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不好说,从技术角度最多可以理解,从行业发展角度不能同意,从传播角度替它着急。
是因为磷酸铁锂电池的本征安全属性是比三元好,但是如果简单的就可以等于磷酸铁锂就安全,这就属于贻笑大方了。目前事故发生的统计多的是,大家可以去看看,磷酸铁锂是不是真的就把安全问题给彻底解决了?是不是某一家就不烧车了呢?
电池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影响因素很多,把材料安全就等于电芯安全就等于系统安全是妥妥的蒙外行的叙事。目前电池安全新国标38031-2025非常强调的是系统安全,很多人在这里喊磷酸铁锂材料本身600度安全就是妥妥的搞笑来的,你们但凡有个人真业内干过,做过个ARC/简易模组的热失控试验也不会这么说吧?磷酸铁锂电芯的热失控触发温度是比三元更高一些,但也是200度以前了,600度是想骗谁呢?


摘自公 众号eTran交通电动化上解读 中科大孙金华、王青松团队文章《多故障耦合下磷酸铁锂电池模组热自燃机理》
另外强调一下,磷酸铁锂电池包因为降本压力更大,有时会更省材料,加上一致性先天的问题,这都会导致故障率上升,这也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细心的人会发现,磷酸铁锂电池车型的热安全事故也有不少。另外最近的上海那起由于绝缘-拉弧导致的事故——磷酸铁锂串并联到高电压,一样会遇见这个问题,所以大家面临的挑战都很大,不是说你换个化学体系就貌似万事大吉了。
大家如果看了这几年的各家车企的技术路线发展,你会看见他们越来越多提一个词:Technology open/neutral 即在技术上要中立开放,各种技术都要发展,具体在动力源上,就是很少有企业再喊 100%纯电化了,大家都说根据各市场的具体需求,混动、增程、纯电、燃料电池、甚至是传统能源都要考虑好实际情况的发展。
甚至到国家战略也是一样,欧洲人很喜欢也说technology open,而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就更是了——技术路线要全框死?不,划好边界,然后就让大家生长,竞争。毕竟中国更是个大国,什么科技树都点一遍才是对的;直接下个定论,某个东西不做才是最大的脑残,属于坑自己的行为——你看,连这么多年突破很难的燃料电池,我们都不会放弃,而是给予最基本的支持,希望他能做起来。
那问题就来了:三元电池技术是不是中国制造中国技术?他对于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做了多少贡献?尤其是在高配/性能车领域(成绩你们是看不见吗)?三元电池技术是不是也一直在发展,有很多进步,比如在安全上?让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直接废掉一条一直稳步发展、国际上大家也都会持续做的技术路线,我就问各位,这算是什么想法呢?这是想让中国电池行业好,还是想让它不好呢?
某一个公司是可以说自己不做三元,但是通过这种方法暗示大家都不要再做了,上面应该放弃了,从行业发展的角度,很难同意。
有意思的是,近来表态了这个方向的企业们,其实他们自己都有三元技术的产品。当你说了一些磷酸铁锂是我们的坚持因为更安全后,又是在上海的这事后,相当于在默默的提醒大家:买了用了我家三元电池的用户是冤大头,我们的这产品安全要差一点——这基本就是公关上的灾难,让自己里外不是人。
另外一个,如果你自己这块三元用的少,我是可以理解,但是问题在于,其它大多企业的高配/高价车型,都在用三元,你这样做不就是为了去消解别人的优势么,这在舆论场上算是一种什么行为呢?你觉得好像是在为了安全发声,实际上就是要从友商嘴里抢市场份额而已,而且你这么抢,我就问你,会不会得罪友商,以及这条产业链上的所有人?
如果这几家企业在这个时候喊的是,中国汽车,中国电池在一起,大家要抱团发展,一起进步,你可以想象一下,是不是一下子:格局起来了?当你的磷酸铁锂产品有几款在一些维度表现的性能超过三元的时候,你是不是学一下雷总纽北刷圈后仍然致敬保时捷?而目前的这套只做铁锂表态,恐怕只会让一些有看法的人的不良印象继续加剧,而偏偏这些人可能业内/高收入的人比例不低,这对于很多品牌后面的发展,可不是什么好事。
至于“天下第一”这种口号,应该是与官方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不过纵容这种叙事的传播的收益和损失也得自己吃掉。收益,应该就是在广大普通人群中造成一些声量,但是损失嘛:这种口号煽动性过强,对于中高定位群体的作用估计不会太大,反而极有可能造成反感心理,迫使很多人不由的去远离和划清界限。
总结
1)中国需要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携手共同发展。
2)你以为让另一个方向跪了,对你是好事;但是更可能的一个情景是:一条街上本来有很多饭店,最后只剩下了一个店,这不会让这条街更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