出的规律并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还需要依赖于实验和计算机模拟。可以说,流体力学工程师们的日常主要工作就是处理和流动分离相关的问题。

02 流动分离的原因

流动分离只发生在壁面附近的减速流动中。主流中的流体减速是由压差力造成的,边界层内的流体则还受到黏性力的作用。由于越靠近壁面剪切变形越大,所以边界层内流体微团的下表面黏性力要大于上表面,黏性力的合力与流动方向相反。因此,边界层内的流体比主流减速程度大。主流减速到某种程度时,边界层内的流体已经减速到零。此时黏性阻力消失了,但压差阻力还在,已经静止的流体还受到反向作用力,就会在下游发生倒流,于是就发生了分离。

在匀速或者加速流动中是不会发生分离的。因为虽然壁面黏性力会使流体减速,但这是一种摩擦力。摩擦力最多能使运动的物体停下来,而不可能使物体反向运动。单纯的黏性力永远都不会使流动停下来,因为流速越低黏性力也越小,当没有压差力参与时,边界层内的流速只会在远下游无限趋近于零。

03 分离区中的流动

一旦发生了流动分离,分离点下游就会产生低速区,这个低速区称为分离区。分离区的流速总是混乱的,通常会存在旋涡流动,可能是层流的,也可能是湍流的。由于流动混乱而产生剪切流动,带来流动损失,即流体的动能转化为热能。不过,总体上分离区内的流速是比较小的,可以认为接近于死水区。如果忽略重力影响,在静止的流体中压力处处相等,所以分离区内的压力大致都相同,等于分离点的压力。有一种误解,认为整个流场中分离区的压力是最低的。实际上,流体是从压力最低点开始减速增压才发生的分离,分离点的压力必然不是最低的,分离区的压力也就不是最低的。分离区的特点是流速和��力都较低,黏性作用不可忽略,不能用伯努利定律来分析这里的流动。

04 抑制流动

流动分离带来的害处很多,抑制分离的发生是工程师们永恒的追求。这方面的研究仍然属于流体力学的前沿问题。较为成熟的控制分离的方法有:控制主流的减速方式,用吹气或吸气消除边界层,把层流边界层变成湍流边界层等。

另外,有时候要故意扩大流动分离来增加阻力或者损失,这通常比抑制分离要容易得多。用突变的壁面形状来产生分离是很容易的,如降落伞、飞机的减速板、阀门内部的形状等都是为了产生分离而设计的。

05 丝线法显示分离

把丝线或羊毛等粘贴在要观察的模型表面,根据细丝随气流的摆动可以清楚地看出气流沿表面的流动方向,这种方法称为丝线法。丝线法是一种古老而又非常有效的实验方法,在现代流体力学实验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的实现非常简单,我们在家里就可以做。

所需物品和材料:

细的棉线/ 蚕丝线/ 羊毛/ 细尼龙丝(越柔软越好)、窄的透明胶带、电风扇、足球、排球或实心球。

实现方法:

1. 丝线剪成长2~4 cm 的小段,用透明胶带粘在洗干净的球表面(推荐如图的粘法),粘住0.5 cm 左右,自由端长>1.5 cm,原则是让自由端可以随风摆动。

2. 电风扇开强风挡对着球吹风(顺丝线方向),可以看到球前部的丝线还都是顺着流向的,而越过90°的位置后,会有一些丝线方向朝前,表明发生了倒流,这就是流动分离了。

小贴士:

越柔软的丝线越好,丝线的长度根据丝线的柔软程度、风速、球的尺寸和丝线的排列等综合考虑。原��是让丝线可以自由随气流摆动,且不互相干涉。

06 写在后面

一般学习流体力学的时候,老师都会让学生记住流动分离有两个必要条件:黏性和逆压。所谓必要条件,就是这两个条件必须都具备,流动才有可能分离。本文在第2节已经解释了为什么必须有这两个必要条件。

但很多人更想知道的是流动分离的充分条件,也就是说什么条件下就会发生流动分离了。这个问题就很难了。如果流动是层流的,且壁面曲率很小,还大概有理论能得出分离点的位置。如果流动是湍流的,就没有简单的理论来得出分离点的位置了。需要解边界层方程,或者三维粘性的N-S方程,也就是用边界层方法或者数值模拟的办法。但目前并不存在一种完全准确的方法来预测分离点,这还是工程上的一个难题。

另外,经典的边界层分离理论是针对二维流动的,而实际的流动都是三维的。比如空气绕过飞机、汽车或者楼房的流动都会有很多分离区。三维流动中的分离要复杂一些,不一定会有回流,可能只是横向流动,也称为分离。

流体基础通用其他软件科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0-08-20
最近编辑:1月前
王洪伟
博士 | 教师 教书,也做科研,但主要是学习。
获赞 232粉丝 2058文章 47课程 3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未登录
3条评论
海鹞
签名征集中
2年前
谢谢老师的分享
回复
王鑫敏
善学者善进
3年前
弧形层流边界层表面相对平整统一,似一整张纸片紧靠在固体表面,它有连续的表面,可以很容易以脱离点为突破口,将其整片掀开脱离,脱离点迅速前移。湍流边界层内微团之间互相碰撞,其表面紊乱无序,似地面上的多层落叶,层层叠叠且杂乱无序,难以整齐排列形成整张的面片,随主流脱离的个别面片阻碍了对其他面片的继续脱离,宏观上观察一下,湍流的边界层更难以脱离,表现为脱离点更靠近尾部。
回复
仿真秀0825150020
签名征集中
3年前
谢谢老师的分享
回复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