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腻的中年猥琐男》被刷屏了。多大算是中年人呢?据说,国内某ICT公布公司开始辞退35岁以上的老职工;硅谷80后怕被辞退,开始染发、去眼袋,以便看起来年轻点;我身边的几位40岁左右的小老弟也无奈地说:到了我们这个年龄,除了创业已经很难找到工作了。还有创业者直称:“那些80后的前辈们......”
仅仅几年前,50后的大哥大姐们还打扮成小伙子、大姑娘的样子,40多岁的人还感觉自己是美女帅哥;我们还在回忆小学课本上“四十多岁的老大爷”是多么的不可思议。突然,又迎来了一个80后成了“老人”的年代。这种变化真的太快了。我这个60后,也突然从年轻人跌落到老爷爷的辈分上了。
我想,这种变化的背后有一个原因:我们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淘汰速度太快了。我也常常发现,我大学里学的10种计算机语言,到现在几乎都没啥用处了。在这样的时代中,年纪大的人似乎已经没有什么优势了。“作为决定地位”,年长者只是落后、不跟不上时代,就很容易被时代所淘汰。
这件事,其实正是我20年前所担心的。20年前,我从浙大博士毕业。当时有4家企业愿意录用我:分别承诺给出从12万、7万、5万到3万的年薪。我毅然选择了当时年薪3万的宝钢。当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想把编程能力当成主要优势——我知道,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优势很快就会褪去。我要找一个随着年龄能够增值的职业。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你去医院看病,一个是中老年医生,一个是20多岁的年轻医生,你愿意找谁呢?我想,多数人都愿意选择中老年医生。因为医生是个随着年龄增值的职业。同样,与IT、互联网行业相比,制造业发展相对较慢,经验就可以让人增值。
经验可以让人增值,但真正增值却不容易。我曾经说过:三年时间可以比较深入地认识一个车间。但三年之后呢?三年之后,人见到的新东西往往越来越少,知识和经验的增长就会越来越慢。“好走的路都是下坡路”,如果想让自己不断增值,一定要去选择那些“不好走的路”。其实,人和人的智商是差不多的,但实践的不同却让人产生很大的差异。
在宝钢,有一位我非常尊重的长者。他谈起50年代从清华毕业的同学,说到这样一件事:“最优秀的同学去了科研院所,中等资质的同学去了大厂,成绩差的去了小厂。 但是,若干年以后,小厂同学水平最高、科研院所的同学水平最低。 这是因为:科研院所的同学,逐渐习惯了在显微镜下看世界;去大厂的同学则可以负责一个车间;而去小厂的同学则需要负责整个工厂的技术。”人要增值,就要找一个需要实践的地方。
与科学知识相比,实践知识更新的很慢:因为实践经验说不清楚、表达不明白,不亲身经历就没法掌握。一个人,或许没办法选择自己能否升官、能否加薪,但可以选择让自己实践、让自己增值的机会。古人说:吃亏是福。有时候,多做一点别人不愿做的事情,就可以体会到别人体会不到的东西、增加你的实践经验。所谓“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能当官是很好,但是去做那种人人都能做的官,其实是坐等自己的贬值。
年纪大不会让人讨厌。但是,倚老卖老阻碍别人去做,去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去拿高薪不做事、去误导别人、去影响年轻人今生,确实惹人讨厌。这样的年长者,乃“老而不死是为贼也”了。
反之,如果年纪大的人能用自己的经验,指导年轻人少走弯路、帮助年轻人成功,怎么可能会惹人讨厌呢?其实,在我看来,所谓的年轻,就是没有放弃希望和追求,能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样的老年人,还是越老越好、越老越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