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强度丨621所&608所:湿热–盐雾交替下航空发动机腐蚀损伤行为及其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4小时前浏览17

在高温、高湿、高盐雾的海洋环境中,38CrMoAlA钢作为常用发动机传动轴材料,面临严重的腐蚀风险。针对某航空发动机鼓风传动轴的服役条件,进行了多周期湿热(7d)与盐雾(中性4d、酸性3d)交替腐蚀模拟试验。对不同周期的宏观形貌进行对比,采用失重法计算腐蚀速率,并对力学样品进行室温拉伸和疲劳极限测试。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腐蚀产物的微观形貌和力学断口,元素成分分析采用能谱(EDS),并测量腐蚀坑深度。结果表明,湿热-盐雾交替环境显著加速了38CrMoAlA钢的腐蚀行为,盐雾中的Cl是腐蚀加剧的主要原因,经过5个周期后,基体被致密的铁氧化物覆盖,表面出现大量腐蚀坑,腐蚀损伤显著降低了材料的抗拉强度、疲劳极限和塑性变形能力,其机理在于点蚀和孔蚀引发的应力集中效应,中值疲劳极限降低约70%,腐蚀坑的深度及分布对疲劳裂纹的萌生和扩展具有决定性影响。

关键词:38CrMoAlA钢;湿热;酸性盐雾;腐蚀;力学性能

航空发动机作为航空器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直接关系到飞行安全和整体运行效率。航空发动机中的鼓风传动轴作为关键传动装置,承担着动力传输的关键任务。鼓风传动轴在飞行过程中常常面临着高温、湿热、盐雾等复杂环境的严苛考验。除了要求具备高强度和良好的疲劳性能外,它还需要具有较高的耐腐蚀性,尤其在海洋气候中,湿热、盐雾和海水的交替作用对材料的腐蚀性和力学性能造成了显著影响。长期暴露于这些环境条件下,材料表面易发生腐蚀反应,形成腐蚀坑、裂纹等缺陷,进而导致其力学性能下降,缩短部件的使用寿命。因此,如何提升航空发动机关键部件在海洋环境下的抗腐蚀性能和力学性能,成为了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38CrMoAlA钢作为一种合金结构钢,因其优异的强度、硬度、耐磨性和良好的表面处理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航空领域。特别是在经过表面渗氮处理后,38CrMoAlA钢的抗疲劳性能和耐磨损性得到显著提升。然而,尽管其力学性能优越,现有研究表明,在湿热盐雾交替环境下,尤其是海洋环境的复合腐蚀作用下,38CrMoAlA钢的耐腐蚀性能和力学性能仍然面临严峻挑战。海洋环境中的盐雾、湿气以及气温波动,会引发严重的腐蚀反应,尤其是在具有局部电化学反应的地方,腐蚀坑和裂纹易于形成,影响了材料的承载能力。在此类环境下,材料的腐蚀和力学性能退化不仅影响航空发动机的安全性,还可能导致组件的提前失效。

现有关于38CrMoAlA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力学性能的优化以及表面处理工艺的研究,特别是在常规大气环境中的应用和使用寿命评估。然而,关于该材料在海洋环境,尤其是湿热盐雾交替作用下的腐蚀性变化及其对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尚属较少。已有研究表明,海洋环境中的盐雾腐蚀作用会导致38CrMoAlA钢的表面发生严重腐蚀,形成腐蚀坑,并可能引发裂纹扩展。湿热环境与盐雾环境交替作用会加速材料腐蚀过程,导致材料表面形成更为复杂的腐蚀产物,影响钢材的耐久性与疲劳性能。此外,腐蚀引起的材料表面损伤,如腐蚀坑和裂纹,会导致局部应力集中,从而降低材料的抗疲劳性能和抗拉强度,增加航空发动机故障的风险。


因此,深入研究38CrMoAlA钢在海洋环境下的腐蚀行为及其对力学性能的影响,尤其是在湿热盐雾交替环境中的表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研究通过模拟湿热盐雾交替环境,系统地探讨了38CrMoAlA钢在此环境中的耐腐蚀性能变化规律及其对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材料的腐蚀失效机理,并为航空发动机鼓风传动轴的选材、设计以及防腐保护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

试样制备与试验方法

本试验使用38CrMoAlA钢材加工成圆片状腐蚀模拟试样(直径80mm,厚度4.5mm)和棒状力学试样(如图1),所有试样均进行统一编号和标识。腐蚀模拟试样和拉伸试样每个周期采用3件平行试样,疲劳极限试样每周期采用16件平行试样。加工后的试样依次用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清洗表面,再用冷风吹干,随后记录试样的外观、重量和尺寸。


湿热试验依据GJB 150.9A—2009标准进行,相对湿度控制在95%±5%,温度为(43±2)℃,试验持续7d。盐雾试验参照GJB 150.11A—2009标准,温度控制在(35±2)℃,盐雾溶液为5%±0.1%NaCl溶液,沉降量保持在1~2mL·(80cm²·h)⁻¹。中性盐雾试验为期4d,溶液pH控制在6.5~7.5;酸性盐雾试验为期3d,通过稀硫酸将溶液pH调节至3.5~4.5。


腐蚀模拟试样和力学试样均进行湿热-盐雾交替试验,每1个循环为1周期(下文中使用周期数进行区分)。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分析(EDS)表征腐蚀产物的形貌和成分。腐蚀产物依据ASTM G1-03标准清除,采用失重法计算腐蚀速率,并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定腐蚀深度。


湿热-盐雾交替试验前后的拉伸试样均按GB/T 228.1—2021《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进行拉伸测试,测得室温下的抗拉强度(σb)、屈服强度(σp0.2)、延伸率(δ)和断面收缩率(Ψ)等典型值。对于试验前后的疲劳试样,按照GB/T 26077—2021《金属材料疲劳试验轴向应变控制方法》标准,在室温下开展疲劳试验。疲劳极限通过升降法测定,试验应力比为-1。每个周期测试16根试样,其中有效试样数量不少于10根,疲劳极限测定基于10⁷次循环。

图片  

图1 38CrMoAlA力学试样

(a)拉伸试棒; (b)高频轴向疲劳试棒(单位:mm)

2

试验结果与讨论

2.1 38CrMoAlA钢腐蚀模拟试验

2.1.1 腐蚀宏观形貌

图2是38CrMoAlA钢经过不同湿热-盐雾交替试验周期后的宏观形貌,从图中可以发现,未腐蚀的样品表面光滑,呈现出金属的自然颜色。经过1周期试验后,样品形貌发生明显变化,表面覆盖了一层黑红相间的腐蚀产物,颜色多为黑色,少量红棕色,腐蚀产物疏松,只有很小区域还未腐蚀;试验3周期后,腐蚀产物更加密集,明显增厚,表面出现均匀的氧化层。第5周期后,腐蚀进一步加剧,腐蚀产物层更加致密,颜色多为砖红色,表面出现凸起,表明样品局部发生了深度腐蚀。

图片  

图2 38CrMoAlA钢经过不同试验周期后的宏观形貌

(a)试验前:(b)1周期:(c)3周期:(d)5周期

2.1.2 腐蚀速率

采用失重法计算出各周期试样的平均腐蚀速率,按照ASTM G46—94标准,通过表面等高线图观察去除腐蚀产物后的试样表面轮廓,选取腐蚀最严重的10个局部腐蚀坑的深度来计算局部腐蚀速率。38CrMoAlA钢的平均腐蚀速率在试验初期呈现快速增加的趋势(图3黑色线),腐蚀快速发生,随后第3、5周期腐蚀速率有增加,但增幅逐渐趋于平缓。而局部腐蚀速率(图3红色线)与平均腐蚀速率趋势相反,前期先快速下降,第3、5周期后腐蚀速率减缓。这表明材料在早期的腐蚀过程中,基体表面快速腐蚀,基体元素扩散迅速,很快覆盖了整个试样。由于初期表面基体暴露较多,腐蚀产物较为疏松,导致腐蚀环境中的离子可以进一步渗透到材料内部,造成更深入的腐蚀。到第5周期时,腐蚀产物逐渐变得致密,形成一层保护膜,阻碍了传质过程,从而减缓了腐蚀速率,说明此时腐蚀已趋于稳定。根据ASTM G217标准,a=局部腐蚀率/平均腐蚀速率,若a>2,说明材料腐蚀严重,服役失效风险较高。本试验3周期以后,a<2,说明在这个环境下,材料服役性能良好。

图片  

图3 38CrMoAlA各试验周期后的腐蚀速率

2.1.3 腐蚀微观形貌及成分分析

图4是38CrMoAlA钢各试验周期的表面SEM图和EDS结果,第1周期的SEM图显示,腐蚀较轻,局部有腐蚀坑,尺寸较小,整体结构保持完整,放大图为腐蚀产物的微观形貌,呈叶片或者针状。第3周期,腐蚀明显加剧,表面覆盖了大量的腐蚀产物,尤其是在晶粒边界处,腐蚀加深,材料表面变得更加粗糙,放大图显示出针状或片状的腐蚀产物,与第1周期一样,表明腐蚀产物成分并无变化。试验5周期后,材料表面存在明显的孔洞和剥落现象,腐蚀产物更加致密光滑,局部有明显鼓包,说明腐蚀已经深入到材料内部。从EDS结果显示,这三个周期腐蚀产物成分较为单一,主要为Fe、O元素聚集,结合原子比,腐蚀产物应该是Fe3O4和Fe2O3的混合物,并没有出现其他腐蚀产物。

图片  

图4 38CrMoAlA不同试验周期后的表面SEM图

(a,b,c分别为1,3,5周期)及EDS结果(d,e,f分别为1,3,5周期)

2.1.4 腐蚀坑深度

图5是38CrMoAlA腐蚀产物去除后的三维形貌图,第1周期的样品表面较为粗糙,有明显腐蚀痕迹,表面整体结构较为完整,局部腐蚀深度可达285.5μm。第3周期后,腐蚀加剧,表面更为粗糙,凹坑分布密集,局部有大腐蚀坑,深度可达506.37μm,第5周期后,腐蚀进一步加剧,表面结构残缺,基体受到了严重腐蚀,相比第3周期,腐蚀坑深度增幅较小,但腐蚀坑面积明显增大,也表明前期腐蚀迅速,随着腐蚀产物膜的逐渐致密,阻碍了腐蚀性离子向基体传送的通道,从而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图片  

图5 不同循环周期38CrMoAlA腐蚀产物去除后的三维形貌图(a,b)1周期;(c,d)3周期;(e,f)5周期

2.2 38CrMoAlA钢力学性能试验结果

2.2.1 腐蚀宏观形貌

38CrMoAlA钢力学试样经过不同周期的湿热和盐雾交替腐蚀试验后,其外观和腐蚀程度发生了显著变化(如图6和7)。原始试样表面光滑,金属光泽明显。1周期后,这些试样表面开始出现少量的腐蚀,呈现出棕褐色的氧化层,表明开始有轻微的氧化,腐蚀较为均匀,尚未出现深层次的锈蚀或大面积的剥落。主要集中在中部颈缩区域,这部分是试样受力最大的区域。3周期表面腐蚀更加严重,腐蚀产物较厚,局部出现剥落,试样表面呈现明显的腐蚀坑。颈缩区域腐蚀明显加剧,氧化物沉积较多。金属表面开始出现局部深层的腐蚀痕迹,腐蚀产物开始累积。5周期表面严重腐蚀,出现大量氧化物,特别是中部的颈缩区域。腐蚀产物呈现出较厚的红褐色层,已经进入了深层腐蚀,金属结构遭到严重破坏,表面完全被氧化物覆盖。

图片  

图6 38CrMoAlA拉伸试样不同试验周期后的宏观形貌

(a)试验前:(b)1周期:(c)3周期:(d)5周期

图片  

图7 38CrMoAlA疲劳试样不同试验周期后的宏观形貌

(a)试验前:(b)1周期:(c)3周期:(d)5周期

2.2.2 拉伸试验结果及断口分析

图8是38CrMoAlA钢不同试验周期后的拉伸试验结果,图中分别展示了应力-应变曲线、抗拉强度/屈服强度、断面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随周期变化的趋势。应力-应变曲线中0周期曲线最高,表示材料未试验前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和塑性。随着周期增加,曲线逐渐向下移动,尤其在5周期时,明显表现出抗拉强度和塑性的大幅下降。这表明湿热和盐雾试验对材料的性能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图8(b)是对应的各周期的强度值,随着周期增加,抗拉强度从980MPa下降到870MPa,屈服强度从842MPa逐步下降到307MPa,屈服强度的减少意味着材料的弹性变形能力减弱,更容易发生永久性变形。断面伸长率是材料拉伸到断裂时,长度增加的百分比。从图8(c)可以看出,原始样品断面伸长率较高,约为18%,表明材料具有良好的延展性。随着周期增加,断面伸长率显著下降,至5周期时降到约6%,表明材料的塑性严重下降,经过处理后材料变得更加脆弱。原始样品的断面收缩率约为63%,这表示材料在断裂前有较大的塑性变形能力,试验5周期后仅为33%左右。这意味着材料的塑性和韧性明显降低,受试验后更加脆性化。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38CrMoAlA钢在经过多周期的湿热和盐雾试验后,其力学性能大幅下降,尤其是在第5周期后,材料的强度和塑性损失尤为显著。这意味着这种材料在苛刻环境下使用时,其耐腐蚀性能和使用寿命需要格外关注。

图片  

图8 38CrMoAIA 拉伸试验结果

(a)应力应变曲线;(b)抗拉/屈服强度值;

(c)断面伸长率;(d)断面收缩率

原始样品的拉伸断口截面没有凹坑(图9(a)),为典型韧窝断裂,属微孔聚集型断裂,实验中,在拉应力的作用下,呈近似圆形的等轴韧窝。这些韧窝随着外力的逐渐增大,彼此连接至一定程度后产生内缩颈,进而形成内裂纹,从而最终导致断裂。1周期试验后(图9(b)),试样表面出现了轻微腐蚀坑,作为裂纹源,在应力作用下,导致此处应力更容易集中,形成裂纹并进一步扩展,第3、第5周期后(图9(c)和(d)),发生了深层腐蚀,基体表面出现多处大而深的腐蚀坑,腐蚀产物发生剥落,基体外径减小,导致的材料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大幅减小,断面伸长率和收缩率同时减小,最终导致材料更容易失效断裂。

图片  

图9 38CrMoAIA不同试验周期拉伸断口形貌

(a)试验前;(b)1周期;(c)3周期;(d)5周期

2.2.3 疲劳试验结果及断口分析

图10是采用升降法测试材料的疲劳极限结果。根据钢种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来确定初始应力强度,将初始应力强度作为第1根试样的加载应力,若第1根试样通过设定的循环次数(10⁷次),则提高第2根试样的加载应力,若第2根试样在10⁷循环次数前断裂,则降低第3根试样加载应力,并继续试验。升降的应力水平数i一般4级左右,中值疲劳极限σ如式(1)所示。

图片  

式中:n为有效试样总个数;m为升降应力水平级数;Vi为第i级应力水平的试验次数;σᵢ为第i级应力水平;i=1,2,3,…,m。

图片  

图1038CrMoAlA各周期疲劳极限测试验升降图

(a)试验前;(b)1周期;(c)3周期;(d)5周期

在0周期中,试样的应力波动较大,应力在750MPa以上样品均破断,750MPa以下样品均通过测试,根据式(1)计算得中值疲劳极限为752.27MPa,标准差17.5MPa。在1周期中,多数试样的应力波动较小,应力在410MPa以上样品破断,380MPa以下样品能达到疲劳极限,中值疲劳极限为400MPa,标准差16.9MPa。试验3周期后,中值疲劳极限为225MPa,相比前周期再次明显下降,而试验5周期后,中值疲劳极限为218MPa,相比3周期后,变化不大,因为试样表面腐蚀产物增厚,腐蚀速率减慢。从周期对比来看(如图11),38CrMoAlA钢未经腐蚀试验的中值疲劳极限较高,但随着测试周期增加,试样的中值疲劳极限逐渐下降,从752MPa降到了218MPa,说明经过腐蚀后,对材料造成了严重损伤,大幅降低了材料的疲劳极限。

图片  

图11 38CrMoAlA各周期中值疲劳极限趋势图

图12所示,原始试样疲劳断口呈明显的辐射状裂纹形貌,裂纹从断口中心向外延伸。这种辐射状的裂纹扩展通常是疲劳裂纹扩展的典型特征,这表明该试样经历了多次循环应力作用。在该图中可以看到裂纹路径清晰,这表明未试验前为均匀的裂纹扩展。1周期后,呈一个粗糙、不规则的断裂面,表面有明显的孔洞和凹陷区域,这是腐蚀坑或孔洞。腐蚀坑的存在会导致局部应力集中,进一步加速裂纹的萌生和扩展。经过腐蚀后,材料的疲劳强度明显降低。腐蚀产物可能在断裂过程中积聚在某些区域,导致局部的材料剥落,形成明显的腐蚀坑。图中的孔洞应该是腐蚀后材料剥蚀的结果,这也是腐蚀加速疲劳断裂的典型现象。

图片  

图12 38CrMoAlA各周期疲劳极限断口形貌

(a) 试验前:(b)1周期:(c)3周期:(d)5周期

腐蚀不仅会加速裂纹的萌生和扩展,还通过形成腐蚀坑等缺陷大幅降低了材料的疲劳极限。在实际应用中,需特别注意该材料在腐蚀环境中的使用寿命,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延缓腐蚀过程,提升材料的疲劳寿命。

2.2.4 腐蚀损伤分析

38CrMoAlA钢在湿热-盐雾环境的交替试验中,湿热环境促进了金属表面的水化与氧化反应:

图片  

腐蚀坑从均匀分布逐渐转向局部集中,这种现象是由于Cl⁻在局部区域的富集导致的。盐雾环境下Cl⁻对氧化膜的破坏作用加剧了孔蚀的扩展:

图片  

从腐蚀机理角度分析,Cl⁻通过破坏金属表面的氧化膜进入基体内部,形成局部活化点,这些活化点逐渐发展为深坑,最终引发孔蚀和裂纹扩展。氧化膜的再生成速率无法覆盖金属的裸 露区域,使得腐蚀在局部加速。


38CrMoAlA钢经过试验后力学性能下降,其主要归因于腐蚀坑引发的应力集中效应,以及孔蚀和裂纹扩展降低了金属的有效承载面积。特别是在断口分析中,腐蚀坑是加载过程中扩展裂纹的起始部位,SEM显示腐蚀坑周围形成大量沿晶裂纹,裂纹在加载过程中迅速扩展,导致试样早期失效。此外,加上点蚀造成的承载能力损失,严重降低了材料承受循环载荷的能力,进一步加速了材料的失效。

3

结论

(1) 湿热-盐雾交替环境显著加速了38CrMoAlA钢的腐蚀行为,盐雾中的Cl⁻是腐蚀加剧的主要原因。


(2) 腐蚀损伤显著降低了材料的抗拉强度、疲劳极限和塑性变形能力,其机理在于点蚀和孔蚀引发的应力集中效应。


(3) 腐蚀坑的深度及分布对疲劳裂纹的萌生和扩展具有决定性影响。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 仅供交流分享, 若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留言, 我们会及时处理


来源:两机动力先行
疲劳断裂化学航空电子海洋裂纹理论材料传动控制试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11-09
最近编辑:4小时前
两机动力先行
其它 聚焦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关键技术...
获赞 99粉丝 121文章 423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燃烧丨西工大&624所:燃气轮机掺氢预混燃烧室动态压力特性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

氢燃料因其具有零碳可再生的优势目前是燃气轮机的重要研究方向,但由于氢能燃烧化学反应速率快、燃烧速度高,容易引发热声振荡现象。为探究天然气掺氢预混燃烧室声学特性,针对不同掺氢比与湍流脉动速度下燃烧室内的动态压力进行了试验测量与数值计算。研究表明:试验工况下,在掺氢比例从0%增至30%的过程中,随着氢气混合比例的提升,燃烧室内的动态压力主频保持在70至76Hz的范围内,而当掺氢比例达到40%时,动态压力脉动主频从75.36Hz跃升到197Hz,出现模态转换现象。随着湍流脉动速度的提高,动态压力振荡频率逐渐提高。数值计算工况下,随着掺氢比例的增加,燃烧室内的高频动态压力基本呈现逐渐提高的趋势,OH基分布基本呈现向外扩散的趋势,不同掺氢比例下燃烧室内涡团均由旋转模式向涡脱落模式转化,纯氢燃烧中的离散涡团破碎显著高于其他掺氢比例方案,该趋势与OH基分布随掺氢比例的变化规律一致。关键词:燃气轮机;掺氢燃料;预混燃烧室;燃烧不稳定;动态压力试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日益严峻与燃气轮机技术的发展,在燃气轮机中应用氢燃料是响应双碳战略,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氢能作为清洁能源载体,作为燃料一方面可显著降低燃气轮机的碳排放,并有助于推动氢能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天然气燃料燃气轮机技术成熟,其设计与控制技术可为掺氢燃料燃气轮机的研究提供支撑,且只需对现有设备进行适度改造,可有效降低成本。与天然气相比,氢气具有较高的绝热火焰温度、可燃性和层流火焰速度,极大地增加了自燃与回火的倾向,并导致燃烧不稳定现象更容易发生,因此,解决掺氢燃料的燃烧不稳定问题是发展掺氢燃料燃气轮机的重中之重。但由于氢气和天然气物理特性与化学属性差异,高混合比例的掺氢燃料用于燃气轮机时,由于氢气的热释放速率与火焰传播速度快,同时贫预混燃烧技术要求燃烧区当量比较低,火焰易受不稳定声压振荡与火焰热释放率脉动耦合影响,进而可能产生燃声自激振荡现象。掺氢比例(体积分数)成为燃烧性能的重要影响因素,成为各国学者的研究热点。SHIH等对掺氢比例为0~90%的燃烧室燃烧与排放性能进行了数值计算研究,发现低掺氢比例有利于燃烧效率。PATEL等通过试验发现,掺氢燃烧后,CO排放量显著降低,而火焰长度变短。WU等发现当甲烷中加入氢时,火焰温度升高,而火焰长度会缩短。ZHENG等对甲烷掺氢预混火焰传播进行了数值研究,发现当氢含量从0%增加到50%时,火焰呈喇叭口形,而氢含量为100%时,火焰会变得扭曲。LI等通过改变初始压力和掺氢比例,研究了不同当量比(0.8、1.0、1.4)条件下的甲烷氢火焰特性。结果表明,氢的加入增强了热不稳定性和与流动不稳定性的影响。BOURAS等表明,随着燃料混合物中氢气的加入,扩散火焰中火焰温度的峰值增大。JONES等利用环形燃烧器进行了试验,发现掺氢比为34.7%的掺氢燃料不会发生回火现象。李祥晟等对天然气燃气轮机燃烧室改用氢燃料时性能变化进行数值研究,发现在保持输出功率不变情况下,掺氢比例达到40%时会产生回火问题。秦琨等基于现役某型工业低排放燃气轮机结构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燃料中氢气比例对低排放燃烧室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在1.0额定工况,掺氢比小于等于30%时,燃烧室不发生回火,喷嘴内部和火焰筒肩部回流区的温度以及燃烧室的总压损失随掺氢比的升高而升高;当掺氢比大于30%时,燃烧室发生回火,喷嘴和火焰筒肩部回流区温度、总压损失、NOx排放体积分数大幅升高。王鑫慈采用贫燃预混燃烧技术,对纯甲烷和不同掺氢比例的氢气甲烷混合燃料在低排放燃烧室中的燃烧特性及污染物排放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燃料掺氢比例对流场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燃料掺氢比例和当量比越大,越容易发生自燃或回火现象。马勤勇等对氢气掺混比为0~100%时的燃气轮机的运行特性与能耗特性进行了计算分析,认为燃气轮机功率、比功与发电效率均随氢气体积分数的升高而提升。贾亮等通过定容燃烧弹高速纹影装置对不同掺氢比例的火焰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发现高掺氢比例下火焰表面出现大量明显裂纹与凹坑,低掺氢比例时火焰稳定性更好。崔耀欣等对F型燃气轮机燃烧器进行了全温、全压、全流量天然气掺氢燃烧试验,发现加入20%以内氢含量,可以满足排放与稳定性要求。赵昊等基于DLN1.0燃烧室,通过数值计算的方式研究了掺氢比例为0~30%时火焰筒流场、温度场与燃烧产物分布,发现随着掺氢比例的升高,CO与CO2排放量显著减少,但火焰筒出口温度变差,NOx排放增加。燃烧室热声振荡问题涉及多种物理和化学过程,具有很强的非线性特征。燃烧室热声振荡的相关研究主要基于数值模拟线性分析和试验数据分析。高贤智等利用三维有限元声学仿真对单扇区、扇形、全环燃烧室典型工况的热声稳定性进行了预测,并建立了三种燃烧室热声振荡特性之间的联系。马静等通过实验对甲烷-空气预混旋流火焰的燃烧不稳定性模态转换现象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随着当量比增加,脉动幅值大幅增加,发现当量比渐增到0.72附近时,燃烧有明显的模态转换,压力脉动主频由264Hz突变为187Hz,脉动幅值大幅增加。发现模态转换前平均火焰为喇叭形,转换后为“M”型,模态的转换与涡脱落模式有重要关系。隋永枫等对某型轴向分级燃烧室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进行了热声稳定性试验。利用时频域分析方法和相空间重构分析法研究了燃烧室内热声特性的变化趋势。因此,在掺氢燃烧室设计初期,利用试验手段掌握燃料掺氢比和湍流脉动速度对热声特性的影响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某型燃气轮机燃烧室结构尺寸与工况数据,针对不同掺氢比例与湍流脉动速度下声学特性进行试验与数值计算研究,为下一阶段掺氢燃料热声不稳定研究提供试验数据支撑。1燃烧室试验系统与方法1.1 燃烧室结构本文设计的掺氢预混燃烧室试验模型结构如图1所示,由旋流器、头部法兰、火焰筒、后法兰组成。旋流器轮毂直径为12mm,包括12个直中空旋流叶片,其叶片厚度为1.25mm,旋流角度为40°。每个中空叶片上有两个直径为0.4mm且等距分布的燃料喷射孔,燃料从中空叶片的燃料喷射孔中沿叶面法向喷出,在旋流器中与空气充分混合;燃烧区域为长195mm、宽58.5mm、高58.5mm的长方体区域,点火器位于Z=45mm的火焰筒上壁面处;引压管为内径6mm的细长管,可通过动态压力传感器测量声压变化。 图1 掺氢预混燃烧室结构1.2 试验系统与工况掺氢预混燃烧室试验系统与平台如图2、图3所示,由供气系统、燃料系统、点火系统、控制系统、试验段、测量系统、排放系统组成。供气系统主要由空压机、进气管路、调节阀、质量流量计组成,可为试验提供空气来源。燃料系统由天然气罐、氢气罐、燃气管路、质量流量控制器、混合罐组成,可为试验提供不同掺氢比例的燃料。控制系统承担空气流量、燃气组份与流量的调节与点火控制。排放系统通过抽吸收集废气,并做无害化处理。 图2 试验系统示意图 图3 掺氢预混燃烧室试验平台测量系统主要由动态压力传感器组成,测量频率为10kHz,采用半无限长管法减弱声波反射,从而提高声压测量精度,并通过3个测点测量燃烧室不同位置处动态压力,动态压力的三个测点分别在Z=45mm的火焰筒下壁面、Z=103mm的火焰筒上下壁面处,测点位置如图4所示。 图4 动态压力测点位置通过该试验平台,对掺氢预混燃烧室进行了不同掺氢比例与不同进口湍流脉动速度工况的动态压力进行了试验测量。根据某型燃气轮机燃烧室工况,保证进口马赫数与出口平均温度不变,改变燃料中天然气与氢气的体积分数来调节掺氢比例;通过改变空气流量,并调整燃料流量保证燃空比不变,达到改变旋流器进口处湍流脉动速度的目的。雷诺数定义公式如下 受试验条件限制,试验的掺氢比例范围为0~50%(序号1~6),进口湍流脉动速度为0.10m/s,0.12m/s,0.14m/s (序号7,序号4,序号8),具体试验工况见表1,其中进口空气压力为101.325kPa,进口温度为298K。 表1 试验工况表1.3 频谱分析方法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是一种高效的算法,用于计算离散傅里叶变换(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DFT)及其逆变换。傅里叶变换是将信号从时域转换到频域的基本工具,可以将动态压力传感器测量的高频动态压力信号转化为频域分析。在燃烧声学领域,频谱分析是理解声音特性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时域信号进行FFT处理,可以获得频率成分的幅度和相位信息,展示了声音的频率分布。因此,本文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对采集的动态压力信号进行分析。2试验结果2.1 不同掺氢比例下的动态压力频谱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将动态压力结果转化为频域,不同掺氢比例在测点1处的动态压力频谱如图5所示。从试验数据中可以看出:随着掺氢比例从0%提高到30%,动态压力的低频振荡频率集中在70~76Hz,幅值逐渐由82.2Pa降低到21.4Pa,而高频振荡幅值增强并不明显,说明在低掺氢比例下,氢气的加入会减弱动态压力的低频振荡。随着掺氢比例从30%提高到40%,动态压力的波动主频从75.36Hz跃升到197Hz,出现模态转换现象。在工况变化时,燃烧振荡状态由一个稳定状态突变为另一个状态,脉动主频和幅值均有变化,该现象称为模态转换。掺氢40%引发的模态转换(75.36Hz→197Hz)本质是氢燃料的高反应性与燃烧室声学特性协同作用的结果,其后果威胁发动机可靠性与排放性能。当高频压力振荡接近燃烧室结构固有频率时,可能引发共振,导致火焰筒或喷嘴疲劳裂纹;燃烧性能恶化,高频振荡破坏燃料-空气掺混均匀性,燃烧效率下降,局部高温区持续时间延长,热力型NOx生成速率显著提升。随着掺氢比例提高,动态压力的低频振荡减弱,而高频振荡增强,主频由70.74Hz提高到193.9Hz,这意味着掺氢比例提高会使燃烧室动态压力从低频转至高频,高频振荡能量提高,燃烧室更易产生不稳定现象。这是因为随着掺氢比例的提高,燃料燃烧速度提高,火焰传播速度提高,在相同进口条件下,火焰更难保持稳定。因此,在高掺氢比例下,需要重点研究动态压力的高频特征并对其开展抑制研究。 图5 不同掺氢比例测点1处动态压力脉动频谱图为分析燃烧室内不同位置处的声学特性,针对掺氢比例50%工况,提取其动态压力测量数据与分析数据,对燃烧室不同位置处测点处动态压力提取并分析(如图6、图7所示)。 图6 50%掺氢比例动态压力测量结果 图7 50%掺氢比例各测点动态压力频谱图掺氢比例为50%时,燃烧室内动态压力振荡幅度最大可达3444Pa,展现出周期性振荡的特征,且振荡频率较高。不同测点处测得的主频频率相同,而测点1处动态压力幅值更高。这是由于测点1处更靠近火焰,声波在传递过程中受到的削减更弱,导致测点1处的动态压力幅值更高;而测点2、3处动态压力幅值差异不大,说明在该掺氢预混燃烧室中,周向位置动态压力基本无差异;不同测点处的主频相同,且频谱图相似,也可以看出燃烧室内不同位置处的动态压力频率基本一致。OH基可以反应火焰面的形态,将试验过程中高速相机拍摄的OH基图片进行叠加,得到掺氢比例为10%~40%工况下稳态的OH基分布,如图8所示。可以看出,随着掺氢比例提高,火焰面逐渐向火焰筒下游扩散,其形成原因在数值计算结果中进行分析。 图8 不同试验工况下燃烧室OH基场2.2 不同湍流脉动速度下的动态压力频谱湍流脉动速度增加通常会导致火焰的波动性增加,较强的湍流可能导致火焰的局部吹灭或火焰前锋的剧烈波动,造成不稳定燃烧。因此,在掺氢比例为30%的条件下,对三种不同进口湍流脉动速度的掺氢预混燃烧室进行动态压力测量试验研究。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将动态压力结果转化为频域,不同湍流脉动速度在测点1处的动态压力频谱如图9所示。从试验数据中可以看出,随着湍流脉动速度从0.10m/s提高到0.14m/s,动态压力的低频振荡减弱,高频振荡增强,主频由63.33Hz提高到203Hz,湍流脉动速度提高会使燃烧室动态压力从低频转至高频,高频振荡能量提高,燃烧室更易产生不稳定现象。 图9 不同湍流脉动速度各测点动态压力频谱图3数值计算3.1 计算模型与方案根据试验燃烧室结构,构建了燃烧室的物理模型,如图10所示。计算域由旋流器、燃料进口、空气进口、燃烧室组成。由于头部冷却孔有效流通面积不足总火焰筒有效流通面积的3%,为避免计算资源浪费,计算域中取消了头部冷却孔。 图10 燃烧室物理模型本文使用Fluent meshing软件对掺氢预混燃烧室结构进行网格划分,网格划分方法为六面体核心非结构化网格,同时对旋流器与燃烧区域进行网格加密。网格尺寸计算网格截面如图11所示。 图11 燃烧室网格划分截面图在数值计算中,对网格数量分别为371万、511万、748万、1178万与1436万进行网格无关性验证,对比Z=20mm处的Y方向的轴向速度计算结果,如图12所示。 图12 不同网格数的轴向速度计算结果可以看出,相对于1178万与1436万网格的计算结果,371万、511万与748万的计算结果偏差较大,考虑到计算精度与经济性,选择网格数量为1178万的网格进行数值计算。由于需要分析时域上的压力波动,而直接数值模拟对计算资源要求非常高,因此采用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LES)湍流模型进行计算,其中亚格子模型为WALE模型,其克服了Smagorinsky-Lilly模型无法较好模拟近壁面流动的问题,适用于受限空间的湍流燃烧计算。使用涡耗散的概念模型(Eddy-Dissipation Concept,EDC)计算掺氢燃料的燃烧过程。反应机理为GRI-Mech 3.0的简化机理,包含18组份,共计34步基元反应,包括了CH₄与H₂燃烧的详细反应。根据试验结果,测点1位置处(图4)可以较好反应燃烧室内的动态压力状态,因此在测点1位置处设置压力监测点。对试验中不同掺氢比例(10%、30%、50%)工况进行数值计算,验证数值计算的准确性,动态压力计算结果如图13所示。 图13 数值计算验证在选取的试验工况下,数值计算与试验测量得到的主频差异不大且规律一致,即随着掺氢比例提高,主频逐步提升。掺氢比例为10%与50%时,数值计算与试验测量所获得的主频相差不超过6Hz,相对误差分别为6.2%与3.1%;而30%掺氢比例方案的主频差值为23.4Hz,但掺氢比例与主频之间的规律一致,可以通过数值计算反映燃烧室中的声学特性。数值仿真工况基于某型燃气轮机燃烧室设计工况,保证出口平均温度一致,调节天然气与氢气的比例(掺氢比例为0~100%)。空气进口条件不变,空气流量为0.4053kg/s,进口压力为2408.9kPa, 进口温度为794.1K。出口平均温度为1590K。数值仿真工况见表2。 表2 数值仿真工况表由于数值计算工况下,燃烧室内燃气的瞬态流速可达260m/s,为保证计算结果准确性,根据不同工况设置大涡模拟时间步长在10−7~10−6秒范围内。3.2 计算结果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处理压力监测点处的动态压力数据,不同掺氢比例工况下动态压力脉动频谱如图14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掺氢比例为0%和30%时,燃烧室内的动态压力幅值较低,且动态压力振荡并不显著,动态压力的最高值分别为1705Pa和1427Pa,分别为燃烧室工作压力的0.07%和0.06%。在掺氢比例较低时,燃烧过程相对稳定,气流扰动较小,因此动态压力振荡幅值保持在较低水平,未出现明显的压力波动。随着掺氢比例从30%提高到50%,燃烧室中的动态压力频谱发生了显著变化,尤其是在低频范围内,动态压力振荡幅值大幅提升,达到了燃烧室工作压力的0.57%,表明掺氢比例的增加对动态压力振荡产生了较强的激励作用。当掺氢比例提高到100%时,燃烧室中的低频动态压力幅值升高到10836Pa,同时高频范围内也表现出较强的动态压力振荡。高掺氢比例下,火焰的稳定性显著降低,燃烧室内气流的波动更加频繁,从而引发了更强的高频动态压力波动。这表明,当掺氢比例接近纯氢时,燃料性质的变化对动态压力产生了较大影响,加剧了燃烧的不稳定性,随着掺氢比例的增加,燃烧室内的高频动态压力基本呈现逐渐提高的趋势,这与试验结论一致。 图14 不同掺氢比例下动态压力脉动频谱图为分析纯氢时燃烧室的声压特征,通过数值计算,得到100%掺氢比例下燃烧室测点1位置处的时域声压测量数据,如图15所示。通过分析得到:掺氢比例为100%时,燃烧室内动态压力振荡幅度最大可达122554Pa,振荡幅值较大。 图15 不同掺氢比例下时域声压图在探究掺氢燃料燃烧不稳定性过程中,一方面,由于燃料瞬间热释放会影响火焰结构与火焰温度,需要对燃料热释放进行分析;另一方面,燃烧室内涡结构会对动态压力传递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对燃烧室内部流场进行分析。燃料燃烧过程中,热释放会导致燃烧室中的压力发生波动,而燃料分配不均匀或燃烧不充分会导致燃烧室内不同位置处的热释放速率不同。OH基是CH4与H2燃烧反应的中间产物,因此,首先对燃烧室Z=0~100mm处的OH基分布进行分析,不同掺氢比例下燃烧室内的OH基分布如图16所示。 图16 不同掺氢比例下燃烧室OH基场通过分析可以得到:OH基主要分布在Z=10~40mm的燃烧室区域内,这表明燃烧反应也主要发生在该区域内,这是由于气流经过旋流器后,在旋流器出口处形成了中心回流区,燃烧反应主要在回流区中进行。回流区可以提高燃料与空气在高温区中停留的时间,提高燃烧效率,且可以使火焰稳定。随着掺氢比例提高,OH基分布基本呈现向外扩散的趋势,与试验结果相符,这一方面是由于掺氢比例的提高使燃料中氢原子的数量逐渐增加而碳原子的数量逐渐减少,反应物中氢原子的数量提高从而使得OH基的生成量增加;另一方面是由于氢气的燃烧反应速率与火焰燃烧速度相对于甲烷更快,随着掺氢比例的提高,燃料在旋流器出口位置处的燃烧反应更加剧烈。在Z=10mm处,当掺氢比例为0%~85%时,燃烧室中心区域OH基分布较分散,当掺氢比例为100%时,燃烧室中心区域的OH基分布较集中,其质量分数最大值达到了0.08%,高燃烧速度导致火焰锋面不稳定,加剧燃烧过程中的热反馈和压力波动,从而容易引发燃烧不稳定现象。与图8试验工况下燃烧室OH基场对比可以得出,随着进口空气温度的升高,湍流混合效应更显著,容易形成更薄的火焰面;随着进口空气压力升高OH基高浓度区向径向扩张,湍流混合增强。燃烧室流场中的涡结构是旋流器与燃烧反应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且燃烧室内动态压力传递与涡结构密不可分。为分析燃烧室中的涡团结构与分布,基于Q准则,取Q=4×109s−1等值面涡量场对高强度的涡团进行筛选,并使用轴向速度对涡团进行染色,对燃烧室内Z轴坐标为10~40mm位置处的轴向速度与涡结构进行分析,如图17所示。 图17 不同掺氢比例下轴向速度与涡结构云图从计算结果中可以看出:在旋流器出口位置处,涡团保持螺旋状并向外扩散,而在Z=20~40mm处,完整的涡团结构逐渐破碎为多个小涡团,气流逐渐向外扩散,高速气流与中心回流区的压力梯度使涡团无法保持连续的结构;燃烧反应产生的热量使局部区域的压力提高,进一步增强了涡团破碎过程。不同掺氢比例下燃烧室内涡团均由旋转模式向涡脱落模式转化,当掺氢比例为100%时,燃烧室中的离散涡团破碎显著高于其他掺氢比例方案,燃烧室中心连续涡团外侧的轴向速度更大,内侧的轴向速度更小,该趋势与OH自由基分布随掺氢比例的变化规律一致。4结论1) 试验工况下,在掺氢比例从0%增至30%的过程中,随着氢气混合比例的提升,燃烧室内的动态压力主频略有上升,但总体保持在70至76Hz的范围内,而当掺氢比例达到40%时,动态压力脉动主频从75.36Hz跃升到197Hz,出现模态转换现象。其本质是氢燃料的高反应性与燃烧室声学特性协同作用的结果,其后果威胁发动机可靠性与排放性能。解决需综合燃烧室设计优化、燃料分级策略与高频主动控制技术,具体优化方案通过进一步高精度CFD仿真与燃烧台架试验联合验证。2) 掺氢预混燃烧室中,不同位置处动态压力主频相同,周向位置动态压力基本无差异;轴向位置上,靠近火焰区域的动态压力幅值更高,而远离火焰区域的动态压力在传递过程中受到削减,因此动态压力幅值更低。3) 数值计算工况下,随着掺氢比例的增加,燃烧室内的高频动态压力基本呈现逐渐提高的趋势。通过分析燃烧室内OH基分布与涡结构发现,随着掺氢比例提高,OH基分布基本呈现向外扩散的趋势,纯氢燃烧室内OH基分布更集中;不同掺氢比例下燃烧室内涡团均由旋转模式向涡脱落模式转化,纯氢燃烧中的离散涡团破碎显著高于其他掺氢比例方案,该趋势与OH基分布随掺氢比例的变化规律一致。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 仅供交流分享, 若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留言, 我们会及时处理 来源:两机动力先行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