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一文详解CST EMC仿真中元器件SPICE等级模型从L0到L4

5小时前浏览8
家好,我是CST电磁兼容性仿真。这是我的第112篇原创文章。为避免错过干货知识,欢迎关注公众 号,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前言

在芯片设计、电路仿真的世界里,SPICE模型堪称“核心引擎”——它用数学方程精准描述元器件的电学特性,直接决定了仿真结果的可信度,更影响着后续芯片流片的成败。而SPICE模型并非“千人一面”,从基础的L0到高阶的L4,不同等级对应着不同的精度、复杂度和应用场景。今天,我们就一步步拆解这份“段位指南”,搞懂不同等级的SPICE模型到底该怎么用!

SPICE模型核心逻辑

可能有小伙伴会问,为什么要给SPICE模型分等级?核心原因很简单:不同的设计阶段,需要不同精度的仿真支撑

比如在电路拓扑初步设计时,我们只需要快速验证“电路能不能工作”,用复杂模型反而会拖慢仿真速度;但到了量产前的可靠性验证阶段,哪怕是0.1%的精度偏差都可能导致芯片失效,必须用最精细的模型。

而L0到L4的等级划分,本质就是“精度递增、复杂度递增、仿真成本递增”的梯度设计,让工程师能根据需求“按需选用”。


下面我们展开来介绍SPICE模型L0~L4

L0:是针对集成多个元件的产品或LC模型无法表现的特性,通过 添加寄生元件和电压依赖性元件构成等效电路,再现接近实 测值的宏模型。除功能检查外,也可用于一般瞬态分析。但 由于是通过组合紧凑模型(器件模型)来表现特性,因此再 现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L1:通过任意函数定义的行为模型,用于仿真LC和L0模型中使用的紧凑模型(器件模型)无法再现的器件行为。为详细再现特性,算法(计算公式)较复杂,存在收敛性问题且仿真速度较慢。因此更适用于详细静态特性分析(静态特性精度较高),而非动态瞬态分析。

L2:在L1模型中嵌入RC热网络,通过电热协同分析再现动态自发热特性的行为模型。可仿真器件温度变化对特性的影响, 从而更贴近实际设备环境。

L3:针对L1模型的收敛性与仿真速度问题进行了优化,适用于动态瞬态分析。动态特性精度与L1相当,静态特性精度略有下 降。

L4:在L3模型中嵌入RC热网络,支持电热协同分析的模型(优化了L2模型的收敛性与仿真速度)。

如下图总结:

分立半导体spice模型的定义和主要用途

SPICE模型实例

(1)L0模型由紧凑模型(器件模型)组合而成的宏模型,是针对集成多个元件的产品或LC模型无法表现的特性,通过添加寄生元件和电压 依赖性元件构成等效电路,从而再现接近实测值的模型。宏模型的语法以".SUBCKT "开头、".ENDS "结尾。其内部包含各元件的" 连接信息"以及定义紧凑模型的".MODEL "。

(2)L1模型为再现LC 模型及 L0 模型中使用的紧凑模型(器件模型)无法表现的特性,通过仿真器件行为、由任意函数定义的行为模 型。其语法以".SUBCKT "开头、".ENDS "结尾。内部包含各元件的连接信息与函数表达式。

(3)L2模型在L1模型中嵌入RC热网络,通过电热协同分析再现动态自发热特性的行为模型。语法以“.SUBCKT”开始,以“.ENDS”结束。内部 存在各元件的连接信息和函数表达式以及“RC热网络”。

(4)L3模型为再现LC模型及L0模型中使用的紧凑模型(器件模型)无法表现的特性,通过仿真器件行为、由任意函数定义的行为模 型。其语法以".SUBCKT "开头、".ENDS "结尾。内部包含各元件的连接信息与函数表达式。结构虽与L1模型相同,但是改善了L1 模型收敛性和仿真速度问题的模型。

本文总结

最后想说,SPICE模型的“段位”不是越高越好,而是“越匹配需求越好”。选对模型,既能避免“用L4模型做玩具电路”的资源浪费,也能防止“用L0模型做5G电路”的精度不足。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帮你在电路设计时精准“选对武器”,让仿真更高效、设计更可靠!

你平时用得最多的是哪个等级的SPICE模型?遇到过哪些模型相关的坑?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来源:CST电磁兼容性仿真
电路电磁兼容半导体芯片CST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11-13
最近编辑:5小时前
CST电磁兼容性仿真
知识就是力量
获赞 86粉丝 218文章 142课程 2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