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同事曾对我说:虽然感情上难以接受,但日本却可能是我们最该学习的国家。的确,除了传统的欧美发达国家,日本是唯一一个从能够从发展中国家跻身发达国家的大国。
我们常说:要跨越“中等发达陷阱”就要实现“创新引领”。但日本的创新能力其实不强——这一点日本人自己都承认;我们常常强调科学研究,但日本成为发达国家之前的科学研究水平并不高。我们还常常强调系统思维,但我见过一些日本人编写的程序,结构实在是太差——而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我们的很多观点到了日本这里似乎都失效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然日本成功了,自然有其道理。日本为什么能成功呢?我们知道,日本成功的原因之一是高质量:总体上说,虽然日本产品的创新程度不高,但质量却相当过硬。日本是靠高质量取胜的吗?似乎也不是:日本与德国的汽车相比,质量似乎也不是优势。当年,日本进军美国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物美价廉”——物美可以和德国、美国相比,而价廉却是竞争对手比不了的。
日本是如何做到“物美价廉”的呢?背后的原因或许就是“精益化”,把细节做到极致——在提高质量的同时降低成本。这也是日本与中国产品的差别我们的所谓“物美价廉”主要是靠廉价劳动力获得的,而在“物美”方面做得也很不够。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人靠智力做到“物美价廉”而我们则靠体力做到“物美价廉”,水平上是有代沟的。
向日本学习的本质,就是要学会用智力来赚钱、生产真正“物美价廉”的东西。向日本人学习,关键是学习其精细化——千万不要像“北京难站”这样,做事如此粗糙。这个毛病不改,创新就会成为空谈。
然而,“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我们完全模仿日本,恐怕也难以成为发达国家。中国要想成为发达国家,恐怕还要加两个字:“物美价廉量大”或者“物美价廉快速”。
如何才能把另外两个字加上去呢?
从客观条件上说,恐怕要依靠中国的巨大的市场。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规模大是个极大的优势。我们知道,在高科技产品中“知识”所占的成本比例很高。知识经济的特点是“应用知识的边际成本近乎为零”:如果是自己开发的,卖100个产品和10000个产品所付出的知识成本是一样的,而后者的收益却是前者的100倍。具有购买力的14亿人口就是中国发展知识经济最大的优势。
从主观的条件上说,要做到这一点,我们不仅要依靠体力、也要依靠智力:要用艰苦奋斗的精神生产知识附加值高的产品。要利用中国每年800万大学生所带来的、白领阶层的成本优势。华为其实就是这个模式:找来最优秀的人才,2+5、白加黑地工作、大批量生产真正物美价廉的产品。当然,单纯学习日本却是不够的——华为学习了美国IBM公司的管理,用“正规军”、“大规模作战”的套路提升了自己的研发能力。
成功都是不容易的、没有捷径可走。90后、00后的年轻人生活得很不容易,但中国成为发达国家的希望在他们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