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有个帖子:“不要把平台当成你的本事”,引起很多人的共鸣。从事科技工作其实也是一样的,平台非常重要:在合适的平台上搞创新,就容易做出了不起的成果;在不合适的平台上,创新就很难、花几十倍的努力也可能一无所获。
我们过去谈创新,过度重视人的问题。其实,平台可能比比个人更加重要。有位英国留学回来的朋友曾对我说:很多中国人在国外做了很好的工作,说明中国人并不差;但为什么回国之后能做出突出成绩的人就很少了呢?这就是平台的差异。总体上看,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往往都是国外遇到过的,我们的创新机会就比国外少得多。这就好比,一直给叫花子做饭的人,难以成为好的御厨。
平台低一点,需要解决的问题就不一样。假如有三家企业,产品的纯净度分别是99%、99.9%和99.99%,他们都需要进一步提高纯度。不难理解:三家企业要研究的问题是不一样的:低端企业关心的是把1%的杂质去除,高端企业关心的是把0.01%的杂质去除。高端企业研究的、减少0.01%杂质的办法,在低端企业基本上是没有用的、低端企业根本不会花力气去研究,也就没有创新的机会。平台的差异,差不多就是这个道理。
企业和科研院所是不同的平台、适合做不同的东西。
有些条件厂里有,科研院所很却难具备。比如,有些钢铁产品,要在300吨的转炉上稳定生产。院所的实验室里没有这样的生产设备,怎么能和企业去比呢?但是,实验室里可以创造一些极端的工艺条件、是大生产的条件无法满足的。所以,实验室能开发工厂里生产不出的新产品。但是,实验室条件越是极端,向生产的转化就越难。而生产企业搞的创新,实验室的人常常会觉得“没啥难度”。
科研院所的“科技转化难”大体有两个原因:一个方面就是要用工厂能够生产的方式开发产品,另一个方面就是要有市场接受的综合质量和成本。如果科研院所的研究,一开始的时候没有把这两个问题想清楚,转化起来就很难。
所以,全新技术往往出在科研院所的实验室里,而那些依靠长期积累的高端技术往往出在企业。对国家来说,两类研究都需要,就像一个人既需要喝水、又需要吃饭。但两种工作是不一样的:企业需要的高技术,院所往往无能为力。这就好比:对一个饿了的人来说,多喝水是没有用的。对于这个问题,有关部门是没有搞清楚的。对年轻人来说,如果喜欢搞实用的技术,最好到企业里面来。
对实用技术的创新来说,大企业、高端制造业的平台往往比小企业、低端制造业要好。因为前者的技术和需求不一样。即便在一家企业,不同专业的平台也会有很大差别。对个人来说,一定要认识到平台的重要性,否则可能会终生一事无成。对国家和企业来说,则要注意到这种差别。否则就很容易发展不均衡。
我讲创新时,强调要学会抓住机会。我把机会归纳到“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的因素。过去更多地谈了天时和人和(抓住需求和技术改变的时机、深入理解用户需求)。但对“地利”的讨论却比较少。
现在看来,研究中国的创新,必须关注这个问题。比如,如果科技人员做了领导、有了帽子,平台就会很大、机会就会很多;反之,再努力也难以找到机会。但遗憾的是:人做了领导也就没有时间做具体事情了:不是跑项目,就是跑报奖。人往往是趋利的。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国科技就很难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