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接触到TOC(约束理论)的开篇之作《目标》。当时就有点奇怪:书名为什么叫这个呢?昨天突然想到一个理由:要正确地做事,目标是要不断调整的。
我经常将其维纳对“智能”的理解。在维纳看来,人或动物不同于机器的地方,就是能够不断地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改变自己的行为。行为的前提是决策,决策就是提供新的目标。而智能就是把信息感知、决策和采取行动三件事结合在一起。
例如,一只羊饿了,在不停地吃草。这时,找到可口的草去吃,是它的目标。羊一抬头,发现远方有一只狼。这时候,逃命马上变成了羊的目标。把狼甩开后,羊来到一条小河边,发现口渴了。这时,喝水又变成了羊的目标。
一个企业也一样,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目标。企业在生产一种产品的时候,突然发现市场变了、仓库满了、下工序忙不过来了、物料不够了,就要尽快调整生产计划。《目标》这本书,要求企业的瓶颈,把目标调整到瓶颈工序。更重要的是:要看到这本书的潜台词:“目标是不断变化的”。否则,大家专注于完成自己指标的时候,很可能是错误的。
“目标是不断变化的”这样的理念,对大的企业来说尤其重要:每个部门、每个岗位都被赋予一个子目标。这个目标是从企业的总目标分解过来的。当企业本身的总目标变化时,每个人却可能依然按照原定的目标工作。问题就会变得严重了。事实上,企业推进的“智能制造”,关键内涵往往是“Smart Manufacture”,就是快速响应。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把各个岗位新的子目标,迅速分解下去。
羊的上述“智能行为”都是被特定信息驱动的明确行为。羊不会像人一样有智慧:不会建防狼的篱笆、也不会制造打狼的武器,只是会被动地逃跑。企业也有类似问题。事实上,Smart Manufacture一般仅仅针对预料之中的常规变化,而企业还需要智慧(Wisdom),去主动应对更复杂的变化。否则,路子往往会越走越窄。
例如,钢铁行业遭遇产能过剩、税收下降,节能环保压力不断加大时,很多地方都在排挤钢铁企业。企业的生存受到了威胁。这时,殷瑞钰院士就想了一个问题:钢铁厂是做什么的?在他看来,钢铁厂不仅是生产钢铁的,还具有能量转化、消纳废物功能。这些功能可以帮助城市供暖、供气,帮助城市消化垃圾,让钢厂与社会、与城市共同发展。于是,绿色制造成为先进钢铁企业的指导思想。
“钢铁厂是做什么的”,是从根本的层面思考企业的使命。这就是原点思维。原点思维让我们抛开当前的具体限制和常规做法,能让我们把视野扩得更大一些。从而有更多的选项,找出更多的路子。原点思维,也能让我们看到远方的目标,不被被眼前的困难所阻吓。比如,有原点思维的钢厂舍得花钱、为环保投入,生存危机就小。越是遇到的大变局、越是感到无路可走的时候,越是需要这样的原点思维。
武汉政研室的樊博士经常讲到原点思维。他认为,当社会的外部环境处于拐点的时候,社会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时就特别需要强调原点思维。当前,我们国家面临的拐点很多:经济发展的拐点、人口老龄化的拐点、全球化的拐点、ICT技术发展的拐点......这些拐点,又进而导致一系列引申的拐点。这时,国家应该如何应对、地方政府应该如何应对、企业应该如何应对、个人应该如何应对,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
这种思考是面向未来,思考的依据往往是规律性的东西。规律是千百年经验的总结,往往既简单又抽象。于是,谈到这些问题时,很多人会不明白:你说这些大道理干什么呢?其实,用大道理就是想把未来看得更加清楚一点。
可以预见的未来,机器是不太可能具有智慧的。对于这种问题,智能化的关键,是通过推送知识和信息,便于人类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智慧。
无论是Smart 还是Wisdom ,本质都是应变的能力。这种能力不论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人,其实都是需要的。从根子上说,建立这种能力的前提是人要有变化的意识。客观世界是变化的,人要用意思去发现这种变化,适应这种变化。这就是老子说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以用”。所谓的规律就是认识到拐点来了;认识规律的目的,就要改变自己、主动适应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