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率循环寿命曲线是评估功率半导体器件(如 IGBT 模块)在温度交变应力下长期可靠性的核心工具。该曲线通常以结温波动幅度 ΔTj为横坐标,以器件达到指定失效判据前所经历的循环次数 Nf为纵坐标,直观反映了器件在热机械应力作用下的寿命特性。
一张典型的功率循环曲线图(如英飞凌所提供的)包含以下关键信息:
横轴 ΔTj
纵轴 Nf
实线与虚线
测试条件标注
注意:若仅停留在上述基本认知,极易在实际应用中产生误判。测试条件的设定与失效标准的定义,共同决定了曲线的形态与数值。
功率循环测试可采用多种控制策略,不同策略下所得寿命结果差异显著,具体如下表所示:
测试方法 | 控制逻辑 | 对寿命的影响 |
恒定通断时间 | 固定导通与关断时间,无补偿 | 最严苛,寿命最短 |
恒定壳温 | 通过散热控制壳温稳定 | 较温和,寿命延长 |
恒定功率 | 控制输入功率恒定 | 中等,寿命居中 |
恒定结温波动 | 主动调节使 ΔTj 保持不变 | 最宽松,寿命最长 |
例如,德国Chemnitz大学对600V/50A EasyPACK模块的研究表明:在相同 ΔTj 下,恒定通断时间法(黑线)的寿命远低于恒定 ΔTj 法(蓝线)。其根本原因在于:前者在老化过程中因导通电阻上升导致结温持续升高,热应力不断加剧;而后者通过调节条件维持恒定的温度冲击,延缓了失效进程。
英飞凌等厂商常采用 “恒定通断时间” 法,其结果更具保守性与工程参考价值。
失效判据
统计置信度
在功率循环寿命模型中,以下三个参数起决定性作用:
1. ΔTj(结温波动幅度)
定义
影响
2. Tj,max(最高结温)
定义
影响
3. t_on(导通时间)
定义
影响
短 t_on(<100ms)
长 t_on(>1s)
英飞凌研究指出:在 t_on = 1.5s 的条件下,模块寿命远低于 t_on = 几十毫秒 的场景,原因正是应力机制从 “弹性” 转为 “塑性”。
在设计过程中使用功率循环曲线时,应严格遵循以下原则:
确认测试条件对齐
理解失效判据差异
关注失效模式匹配
功率循环曲线不仅是几个坐标点的集 合,其背后是严格定义的热 - 机械应力场景与统计可靠性模型。正确理解 ΔTj、Tj,max 与 t_on 的耦合作用,识别测试条件与失效判据的隐含信息,是实现高可靠性功率系统设计的基石。
我们将深入探讨功率循环寿命模型的演进之路—— 从经典的 LESIT 模型,到 CIPS2008、SEMIKRON 等多参数经验模型,揭示如何通过物理与统计方法预测器件在复杂工况下的寿命。
为了计算功率模块的功率循环寿命,鲁欧智造新推出了“功率循环寿命评估一站式解决工具” ,其已于2025年8月28日起正式启动公开测试。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参与本次公测,在免费试用期内体验工具的强大功能,并为产品的最终优化提供宝贵意见。