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穿越财报迷雾,中国锂电正在持续走出全面衰退!

7小时前浏览11

锂电那些事今日头条2025年11月06日 星期四



24潮产业研究院(TTIR)分析中国锂电上市企业财报后发现,中国锂电产业正在持续走出衰退周期。


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2025年上半年中国锂电上市公司所有 “锂电业务收入” 合计约为5379.95亿元,同比增长了14.95%,增速较24年同期(同比下降了20.21%)增长了35.16个百分点。


具体到15个锂电细分产业链,上半年12个细分产业营收实现正增长(24年同期只有两个细分产业链实现正增长),其中10个细分产业营收增幅在10%以上,增长最快的3个细分产业依次为钴镍(增长67.88%)、锂电铜/铝箔(增长37.22%)、负极材料(增长31.64%)

图片

24潮产业研究院(TTIR)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第三季度(7-9月份),中国主要锂电上市企业营业收入合计为3742.52亿元,同比增长了18.62%;实现净利润合计343.97亿元,同比增长了67.18%。可见,中国锂电正在持续生长。


通过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数据可以清晰看到,在强烈市场博弈与洗牌后,行业资源与利润正在进一步加速向寡头聚集:比如最强大的20家产业巨头(按营收规模计)营收占整体比例达70.81%,净利润占比90.68%,客户预收款占比74.50,造血力(经营现金流净额)占比89.73%,筹资金额占比65.86%,资金净值占比92.75%,等等。


最新财报披露的不同核心数据维度,往往展现企业不同层面的战略优势、潜在风险与经营压力,对于企业综合实力强弱,相信读者心中自有评判,我们不再一一赘述,详见下表。


未来我们将对产业数据持续进行跟踪分析,也欢迎读者朋友进一步留言探讨,甚至供稿。


(注: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附:中国锂电产业十大排行榜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锂电那些事免责声明          
         
      本公 众号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平台,小编整理,仅供学习与交流,非商业用途!对文中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报道错误或侵权,请尽快私信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做出修正或删除处理。谢谢!                    

来源:锂电那些事
材料装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11-12
最近编辑:7小时前
锂电那些事
本科 | 技术总监 锂电设备、工艺和材料技术研发应
获赞 209粉丝 224文章 2616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中日韩全军覆没!固态电池布局了10多年,为什么还没有实现量产?

学习锂电,关注锂电那些事! 锂电那些事今日头条2025年10月29日 星期三固态电池量产的口号喊了十几年,但是到现在还是一点进展也没有,不光中国没有动静,日本和韩国更是一点风声也没有。可以说中国日韩已经全军覆没了,虽然每天的新闻都在说固态电池有了突破,但是还是没有看到实质性的进展。为什么固态电池还没有实现量产?固态电池的生产这么难?理想和现实过去十年,全固态电池一直被称为电动车电池的“终极方案”,大家都盼着它能实现长续航、高安全、快充电。可到现在,市面上能看到的产品,顶多是“半固态”或者“准固态”在打擦边球,根本没有真正的全固态电池车型能批量上路。据悉,在全固态电池领域,中日韩三国已经投入了大把大把的人力物力,可似乎都“全军覆没”,至今仍没实现商业化量产。那么,这究竟是为啥呢?想知道为啥,咱们得先看看全固态电池的优势。全固态电池最大的突破,就是把液态电解质换成了固体,这一下能带来三大升级。在安全上,液态电解质容易泄漏、遇高温还会燃烧,而固体电解质能从根上解决这些问题,让电池用着更放心。此外,它的理论能量密度能比现在的锂电池提高一半,要是装到车上,续航轻松就能突破 1000公里。全固态电池环境适应性也更强,不管是零下几十度的寒冬,还是暴晒的酷暑,它都能稳定工作,不用怕极端天气影响性能。虽然全固态电池的理想状态很美好,但现实却不尽人意,固体电解质和电极之间的“固 - 固界面”成了大难题。因为,固体和固体拼在一起,表面难免有微小的缝隙,这些缝隙会让离子传输的阻力突然变大,电池的充放电效率和性能都会跟着下降。除此之外,电池充放电时,电极会膨胀收缩,这会产生巨大的压力,相当于给界面加了几百兆帕的力,时间一长,界面就会剥离,电池直接就“罢 工”了。更危险的是锂枝晶问题:界面不稳定的时候,锂会像长树枝一样长出“小刺”,这些 “小刺” 一旦戳穿电解质,就会导致电池短路,甚至引发安全事故。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科学家们试了聚合物电解质、氧化物电解质、硫化物电解质这三种固态电解质材料,可每种都有漏洞。聚合物电解质虽然生产工艺已经比较成熟,不用太复杂的设备,但它在常温下离子“跑”得特别慢,这直接导致电池的功率性能跟不上。冬天充电要等大半天,要是跑高速需要电机快速供能,它还“供不上电”,根本满足不了日常用车的基本需求。氧化物电解质倒是比聚合物安全些,生产时成本也没那么离谱,但导电率还是差了口气。就像快递车跑得慢,电池里的能量没法快速输送出来,不仅没实现预期的长续航,就连加速时的动力响应都有点“慢吞吞”。而硫化物电解质本来是最被看好的,导电能力在三种里最强,可它实在太“娇气”:一碰到空气里的潮气就会发生反应,甚至放出有害气体。在生产时,还必须搭建完全干燥无氧的车间,储存和运输也得全程密封,再加上原料成本居高不下,想批量生产简直是难上加难。除了这些难题之外,成本更是横在商业化面前的一座高山。成本问题单说材料成本,全固态电池差不多要 2 元 / 瓦时,是传统液态锂电池的 3 到 5 倍。生产过程中,还得用到锗、镧这些稀有金属,这些金属不仅本身价格高,还主要依赖少数几个国家供应,供应链特别不稳定,这又让成本再翻了好几倍。更费钱的是制造环境,必须保持绝对干燥无氧,光是建这样的车间、买专用设备就要花巨额资金。而且,只要有一点点水分或氧气混入,生产出的电池就会报废,良率一直上不去,最后到消费者手里的价格根本没人能接受。更雪上加霜的是,市场上的替代方案,也在不断削弱大家对固态电池的期待。现在快充技术越来越强,不少电动车半小时就能充到 80% 的电量,全固态电池宣称的 “几分钟充满” 优势越来越不明显。换电模式更直接,3 到 5 分钟就能换个满电电池,根本不用等充电,里程焦虑一下子就被缓解了。还有高效混动车型,油耗越做越低,有些百公里才 3 升多,综合续航能到 1000 公里以上,日常用车完全够用,这就进一步降低了大家对全固态电池的迫切需求。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全固态电池有了“替代品”,但中日韩在屡战屡败后,仍没有放弃,继续坚持对全固态电池进行研发。而且,中日韩在全固态电池的技术路线和战略选择上,也走了完全不同的路。中日韩的不同选择日本的丰田一门心思押注硫化物路线,想一步就做到最成熟的技术状态。如果它赌对了,就能在全固态电池商业化中抢占先机,但这其中的风险也特别高。现在它的产业化验证做得很不够,比如怎么解决硫化物怕潮的问题、怎么批量生产出合格产品,这些关键环节都没理顺,想落地还得等很久。虽然韩国也跟着日本做硫化物路线走,但它之前没怎么有大规模量产电池的经验,就算研发出技术,怎么稳定地造出来、控制成本,都是难题。如此看来,中国的策略就务实多了:我们一方面,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三条路线一起推进,分散技术风险。另一方面先搞“半固态电池 这种过渡产品,保留一部分液态电解质,降低技术难度,让产品尽快上车。更重要的是,中国先把半固态电池的产业链搭起来,通过量产慢慢优化工艺、降低成本,赚来的钱再反哺全固态电池的研发。而且,中国本身就有完整的锂电池产业链,从原材料到生产设备再到下游车企,能持续提供技术迭代的“底气”。说到底,市场上的替代方案让大家不再急着等全固态电池,成本和技术风险也逼着各国选更现实的路线。而中国这种 “先过渡、多路线” 的策略,既稳扎稳打又能持续推进,最有可能先走完最后一步,让全固态电池真正量产落地。 锂电那些事免责声明 本公 众号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平台,小编整理,仅供学习与交流,非商业用途!对文中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报道错误或侵权,请尽快私信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做出修正或删除处理。谢谢! 来源:锂电那些事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