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血流动力学仿真赋能器械创新!助力临床精准掌控颅内动脉瘤治疗

10分钟前浏览7

大家好,我是仿真秀专栏作者 ——Huang博士。本人在医疗器械研发领域深耕多年,擅长Ansys CFX、Abaqust等工程仿真工具的临床转化应用,聚焦泛血管介入器械领域的血流动力学仿真建模与分析,主导过多款血管介入器械从研发到临床落地的全流程项目,累计完成多例个体化血流动力学仿真案例。
今天,我想结合行业前沿技术与自身实战经验,和大家聊聊颅内破裂动脉瘤治疗的创新路径,以及血流动力学仿真如何成为医疗器械研发与临床决策的核心支撑。即日起,我将在仿真秀为用户提供医疗有限元仿真教程和技术服务,欢迎大家点击文尾阅读原文关注我。
颅内动脉瘤作为脑血管领域的 “不定时炸弹”,其破裂引发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死率高达 30%,二次破裂死亡率更是飙升至 60%,一直是神经外科治疗的重难点领域。随着精准医疗理念的深入与工程技术的迭代,以 Contour Neurovascular System 为代表的创新器械,正与血流动力学仿真技术形成 “临床需求 - 技术支撑 - 疗效验证” 的闭环,为颅内破裂动脉瘤治疗带来革命性突破。
下文将从治疗前沿技术解读、血流动力学仿真的核心价值,以及实操课程赋能三个维度,深入剖析这一跨学科融合的医学创新路径。
01    

颅内破裂动脉瘤治疗前沿技术    

在颅内破裂动脉瘤治疗领域,技术演进始终围绕 “降低复发率、减少并发症、提升安全性” 三大核心目标展开。传统治疗手段中,开颅夹闭术需通过颅骨切开直接暴露动脉瘤,虽能实现物理性隔绝,但手术创伤大、对神经功能影响显著,尤其对位于脑深部或复杂形态的动脉瘤适用性受限;而早期弹簧圈栓塞术虽属微创介入范畴,但对于宽颈、不规则形态的动脉瘤,常面临栓塞密度不足、弹簧圈移位等问题,术后复发率高达 20%-30%,难以满足临床长期疗效需求。
近年来,以Contour Neurovascular System为代表的血流导向装置(Flow Diverter, FD),凭借 “血流重构” 的创新治疗理念,成为复杂颅内破裂动脉瘤治疗的 “新利器”。该系统采用高金属覆盖率(通常>80%)的密网支架设计,通过介入方式植入载瘤动脉后,可将流向动脉瘤腔内的冲击血流导向远端正常血管,减少瘤内血流灌注与壁面剪切应力(WSS)。这种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能促进动脉瘤腔内血液滞留、血栓形成,最终实现瘤体完全闭塞,从 “被动栓塞” 转向 “主动重构血流”,彻底解决传统技术对复杂动脉瘤的治疗瓶颈。
临床数据显示,Contour Neurovascular System 在颅内破裂动脉瘤治疗中展现出显著优势:对于复发型、宽颈型或合并分支血管的复杂动脉瘤,其术后 12 个月完全闭塞率可达 85% 以上,较传统弹簧圈栓塞术提升 40%-50%;同时,由于采用局部麻醉操作,手术时间缩短至 15-30 分钟,患者术中神经功能监测更精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如脑血管痉挛、神经损伤)降低至 5% 以下。
然而,血流导向装置的精准应用高度依赖 “个体化评估”:不同患者的动脉瘤形态(如瘤颈宽度、是否存在子瘤)、载瘤动脉直径、血流动力学特征存在显著差异,若仅凭经验选择支架型号与释放位置,可能导致支架贴壁不良、分支血管闭塞等风险。这一临床需求,推动了血流动力学仿真技术与临床治疗的深度融合,成为连接创新器械与个体化治疗的关键桥梁。
02    

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仿真    

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发展与破裂,本质上是血流动力学与血管壁生物力学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传统影像学检查(如 DSA、CTA、MRA)虽能清晰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形态等解剖学信息,但无法直接获取血流速度、壁面剪切应力、压力分布等关键功能参数,难以量化评估动脉瘤破裂风险与治疗效果。而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仿真技术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白,通过 “影像建模 - 数值计算 - 结果分析” 的全流程,为临床决策提供精准的量化依据。
 
(一)血流动力学仿真的核心应用场景  
1、术前破裂风险评估:精准识别 “高危动脉瘤”
血流动力学参数中,壁面剪切应力(WSS)、血流冲击角度、瘤内涡流强度是判断动脉瘤破裂风险的关键指标。研究表明,当动脉瘤瘤顶区域 WSS>3Pa 时,血管内皮细胞易受损,促炎因子释放增加,导致瘤壁退化、变薄,破裂风险显著升高;而瘤内存在不规则涡流时,会造成局部压力集中,进一步加剧瘤壁损伤。通过 ANSYS CFX 等软件构建患者个性化血流动力学模型,可模拟不同生理状态下(如血压波动、心率变化)的血流参数分布,精准定位 “高危区域”,为 “是否干预、何时干预” 提供决策依据。例如,对于无症状但 WSS 异常升高的未破裂动脉瘤,仿真结果可指导临床选择 “密切监测” 或 “预防性治疗”,避免过度医疗或漏诊风险。
2、治疗方案优化:为血流导向装置植入 “定制方案”
针对 Contour 等血流导向装置的应用,血流动力学仿真可在术前完成三大核心评估:一是模拟不同支架型号(如直径、长度)植入后的血流重构效果,预测瘤内血流速度降低幅度与血栓形成趋势,避免因支架选择不当导致的疗效不佳;二是评估支架释放位置对分支血管血流的影响,通过仿真验证支架是否会堵塞重要分支,降低术后缺血并发症风险;三是对比 “单纯支架植入” 与 “支架辅助弹簧圈” 两种方案的血流动力学差异,为复杂动脉瘤选择最优治疗策略。某临床研究显示,基于仿真结果优化的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方案,术后分支血管闭塞率可降低至 2% 以下,较经验性方案提升 60% 的安全性。
3、术后疗效监测:动态追踪瘤体闭塞进程
血流导向装置植入后,瘤体闭塞是一个动态过程,传统影像学复查(如 DSA)需在术后 3、6、12 个月多次进行,不仅增加患者辐射暴露与经济负担,且难以提前预判闭塞效果。而通过术后复查的影像数据(如 CTA)更新血流动力学模型,可模拟瘤内血栓形成过程中的血流参数变化:若仿真显示瘤内血流速度持续降低、压力梯度消失,提示闭塞进程顺利;若出现局部血流 “再灌注” 现象,则需及时调整抗凝方案,预防复发。这种 “仿真 + 影像” 的联合监测模式,可将术后复查间隔延长至 12 个月,同时提前 3-6 个月预警复发风险,显著提升随访效率。
 
(二)血流动力学仿真的技术价值:跨学科融合的 “转化桥梁”  
从技术层面看,血流动力学仿真实现了 “医学需求” 与 “工程技术” 的双向赋能:对于临床医生,仿真结果将抽象的 “血流状态” 转化为直观的云图、曲线数据,使其能清晰理解动脉瘤与血流的相互作用机制,摆脱 “经验依赖”;对于医疗器械研发人员,仿真可用于血流导向装置的设计优化 —— 例如通过调整支架网孔密度、金属丝直径,模拟不同设计对血流重构的影响,缩短产品研发周期,降低动物实验成本。
更重要的是,该技术推动了颅内动脉瘤治疗从 “标准化” 向 “个体化” 的转型。正如原创力文档中《基于影像特征的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建模》一文所指出:“基于临床影像的个体化仿真模型,能精准反映患者独特的解剖与血流特征,其分析结果较理想化模型(如球形动脉瘤)更具临床价值”。这种 “以患者为中心” 的技术路径,正是 Contour 等创新器械发挥最大疗效的关键前提。
03    

颅内血流动力学仿真实操教程    

从 Contour Neurovascular System 的临床应用,到血流动力学仿真技术的量化支撑,再到实操课程的人才赋能,颅内破裂动脉瘤治疗已形成 “创新器械 - 技术工具 - 专业人才” 的完整生态链。在这一生态中,血流动力学仿真不再是实验室里的 “理论模型”,而是连接工程技术与临床需求的 “转化枢纽”—— 它让 Contour 等创新器械的精准应用成为可能,也让 “个体化治疗” 从理念走向实践。
但是,血流动力学仿真的临床价值实现,离不开 “会建模、能分析、懂应用” 的复合型人才。然而,当前医工交叉领域普遍面临 “技术壁垒”:临床医生缺乏工程软件操作能力,而仿真工程师难以理解医学影像处理与临床需求,导致仿真技术与临床应用存在 “脱节”。针对这一痛点,我的《医疗器械研发人必学:Ansys CFX 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仿真全流程实操》课程,通过 “工具实操 + 临床场景适配” 的课程设计,为医工交叉人才培养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

可回放,发票,奖学金、加餐
提供vip群答疑和模型下载
医疗器械研发人必学:Ansys CFX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仿真全流程实操
    
本培训课程系统讲解了使用 ANSYS CFX 19.2 进行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 m)血流动力学仿真的完整技术流程,包含几何模型预处理、网格划分、求解器配置以及结果分析。课程面向医疗器械研发人员、生物力学研究者、CFD 工程师以及从事神经血管疾病研究的科研人员,通过详细的操作演示,使学习者能够独立完成颅内动脉瘤 CFD 仿真项目。
课程中涉及医学图像数据处理的软件为 Geomagic,适用于血管结构的表面修复及几何清理工作。
1、课程使用的软件及版本
  • Geomagic Studio :血管三维模型的预处理、修补与曲面重建
  • ANSYS Workbench 19.2 → CFX 模块:网格划分、数值模拟与结果后处理
  • ANSYS CFD-Post 19.2:速度场、压力场、WSS(壁面剪切应力)等参数分析
2、视频教程技术内容结构
(1)血管模型预处理(使用 Geomagic)
  • 医学影像导入与基础几何检查
  • 孔洞修补、平滑与简化处理
  • 血管入口、出口截面的构建
  • 建模规范:曲面连续性、小结构清理等
  • 生成可用于 CFD 的封闭实体表面
目标:保证拓扑连续性与流体域封闭性,避免后续网格出现孔洞或非流形结构。
(2)网格划分(ANSYS ICEM------Meshing)
  • 网格生成流程
  • Pris m 层设置
目标:生成适合血流模拟的高质量网格,保证近壁面分辨率满足血流动力学分析需求。
(3)稳态求解配置(CFX Pre)
  • 流体属性设置:血液为不可压、非牛顿(或牛顿)流体
  • 边界条件(BC):入口流速/流量、出口压力、壁面 No-slip
  • 求解控制:收敛阈值 (Residual 1e-4/1e-5)、稳态初始化
  • 常见稳定性问题及解决方法
目的:获取稳定的血流分布供瞬态初始化使用,提高计算稳定性。
(4)瞬态求解设置(Time-dependent Simulation)
  • 时间步长(Time Step)选择原则:
  • 基于心动周期(如 0.8–1.0 s)
  • Total Time、Output Control、Transient Scheme 设置
  • 入口的脉动波形和出口压力波形函数建立及导入(Velocity/Flow waveform)
  • 关键数值控制:求解器稳定性、物理时间收敛、初始化技巧
目标:重建真实的脉动血流行为,获得速度变化、WSS 波动与涡流结构演化信息。
(5)结果后处理(CFD-Post)
  • 流场可视化:速度矢量、流线、迹线、截面分析
  • 后处理计算功能演示:WSS(壁面剪切应力)计算分析
  • Aneurys  m neck、parent artery区域结果提取
  • 数据导出:结果随时间变化曲线表
  • 动画制作及结果展示规范
目标:得到影响动脉瘤生长、破裂风险等关键的血流动力学指标。
3、课程特色
  • 完整流程教学:从模型准备到结果分析一步不缺。
  • 真实案例演示:全程基于实际颅内动脉瘤模型操作。
  • 参数解释清晰:包括 Time Step、网格层厚度、求解控制等常见疑问。
  • 科研级标准:内容符合医学 CFD 论文与医疗器械研发要求。
  • 适合快速上手:对初学者友好,同时对高级用户具有参考价值。
4、适用对象
血流动力学领域科研人员
医疗器械开发工程师(神经介入、血管介入方向)
从事 CFD 仿真的工程师与研究生
需要进行动脉瘤风险研究、手术规划或设备评估的人员
5、学习成果
  • 完成本课程后,学习者将能够:
  • 独立完成颅内动脉瘤血管模型的预处理与修复;
  • 建立满足医学 CFD 标准的高质量流体域网格;
  • 在 CFX 中进行稳态与瞬态血流模拟;
  • 分析关键血流动力学指标,如 WSS、压力分布、速度场等;
  • 生成可用于科研论文、技术报告或项目评估的结果图与动画。

与作者开展技术合作

图片

来源:仿真秀App
MeshingCFXCFD-PostWorkbenchSystem理论控制口腔曲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11-24
最近编辑:10分钟前
仿真圈
技术圈粉 知识付费 学习强国
获赞 11497粉丝 22822文章 4078课程 242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