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用大白话讲一讲SATA、M2这一堆硬盘接口知识

4小时前浏览7

   

      
相信你们对各类硬盘接口的类型、总线、协议等的区分非常头疼,各种专业人士写的文字蛮多的,但看完依旧觉得脑细胞不够死的,还是迷迷糊糊。
整理了一下台式机和笔记本相关的硬盘知识,这里不罗列服务器相关的内容,只讨论常见的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


一、协议、总线和接口的关系图




二、这些接口的硬盘长什么样?


①SATA和mSATA的硬盘
SATA盘有机械盘和固态盘,均为2.5寸,现有SATA3.0为主流,SATA2.0和1.0已经淘汰。mSATA就是mini SATA,只是体积变小了很多。



②M.2的B Key(NGFF)与M.2的M Key(NVMe)的硬盘
M.2固态盘的接口类型,市面能见的为3种:



若是走SATA总线的NGFF,接口以B Key形式呈现,当然由于单纯B Key市面不多,因此M&B Key为现有主流;
若是走PCIe总线的NVMe,接口以M Key形式,当然M&B Key也行。
M.2固态盘宽度均为22mm,但有3种长度,分别为:42mm、60mm、80mm



③PCIe的硬盘
PCIe属于台式机的接口,根据总线位宽的不同,分 x1、x4、x8、x16几种。而PCIe有1.0、2.0、3.0、4.0、5.0几个版本,不同版本传输速度不同。



三、这些接口的速度如何?

SATA 2.0机械盘:传输速度3G/S;
SATA 3.0以及mSATA固态盘:传输速度6G/S;
M.2的B Key(NGFF)固态盘:传输速度6G/S;
M.2的M Key(NVMe)固态盘:传输速度 32G/S;
PCIe的最繁琐,见下表:


以上都是理论速度,你只需要看谁比较快比较牛叉即可。

四、这些接口的相互转接情况

上述各个接口,有小部分可以通过“转接卡”“转接板”来转接,但大多是高性能的转接低性能的,新的可以转接老的。
M.2的B Key(NGFF)接口可以转接为SATA 3.0;
M.2的B Key(NGFF)接口可以转接为PCIe,且可以相互转接;
M.2的M Key(NVMe)接口可以转接为PCIe,且可以相互转接;

五、这些接口只能安装硬盘吗?

也不一定。
SATA3.0和mSATA是只接硬盘;
M.2的B Key(NGFF)可以接硬盘,也可以接无线网卡(骨灰级笔记本网卡用mini PCIe,不在讨论范围);


六、这些接口的硬盘可以用作移动硬盘吗?

可以,有一种产品叫“硬盘盒”,可以实现笔记本/台式机硬盘变为移动硬盘的需求,其本质是不同接口转为USB3.0或者3.1。
例如老式SATA3.0的机械盘、M.2的B Key(NGFF)固态盘、M.2的M Key(NVMe)固态盘都可以做成移动硬盘,尤其是有两种,体积比优盘大不了多少,速度却是巨快无比的。



需要注意,这类硬盘盒带的那根线,一头是typeC,一头是USB,和手机数据线很像,但短不少。亲测手机数据线可以用在硬盘盒上,但是,稳定性和速度堪忧,还是不要这样用,数据无价。
另外,M.2的M Key(NVMe)固态盘的硬盘盒价格巨贵,是M.2的B Key(NGFF)的3倍不止。

最重要的一点:硬盘盒散热不佳,插10分钟就烫手。而不带盒子的单个转接板情况会好很多,但是不能装兜里携带。各有优劣吧!

声明:


 
声明:文章来源网络。本号对所有原创、转载文章的陈述与观点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学习和交流。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来源:硬件笔记本
电路电子理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11-11
最近编辑:4小时前
硬件笔记本
本科 一点一滴,厚积薄发。
获赞 156粉丝 45文章 526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DDR 的 PCB布局及走线要求

1. 定义DDR:Double Date Rate 双倍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DDR、DDR2、DDR3常用规格:2. 阻抗控制要求单端走线控制 50 欧姆,差分走线控制 100 欧姆3. DDR 布局要求通常,根据器件的摆放方式不同而选择相应的拓扑结构。A、DDR*1 片,一般采用点对点的布局方式,靠近主控,相对飞线 Bank 对称。间距可以按照是实际要求进行调整,推荐间距为 500-800mil。B、DDR*2 片,布局相对主控飞线 Bank 对称,常采用 T 型拓扑结构, 推荐间距如下:等长要求 L1+L2=L1+L3C、DDR*4 片,以下列出了常用的 4 片 DDR 布局拓扑结构。针对于 DDR2,这些拓扑结构都是能适用的,只是有少许的差别。若PCB布线空间允许,Address/Command、Control、CLK,应优先采用单纯的“T”型拓扑结构,并尽可能缩短分支线长度,如上面拓扑结构的B图所示。等长要求 L1+L2+L6=L1+L2+L7=L1+L3+L4=L1+L3+L5然而,菊花链式拓扑结构被证明在 SI 方面是具有优势的。对于 DDR3 的设计, 特别是在 1600 Mbps 时,则一般采用 D 所示菊花链拓扑结构进行设计。PCB 布线空间有限的,可以采用“T”型拓扑和菊莲拓扑混合的结构,如下图所示:混合拓扑结构中“T”型拓扑的要求与两片DDR2/3 相同。等长要求 L1+L3+L2=L1+L4+L5 4. 信号分组以及走线要求(以下以4片DDR3设计进行说明)A、32条数据线(DATA0-DATA31)、4条DATAMASKS(DQM0-DQM3), 4对DATASTROBES差分线(DQS0P/ DQS0M—DQS3P/DQS3M)这36条线和4对差分线分为四组:再将剩下的信号线分为三类:Address/Command 、Control与CLK归为一组,因为它们都是以CLK的下降沿由DDR控制器输出,DDR颗粒由CLK 的上升沿锁存Address/Command、Control 总线上的状态,所以需要严格控制CLK 与Address/Command、Control 之间的时序关系,确保DDR颗粒能够获得足够的、最佳的建立/保持时间。B、误差控制,差分对对内误差尽量控制在5mil以内;数据线组内误差尽量控制在+-25mil以内,组间误差尽量控制在+-50mil以内。Address/Command 、Control全部参照时钟进行等长,误差尽量控制在+-100mil 以内。C、数据线之间间距要满足3W原则,控制线、地址线必要时可稍微放宽到2W~3W, 其他走线离时钟线20mil或至少3W以上的间距,以减小信号传输的串扰问题。D、VERF电容需靠近管脚放置,VREF走线尽量短,且与任何数据线分开,保证其不受干扰(特别注意相邻上下层的串扰),推荐走线宽度>=15mil。E、DDR设计区域,这个区域请保障完整的参考平面,如下方图片所示:声明: 声明:文章来源网络。本号对所有原创、转载文章的陈述与观点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学习和交流。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来源:硬件笔记本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