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为什么接地电阻一般不大于4Ω?如何测量?

1小时前浏览14

             

什么是接地电阻?


             

接地电阻就是电流由接地装置流入大地再经大地流向另一接地体或向远处扩散所遇到的电阻,它包括接地线和接地体本身的电阻、接地体与大地的电阻之间的接触电阻以及两接地体之间大地的电阻或接地体到无限远处的大地电阻。


接地电阻大小直接体现了电气装置与“地”接触的良好程度,也反映了接地网的规模。在单点接地系统、干扰性强等条件下,可以采用辅助地极的测量方式进行测量。



             

接地主要分以下四种


             
1、保护接地: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混凝土、电杆等,由于绝缘损坏有可能带电,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危及人身安全而设的接地。            
           


2、防静电接地:防止静电危险影响而将易燃油、天然气贮藏罐和管道、电子设备等的接地。


3、防雷接地:为了将雷电引入地下,将防雷设备(避雷针等)的接地端与大地相连,以消除雷电过电压对电气设备、人身财产的危害的接地,也称过电压保护接地。


4、工作接地:是指将电力系统的某点(如中性点)直接接大地,或经消弧线圈、电阻等与大地金属连接,如变压器、互感器中性点接地等。



             

接地电阻规范要求


             

1、独立的防雷保护接地电阻应小于等于10欧;

2、独立的安全保护接地电阻应小于等于4欧;

3、独立的交流工作接地电阻应小于等于4欧;

4、独立的直流工作接地电阻应小于等于4欧;

5、防静电接地电阻一般要求小于等于100欧。

6、共用接地体(联合接地)应不大于接地电阻1欧;

7、仪表携带、使用时须小心轻放,避免剧烈震动。


注:避雷针的地线属于防雷保护接地,如果避雷针接地电阻和防静电接地电阻都是按要求设置的,那么就可以将防静电设备的地线与避雷针地线接在一起,因为避雷针的接地电阻比静电接地电阻小10倍,因此发生雷电事故时大部分雷电将从避雷针地泄放,经过防静电地的电流则可以忽略不计。



             

接地电阻为什么一般不大于4Ω?


             

接地电阻是电流由接地装置流入大地再经大地流向另一接地体或向远处扩散所遇到的电阻,作用是向大地放电,以保证安全。


很多家用电器,我们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接触到电器的壳体,比如冰箱开关门、洗衣机开关门等。但一旦电器发生故障,壳体会带上一定的电压,当人接触壳体时会发生电击,十分危险,因此通过接地电阻把电引向大地是非常有必要的。


对于接地电阻,我们希望越小越好。根据欧姆定律,电压一定时,电阻与电流成反比;因此,工作电压确定的情况下,接地电阻越小,能通过的电流就越大,电流泄放效果越好。如果漏电的话,电就全部从接地的地线上传到地下了。


1

接地电阻的最高限值为什么是4Ω

正常情况下,当电气系统设备假若发生故障时,故障电流正常不会大于10A,所以当接地电阻为4Ω时,流过接地电阻时产生的故障电压可由欧姆定律计算:4x10=40V。而经实验形成的标准规定,在正常和故障情况下,任何两导体间或任一导体与大地之间的电压均不得超过交流(50~500Hz)有效值50V。


这样小于50V的故障电压是较为安全的,几乎不可能引起人体电击事故,因此接地电阻的最高限值就规定在了4Ω。



2

重要原因

符合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是保持接地电阻相应阻值的重要原因。电力系统建设、运行和管理必须遵守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在电力行业这些规范规定,都是经过无数次的实践检验得来的经验教训,尤其是涉及安全的条款,无一不是电力先行者们经过血的教训而得来的实践经验和数据,其中就包括接地电阻的规定。


例如《电气安全规范》,规定了不同类型的电气设备对于接地电阻的要求。若接地电阻大于规定值,则会导致设备存在安全隐患,就违反相关标准和法规,更重要的是影响周边人员生命安全。


3

合适的接地方式

选用合适的接地方式也能保证接地电阻不大于4Ω。在不同的用电场所,需要选择适当的接地方式。例如,对于干式变压器,使用母线法接地,可以减小母线电感,提高设备的抗干扰能力,进而保持接地电阻不大于4Ω。


4

地面环境和接地材料的影响

通常,地面的土壤电阻率、潮湿程度、温度等因素会影响接地电阻。选择合适的接地材料和合理的接地方式,可以调整接地电阻的大小,保证接地电阻不大于4Ω。




             

接地电阻的应用场景


             

具体应用来看,接地分好多种场景,常见的接地包括:防雷接地(也就是常见的避雷针):接地电阻越小,一旦遭受雷击时雷电通过接地线向大地放电就越快,也就是越安全。



             

电器设备安全地(如洗衣机机壳接地):


             

很多家用电器尤其是大电器像冰箱、洗衣机、空调等,都需要接地使用(机壳接地)。当机壳漏电时,接地电阻越小,漏电就会越多通过接地线传入大地。但如果接地电阻太大(假如大过人体电阻),当人触摸机壳时,人体就成了接地线,电流就从人体流入大地,导致人体触电,相当危险。


还有电子设备内部的工作接地等等,都是接地电阻越小越好。有一些电子设备会产生静电,如果接入了接地电阻,能够防止因为静电而产生的危险。          

声明:


             
声明:文章来源网络。本号对所有原创、转载文章的陈述与观点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学习和交流。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来源:硬件笔记本

电路电力电子电场材料管道电气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11-11
最近编辑:1小时前
硬件笔记本
本科 一点一滴,厚积薄发。
获赞 156粉丝 45文章 526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焊武帝”“穿针引线”

01 穿针引线 这烙铁、这眼力、这焊功:洞洞板上的QFN单片机:3D稀疏空间分布式电子电路:电路板厂商可能会哭晕过去的电路局部:约束电路实现的只有自己的想象力:电路板背面的数据引线:胜似苏州刺绣功夫的电路引线:这是一个爱扎小辫子的女性电子工程师的作品:我和这位电子工程师的距离就差一把梳子:早期的磁芯电子计算机存储器就是编织出来的:工程师Vitamin Gone: 看到有老哥分享了飞线,我也有点按捺不住。 封装画错,美滋滋。。。 不飞线好意思说自己做硬件? 东西没调出来不要紧,线飞得够骚气就行 工程师3: 晶振两个脚画反了?简单,立起来再交叉飞跟线,完美。硬件配置字与软件不匹配?改软件去啊。什么,软件忙不过来没人改?!好好好,我改,我改!电源俩脚画反了?把脚翘起来飞线完事。(还好没用那种没脚的)咦怎么不小心把一路时钟驱动器输入接地了???嘿,旁边的兄dei,借个火儿。软件:你芯片炸了。我:哪啊,这不是好的么?软件:你拿放大镜仔细看。我:......我说了多少遍了不要热拔插不要热拔插不要热拔插!!!糟糕忘记预留补偿网络的位置了。没关系,SMD搭棚焊接,古典与现代的结合!电容ESR太小导致电压参考环路不稳定,找电源组要个小电阻去。我:你们有没有小一点的电阻,零点几欧姆那种?同事:有,给你。我:这也太大了吧,有小一点的么?同事:没有,最小就这个了。我:......算了我想想办法。好吧,鉴于总有人怀疑我焊功,我给整个新活,不就是引脚中心间距距0.5mm的QFN嘛,FPC触点抠下来刚好够飞线,看起来就跟原生走线一样。学会各种骚操作以后就不用怕设计出错了 工程师“颓废的大学生”: 能咋办做贼心虚的打着哈哈修咯。就是不爱用面包板 浮空飞线法 超限超限把我超度了算了。 我们一起叠高高 铜箔封印法!施咒摸眯摸眯轰!! 做贼心虚嘿嘿嘿。玩硬件很快乐的哟~ 工程师“铴锣”: 让我知道几百兆的飞线似乎没什么问题 工程师DOT小文哥: 如图,之前某硬件工程师设计的板子,一个设计小错误导致图中这个地方要飞线,就这么小一点,50块板子,飞线飞到眼睛都花了,硬件主管带着小弟在焊接房飞了一个下午。 有一次客户也是,到了小批量试产阶段才发现一个小错误,也是要飞线,2000块板子,因为赶交期,硬件部门连主管几号人+工厂焊接技工在工厂飞了三天三夜。最大一次见过七八千块板子要飞线的,硬件直接现成辞职了,当月工资都不要了。 工程师adore: 改呗,还能咋滴。试制出错再正常不过了,大厂也一样。 曾经收的俩工程样品,联想的摄像头,左边这不照样是手工飞线,只不过飞的规矩一点还打胶固定,比我上学电子课那灵魂走线漂亮多了。只不过像当年联想飞线门那样在量产机上搞飞线,那可就丢人丢大发啦( ̄∇ ̄) 又要飞线啦 这个飞线还颇具艺术感哈; 贴片小电阻上飞线,考验手艺了,我也这么干过。不过最好完事后打点热熔胶,凑合着还能用一用 这个貌似是在给晶振飞线 这个要不出来搞笑的,就是大神级别的存在了。 02 PCB世界 PCB工艺建造了更加稳定可靠的电子线路: 从单层板到多层板,可以构建无穷变换的电路: 生产工艺的标准化使得电子线路更加可靠: 自动PCB生产焊接大大提高了产品制作的效率: 03 硬核浪漫 手机的喇叭坏掉了,这样凑合还能继续使用: 单根手指可以完成的绝不使用两个手指: 电路板上构建的模块组成另外一层意义上的多层电路板: ~END~声明: 声明:文章转自“芯片之家&TsinghuaJoking。本号对所有原创、转载文章的陈述与观点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学习和交流。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来源:硬件笔记本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