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AVL高效率双电机电驱动研发分享

16分钟前浏览16
AVL 开展高效率电动车(BEV)与电驱动(EDU)开发项目,核心目标为实现WLTC 循环下电耗 < 10 kWh/100km**、**EDU 系统效率 > 94% 及成本平衡,通过超充电池、EDU 集成、整车空气动力学优化等多领域改进,使 BEV 在 WLTC 循环下 HVB 消耗较基础车至多减少25% (其中高效 EDU 贡献8% 减少量)。
高效率 EDU 采用双电机 + PI2850 双逆变器(SiC 技术) 设计,搭配人字齿传动、行星差速器(减重 15%-20%)、被动润滑系统及电磁狗爪式离合器,最终达成WLTC 效率 94.1%、RLC 效率 93.9%、扭矩 436 Nm、功率 187 kW 的性能指标。
目前已完成测试台验证、演示车搭建,客户参考项目中 CLTC 循环 EDU 效率从 91% 提升至 94.1%,能耗低至9.84 kWh/100km,整体围绕可持续目标实现高效与成本的平衡。

问题 1:AVL 高效率 EDU 通过哪些核心技术设计,实现了 WLTC 循环下 94.1% 的系统效率?

答案:AVL 通过多维度技术设计保障 EDU 高效性,核心包括:

  1.  双电机 + 解耦设计:主电机负责常规驱动,助推电机在高负载时介入,非激活时通过电磁狗爪式离合器解耦,避免拖拽损耗;

  2.  SiC 双逆变器:采用 PI2850 平台,碳化硅(SiC)技术降低开关损耗,搭配交替切换与 DC Link 电路,提升电能转换效率;

  3.  低损耗传动:人字齿齿轮减少啮合损耗(双电机联合运行时减耗 11%-16%),紧凑型行星差速器减重 15%-20% 且降低传动阻力;

  4.  被动润滑系统:油槽位于差速器,精准润滑关键部件,减少摩擦损耗;

  5.  智能运行策略:基于扭矩需求与转速动态切换电机运行模式,考虑电压变化优化扭矩分配,避免能量浪费。这些设计协同作用,最终实现 WLTC 循环 94.1% 的效率。

问题 2:AVL 高效率 BEV 在 WLTC 循环下的能耗优化成果如何?不同影响因素(如空气动力学、EDU)对能耗降低的贡献分别是多少?

答案:AVL 高效率 BEV 在 WLTC 循环下能耗优化成果显著,整体 HVB 消耗较基础车至多减少 25%(基础车 HVB 消耗为 13.8 kWh/100km,优化后最低降至 10.3 kWh/100km);各影响因素贡献如下:

  1.  空气动力学优化:单独优化后 HVB 消耗减少 12%(从 13.8 降至 12.2 kWh/100km);

  2.  空气动力学 + 质量优化:协同优化后减少 13%(降至 12.1 kWh/100km);

  3.  滚动阻力 / 制动 + 质量 + 空气动力学优化:减少 19%(降至 11.2 kWh/100km);

  4.  全因素(含 EDU)优化:减少 26%(降至 10.3 kWh/100km),其中高效 EDU 单独贡献 8% 的 HVB 消耗减少量,是除空气动力学外的核心影响因素。

问题 3:在客户参考项目中,AVL 针对 CLTC 循环对高效率 EDU 做了哪些优化?最终达成了哪些关键性能指标?

答案:客户参考项目中,AVL 针对 CLTC 循环的优化措施包括:

  1.  电机拓扑优化:对选定的电机拓扑进行 “针对性 DoE 优化”,匹配 CLTC 循环的负载特性;

  2.  运行策略改进:调整扭矩分配逻辑,适配 CLTC 工况下的转速 / 扭矩变化规律;

  3.  传动系统固化:冻结最优传动比,减少传动系统适配损耗;

  4.  集成优化:实现 AC(空调)系统与 EDU 的协同集成,降低整体能耗。最终达成的关键指标:

  • 1. EDU 效率:CLTC 循环下从初始 91% 提升至94.1%

  • 2. 整车能耗:CLTC 循环下电耗低至9.84 kWh/100km

  • 3. 技术落地:成功将 “BEV 灯塔项目” 的 EDU 核心技术转移至客户项目,实现高效技术的商业化应用。

全文完~


图片

免责声明:以上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与本平台无关。转载请注明出处,切勿用于商业用途,引用的PPT图片归AVL公司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删除,非常感谢。

来源:电动新视界
电路拓扑优化AVL电机传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11-23
最近编辑:16分钟前
电动新视界
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信息分享,新...
获赞 102粉丝 178文章 1629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揭秘电动汽车 “扭矩开关”:GKN断开系统如何守护效率与安全?

在电动车越来越普及的今天,大家讨论最多的往往是续航里程、充电速度、智能驾驶 ——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传动系统里藏着一个 “隐形功臣”:断开系统(Disconnect Systems) 。它就像车辆的 “扭矩开关”:需要动力时,能让传动部件紧密连接,把电机扭矩全传递到车轮;不需要时,又能及时断开,避免无用部件空转损耗能量。无论是提升续航,还是保护电机安全,它都扮演着关键角色。今天我们就从 “为什么需要”“怎么工作”“有哪些方案” 三个维度,彻底读懂电动汽车的断开系统。一、电动车为啥需要 “断开系统”?—— 核心功能与组成(先搞懂一个基础问题:断开系统到底是干啥的?简单说,它的核心作用是控制传动系统里的扭矩流—— 通过切换 “连接” 和 “断开” 两种状态,决定动力是否在输入轴(比如电机轴)和输出轴(比如车轮轴)之间传递:连接状态输入轴和输出轴同步转动,机械能量 100% 传递,比如四驱模式下,前后轴都需要动力时,断开系统就保持 “连接”,确保扭矩不流失; 断开状态输入轴和输出轴完全分离,没有任何扭矩传递,比如两驱模式下,后轴不需要动力,断开系统就 “断开”,避免后轴传动部件空转浪费电。 要实现这个功能,断开系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离合器元件负责 “分离” 或 “结合” 旋转的输入轴和输出轴,最常用的是爪式离合器(Dog-Clutch) —— 它的优势很明显:一旦啮合,不需要额外能量就能保持扭矩传递,非常节能; 驱动系统(Actuation System)控制离合器的状态切换,比如用电控元件推动离合器结合或分离,现在主流是 “机电一体化系统”,既能手动控制(比如驾驶员切换两驱 / 四驱),也能自动响应(比如车辆根据路况智能调整)。 举个实际例子:很多电动车用的是内置永磁同步电机(IPMS M) —— 这种电机扭矩密度高、性能强,是目前的主流选择,但它有个特点:次级驱动部件(比如副轴)在闲置时会空转,产生拖曳损耗。这时候,断开系统就能及时断开次级驱动,把损耗降到最低;而如果用的是电励磁同步电机(EES M)或异步电机(AS M),因为没有永磁体,闲置时损耗小,反而不需要断开系统。从这里就能看出:断开系统的核心价值,本质是平衡 “动力需求” 和 “能量效率” —— 这也是电动车续航提升的关键细节之一。二、断开系统装在哪?—— 电驱与燃油四驱架构的差异断开系统不是 “一个零件”,而是 “一套解决方案”,它的安装位置,取决于车辆的传动架构。无论是电动车(BEV)还是燃油车(ICE)的四驱系统,都有它的身影,但位置和作用略有不同。先看电驱架构:P0-P5 电机位置决定断开需求电动车的电驱架构通常按电机位置分为 P0 到 P5,不同位置的电机,对断开系统的需求完全不一样:P0(皮带式启动发电机)装在发动机前端(如果是增程式),靠皮带传动,一般不需要断开系统; P2(电机在发动机和变速箱之间)P2.5(专用混动变速箱):电机位于传动链中间,闲置时可能带动变速箱空转,需要断开系统; P3(电机在变速箱和差速器之间)直接驱动差速器,若车辆支持两驱 / 四驱切换,需在 P3 与差速器之间加断开; P4(电机独立驱动某一轴,比如后轴)最常见的 “前驱 + 后电驱” 四驱架构,后轴电机闲置时,必须靠断开系统断开后轴传动,避免拖曳损耗; P5(轮毂电机)电机直接装在车轮上,传动链极短,一般不需要断开系统。 前面提到的 IPMS M 电机,大多用在 P3 或 P4 位置,所以这类车型几乎都标配断开系统 —— 比如很多四驱电动车,在切换 “经济模式(两驱)” 和 “运动模式(四驱)” 时,背后就是断开系统在切换状态。再看燃油车四驱架构:东西向 / 南北向布局的 “动力分配”燃油车的四驱(AWD)架构,主要分 “东西向(横置发动机)” 和 “南北向(纵置发动机)”,断开系统的安装位置与驱动单元(PTU/RDU/FDU)密切相关:东西向布局(常见于城市 SUV)发动机横放,前端有前驱动单元(FDU) 带动前轮,中间靠动力传输单元(PTU) 将动力传递到后轮,后轮则由后驱动单元(RDU) 控制;断开系统通常装在 PTU 或 RDU 上,不需要四驱时,断开 PTU 与 RDU 的连接,避免后轮传动部件空转; 南北向布局(常见于硬派越野)发动机纵放,动力先到变速箱,再通过 PTU 分配到前后轴的 RDU/FDU;断开系统多装在 RDU 上,比如不需要四驱时,断开后轴动力,切换为两驱模式。 无论是电动车还是燃油车,断开系统的核心目标都是:让 “不用的动力路径” 停止工作,减少能量浪费。三、单稳态 vs 双稳态:断开系统的 “工作模式” 怎么选?断开系统有两种核心工作模式:单稳态(Monostable) 和双稳态(Bistable) —— 它们的区别,本质是 “能量消耗” 和 “适用场景” 的差异。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比喻理解:单稳态像 “弹簧门”,松手就会回到原位;双稳态像 “家门”,关上门或打开门,不推就会保持在那个状态。1. 双稳态系统:适合 “频繁切换”,更省电双稳态系统有两个 “稳定状态”(连接 / 断开):只要不施加外部力(比如驱动系统的推力),它就会一直保持当前状态;只有在 “切换状态” 时才需要消耗能量,切换完成后,哪怕断电也不会变。比如一辆经常在城市道路和郊区山路切换的电动车:城市里用两驱(断开状态),山路用四驱(连接状态),两种状态使用时间差不多 —— 这时候选双稳态系统最划算,因为切换时才耗电,平时零损耗。它的核心优势是低能耗,适合 “两种状态使用时间均匀” 的场景。2. 单稳态系统:适合 “短期反应”,更安全单稳态系统只有一个 “稳定状态”,另一个是 “不稳定状态”:要保持 “不稳定状态”,必须持续消耗能量;一旦断电,会自动回到稳定状态;它的核心价值是 “失效安全(Failsafe)”—— 比如遇到故障时,不用通电就能恢复到安全状态。单稳态系统的稳定状态分两种:常开(Normally Open)默认断开,需要连接时通电。比如用来保护电机:如果电机转速过高,断开系统会自动回到 “断开” 状态,避免电机过载; 常闭(Normally Closed)默认连接,需要断开时通电。比如防止车辆突然失去驱动力 —— 如果驱动系统故障,断开系统会自动回到 “连接” 状态,保证车辆能继续行驶。 它适合 “短期使用不稳定状态” 的场景,比如临时切换四驱超车,超车后马上切回两驱 —— 这时候单稳态系统的 “自动复位” 能避免忘记切换导致的能耗浪费。四、从连接到断开:一步一步看懂换挡序列1. 连接过程:先同步,再啮合连接的核心是 “同步(Synchronization) ”—— 简单说,就是让输入轴(比如电机轴)和输出轴(比如车轮轴)的转速一致,再让离合器啮合,避免冲击。具体步骤:收到 “连接请求”:比如驾驶员切换四驱模式,或车辆根据路况自动触发;扭矩归零:先控制电机把扭矩降到 0Nm,避免有扭矩时强行啮合;转速同步:通过 “外部同步”(比如控制电机转速)或 “内部同步”(比如用同步器),让输入轴和输出轴的转速差控制在很小的范围(通常小于 30rpm)—— 如果转速差太大,会拒绝连接,防止损坏;离合器啮合:驱动系统推动爪式离合器结合,完成连接;恢复扭矩:连接完成后,电机逐渐恢复扭矩,动力开始传递。这里有个关键细节:同步所需的能量,不算断开系统本身的能耗,但会影响整车能耗 —— 比如电机调整转速需要耗电,所以工程师会优化同步策略,尽量减少能量浪费。2. 断开过程:先卸力,再分离断开的核心是 “卸除残留扭矩”—— 如果离合器还带着扭矩,强行分离会需要很大的力,甚至导致离合器卡死。具体步骤:收到 “断开请求”:比如切换回两驱模式,或电机需要进入保护状态;扭矩归零:同样先控制电机把扭矩降到 0Nm,消除离合器上的负载;分离离合器:驱动系统拉动离合器分离,此时输入轴和输出轴完全断开;闲置处理:断开后,输出轴(比如后轴)进入 “空转 / 自由轮” 状态,不再跟随电机转动,减少拖曳损耗。这里要注意 “分离力” 的问题:如果残留扭矩没清干净,驱动系统需要更大的力才能分离离合器 —— 所以工程师会通过精准的电机控制,把残留扭矩降到最低,避免驱动系统过载。3. 稳定状态:连接 / 断开后的效率控制无论是连接还是断开,稳定状态下的核心需求是 “低能耗”:连接状态爪式离合器一旦啮合,不需要任何能量就能保持扭矩传递 —— 这也是爪式离合器成为主流的原因;同时,断开系统的安装位置要尽量 “靠近旋转输入端”,比如靠近电机,这样断开时,远离电机的部件(比如长传动轴)就不会空转,损耗更小; 断开状态重点是控制 “拖曳扭矩(Drag Torque)”—— 拖曳扭矩越小,部件空转时的能量损耗越少。比如侧轴断开系统的拖曳扭矩能低到 0.5Nm(30℃、1500rpm 车轮转速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五、断开系统的 “核心方案”:驱动方式与性能对比要实现 “连接 / 断开” 的切换,关键在 “驱动方式(Actuation Method)”—— 不同的驱动方式,决定了断开系统的力、能耗、适用场景。目前主流有两种:电磁驱动(Solenoid Actuator) 和电机斜坡驱动(eMotor Ramp Mechanis m) 。1. 电磁驱动:力小、需保持电流,适合低负载场景电磁驱动靠电磁力推动离合器,特点是 “力小、结构简单”:优势成本低、响应快; 缺点最大问题是 “需要保持电流”—— 比如常闭式电磁驱动,要保持断开状态,必须持续通 2A 电流;而且驱动力小,不能在有拖曳扭矩的情况下换挡(比如部件还在空转时,没法强行分离)。 它适合 “低负载、切换不频繁” 的场景,比如小型电动车的差速器断开 —— 差速器负载小,且两驱 / 四驱切换频率低,电磁驱动的 “保持电流损耗” 影响不大。2. 电机斜坡驱动:力大、无保持电流,适合高负载场景电机斜坡驱动靠电机带动斜坡机构(类似 “凸轮”)推动离合器,特点是 “力大、节能”:优势驱动力大,能在 30Nm 拖曳扭矩下换挡(比如部件还在空转时,也能强行分离);而且是 “双稳态”,切换完成后不需要保持电流,零能耗; 缺点结构相对复杂,成本比电磁驱动高。 它是目前电动车的主流选择,尤其是四驱高性能车型 —— 比如侧轴断开、中间轴断开,都常用电机斜坡驱动。因为这类车型需要频繁切换两驱 / 四驱,且负载大,电机斜坡驱动的 “大推力” 和 “零能耗” 能同时满足性能和效率需求。3. 四种主流断开方案对比:选哪个看需求除了驱动方式,不同安装位置的断开方案,性能也有很大差异。我们以 “差速器断开(电磁 / 斜坡)”“中间轴断开(斜坡)”“侧轴断开(斜坡)” 为例,看看它们的核心差异:指标 差速器断开(电磁) 差速器断开(斜坡) 中间轴断开(斜坡) 侧轴断开(斜坡) 拖曳扭矩(效率) 3.2Nm(40℃、1500rpm) 3.2Nm(40℃、1500rpm) 6.5Nm(30℃、1500rpm) 0.5Nm(30℃、1500rpm) 功耗 常闭,保持功率 12W 双稳态,无功耗 双稳态,无功耗 双稳态,无功耗 断开性能 有限 高 高 高 ECU / 软件需求 低 高 高 低 适用场景 小型电动车、低负载 中高端电动车、四驱 高性能电动车、大扭矩 注重续航的电动车、两驱 / 四驱频繁切换 从表格能看出:追求效率选侧轴断开:拖曳扭矩最低,能耗最小,适合以续航为核心需求的车型;追求大扭矩选中间轴断开:能承受更大负载,适合高性能车型;追求成本选差速器断开(电磁):结构简单,适合入门级车型。六、进阶方向:断开系统还能和换挡功能 “打包”?随着电动车对 “性能 + 效率” 的需求越来越高,断开系统不再是 “单一功能部件”—— 工程师开始把它和 “换挡功能” 集成,形成 “断开 + 两挡换挡” 的一体化方案,进一步提升传动效率。比如某款电动车的 “断开 + 两挡换挡” 系统:结构上:采用 “一体化设计”,把爪式离合器和两挡变速箱整合在一起,没有同步器(靠电机同步转速),还用上了 “弹性换挡叉”,减少换挡冲击;状态上:支持 “三稳态”——1 挡(低挡位,大扭矩)、空挡(断开状态)、2 挡(高挡位,高转速);性能上:同步转速差能控制在 30rpm 以内,换挡速度极快 —— 从 1 挡切到 2 挡只要 90-150ms,从 1 挡切到空挡(断开)只要 90ms,比人类眨眼还快;参数上:1 挡峰值扭矩 2960Nm,适合起步、爬坡;2 挡峰值扭矩 1400Nm,适合高速巡航;断开状态下,轴的最大转速能到 2900rpm,完全满足电机高速保护需求。这种集成方案的好处很明显:减少部件数量(省空间、减重)、缩短传动路径(减少损耗)、兼顾动力和效率 —— 比如低速时用 1 挡保证扭矩,高速时用 2 挡降低电机转速(省电),不需要时断开,进一步减少损耗。七、总结:断开系统的 “现在与未来”看到这里,你应该能明白:断开系统虽然不起眼,但却是电动车 “效率与安全” 的关键支撑。总结一下它的核心价值和发展方向:核心作用通过控制扭矩流,平衡 “动力需求” 和 “能量损耗”—— 连接时保证动力传递,断开时减少空转损耗,同时保护电机免受过载伤害; 适用场景不仅电动车需要,燃油四驱车也需要;尤其是用 IPMS M 电机的电动车,断开系统几乎是 “标配”; 技术核心以爪式离合器为基础,驱动方式分电磁和电机斜坡 —— 前者低成本,后者高性能;状态分单稳态(安全)和双稳态(节能); 未来方向功能集成是趋势 —— 除了 “断开 + 换挡”,还可能和差速锁、扭矩矢量控制等功能结合,让传动系统更紧凑、更智能。 最后想说:电动车的进步,从来不是只靠 “大电池”“强电机”—— 像断开系统这样的 “细节优化”,才是提升续航和性能的 “隐形密码”。未来随着技术迭代,我们或许能看到更高效、更集成的断开系统,让电动车的驾驶体验再上一个台阶。全文完~ 免责声明:以上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与本平台无关。转载请注明出处,切勿用于商业用途,引用的PPT图片归GKN公司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删除,非常感谢。来源:电动新视界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