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某驱动桥有限元动态分析

9小时前浏览15
HyperWorks是少有的能直接读取CATIA及其它3D模型的有限元分析软件之一。其HyperMesh模块具有强大的前处理功能,可以很迅速地读取结构复杂、部件多、规模大的数据模型;在几何清理、处理效率和网格质量控制方面更是具有其它软件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本文选择HyperMesh进行前处理建立驱动桥的有限元模型,然后导入有限元求解器中进行运算。

1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1.1 网格划分

将后驱动桥的CATIA模型导入HyperMesh中,根据计算需要进行适度的几何清理,去除一些不影响计算结果的特征。网格的划分尽量采用六面体,因为六面体单元与四面体单元相比既能缩短计算时间又能提高计算精度,故将除差速器壳和主减速器壳外的其它零件全部采用六面体单元进行网格划分,且网格大小控制在3mm左右;同时,在网格划分的过程中随时进行网格质量检查及网格间容差的检查,以保证网格的质量。各关键部件的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后驱动桥有限元模型


1.2 材料属性

建立好的有限元模型导入有限元求解器中,进行材料参数的定义,主要部件的材料属性如表1所示。

表1 主要部件的材料属性


2载荷及边界条件

2.1 约束

根据实际工况,约束两板簧座上表面节点X、Z方向上的平动和绕Y轴的转动,主减速器壳前端Y、Z方向上的平动及绕X轴的转动。

2.2 加载

参照汽车行业标准QC/T 533-1999的试验加载条件,将试验加载条件换算到本驱动桥上,输入端的端面上施加1534r/min的转速;在左、右轮毂端面上各加载42N•m的反向转矩。施加情况如图2、图3所示:


图3  转矩施加情况

所施加的转速和扭矩初始都是渐变的,主要是为了避免初始啮合冲击过大造成齿间震荡、接触不收敛。

2.3 接触定义

根据各零部件实际的连接情况,将主被齿、主齿与轴承、主齿与主减速壳、半轴与轴承、轴承内外圈与轴承滚子之间等的连接全部设置为面面接触,共计28个面面接触对,其余则定义为刚性连接。主被齿之间的接触关系如图4:


图4主被齿接触对


3计算结果


3.1 模态分析结果

后驱动桥有限元计算和模态试验结果对比如表2:

由表2可以看出:有限元分析的一阶模态频率稍高,与实车约束模态相比误差为10.6%。这是由于有限元分析约束某方向的运动时即是完全固定的,与实际情况相比会增加系统的刚度;且后桥内部各接触件之间的连接采用的是绑定约束,也增加了系统的刚度,故一阶频率会稍高,但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因此,该驱动桥的有限元分析是较为精准的。

3.2应力分析结果

3.2.1主动齿轮应力分析

在主动齿轮齿面任取一点,选取点在整个齿轮旋转一周的过程中的应力变化如下图5所示:


图5 主齿齿面上选取点在齿轮旋转一周过程中的应力变化


3.2.2 被动齿轮应力分析

在被动齿轮齿面任取一点,选取点在整个齿轮旋转一周的过程中的应力变化如下图6所示:


图6 被齿齿面上选取点在齿轮旋转一周过程中的应力变化


3.2.3  轴承应力分析

轴承受力如图7~图10所示:


图7 主动齿轮轴承滚子接触应力          图8 差速器轴承滚子接触应力

由差速器轴承滚子接触应力图可以看出,轴承滚子的接触应力是交替变化的,存在偏摩擦,表明整个被动端旋转系统对中不好导致偏心。


图9 主动齿轮轴承外圈接触应力         图10 差速器轴承外圈接触应力

从轴承外圈的接触应力分布也可以看出,主动齿轮轴承的滚子和外圈之间的接触比差速器轴承均匀。

3.2.4 主减速器壳应力分析

主减速器壳受力情况如图11所示:


图11 主减速器壳应力分布

加强肋处应力值较大,最大应力值为165.1Mpa,满足强度要求。


来源:仿真老兵
HyperMesh汽车CATIA材料控制试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11-12
最近编辑:9小时前
无情浪子
硕士 签名征集中
获赞 32粉丝 37文章 101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基于Abaqus的接触力学仿真案例分析报告

我能帮你: 专业Abaqus仿真D做,土木工程、力学、机械、岩土等方向。 擅长ABAQUS模型调试、仿真分析,静态、动态、流固耦合、温度模拟均可。 可做静力学结构分析、蠕变、疲劳、连续损伤力学、断裂力学等。 专业ABAQUS二次开发,随坐标、时间、分析步、增量步变化的载荷场。 CFD流体模拟,稳态+瞬态,两相流,共轭传热。 workbench内流-固-热-力双向耦合,CFX或Fluent与ABAQUS耦合分析。 一、 案例概述本案例是一个典型的接触力学有限元分析(FEA)案例,旨在研究两个实体结构在受压接触过程中的力学响应。分析使用业界标准的有限元软件 Abaqus/Standard 6.14-1 完成,主要对比了 “硬接触” 与 “软接触” 两种不同接触属性条件下的应力分布、接触压力以及力学行为差异。二、 模型建立与仿真设置1.几何模型:•上模型(凸模/压头):一个带有“RP-1”或“SRP-1”标识的规则几何体(近似圆柱或半圆柱体),作为施加载荷的刚性体或变形体。•下模型(凹模/基板):一个长方体,作为固定的基座。 图1、图2、图3所示,模型由两个简单的几何体构成:•两者在空间中的初始位置为分离状态(图1-3),在仿真过程中上模型向下移动与下模型发生接触。2.有限元模型:•模型均采用了网格划分(图2, 3),将连续的几何体离散为有限的单元和节点,以便进行数值计算。网格质量良好,为计算精度提供了基础。3.分析步与载荷:•分析包含多个步骤(Step),如图4中显示的分析步为“Step-2”。仿真时间(Step Time)为1.0。•载荷通过定义上模型的位移或速度边界条件来实现,使其以可控的方式向下移动,压迫下模型。4.接触设置(核心对比项):•硬接触(Hard Contact): 对应图4、图5 的结果。这种接触属性不允许接触面之间发生穿透,接触压力可以无限大。当接触面分离时,压力立即降为零。•软接触(Soft Contact):对应图6、图7、图8、图9的结果。这种接触属性允许定义一种非线性的压力-过盈关系,模拟相对柔性的接触行为,更贴近一些工程材料(如橡胶、密封材料)的实际性能。•本案例的关键在于设置了两种不同的接触条件进行对比:三、 仿真结果与分析1. 等效应力(Von Mises Stress)分析•硬接触结果(图4):•应力云图显示,在硬接触条件下,应力高度集中于接触区域边缘,最大等效应力值为 +1.565e+09(数量级,具体单位需根据模型尺度确定,通常为Pa)。•这是典型的硬接触特征,由于接触刚度无限大,导致边缘区域产生奇异的应力峰值。•软接触结果 (图6, 图7):•应力分布则更为平缓。如图6所示,最大等效应力为 +3.440e+03,远低于硬接触的应力水平。•应力在接触区域内的梯度变化更平滑(图7),没有出现剧烈的应力集中,表明软接触属性有效地模拟了力的扩散和缓冲效应。2. 接触压力(CPRESS)分析•软接触的接触压力结果如 图8和图9所示。•颜色标尺显示接触压力从0到 +2.114e+03(例如 MPa)。压力分布云图清晰地显示了接触区域的大小和压力值的分布情况,中心区域压力最大,并向边缘递减。•该结果对于评估密封性能、磨损分析等至关重要。3. 时域响应分析• 图5的应力-时间曲线提供了动态过程的洞察。•曲线显示,在时间约0.8至1.2期间,应力从一个极低的值(接近0)急剧上升到一个峰值(约4.0e03),随后又迅速下降。•这个峰值对应着上模型与下模型发生接触并达到最大压入量的时刻。曲线的陡峭变化反映了接触事件的瞬时性和冲击性。在其余时间,两模型未接触,因此应力为零。四、 结论与建议1.结论:•本案例成功演示了在Abaqus中如何进行接触力学仿真,并清晰对比了硬接触和软接触两种不同模型的力学响应。•硬接触模型会产生不现实的高应力集中,适用于模拟刚性体之间的接触或用于理论上的极限情况分析。•软接触模型提供了更平滑、更合理的应力分布和接触压力结果,更适合模拟真实世界中具有弹塑性或可压缩性的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2.工程意义:•这种分析对于产品设计、优化和失效分析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汽车工业(齿轮啮合、密封圈设计)、航空航天(连接件、起落架)和电子产品(接口接触、按键)等领域,精确模拟接触行为可以预测疲劳寿命、优化结构以避免过度的应力集中,并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耐久性。3.建议:•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应根据接触副材料的真实属性来谨慎选择接触模型。•为进一步提升分析精度,可考虑进行网格敏感性分析,以确保结果不依赖于网格密度,并可尝试定义更复杂的材料本构模型(如超弹性、塑性模型)。来源:仿真老兵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