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这两大射频芯片巨头真的合并了!未来的射频前端有得玩.了.....

9小时前浏览11

就在昨天(10月28日),我们这个射频行业传来一则大大大新闻:美国两个射频芯片巨头合并了!国际射频芯片巨头Skyworks与Qorvo正式签署合并协议,以现金加股票交易形式组建估值达220亿美元的行业巨无霸。这次合并,对于射频前端芯片领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当然更大的可能是还未完全成熟的国产射频芯片产业。

我们先来聊一下这次合并的背景。

Skyworks与Qorvo都是作为苹果核心射频芯片供应商,我们在之前整理的苹果手机拆解图中,这两家公司的FEM都有看到,如下图所示(链接)。

图片

从交易细节看,此次合并溢价显著:Qorvo股东每股将获得32.50美元现金及0.960股Skyworks股票,交易总对价较Qorvo前一日收盘价溢价14.3%。合并后,Skyworks股东将持有约63%股份,主导新公司运营,其CEO菲尔·布雷斯将出任新CEO,Qorvo CEO则加入董事会,交易预计2027年初完成,当然,跨国公司的合并必然要经过所在国的反垄断审批,尤其是对于处于优势地位的企业来说。

这次合并也有来自产业的压力。我们看到在2025年iPhone 16e机型已部分采用苹果自研射频模块,这就直接导致两家公司订单承压;另一方面,行业竞争持续加剧,即便头部企业也面临增长瓶颈,激进投资者的推动更让Qorvo不得不寻求变革。而双方技术体系的高度互补性,成为合并最关键的“粘合剂”——合并后可快速整合核心器件技术,形成更完整的系统级解决方案,既能增强与苹果的议价能力,也能降低 制造成本,预计24至36个月内可实现每年5亿美元的协同效益。

更为关键的是,合并之后的技术实力将大大增加!射频前端的核心竞争力根植于关键器件技术,Skyworks与Qorvo在各自领域的技术积淀,恰好形成了“1+1>2”的互补效应,合并后将构建覆盖全链条的技术壁垒。

Skyworks Global Pte Ltd | MOE

Skyworks是功率器件的王者。Skyworks的技术优势集中体现在功率放大器(PA)与射频开关两大核心器件,其设计与工艺的平衡能力业内顶尖。在PA领域,Skyworks以43%的市占率稳居全球第一,产品凭借高性能、高可靠性成为高端智能手机的标配,支撑起其移动业务60%-67%的营收占比。射频开关领域,其市占率亦达22.6%,与博通、Qorvo共同瓜分全球90%以上的高端市场份额。

另外在滤波技术上,Skyworks已实现全栈布局,通过自研及与松下合资掌握了温度补偿型声表面波(TC-SAW)和体声波(BAW)技术。其中TC-SAW滤波器在低频段具备优异的温度稳定性,可在拥挤的射频频谱中实现更高性能;BAW技术则借助垂直结构设计,提供更好的信号抑制能力和更高品质因数,完美适配5G、Wi-Fi等下一代无线标准对高频段的需求。此外,Skyworks在物联网及卫星通信领域的技术布局已初见成效,为业务多元化提供了核心支撑。

Qorvo推出新视频,重点展示其市场和技术组合扩展成果_通信世界网

Qorvo则是滤波器与特种技术的“隐形冠军”。Qorvo的技术长板聚焦于滤波器、氮化镓(GaN)及电源管理三大领域,专利储备与产业化能力兼具。在滤波器市场,Qorvo同时掌握SAW与BAW核心技术,拥有丰富的专利及生产线,其BAW滤波器在3.55-3.7GHz等5G关键频段表现突出,插入损耗、功率处理能力和热可靠性均达行业顶尖水平,可加速固定无线接入(FWA)设备和小型基站部署。凭借这一优势,Qorvo在BAW滤波器市场占据12%的份额,是少数能与博通抗衡的厂商。

Qorvo的GaN功率放大器技术独树一帜,能与BAW滤波器高效整合,使其产品在5G基站、汽车电子等需要高功率、高可靠性的场景中极具竞争力。同时,Qorvo在存储电源管理领域深耕多年,其推出的ACT85411等“PLP+PMIC”单芯片解决方案,可实现毫秒级断电保护与高效功耗控制,在消费级SSD领域市占率接近30%,并已延伸至企业级存储、AI数据中心等高端场景。此外,其在超宽带(UWB)技术上的积累,可与Skyworks的物联网技术形成协同效应。

所以这两家合并后的技术壁垒将从器件到系统的全面升维。 

首先两大巨头合并后,8000名工程师与1.2万项专利的整合将形成质变效应。在核心器件层面,PA(Skyworks优势)与滤波器(Qorvo优势)的深度融合,可直接推出“一站式”射频前端模块,彻底解决多器件兼容难题;在技术攻坚层面,双方BAW产能与专利的叠加,将直接冲击博通在该领域的垄断地位,其利润最丰厚的“现金牛”业务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更关键的是,GaN技术与物联网布局的结合、UWB与卫星通信的协同,有望催生出面向汽车电子、AI数据中心等新兴市场的创新解决方案,技术壁垒从单一器件升级为系统级能力。 

所以,今后的射频前端市场垄断壁垒或再升维。

射频前端作为无线通信的“神经中枢”,负责信号的转换与传输,直接决定通信质量、速率与功耗,已渗透手机、汽车电子、物联网等全场景。长期以来,这个关键领域呈现高度垄断格局,2023年高通、博通、Qorvo、Skyworks、村田五大巨头合计占据全球超70%的市场份额。

此次合并将使垄断壁垒进一步升维。合并后新实体的全球市场份额将超过25%,规模直接逼近博通,行业形成“双寡头”对峙格局。在核心器件领域,这种集中化趋势更为明显:2024年全球SAW滤波器市场前五大厂商占据约88%份额,而适用于中高频段的BAW滤波器市场中,博通独占87%。新巨头在射频开关、低噪声放大器等多个细分领域形成技术叠加优势后,将进一步压缩中小厂商的生存空间。

从市场规模看,2024年全球移动射频前端模块市场已达154亿美元,预计2030年突破170亿美元,其中BAW滤波器增速尤为迅猛,2024年市场规模63.72亿美元,预计2031年将飙升至111.64亿美元。新巨头无疑将凭借技术与规模优势,收割大部分高增长红利。

两家巨头合并,最受伤的应该是还未完全成熟的国产射频产业。

与国际巨头的强势扩张形成对比的是,国产射频前端厂商正经历艰难的“寒冬期”。尽管国内厂商近几年加速崛起,但整体市场份额仅约20%,5G高集成度模组等高端市场占比不足10%。

业绩承压成为行业普遍现象。2025年上半年,昂瑞微营业收入同比下滑32.17%,净利润亏损4029.95万元,核心射频前端芯片收入降幅达38.28%;卓胜微出现上市以来首次半年度亏损,净亏损1.47亿元;唯捷创芯、慧智微等企业也面临价格下行、毛利承压的困境。

国产厂商的挑战在技术层面尤为突出:一是核心器件布局残缺,多数厂商缺乏LNA、双工器等关键器件技术,更难以像新巨头那样实现PA与滤波器的深度整合;二是高端技术突破艰难,BAW滤波器的专利墙与工艺壁垒极高,国内厂商尚未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突破,在5G高频段几乎无竞争力;三是系统级能力缺失,难以提供覆盖多场景的整合解决方案,只能在低毛利的单一器件领域挣扎。此外,客户依赖度高、供应链协同不足等问题,进一步限制了国产厂商的抗风险能力。

所以未来只能在分化中寻生机。

Skyworks与Qorvo的合并,无疑将加速射频前端行业的分化。对于行业而言,短期看,垄断可能降低创新效率,但长期或将推动技术向更高集成度、更低功耗演进;对于国际竞争而言,新巨头将成为抵御中韩竞争对手的重要力量,行业竞争从企业间对抗升级为阵营式博弈。

对于国产厂商而言,突围路径需聚焦三大方向:一是技术攻坚,集中资源突破BAW滤波器、GaN功率器件等“卡脖子”环节,在高端器件领域建立支点;二是场景创新,在物联网、汽车电子等新兴领域寻找差异化机会,如昂瑞微在低功耗蓝牙SoC领域已实现全球5.4%的市场份额;三是生态协同,加强与国内终端厂商、晶圆厂的合作,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体系,通过联合研发突破系统级解决方案瓶颈。

这场220亿美元的合并,既是国际巨头应对行业变革的自保之举,也是对全球射频前端产业格局的一次重塑。对于正在崛起的中国芯片产业而言,这不是终点,而是在寒冬中锤炼竞争力的起点——唯有突破核心技术、构建生态壁垒,才能在巨头垄断的市场中真正站稳脚跟。

所以,合并之后的新公司,会叫什么名字呢?

Skyvo? 


版权声明:射频学堂原创或者转载的内容,其版权皆归原作者所有,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射频学堂仅用于知识分享。如需转载或者引用,请与原作者联系。射频学堂转述网络文章,皆著名来源和作者,不可溯源文章除外,如有异议,请与我们联系。


来源:射频学堂
ACT电源汽车电子芯片通信化机控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11-09
最近编辑:9小时前
射频学堂
硕士 学射频,就来射频学堂。
获赞 160粉丝 375文章 1138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小米射频工程师面试问题及AI解答

今天在牛客网上看到有同学分享的小米射频工程师一面的题目,比较详细,因此抄录下来,并试着做一下解答,希望对正面找工作的同学有所帮助。题目如下:1.自我介绍2.对天线熟悉,还是对板级开发熟悉(我说对板级开发熟悉,后边就针对性的问板级问题了)3.讲述一下你当时怎么设计的系统,考虑了哪些指标4.除了环形器还有哪些可以实现收发隔离的元件(没答上来)5.设计的是超外差还是零中频,零中频的缺点6.在设计过程中遇到过哪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7.现在给你一个电路板,需要你画器件PCB布局,你会考虑哪些注意因素8.除了你列出的仪器,你还会使用什么仪器9.相噪仪上面的相噪是怎么计算的(这个我之前有了解过,但我们平常使用的是集成好的相噪仪,所以只说了个大概,具体公式我后来找到了是,实际相位噪声=A-20log(RBW),A是偏离载波offset处相噪)10.锁相环板子PCB布局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事项,是怎么考虑的,匹配是怎么做的11.史密斯圆图的匹配规则整体感觉比较严肃,问的问题很专业而且比较细,需要对项目有足够的理解这些题目非常具有参考价值,及考察应聘者的基础知识,动手设计能力,要考察了应聘者对于设计的拓展思考能力。在解答这些题目的时候,要结合自己的实际项目,进行逐一分解,深度复盘,避免泛泛而谈。最好能够贴合应聘岗位的需要,比如小米手机射频设计这块进行回答。下文是AI给出的解题思路,同学们可以参考一下,更新成自己擅长的技术点。1.自我介绍(面试开场必答,需突出射频板级相关优势)解答思路(结构化表达,贴合“板级开发熟悉”的定位):您好!我叫XX,有X年射频板级开发经验,主要聚焦消费电子(如手机、IoT网关)的射频前端设计与调试。项目经验:主导过XX产品(如智能手表/路由器)的射频板级开发,负责从PCB布局、阻抗匹配、模块调试到EMC认证全流程,曾解决XX问题(如射频信号串扰、电源噪声导致的灵敏度下降);技术栈:熟练使用AltiumDesigner/ADS进行PCBLayout与仿真,精通频谱仪、网分仪、功率计等仪器操作,掌握史密斯圆图匹配、锁相环(PLL)布局、射频电源去耦等板级核心技能;与岗位匹配点:关注到小米在射频小型化、低功耗(如手机5G射频、IoT设备无线模块)的需求,我的板级开发经验能快速对接这类项目的布局与调试需求。2.对天线熟悉,还是对板级开发熟悉?我更专注板级开发,包括射频前端PCB布局、元件选型(如PA、滤波器、PLL)、阻抗匹配调试、电源噪声抑制等;天线方面了解基础原理(如天线阻抗、辐射效率),但核心优势在“板级与天线的协同设计”(如天线馈线的PCB布线优化、天线附近元件的干扰隔离),曾配合天线团队完成XX产品的馈线匹配调试,提升天线效率5%。3.讲述一下你当时怎么设计的系统,考虑了哪些指标?(需结合实际项目,体现系统思维)解答(以“小米IoT网关射频系统”为例,板级开发视角):1.系统架构选择(先明确架构,再讲设计逻辑):当时设计的是TDD-LTEIoT网关射频系统,采用“超外差架构”(因网关对接收灵敏度要求高,超外差的多级滤波能有效抑制杂散,优于零中频的1/f噪声问题),板级核心模块包括:射频开关(SPDT)、低噪声放大器(LNA)、混频器、中频滤波器、PLL(本地振荡器)、功率放大器(PA)。2.核心设计指标(分发射端、接收端、系统级,贴合小米产品需求):指标类型具体指标要求设计考量(板级落地)发射端指标输出功率:≥17dBm(LTEBand40)EVM:≤-30dB(16QAM调制)杂散:≤-54dBm(邻道)-输出功率:选GaAs工艺PA(如SKY85743),PCB布局时PA靠近天线接口,缩短射频线减少损耗;-EVM:优化PA电源去耦(加0.1μF+10μF叠层电容),避免电源噪声导致非线性;-杂散:在PA输出端串联SAW滤波器(如TDK的FB2520),板级布局滤波器靠近PA,减少寄生参数。接收端指标灵敏度:≤-105dBm(1.4MHz带宽)噪声系数(NF):≤3dB邻道选择性:≥40dB-灵敏度/NF:选低噪声LNA(如Avago的AG8142),板级LNA单独铺地,避免与数字地耦合;LNA输入输出匹配用史密斯圆图设计π型网络,确保50Ω阻抗匹配;-邻道选择性:中频端加高Q值陶瓷滤波器(如Murata的SFEC系列),布局时远离LO信号(避免LO泄漏干扰)。系统级指标电源效率:≥50%(发射状态)EMC:符合GB/T9254ClassB尺寸:≤20mm×15mm(板级模块)-电源效率:PA工作点优化(通过板级可调电阻调整偏置电压),PLL采用低功耗芯片(如TI的LMX2594);-EMC:射频模块与数字模块(如MCU)之间加接地隔离带,射频线采用微带线(阻抗50Ω),避免直角布线;-尺寸:元件选0201/0402封装,布局紧凑(但射频元件间距≥0.5mm,避免串扰)。3.设计流程(板级开发核心步骤):需求分析→架构选型→元件选型(查Datasheet确认封装/性能)→PCBLayout(射频/电源/地分离)→样片焊接→仪器调试(网分仪测匹配、频谱仪测功率/杂散、信号源测灵敏度)→问题优化(如调整匹配电容值)→认证测试(EMC/可靠性)。4.除了环形器还有哪些可以实现收发隔离的元件?(射频收发隔离核心问题,需结合小米产品场景)解答(分元件类型,说明原理+应用场景,贴合手机/IoT设备):收发隔离的核心是“避免发射信号干扰接收端,同时减少接收端噪声进入发射端”,除环形器(主要用于TDD系统,如小米5G手机的毫米波模块)外,常用元件有4类:1.双工器(Duplexer)——FDD系统首选(小米手机FDD-LTE/5G常用)原理:由多个滤波器(发射滤波器+接收滤波器)集成,利用不同频段的滤波特性,让发射信号(Tx)从天线输出,接收信号(Rx)从天线进入,两者在同一根天线上隔离;特点:体积小(适合手机小型化)、隔离度高(典型30-50dB)、无需开关控制;应用:小米手机的FDD频段(如Band1/3),IoT设备的NB-IoT模块(如BC95)。2.射频开关(RFSwitch)——TDD系统常用(小米IoT网关/路由器)原理:采用SPDT(单刀双掷)或SP4T等结构,通过控制电压切换射频通路:发射时接通“Tx→天线”通路,接收时接通“天线→Rx”通路,实现分时隔离;特点:成本低、灵活性高(支持多频段切换),但隔离度低于双工器(典型20-30dB),需配合时序控制(避免Tx/Rx同时导通);应用:小米TDD-LTE路由器(Band40/41),智能摄像头的Wi-Fi模块(2.4G/5G切换)。3.天线分集(AntennaDiversity)——高隔离度场景(小米高端手机/毫米波设备)原理:采用独立的发射天线(TxAntenna)和接收天线(RxAntenna),通过物理空间分离(如手机顶部放Tx天线,底部放Rx天线)或极化分离(如毫米波天线的垂直/水平极化)实现隔离;特点:隔离度极高(取决于天线间距,间距≥λ/4时隔离度≥25dB,λ为射频波长),同时提升接收灵敏度(分集接收);应用:小米13/14系列手机的5G多天线设计,毫米波AR眼镜的射频模块。4.隔离器(Isolator)——窄带高隔离场景(小米基站类IoT设备)原理:基于铁氧体材料的非互易性,只允许信号单向传输(如Tx→天线),反向信号(如天线反射的噪声→Tx)被吸收,避免干扰发射端;特点:插入损耗小(典型0.5-1dB)、反向隔离度高(典型20-40dB),但带宽窄(仅覆盖特定频段);应用:小米工业IoT的高功率射频模块(如远距离LoRa网关),避免反射信号损坏PA。5.设计的是超外差还是零中频,零中频的缺点?(架构对比,需结合板级开发痛点)解答(先明确架构选择,再详细拆解零中频缺点):1.架构选择说明(以实际项目为例):我之前设计的IoT网关采用超外差架构,因网关对接收灵敏度和杂散抑制要求高(需在复杂工业环境下稳定工作);若设计小米手机的低功耗模块(如蓝牙/Wi-Fi),可能会考虑零中频(体积小、成本低),但需解决其固有缺点。2.零中频(Zero-IF)的核心缺点(板级开发中需重点规避,小米产品设计需关注):零中频架构将射频信号直接变频到基带(无需中频),虽简化结构,但存在4大痛点:缺点类型原理说明板级影响(小米产品场景)1.直流偏移(DCOffset)混频器的本振(LO)泄漏到射频端,与射频信号混频后产生直流分量(因中频为0Hz,LO频率=射频频率)直流分量会导致基带放大器饱和,降低接收灵敏度——小米手机的5G接收端若有直流偏移,可能导致通话杂音、网速卡顿。2.I/Q不平衡(I/QImbalance)基带I路(同相)和Q路(正交)的幅度/相位不一致(如混频器两路器件参数差异、PCB布线不对称)导致调制信号失真(如QAM星座点偏移),EVM恶化——小米手机的4G/5G发射端若I/Q不平衡,可能无法通过运营商的EVM认证。3.闪烁噪声(1/fNoise)基带放大器的1/f噪声(低频噪声,频率越低噪声越大)在零中频架构中直接叠加到基带信号(无中频滤波抑制)恶化接收端信噪比(SNR),尤其在低信号强度场景(如地下室、偏远地区)——小米IoT设备(如智能门锁)若用零中频,可能导致Wi-Fi信号接收不稳定。4.本振(LO)泄漏零中频的LO频率与射频频率相同,LO信号易通过混频器耦合到天线端发射出去,形成杂散干扰违反EMC法规(如3GPP的杂散要求),可能干扰其他模块——小米手机若LO泄漏超标,可能导致与蓝牙模块的互扰(如通话时蓝牙音箱杂音)。3.零中频缺点的板级缓解措施(小米设计中可能用到):直流偏移:在基带端加直流耦合电容(如0.1μF陶瓷电容),或用算法动态抵消(如基带芯片的DCOffsetCalibration);I/Q不平衡:PCB布局时I/Q路布线完全对称(长度/宽度一致、远离干扰源),选用高精度混频器(如ADI的AD8345);闪烁噪声:选用低1/f噪声的基带放大器(如TI的OPA847),或在基带端加小带宽滤波器(抑制低频噪声);LO泄漏:在LO端加屏蔽罩(板级铺铜隔离),混频器与天线之间加射频滤波器(如SAW滤波器)。6.在设计过程中遇到过哪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项目问题复盘,体现解决能力)解答(选2个板级开发典型问题,按“问题现象→原因分析→解决步骤→效果验证”展开):问题1:射频模块PCB布局后,发射功率不足(目标17dBm,实测仅12dBm)现象:用频谱仪测PA输出功率,比设计值低5dB,且伴随杂散超标(邻道杂散-45dBm,要求≤-54dBm);原因分析:射频线损耗过大:PA到天线的微带线长度达20mm(远超设计的10mm),且有2个直角(高频信号在直角处反射损耗);电源去耦不足:PA的Vcc引脚仅加1个0.1μF去耦电容,电源纹波(200mV)导致PA工作点偏移,非线性加剧;解决步骤:优化射频线:缩短微带线至12mm,将直角改为45°角(减少反射),用ADS仿真确认阻抗仍为50Ω;增强电源去耦:在PA的Vcc引脚旁并联0.1μF(0201封装)+10μF(0402封装)叠层电容,电容靠近引脚(距离≤1mm),且接地过孔直接连接射频地;效果验证:功率提升至17.2dBm,邻道杂散降至-56dBm,满足设计要求(小米产品的功率/杂散标准)。问题2:锁相环(PLL)板级调试时,相位噪声超标(目标-100dBc/Hz@1kHz偏移,实测-85dBc/Hz)现象:用相噪仪测PLL输出的LO信号,1kHz偏移处相噪差15dB,导致接收端NF恶化(从3dB升至5dB);原因分析:地平面不完整:PLL的地与数字地(MCU的地)共用一块铜皮,数字信号的噪声(如SPI通信噪声)耦合到PLL地;LO信号线串扰:LO线与PA的Tx线平行布线(间距仅0.3mm),Tx信号的谐波干扰LO信号;解决步骤:重构接地:在PCB上为PLL单独铺“射频地岛”,通过1个过孔与主地连接(单点接地),数字地与射频地之间加隔离槽(宽度0.5mm);优化LO布线:LO线改为垂直于Tx线,间距增大至1mm,且在LO线两侧加接地屏蔽线(每隔2mm打一个过孔接地);效果验证:PLL相噪优化至-102dBc/Hz@1kHz,接收端NF恢复至3dB,灵敏度达标(-105dBm)。7.现在给你一个电路板,需要你画器件PCB布局,你会考虑哪些注意因素?(板级开发核心,小米关注小型化+EMC)解答(分“射频部分、电源部分、接地部分、元件布局、EMC防护”5大维度,贴合小米产品需求):1.射频部分布局(核心:减少损耗+避免串扰)射频线设计:短、直、少过孔,阻抗严格控制50Ω(用Altium/ADS计算微带线宽度,如FR4板材、厚度1.6mm,50Ω微带线宽度约1.8mm);避免直角/锐角(用45°角或圆弧),减少信号反射;射频元件布局:PA、LNA、滤波器等核心元件靠近天线接口,缩短射频通路(如小米手机的射频模块,天线在顶部,PA布局在顶部边缘);射频元件之间间距≥0.5mm(避免寄生电容耦合);敏感信号隔离:LO信号、基带I/Q信号远离射频功率线(如PA的Vcc线),避免噪声串扰;可用接地铜皮隔离(如LO线两侧铺地,打多个过孔)。2.电源部分布局(核心:抑制噪声+稳定供电)去耦电容:每个射频芯片(PA、PLL、LNA)的Vcc引脚旁必须加去耦电容,采用“叠层组合”(0.1μF陶瓷电容+10μF钽电容),电容靠近引脚(距离≤1mm),接地过孔直接打在电容焊盘旁(减少接地电感);电源路径:射频电源(如PA的Vcc)与数字电源(如MCU的Vcc)分开布线,避免数字电源噪声(如MCU开关噪声)耦合到射频电源;高电流电源(如PA电源)线宽≥1mm(避免铜皮过热);避免电源环路:电源布线形成的环路面积越小越好(减少电磁辐射),如从电源芯片输出→去耦电容→负载→回电源地,路径尽量短。3.接地部分布局(核心:减少地阻+避免地弹)接地方式:高频(≥1GHz,如小米5G信号)用“多点接地”(射频地通过多个过孔连接主地,减少接地阻抗);低频(≤100MHz,如基带信号)用“单点接地”(避免地环路);地平面完整性:射频模块的地平面尽量完整(无镂空、无分割),避免数字信号线穿越射频地平面(如MCU的SPI线不能从PA的地平面上走);地隔离:射频地、数字地、模拟地(如基带放大器地)之间用隔离槽分开,仅在电源芯片处单点连接(如通过0Ω电阻或磁珠连接),避免不同地的噪声相互耦合。4.元件布局原则(核心:紧凑+合理分区)分区布局:按“信号流向”分区(如接收区:天线→滤波器→LNA→混频器;发射区:基带→混频器→PA→天线),避免接收区与发射区交叉(减少干扰);元件封装:优先选小封装(如0201/0402,小米手机/IoT设备小型化需求),但射频元件(如滤波器、PA)避免选过小封装(可能导致散热差、功率容量不足);散热考虑:高功率元件(如PA,小米网关PA功率17dBm)远离热敏元件(如温度传感器),PA下方的PCB铺铜加厚(如2oz铜),增强散热(避免PA过热导致性能下降)。5.EMC防护布局(核心:减少辐射+抗干扰)屏蔽罩:射频敏感元件(如PLL、LNA)上方加金属屏蔽罩(如不锈钢罩),屏蔽罩接地(通过多个过孔连接射频地),减少外部辐射干扰;滤波元件:射频输入/输出端加ESD保护器件(如TVS管,型号SMF05C),避免静电损坏芯片;电源入口加共模电感(如TDK的ACM2012-900-2P),抑制共模噪声;远离干扰源:射频元件远离数字高频器件(如MCU的晶振、DDR内存),晶振与射频地平面的距离≥5mm(避免晶振噪声耦合到射频信号)。8.除了你列出的仪器,你还会使用什么仪器?(射频调试全流程仪器,覆盖小米研发需求)解答(按“信号分析、噪声测试、EMC测试、物理测试”分类,说明用途+小米应用场景):除了基础的频谱仪(测功率/杂散)、网络分析仪(测阻抗匹配/插入损耗)、信号源(产生射频信号),还会用到以下4类仪器:1.相位噪声仪(PhaseNoiseAnalyzer)——LO信号测试(小米PLL/晶振调试)用途:测量本地振荡器(LO)、晶振的相位噪声(dBc/Hz),评估信号的频率稳定性;小米场景:调试手机5GPLL模块(如骁龙X75基带的LO),确保相噪达标(如-100dBc/Hz@1kHz),避免相噪恶化导致接收灵敏度下降;常用型号:是德科技(Keysight)N9048B,R&SFSWP。2.示波器(带射频探头)——基带/IQ信号测试(小米零中频模块调试)用途:用射频探头(如TektronixP6249,带宽1GHz)观测基带I/Q信号的波形,分析直流偏移、I/Q不平衡、信号失真;小米场景:调试手机蓝牙模块的零中频接收端,用示波器测I/Q信号的直流分量(目标≤10mV),避免直流偏移导致信号饱和;常用型号:泰克(Tektronix)MSO54,是德科技DSOX1204G。3.EMC测试仪(EMCTestSystem)——电磁兼容测试(小米产品认证)用途:包括“辐射发射测试(RE)”和“传导发射测试(CE)”,验证产品是否符合EMC标准(如小米手机需符合GB/T9254ClassB、欧盟CEEMC);小米场景:手机射频模块量产前,用EMC暗室+接收机(如R&SESCI)测辐射杂散,确保在30MHz-1GHz频段内辐射≤40dBμV/m;常用系统:R&SEMC32测试软件+ESCI接收机,是德科技EMC测试系统。4.热成像仪(ThermalImager)——功率元件散热测试(小米高功率模块)用途:观测射频元件(如PA、电源芯片)的温度分布,评估散热性能,避免元件过热损坏或性能衰减;小米场景:调试IoT网关的PA模块(输出功率23dBm),用热成像仪测PA工作时的温度(目标≤85℃),若温度过高,优化PCB铺铜或增加散热片;常用型号:FLIRE8,高德红外Ti400。5.电源分析仪(PowerAnalyzer)——电源噪声/效率测试(小米低功耗模块)用途:测量电源的输出纹波、噪声、效率,评估电源对射频性能的影响;小米场景:调试手机射频模块的电源(如PA的Vcc),用电源分析仪(如是德科技N6705B)测电源纹波(目标≤50mVpp),避免纹波导致PA非线性;常用型号:是德科技N6705B,横河WT3000。9.相噪仪上面的相噪是怎么计算的(核心:功率谱密度转换,结合实际操作)解答(先明确相噪定义,再推导公式,结合小米调试案例):1.相位噪声(PhaseNoise)的核心定义相位噪声是“信号频率的随机波动”,通常以功率谱密度(dBc/Hz)表示,即“在偏离载波频率f_offset处,1Hz带宽内的噪声功率与载波功率的比值(对数形式)”——这是射频系统(如小米PLL、晶振)的关键指标,直接影响接收灵敏度。2.相噪仪的显示原理与计算逻辑相噪仪测量时,默认显示的是“特定分辨率带宽(RBW)下的噪声功率(dBc)”,而非1Hz带宽的功率谱密度,因此需要通过公式转换为“实际相位噪声(dBc/Hz)”:公式推导:设相噪仪显示的噪声功率为A(单位:dBc)——这是在“当前RBW(如1kHz、10kHz)”下测得的总噪声功率;噪声功率与带宽的关系:功率谱密度(S,dBc/Hz)是“单位带宽(1Hz)的噪声功率”,总噪声功率(A)=S+10log(RBW)(因功率与带宽成正比,对数域相加);因此,实际相位噪声(S)=A-20log(RBW)——注意:此处用户提到的“20log(RBW)”是正确的,因相噪仪的RBW是“噪声带宽”,对高斯白噪声,噪声带宽≈RBW,且功率谱密度转换需用20log(功率与电压平方成正比,对数域乘2)。举例(小米PLL调试案例):若用相噪仪测小米手机5GPLL的相噪:相噪仪设置:RBW=1kHz,在f_offset=1kHz处显示A=-80dBc;计算实际相噪:S=-80-20log(1000)=-80-60=-140dBc/Hz;验证:若将RBW改为10kHz,A会变为-80+20log(10)=-60dBc,再计算S=-60-20log(10000)=-60-80=-140dBc/Hz(结果一致,说明转换正确)。3.注意事项(小米调试中需关注):RBW选择:RBW越小,测量精度越高(但测量时间越长),小米调试PLL时通常选RBW=100Hz-1kHz(兼顾精度与效率);参考源校准:测量前需用高稳定参考源(如原子钟)校准相噪仪,避免仪器自身噪声影响结果;环境屏蔽:测量时需在屏蔽室或低噪声环境中进行(避免外界射频干扰),小米研发实验室通常配备EMC屏蔽室。10.锁相环(PLL)板子PCB布局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事项,是怎么考虑的,匹配是怎么做的?(PLL是射频核心,小米手机/IoT必问)解答(分“布局注意事项、设计考量、阻抗匹配”三部分,贴合小米小型化+低相噪需求)1.PLLPCB布局核心注意事项(分模块说明,减少噪声耦合)PLL由“鉴相器(PD)、环路滤波器(LF)、压控振荡器(VCO)、分频器(Divider)、参考晶振”组成,布局需围绕“抑制噪声、稳定VCO、减少LO泄漏”展开:模块布局注意事项设计考量(小米场景)参考晶振1.晶振远离VCO、PA等高频模块(间距≥5mm);2.晶振的电源加0.1μF去耦电容,接地过孔靠近电容;3.晶振外壳接地(通过屏蔽罩或单点接地)。晶振是PLL的“频率基准”,若受VCO噪声干扰,会导致PLL相噪恶化——小米手机PLL晶振若被干扰,可能导致5G频率偏移,影响通信质量。鉴相器(PD)1.PD靠近参考晶振(缩短参考信号路径,减少损耗);2.PD的数字控制端(如SPI)远离射频线;3.PD的电源与VCO电源分开布线。PD的数字信号(如分频控制)若耦合到射频端,会产生杂散——小米IoT设备的PLL若有杂散,可能干扰Wi-Fi模块(2.4G频段)。环路滤波器(LF)1.LF靠近PD和VCO(缩短控制电压Vctrl路径,减少寄生电感);2.LF的电阻/电容采用高精度器件(如NP0电容、金属膜电阻);3.LF的接地端直接连接VCO地(避免地弹影响Vctrl)。LF决定PLL的环路带宽(如小米手机PLL环路带宽通常10kHz-100kHz),布局不当会导致Vctrl波动,VCO频率不稳定。压控振荡器(VCO)1.VCO单独铺“射频地岛”(与其他地隔离),地岛通过多个过孔连接主地;2.VCO的控制端(Vctrl)布线短直(长度≤5mm),加屏蔽线;3.VCO远离PA的Tx线(避免高功率信号干扰VCO)。VCO是PLL的“频率输出核心”,噪声敏感——小米5G手机的VCO若受干扰,相噪会从-100dBc/Hz恶化到-85dBc/Hz,接收灵敏度下降。分频器1.分频器靠近VCO(缩短VCO输出到分频器的路径,减少损耗);2.分频器的数字地与射频地分开,仅在PD处连接;3.分频器的时钟信号远离Vctrl线。分频器的数字噪声(如时钟跳变)若耦合到Vctrl,会导致VCO频率抖动——小米路由器的PLL分频器若噪声大,会导致LTE信号杂散超标。2.布局设计的核心考量(小米产品关注的3大维度)低相噪优先:所有布局围绕“减少VCO噪声”展开,如VCO地隔离、Vctrl线屏蔽,因小米手机/基站对PLL相噪要求极高(如5GPLL相噪≤-100dBc/Hz@1kHz);小型化适配:PLL元件选小封装(如VCO用QFN封装,尺寸3mm×3mm),布局紧凑(但模块间距≥0.5mm),满足小米手机射频模块的小型化需求(如手机射频区面积仅15mm×20mm);EMC合规:PLL的LO输出端加屏蔽罩(避免LO泄漏),参考晶振加ESD保护,确保小米产品通过EMC认证(如CE、FCC)。3.PLL的阻抗匹配设计(分“输入/输出匹配、Vctrl匹配”,确保50Ω阻抗)PLL的匹配核心是“确保各端口阻抗为50Ω(射频标准阻抗),减少信号反射,降低噪声耦合”:(1)VCO输出端匹配(PLL的LO输出,连接到混频器/天线)匹配目标:VCO输出阻抗→50Ω传输线→混频器输入阻抗,反射系数≤-15dB(回波损耗≥15dB);匹配方法:用“史密斯圆图”设计π型或L型匹配网络:先测VCO裸片输出阻抗(如用网分仪测,典型值20+j15Ω);在史密斯圆图上,从VCO阻抗沿“等反射系数圆”移动,先串联电容C1(如1pF)抵消感性分量,再并联电感L1(如3nH)将阻抗调整到50Ω;元件选型:电容用NP0材质(温度稳定性好),电感用叠层电感(如MurataLQM21NN);小米案例:手机5GPLL的VCO输出匹配,用π型网络(C1=1.2pF,L1=2.7nH,C2=0.8pF),实测回波损耗-18dB,满足要求。(2)参考晶振输入匹配(PLL的参考信号端)匹配目标:晶振输出阻抗(典型50Ω)→PD输入阻抗(50Ω),确保参考信号无反射,减少相位抖动;匹配方法:若晶振与PD间距≤10mm,可直接用微带线连接(无需额外匹配),微带线阻抗控制50Ω;若间距>10mm,在中间加一个串联电阻R(如50Ω),减少反射。(3)Vctrl控制端匹配(PD→LF→VCO的控制电压)匹配目标:Vctrl信号(低频,≤1MHz)的阻抗匹配,减少寄生电感/电容导致的电压波动;匹配方法:LF的输出端(Vctrl)串联一个小电阻R(如1kΩ),抑制高频噪声(如VCO的射频噪声耦合到Vctrl);在Vctrl线靠近VCO处并联一个电容C(如10nF),接地(作为去耦电容,稳定Vctrl电压);布线要求:Vctrl线宽度≥0.2mm,长度≤5mm,避免与LO线平行(减少串扰)。11.史密斯圆图的匹配规则(射频基础,需结合实际案例,小米板级开发必用)解答(先讲圆图基本构成,再分“匹配步骤、核心规则、实际案例”,确保易懂)1.史密斯圆图的核心构成(先明确基础,再讲匹配)史密斯圆图是“阻抗/导纳的可视化工具”,核心由3类圆组成:等电阻圆:圆心在实轴(电阻轴)上,半径随电阻增大而减小(最右侧为∞Ω,最左侧为0Ω);等电抗圆:分为感性(上半部分,电抗为正)和容性(下半部分,电抗为负),圆心在垂直于实轴的直线上;等反射系数圆:以原点为圆心,半径表示反射系数的模(半径越小,反射越小,匹配越好),最外层圆反射系数=1(全反射),原点反射系数=0(完美匹配)。2.史密斯圆图的匹配核心规则(分“单频匹配、负载阻抗→50Ω匹配、关键原则”)匹配的终极目标:将负载阻抗(ZL)通过匹配网络调整到与源阻抗(ZS,通常50Ω)相等,使反射系数=0,实现无反射传输。(1)基础匹配步骤(以“负载ZL→50Ω源阻抗”为例)归一化阻抗:将负载阻抗ZL和源阻抗ZS都除以源阻抗(如ZS=50Ω),得到归一化负载阻抗zL=ZL/ZS(如ZL=100+j50Ω,zL=2+j1);在圆图上标记zL:根据zL的电阻值(实部)找到对应的等电阻圆,再根据电抗值(虚部)找到对应的等电抗圆,交点即为zL的位置;设计匹配网络:通过“串联/并联电抗元件(电容/电感)”,将zL沿圆图移动到原点(z=1+j0,即完美匹配),常用拓扑有L型、π型、T型;计算元件值:根据移动路径的电抗变化,结合工作频率f,计算电容C=1/(2πfΔX)或电感L=ΔX/(2πf)(ΔX为电抗变化量);验证匹配效果:用网分仪测匹配后的回波损耗(目标≥15dB),若不达标,微调元件值(如电容±0.1pF,电感±0.1nH)。(2)关键匹配规则(避免踩坑,小米板级开发常用)串联vs并联:若负载阻抗的电阻部分小于源阻抗(zL实部<1):优先用“并联电感/电容”调整(沿等电阻圆移动);若负载阻抗的电阻部分大于源阻抗(zL实部>1):优先用“串联电感/电容”调整(沿等电阻圆移动);例:zL=0.5+j0.3(实部<1),先并联电容抵消感性电抗(沿等电阻圆移到z=0.5+j0),再串联电感将电阻提升到1(沿等电抗圆移到z=1+j0)。电抗元件选择:高频(≥1GHz,如小米5G):电容选NP0陶瓷电容(温度系数小),电感选叠层电感(Q值高,寄生参数小);低频(≤100MHz,如LoRa):电容可选X7R陶瓷电容,电感可选绕线电感(成本低)。避免过度匹配:单频匹配(如小米手机的特定5G频段)用L型网络即可(结构简单,损耗小);宽频匹配(如小米IoT设备的多频段Wi-Fi)才用π型/T型网络(需平衡带宽与损耗)。3.实际案例(小米手机射频模块匹配,ZL=75-j30Ω→ZS=50Ω,f=2.6GHz)归一化:zL=ZL/ZS=(75-j30)/50=1.5-j0.6;标记zL:在圆图上找到“等电阻圆1.5”和“等电抗圆-0.6”的交点,即为zL;匹配路径:第一步:串联电感L,抵消容性电抗(-0.6→0)——沿“等电阻圆1.5”向上移动,直到与实轴(电抗=0)交点z1=1.5+j0;此时电抗变化ΔX=0.6(从-0.6到0),计算L=ΔX/(2πf)=0.6/(2π×2.6e9)≈36nH(选36nH叠层电感);第二步:并联电容C,将电阻从1.5→1——沿“等电抗圆0”(实轴)向左移动,直到原点z=1+j0;此时归一化导纳变化ΔB=1/1-1/1.5≈0.333(导纳与电阻成反比),计算C=ΔB/(2πf)=0.333/(2π×2.6e9)≈20pF(选20pFNP0电容);验证:匹配后用网分仪测回波损耗-20dB,满足小米手机2.6GHz频段的射频要求来源:射频学堂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