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
先讲个真实案例:去年有个朋友做USB3.0设备,信号老是断断续续的,折腾了两周才发现是差分线阻抗没控制好。然后重新打板子就好了,耽误了项目进度,老板脸都绿了...

你看,差分阻抗控制不好,钱包和心情都会很糟糕。对于USB3.0这种高速接口(理论上是5Gbps,相当于625MB/s),差分线的阻抗匹配简直就是生命线。它直接影响着:
1、信号完整性:阻抗不匹配会导致信号反射,眼图闭合。
2、传输质量:可能引起数据错误、连接不稳定
3、EMI性能:差模噪声增加,可能影响电磁兼容测试。
021
这里以表层走USB线的差分微带线阻抗模型的参数进行描述

看中间PCB示意图,对着右边需要填写的数据,咱们挨着来解释一下:
H1:半固化片的介质厚度,是PCB的关键材料,它是走线层和参考层的距离(是固定参数,由板厂提供);
Er1:介电常数,(是固定参数,由板厂提供);
S1:差分线的线间距(可更改);
W1:差分信号线的底层宽度(可更改);
W2:差分信号线的顶层宽度(可更改);
T1:走线的铜厚(一般为1盎司,也就是35μm或1.4mil);
以上叠层可根据实际模型进行选择,他们之间的关系可通过参数调整尝试。
031
假设我们使用常见的4层板结构:

顶层:信号层
第二层:完整地平面
第三层:电源层
底层:信号层
1、选择模型:"Edge-Coupled Microstrip 1B"(表层差分微带线模型)

2、填写参数:
H1(介质厚度):4.2mil;
Er1(介电常数):FR4板材通常为4.2mil;
W1(线宽):这个我们先猜个值,比如6mil;
W6(线宽):假如也是6mil;
S1(线间距):先设8mil;
T1(铜厚):走线的铜厚(一般为1盎司,也就是35μm或1.4mil);
C1/C2/C3(基材走线的阻焊层):一般1mil;
CEr(阻抗的介电常数):4.2mil
3、目标阻抗设为90Ω,点击计算!

第一次计算可能不准确,需要微调:
如果阻抗偏高:可以适当增加线宽或减小线距;
如果阻抗偏低:减小线宽或增加线距;
最后尽可能达到90Ω目标阻抗,虽然差分线阻抗已经设计出来,但不是最终结果,还要考虑等长设计。等长可以采用单端走蛇形线的方法,做到等长匹配。
别忘了咨询PCB厂家:
他们的最小线宽/线距能力(一般5mil/5mil没问题)
实际介电常数可能有偏差(建议要厂家提供测试数据)
铜厚的实际值(加工后可能不是精确的1oz)
041
计算好了只是开始,实际布线时还有这些坑要避开:
1、等长处理:尽可能等长;
2、避免锐角:转弯用45°或圆弧,别玩直角漂移;
3、远离干扰源:别和时钟线、电源线挤在一起;
4、过孔处理:尽量减少过孔,必须用时旁边加接地过孔。

Q:阻抗一定要精确到90Ω吗?
A:±10%通常可以接受。
Q:4层板和6层板设计有区别吗?
A:有!介质厚度不同,需要重新计算。6层板通常有更薄的介质层,线宽可能需要调整。
Q:差分线可以换层吗?
A:可以,但需注意:每个过孔都会引入阻抗不连续,要尽量减少,过孔旁边必须加地孔,换层时参考面会变化,需保证回流路径顺畅。
小结
记住,好的差分线设计 = 准确计算 + 谨慎布线 + 充分验证。第一次可能觉得复杂,多做几次就会像骑自行车一样自然了。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