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爸爸单位有台14寸的黑白电视机。邓公访美就是在电视上看到的。
当时,年轻的赵忠祥随行采访。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采访了一个美国“普通工人”的家庭:这个工人的年收入是1.7万美元,家里有两辆汽车,还有专门供孩子玩的房间。当时,我父母一年的工资也才只有1000人民币。听到这个报道,大人们也大吃一惊:原来美国人这么富有!不过,这个采访后来受到了国内某些人的批评,说他美化资本主义国家。
当时,“中国少年报”中有个栏目:“社会主义好,资本主义糟”。主要是报道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的人如何幸福、资本主义国家的穷人如何困顿。我记得有一次介绍的是美国人减肥。报纸上画了一个饿得精瘦的穷人和一个胖得出奇的富人。报纸解释说:穷人饿得吃不上饭,而富人却要减肥。直到很多年后,姐夫去了趟美国,我才知道:美国的胖子往往是穷人、富人反而比较瘦。
当时,政治课的目的之一,也是要论证资本主义为什么糟糕。但当时要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苏联的经济不如美国、北朝鲜经济不如南朝鲜、大陆经济不如台湾、香港。我记得当时的一个论据是:台湾香港不能和大陆比,而应该和上海比。而上海对国家的贡献很大。
当时我并不知道:上海的经济水平,其实比台湾、香港差很多。当时,台湾的GDP大约是整个大陆的一半。后来,台湾老兵可以回大陆了。大姑夫的哥哥也回来了。回来的时候,给了我大姑1000美元。村里的人都非常羡慕,说大姑家变成有钱热了。
当时,论证社会主义好的论据之一是和印度比。我们当时以为:印度比中国差很多。若干年之后才意识到:那时的印度,并不比中国穷。所以,当时的印度人也认为:上海发展太快了,再发展下去就要跟上孟买了。但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渐超越了印度,上海也把孟买甩到了后面。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政治课本每年都改。每次改总能找到改的理由。那时候的主编们,写文章的水平应该不比胡主编差:不论怎么变,总能理直气壮地找到理由。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推动改革的领导们,是何等不容易! 真的需要有勇气才行。
我读大学的时候,许多同学都出国了。出国的同学能天天吃鸡腿,能开二手汽车。我们都很羡慕。但出去的同学也很苦:我有位女同学,坐月子期间还要出去洗盘子赚钱。中国默默地发展了几十年。大约年前,突然发现自己似乎比国外的同学更有钱了:房子涨价了、很多服务却比国外便宜。
每每想到这些,都觉得要感谢邓公。他推动改革开放,让人民见识到了外面的世界,而不是“关起门来自己爽”。年轻人要了解这段历史,历史才不会倒退。自强,绝对不是盲目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